•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唐代旅游資源結(jié)構(gòu)與分布研究——以兩《唐書》列傳人物旅游活動為中心

      2011-07-06 02:03:14龔勝生白月華
      旅游科學 2011年5期
      關鍵詞:唐書旅游資源

      劉 勛 龔勝生 白月華

      (1.華中師范大學城市與環(huán)境科學學院,湖北武漢430079;2.漢口學院旅游學院,湖北武漢430212)

      1 引言

      中國古代旅游資源的專門記述整理工作,可追溯至《漢書·地理志》(班固,四庫全書本①本文所出現(xiàn)的古籍,除特別說明,均采用: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文淵閣四庫全書》1999年6月電子版,為行文方便,統(tǒng)一簡稱“四庫全書本”。)對各地山川古跡的記載。魏晉時期,“風土記”記述區(qū)域旅游資源之風始興,至唐而盛,莫休符《桂林風土記》、顏真卿《吳興地記》等推為個中翹楚,唐代此類著作眾多②如陸廣微《吳地記》、張謂《長沙風土記》、《荊楚風土記》(作者不詳)、段公路《北戶雜錄》、劉恂《嶺表錄異》、房千里《南方異物志》、孟管《嶺南異物志》等。,惜多已亡佚。宋代地理總志始改《漢書》之風,王象之《輿地紀勝》獨開“風俗形勝”、“景物”、“古跡”、“詩”諸門,以略于沿革,合于“紀勝”①王象之(1163-1230)精通史地之學,感慨宋以前諸多地理書均是“辨古今、析同異,考山川之形勢,稽南北之離合”,于是傾其一生,著成《輿地紀勝》,以“收拾山河之精華”,“使騷人才士于寓目之頃,而山川俱若效奇于左右”,舍棄了四至八到、戶口、物產(chǎn)、貢賦等門類,而專注于景物(山水井泉、亭堂樓閣、佛寺道觀等)、古跡等?!遁浀丶o勝》是否開古代旅游資源整理的濫觴尚待考辨,但就對后世地理志編纂體例、風格及旅游資源整理的影響來說,無出其右者,陳振孫、劉文淇、岑建功、鄒逸麟等均給予高度評價。。祝穆《方輿勝覽》更是記載區(qū)域形勝古跡、亭臺樓閣等旅游資源的佳作。至明末,除地理總志外,還出現(xiàn)了專門記載區(qū)域旅游資源及其分布的類書,如王圻與王思義《三才圖會》②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出版之影印本。、《名山勝記》(何鏜,慎蒙,1639)等,它們還是“通俗的民間讀物”(任喚麟,等,2011)。

      近代以來,學術(shù)界關于中國古代旅游資源的研究主要有五個方面:一是關于古代特定時期旅游資源結(jié)構(gòu)與分布的研究,如任喚麟等對晚明旅游資源類型結(jié)構(gòu)與地域分布的論述(任喚麟,2010;任喚麟,等,2011);二是關于古代特定區(qū)域旅游資源的研究,如方國瑜(1987)對唐代西南山川名勝的論述、李小波(2004)對唐宋三峽地區(qū)旅游景觀的研究;三是關于古代特定類型旅游資源分布利用的研究,如龔勝生(1996)探討了宋代以前中國礦泉的分布及其旅游開發(fā)利用;四是對古代各類代表性旅游資源的梳理,如章必功(1992)取山水、溫泉、花木、陵墓、樓臺、園林、歷史遺址、道觀、佛寺、祠廟等各舉一知名者加以論述;五是對特定古籍涉及的旅游資源進行整理,如競鴻與陸力(1992)對《全唐詩》吟詠對象的按類編排,其中旅游、游藝、山、水、名城、名勝等類型均涉及唐代旅游資源。

