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華
(江蘇省連云港市贛榆縣人民醫(yī)院護理部,江蘇贛榆,222100)
腦卒中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之一,其中80%是老年人[1]。有研究結果顯示,腦卒中患者及其家屬在基礎康復、心理護理等方面需求較大[2]。本研究采取全方位護理方案,選擇腦卒中患者56例,分別從健康教育、心理、生活、功能鍛煉、康復護理及出院指導等進行全方位護理,采用國際普適生活質量量表(SF-36)從生理機能、情感職能、社會職能、心理健康等方面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全面的評價,觀察全方位護理對腦卒中患者護理效果的影響。
選擇本院2010年8月~12月腦卒中患者,入組標準:腦卒中符合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疾病會議診斷標準[3],經CT或MRI檢查證實,男39例,女 17例,年齡 48~84歲,平均(67.2±9.0)歲,其中腦梗死 42例,腦出血14例,既往有高血壓史26例,冠心病 14例,糖尿病9例,文化程度