      唐代旅游資源的結(jié)構(gòu)與分布研究主要依賴于兩點:一是史料的翔實記載,然當時無類似《名山勝記》的著作,而今見之唐代“風土記”甚少,李泰《括地志》③參見李泰編,賀次君輯校.括地志輯校[M].北京:中華書局,1980:2.、李吉甫《元和郡縣志》等地理總志記載的各州縣山川、古跡等,更多的是潛在旅游資源;二是當前取得的研究基礎,縱觀前賢研究,多定性研究,絕少定量分析,因史料和研究方法的局限性,該領域的研究瓶頸較為明顯,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并無實質(zhì)性突破,研究視角和范圍雖較廣泛,但總體依然薄弱。就全國旅游資源整體狀況的研究而言,類型研究、區(qū)域研究、典型旅游資源研究、特定資料整理等,都不及定量的旅游資源調(diào)查有說服力。但就計量史學研究而言,僅見周振鶴(2005)、魏向東與朱梅(2008)、任喚麟(2010,2011)等人在類似領域做過嘗試。因而該領域的研究除對指導當今旅游資源開發(fā)、豐富旅游文化內(nèi)涵、加深理解旅游資源的空間格局和變遷、制定區(qū)域旅游資源規(guī)劃戰(zhàn)略等具有較大價值外,在旅游史、旅游地理學等學科的創(chuàng)新研究方法和思路、拓展研究內(nèi)容等方面還具有較大的學術(shù)價值。本文以《文淵閣四庫全書》為基礎資料,檢索其關于兩《唐書》列傳人物旅游活動的記載,統(tǒng)計分析列傳人物旅游活動所涉及的所有旅游資源,以探討唐代旅游資源的類型結(jié)構(gòu)及其地域分布。請識者正之。

      2 資料與數(shù)據(jù)

      2.1 《文淵閣四庫全書》與兩《唐書》列傳人物

      《四庫全書》是中國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叢書,分經(jīng)、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它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圖書,故稱“全書”。該書共收錄古籍3503種、79337卷,保存了豐富的文獻資料①見百度百科:四庫全書[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2903.htm,2010.12.25.,是研究唐代旅游最重要的資料庫,其收錄的唐代詩文集、筆記傳奇、個人文集、基本史書等眾多史料均涉及唐代旅游資源。

      兩《唐書》(新《唐書》和舊《唐書》)列傳人物近2000人(史念海,1998),統(tǒng)計他們旅游活動所涉及的旅游資源,主要考慮:

      第一,列傳人物是唐代最主要、最好游的旅游者群體。首先,唐代旅游活動的主體多為有錢、有閑和有“動機”的中上層階級,以各級官宦和名人為主的列傳人物,大多屬于這一階層。其次,三年屆滿輪換制度,促使列傳人物成為唐代社會流動性最強的群體之一,“仕宦類商賈,終日常東西”(《御定全唐詩》卷694《孫合·句》),“于是倏來忽往,蓬轉(zhuǎn)萍流,近則累月仍遷,遠則逾年必徙,將廳事為逆旅,以下車為傳舍”(《唐會要》卷68《河南尹·刺史上》)。而不許“任本貫州縣官及本貫鄰縣官”(《冊府元龜》卷630《銓選部·條制第二》)的制度使這種流動性更富旅游色彩。再次,列傳人物具有特殊的旅游便利因素和旅游動機。唐代官員調(diào)動,大多能使用官方驛傳設施,赴任時間上也多無苛刻的限制。加之他們多能文善詩,不僅有流連途中山水的絕佳機會,也有借景抒懷(如遷貶聚散的悲喜與感悟等)的內(nèi)在需求。如鄭纟因不顧耽誤公事,特地返回五六里,欣賞巖巒奇秀,泉石甚佳的勝槩(《太平廣記》卷170《知人二·鄭纟因》)。最后,列傳人物多能享受政府對旅游的“鼓勵和刺激”政策。如重要節(jié)日的“專項旅游補貼”②如“其正月晦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三節(jié)日,宜任文武百僚,選勝地追賞為樂,每節(jié)宰相及常參官,共賜錢五百貫文,翰林學士一百貫文,左右神威、神策等軍,每廂共賜錢五百貫文,金吾、英武、威遠諸衛(wèi)將軍,共賜錢二百貫文,客省奏事共賜錢一百貫文,委度支,每節(jié)前五日支付,永為例程”。見:[后晉]劉昫:《舊唐書》卷13《本紀第十三·德宗下》。,平常的休假也“例得尋勝地燕樂,謂之旬假,每月有之。……有司供設,或徑賜金錢給費”(《唐音癸簽》卷27《談叢三》)。

      第二,統(tǒng)計樣本足夠大,涉及旅游資源足夠多。前期計有1105個旅游資源(點)分布在全國近160個府州,后期近200個府州有1935個旅游資源(點),可以基本涵蓋唐代旅游資源。而通過對辛文房《唐才子傳》、曹寅等《御定全唐詩》未入傳人物進行考察、統(tǒng)計和比對,他們所游覽的旅游資源(點),絕大多數(shù)包含在表1所統(tǒng)計的旅游資源范圍之內(nèi)。

      因此,列傳人物游玩的旅游資源(點)能較好地反映唐代旅游資源的整體狀況。

      2.2 唐代旅游資源概況

      經(jīng)合并、篩選等必要的處理,列傳人物旅游活動所涉及的旅游資源(點)共計2769處,均是“可作為獨立觀賞或利用的旅游資源基本類型的單獨個體,包括獨立型旅游資源單體和由同一類型的獨立單體結(jié)合在一起的集合型旅游資源單體”①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質(zhì)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總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T 18972-2003《旅游資源分類、調(diào)查與評價》[S].2003.。現(xiàn)據(jù)其類型和地域分布分別列于表1和表2。

      表1 唐代旅游資源分類統(tǒng)計表(單位:處)

      表1中,唐代自然旅游資源共1064處,其中地文景觀563處,水域風光487處,生物景觀14處。人文旅游資源1887處,其中遺址遺跡103處,建筑與設施1770處,人文活動14處。其他難以歸類者89處。

      表2顯示,唐代旅游資源不均衡地分布于各道:關內(nèi)道520處,河南道402處,河東道127處,河北道63處,山南道301處,淮南道78處,江南道935處,隴右道35處,劍南道200處,嶺南道108處,共計2769處。

      表2 唐代各類旅游資源的區(qū)域分布(單位:處)

      3 唐代旅游資源的結(jié)構(gòu)

      3.1 旅游資源結(jié)構(gòu)較為完善,主體較為鮮明

      從《桂林風土記》、《吳興地記》、《括地志》、《元和郡縣志》等對旅游資源的羅列看,唐人劃分旅游資源結(jié)構(gòu)的意識尚淺,但套用國標GB/T 18972-2003來看,唐代旅游資源結(jié)構(gòu)較為完善。表1和圖1顯示,唐代旅游資源無D類(天象與氣候景觀)和G類(旅游商品)。對于前者,唐代旅游者是不乏關注的,僅《御定全唐詩》中就有不少關于霧、雪、雷、電、霓虹、蜃景的詩文。同時,唐代絲綢、瓷器、茶葉等的貿(mào)易流通比較頻繁,其中就包含旅游商品,此觀點已為眾多學者接受?!短綇V記》也有數(shù)處胡人購買珠寶后回國的記載①如卷34《神仙三十四·崔煒》:“(胡人買到寶物后)遽泛舶歸大食去”。又卷402《寶三·青泥珠》:“胡得珠,納腿肉中,還西國”;《寶三·徑寸珠》:“(波斯人購得徑寸珠)以刀破臂腋,藏其內(nèi),便還本國”。見:[宋]李昉,等:《太平廣記》。,姚合也曾游玩太湖時購買太湖石②[唐]姚合《買太湖石》:“我嘗游太湖,愛石青嵯峨?!嬖召u石翁……”。見:[清]曹寅等編修:《御定全唐詩》卷499。。唐代存在天象與氣候景觀類旅游資源和旅游商品是肯定的。

      圖1中,建筑和設施類旅游資源(F)是唐代最主要的旅游資源,占旅游資源總量的半數(shù)以上。地文景觀(A)和水域風光(B)也具有一定的數(shù)量。綜合自然旅游地(AA)是唐代最主要的地文景觀,河段(BA)、天然湖泊與池沼(BB)共占水域風光旅游資源總量的八成以上,綜合人文旅游地(FA)、景觀建筑與附屬型建筑(FC)類旅游資源約占建筑與設施類旅游資源的八成,上述五者構(gòu)成了唐代旅游資源的主體,共占全部旅游資源數(shù)的75.1%。

      圖1 唐代旅游資源結(jié)構(gòu)圖

      3.2 人文旅游資源占據(jù)優(yōu)勢,地位還在提升

      唐代自然和人文旅游資源占全部旅游資源的比例分別為35.0%和62.1%。前期自然和人文旅游資源數(shù)量比約為3∶5,唐后期,人文旅游資源總量已超過自然旅游資源的兩倍,其中,增量最大的景觀建筑與附屬型建筑、交通建筑、綜合人文旅游地類旅游資源,均屬人文旅游資源;而數(shù)量減少者,如谷地型旅游地、觀光游憩河段、湖區(qū)和海域、沼澤與濕地等均是自然旅游資源。從時間發(fā)展看,唐代人文旅游資源的主體地位越來越突出。

      3.3 佛塔寺觀、山岳型旅游地、樓閣亭臺類旅游資源最為豐富

      據(jù)表1,唐代佛塔寺觀、山岳型旅游地、樓閣亭臺類旅游資源的數(shù)量均超過400處,遠遠多于其他類旅游資源,共占唐代旅游資源總量的42.2%。其次,唐代康體游樂休閑度假地、園林游憩區(qū)域、觀光游憩河段、港口渡口與碼頭、棧道等旅游資源也較豐富。唐代旅游者對佛塔寺觀和樓臺亭閣的偏好,較為恒定而強烈。前期最受旅游者青睞的旅游資源依次是:山岳型旅游地、佛塔寺觀和樓閣亭臺,后期依次是佛塔寺觀、樓閣亭臺和山岳型旅游地。

      唐代佛塔寺觀具有很強的旅游吸引力,佛宇道觀“多游覽者”(《唐語林》卷7《補遺》)、“游覽者罕不經(jīng)歷”(《劇談錄》卷下《慈恩寺牡丹》),慈恩寺更是“每歲春秋游者,道路相屬”(《關中勝跡圖志》卷7《古跡祠宇》)。其旅游住宿和接待功能也很突出,“州縣公私,多借寺觀居止”(《全唐文》卷46《李豫·禁斷公私借寺觀居止詔》,頁508)、“眾僧房堂,諸俗受用”(《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下《僧像致敬篇第二十》)①見道宣.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EB/OL].大藏經(jīng)在線閱讀網(wǎng)(http:∥www3.fosss.org/DZZJian/ShowArticle.asp?ArticleID=588&Page=11),2010.12.11.,“佛寺宿會”還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xiàn)象(張弓,1997),如白居易“山寺每游多寄宿”,黃滔“尋幽頻宿寺”等。

      置亭以觀景是唐代旅游資源開發(fā)的重要手段,如李渤在桂林開發(fā)南溪山、隱山等,均有置亭的做法;元晦更將置亭作為開發(fā)山岳旅游資源的必需,如疊彩山之流杯亭,于越山之越亭,寶積山之巖光亭,堪稱“筑鑿之盛”。而從唐代“風土志”的記載來看,亭與山是同等重要的旅游資源。具有宗教色彩的臺閣也頗能吸引游客,白居易記游天宮閣道:“無限游人遙怪我,緣何最老最先來”(《御定全唐詩》卷457《白居易·早春獨登天宮閣》)。

      崇山理念和山水信仰流行于唐代社會,許多旅游景點也建立在山中或因山就勢,《吳興地記》更以三縣六山一湖作為綱目。而唐代山水詩畫的繁榮,源于旅游者,尤其是詩人畫家山水意識的變化,“草木已盛,且江嶂若畫,賞盈前途,自然屏間坐游,鏡里行到,霞月千里,足供文章之用哉!”(《全唐文》卷349《李白·早夏于江將軍叔宅與諸昆季送傅八之江南序》,頁3537),山水正是他們創(chuàng)作的源泉。

      3.4 各道旅游資源結(jié)構(gòu)相似,但豐富性不同

      表2顯示,唐代各道旅游資源結(jié)構(gòu)大致如前文所述,但就類型完整性和豐富性而言,嶺南道旅游資源最單一,缺乏生物景觀、遺址遺跡和人文活動類旅游資源;其次是隴右道、河東道和河北道,均無生物景觀和人文活動類旅游資源;山南道則缺乏生物景觀類旅游資源。關內(nèi)道、河南道、淮南道、劍南道和江南道旅游資源最全面。

      關內(nèi)道旅游資源豐富,但近四分之三的旅游資源屬建筑與設施類,且八成以上的旅游資源分布于京兆府。京兆地區(qū)開發(fā)程度較高,長安是全國最重要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造成了該道旅游資源偏重于人造景觀和過分集中的狀況。因開發(fā)歷史悠久,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發(fā)達,洛陽的政治和交通地位特殊,河南道旅游資源也以人文景觀為主,結(jié)構(gòu)較為合理,遺址遺跡類旅游資源開發(fā)利用居全國前列。安史之亂后,唐代經(jīng)濟重心南移至東南地區(qū)②經(jīng)濟重心指經(jīng)濟較其他地區(qū)發(fā)達、財富較其他地區(qū)多的地區(qū)。參見趙德馨.我們想寫一部怎樣的《中國經(jīng)濟通史》[J].中國社會經(jīng)濟史研究,1997(3):74-84.唐代的經(jīng)濟史具有過渡性質(zhì)是明顯的。天寶時期唐朝國力最盛,安史之亂導致唐朝經(jīng)濟地理格局變化,經(jīng)濟重心由黃河流域轉(zhuǎn)向長江流域,特別是長江下游地區(qū)。參見曹爾琴.唐代經(jīng)濟重心的轉(zhuǎn)移[G]∥《歷史地理》編委會.歷史地理:第二輯[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11:147-155.,財富的聚集、便利的交通和相對安定的環(huán)境等,使江南道,尤其是今江浙一帶各類旅游資源均得到較好的開發(fā)利用,唐后期,江南道旅游資源數(shù)量位居諸道之首,而近半數(shù)分布于吳越地區(qū)③本文吳越地區(qū)含潤州、越州、蘇州、湖州、杭州、常州、宣州、揚州(淮南)等州。下同。統(tǒng)計顯示,除揚州外,吳越地區(qū)其他七州旅游資源總量占江南道旅游資源總量的46.2%。。因歷史時期受外族騷擾和方鎮(zhèn)割據(jù)的影響較為嚴重,河東道、河北道和隴右道旅游資源數(shù)量和類型均較為有限。劍南道旅游資源雖然豐富,但唐后期受吐蕃、南詔以及割據(jù)斗爭的影響,其旅游資源開發(fā)利用遭到嚴重破壞。嶺南道旅游資源直到唐末才得到較為有效的開發(fā)利用。

      4 唐代旅游資源的分布

      唐代旅游資源的分布見圖2。

      圖2 唐代旅游資源分布圖

      4.1 旅游資源集中于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和旅游資源富集地區(qū)等

      唐代旅游資源的分布,體現(xiàn)出明顯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和旅游資源稟賦的依賴性。統(tǒng)計顯示,擁有超過50處旅游資源(點)的州府,均為唐代重要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或旅游資源稟賦優(yōu)越的州府,如兩京、潤州(浙西治)、越州(浙東治)、蘇州(江南東道治)、襄州(山南東道治)、荊州(荊南治)、成都(劍南治)、江州和宣州(旅游資源稟賦優(yōu)越)等。其他旅游資源較多的州府,也多為政治中心或旅游資源優(yōu)越地區(qū),如華州、蒲州、梓州、興元、鄂州、岳州、永州、揚州、常州、湖州、杭州等(見圖2)。

      4.2 旅游資源沿主要交通線分布

      唐代旅游資源有沿主要交通線分布的特征,其他旅游資源豐富的地區(qū)也多有便捷交通,如桂州、梓州、徐州和長江沿線。唐代桂州是溝通長安、廣州和安南的重要交通樞紐,是西部地區(qū)北出中原的唯一捷徑(陳偉明,1987)。梓州更有“無數(shù)涪江筏,鳴橈總發(fā)時”(《御定全唐詩》卷694《杜甫·奉使崔都水翁下峽》)的景象。由利州經(jīng)閬州、梓州達成都的交通也很便捷(嚴耕望,1986)。徐州則有古汴河和泗水,聯(lián)系宋州、泗州和楚州十分便捷。唐代長江為重要的交通樞紐,眾多旅游資源富集地區(qū)被其串聯(lián)。全國近九成的旅游資源分布在上述交通線上,其中最要者六:①封禪線。即由長安出發(fā),經(jīng)華、虢、河南、鄭、汴等州府至兗州一線。②長安入蜀線。即由長安,經(jīng)興元、利、劍、綿、漢等州府到益州一線。③長安南下桂州線。即由長安經(jīng)商、鄧、襄、荊、岳、潭、衡、永等州至桂州。④ 京杭運河線。由汴州至揚州,經(jīng)潤、常、蘇、湖等州至杭州,再分別前往越州和衢州。⑤長江沿線。由益州順江而下,經(jīng)夔、荊、岳、鄂、江等州至潤州。⑥ 大庾嶺線。即通過江南運河,由杭州沿浙江、余水、贛水(經(jīng)睦、衢、信、饒、洪、吉、虔等州),上大庾嶺沿湞水至韶州,再順北江至廣州。前三條旅游資源線與唐代主要陸路交通線重合,后三條則與主要水路交通線重合(見圖2)。

      4.3 旅游資源在基本經(jīng)濟區(qū)的集聚分布

      圖2中,A、B兩個細虛框陰影部分為唐代基本經(jīng)濟區(qū)①冀朝鼎提出的“基本經(jīng)濟區(qū)”概念,類似“經(jīng)濟重心”概念,“如果撇開外族入侵、農(nóng)民起義……,那么,關于領土擴張連同經(jīng)濟與政治重心的改變問題,就成了一個關于基本經(jīng)濟區(qū)轉(zhuǎn)移的問題”,是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條件和交通設施較其他地區(qū)優(yōu)越得多,對全國統(tǒng)一和中央集權(quán)具有最重要意義的地區(qū)。見:冀朝鼎,著.中國歷史上的基本經(jīng)濟區(qū)與水利事業(yè)的發(fā)展[M].朱詩鰲,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6:原序,9-10.,C、D為唐代次等基本經(jīng)濟區(qū)(冀朝鼎,朱詩鰲,1981)。兩京地區(qū)、吳越地區(qū)和長江中游地區(qū)②本文長江中游地區(qū)含襄、隋、安、郢、峽、荊、復、沔、朗、澧、岳、鄂、黃、蘄、江、洪等州。下同。是唐代最穩(wěn)定的旅游資源集聚區(qū),大致都分布在基本經(jīng)濟區(qū)內(nèi);益州及其東北地區(qū)與基本經(jīng)濟區(qū)有一定出入,但絕大多數(shù)旅游資源分布于基本經(jīng)濟區(qū)內(nèi),唐后期更聚集于成都地區(qū),也可看作旅游資源集聚區(qū)分布于基本經(jīng)濟區(qū)內(nèi)。永州、道州和桂州尚未形成真正意義的旅游資源集聚區(qū),但顯然與基本經(jīng)濟區(qū)存在一定的聯(lián)系。

      4.4 旅游資源的內(nèi)陸集中分布

      圖2及統(tǒng)計顯示,唐代的旅游資源主要分布在內(nèi)陸兩大區(qū)域:京畿道和都畿道、山南道中南部和江南道北部,這兩個區(qū)域的旅游資源數(shù)約占全國旅游資源總數(shù)的60%。而京畿道、河南道、江南道、淮南道、山南道等內(nèi)陸五道的旅游資源總量占全國的比例更是高達80.7%,河東道、河北道的旅游資源也多分布于本道南方內(nèi)陸地區(qū),邊疆地區(qū)旅游資源數(shù)量非常有限??傮w上,唐代已形成五大旅游資源富集區(qū)(如圖2中五個粗虛框1、2、3、4、5所示)和兩大旅游資源帶。

      ①兩京地區(qū)的旅游資源富集,主要得益于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因素的作用,其建筑與設施類旅游資源占絕對優(yōu)勢。②吳越地區(qū)旅游資源富集,則是眾多因素影響的結(jié)果,但最值稱道的是其旅游資源稟賦,所謂“山川之美……實是欲界之仙都”(《梁文紀》卷9《陶弘景·答謝中書書》),“登覽宴游之地,不可勝計”(《永樂大典(殘卷)》卷2538《雪齋》)③解縉,姚廣孝,鄒輯.永樂大典(殘卷)[EB/OL].http:∥www.guoxue123.com/other/yldd/yldd1/031.htm.2010.7.13.,且揚、潤、常、蘇、湖、杭、越、宣等州旅游資源各有特色、相得益彰。其旅游資源以建筑設施類為主,地文景觀和水域風光類旅游資源也較豐富。③長江中游地區(qū)交通便捷,加之峻峭秀麗、山川如畫①僅杜甫就有眾多描寫兩湖獨特的地理風情和迷人的山川景物的詩文,如《宿花石戍》云:“岸疏開辟水,木雜今古樹。地蒸南風盛,春熱西日暮?!抵郾P藤輪,策杖古樵路。罷人不在村,野圃泉自注……”。又如“云山兼五嶺,風壤帶三苗”、“空靈霞石峻,楓栝隱奔峭”、“漲沙霾草樹”、“野樹侵江闊”、“湖闊兼云霧”、“鄂渚分云樹”、“乾坤日夜浮”等,均能反映其原始、峻峭、秀麗、如畫等。參見孫亭玉,彭艷芳.論杜甫兩湖詩的內(nèi)容[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83-87.,所謂“湖南清絕地,萬古一長嗟”(《御定全唐詩》卷233《杜甫·祠南夕望》),且多臨觀之美(《五百家注昌黎文集》卷13《新修滕王閣記》),成為唐代又一旅游資源富集區(qū)。該區(qū)以水域風光、建筑與設施類旅游資源為主。④成都地區(qū)素有天府之國的美稱,偏隅一方,歷史底蘊深厚,且俗尚嬉游,溺于逸樂②如“蜀中百姓富庶,夾江皆創(chuàng)亭榭游賞之處。都人士女,傾城游玩”,又如“所獲多為遨游之費,踏青、藥市之集尤盛,動至連月”。分別見:《蜀梼杌》卷下、《宋史》卷89《地理志》,四庫全書本。,唐代更是“江山之秀,羅錦之麗,管弦歌舞之多,……揚不足以侔其半”(《全唐文》卷744《盧求·成都記序》,頁7702),旅游資源較為富集,但唐后期受政治軍事影響較大,旅游資源開發(fā)利用呈萎縮態(tài)勢。該區(qū)以建筑與設施類旅游資源為主,有一定量的水域風光和地文景觀。⑤永桂地區(qū)旅游資源富集,主要得益于其優(yōu)越的旅游資源稟賦,該地區(qū)地文景觀最多,其次為建筑與設施和水域風光類旅游資源。

      兩大旅游資源帶即封禪線旅游資源帶和長江流域旅游資源帶。封禪線旅游資源帶指從長安至兗州的交通沿線地帶,其旅游資源結(jié)構(gòu)和分布體現(xiàn)了鮮明的政治色彩,不僅有眾多政治和宗教名山,如華山、嵩山、泰山等,更有許多皇家湯泉園林,如華清宮、藍田大興湯院、岐州鳳泉湯、同州北山湯、虢州蒙泉湯、河南陸渾湯、汝州廣成湯、兗州乾封湯等。而建筑與設施類旅游資源占據(jù)絕對優(yōu)勢,也反映了政治因素對此帶旅游資源結(jié)構(gòu)的影響。長江流域旅游資源帶的形成主要緣于長江的交通功能及其獨特的旅游資源稟賦。唐代長江及其支流發(fā)揮著重要的交通功能,“凡東南郡邑,無不通水,故天下貨利,舟楫居多”(《唐國史補》卷下),“自揚、益、湘南,至交、廣、閩中等州,公家運漕,私行商旅,舳艫相繼”(《元和郡縣志》卷5《關內(nèi)道五》)。因此,唐代眾多旅人不計遠近,繞道旅行(史念海,1994),韋莊從長安入蜀、戴叔倫廣陵送趙主簿自蜀歸絳州均是如此。受流水切割作用,長江上游形成典型的峽江風光。巫峽“兩岸連山,略無闕處。……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zhuǎn)久絕”,西陵峽“疊崿秀峰,奇構(gòu)異形,固難以辭敘。林木蕭森,離離蔚蔚,乃在霞氣之表。仰矚俯映,彌習彌佳,流連信宿,不覺忘返”(《水經(jīng)注》卷34《江水》)。長江中下游除有巨湖靈岳等自然旅游資源,還有豐富的人文旅游資源,如江南三大名樓、二林寺等。總體上,此帶旅游資源豐富,中上游以自然旅游資源為主,出三峽后,越往下游,人文旅游資源越豐富。

      5 結(jié)論

      第一,唐代旅游資源結(jié)構(gòu)完善??傮w上人文旅游資源較自然旅游資源豐富,且隨著時間推移,唐代旅游者對人文旅游資源的偏好越來越強烈。綜合自然旅游地、河段是唐代最主要的自然旅游資源,人文旅游資源則以綜合人文旅游地、景觀建筑與附屬型建筑為主。

      第二,佛塔寺觀、山岳型旅游地、樓閣亭臺是唐代最主要的旅游資源,其次是康體游樂休閑度假地、園林游憩區(qū)域、觀光游憩河段、港口渡口與碼頭、棧道等旅游資源。

      第三,唐代旅游資源主要分布于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中心和旅游資源稟賦特別優(yōu)越的州府,并有沿主要交通線分布的特征。大多數(shù)旅游資源分布于基本經(jīng)濟區(qū)內(nèi),并有較強的內(nèi)陸集中性。

      第四,唐代已形成兩京地區(qū)、吳越地區(qū)、長江中游地區(qū)、成都地區(qū)和永桂地區(qū)五大旅游資源富集區(qū)。

      第五,唐代已形成兩大旅游資源帶。封禪線旅游資源帶的形成主要受政治因素影響,建筑與設施類旅游資源占據(jù)絕對優(yōu)勢。長江流域旅游資源帶的形成主要受交通及旅游資源稟賦因素影響,旅游資源豐富多樣。

      [1] 陳偉明.唐五代嶺南道交通路線述略[J].學術(shù)研究,1987(1):53-58.

      [2] 方國瑜.中國西南歷史地理考釋[M].上海:中華書局,1987:10.

      [3] 龔勝生.中國宋代以前礦泉的地理分布及其開發(fā)利用[J].自然科學史研究,1996(4):343-352.

      [4] 何鏜,慎蒙.名山勝記[Z].明崇禎十二年(1639)刻本.

      [5] 冀朝鼎.中國歷史上的基本經(jīng)濟區(qū)與水利事業(yè)的發(fā)展[M].朱詩鰲,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6.

      [6] 競鴻,陸力.全唐詩佳句類典[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2:5.

      [7] 李小波.唐宋時期三峽地區(qū)的志記、詠記、游記與歷史旅游景觀的研究[J].中國地方志,2004(10):60-63.

      [8] 任喚麟,龔勝生,周軍.晚明旅游資源類型結(jié)構(gòu)與地域分布——以《三才圖會·地理》與《名山勝記》為數(shù)據(jù)來源[J].地理研究,2011(3):477-485.

      [9] 任喚麟.明代旅游地理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113-116.

      [10] 史念海.兩《唐書》列傳人物本貫的地理分布[G]∥史念海.唐代歷史地理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373-467.

      [11] 史念海.隋唐時期運河和長江的水上交通及其沿岸的都會[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4(4):1-33.

      [12] 魏向東,朱梅.晚明時期我國歷史旅游客流空間集聚與擴散研究[J].人文地理,2008(6):118-123.

      [13] 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第四卷[M].臺北:坤記印刷有限公司,1986:1166-1168.

      [14] 張弓.漢唐佛寺文化史(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1019-1021.

      [15] 章必功.中國旅游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227-238.

      [16] 周振鶴.從明人文集看晚明旅游風氣及其與地理學的關系[M].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72-78.

      猜你喜歡
      唐書旅游資源
      基礎教育資源展示
      一樣的資源,不一樣的收獲
      資源回收
      石黑一雄的諾貝爾獲獎演說(下)
      資源再生 歡迎訂閱
      資源再生(2017年3期)2017-06-01 12:20:59
      從新舊《唐書列女傳》看唐代女性的處境
      旅游
      湯亭亭的《女勇士》
      藏譯本《唐書·吐蕃傳》對傳統(tǒng)藏文史書的影響
      西藏研究(2016年6期)2016-02-28 20:52:57
      旅游的最后一天
      奉贤区| 乌拉特前旗| 灵丘县| 临沭县| 麻城市| 蕉岭县| 义乌市| 阿鲁科尔沁旗| 辽阳县| 枣强县| 南丰县| 福安市| 洮南市| 成安县| 嘉鱼县| 汝阳县| 龙岩市| 兰溪市| 隆德县| 惠州市| 云南省| 蓝山县| 吴堡县| 邻水| 安义县| 工布江达县| 德州市| 尼木县| 额尔古纳市| 邵阳市| 思茅市| 沙湾县| 西乌珠穆沁旗| 黔江区| 林州市| 布尔津县| 普兰店市| 威海市| 桓台县| 平果县| 鸡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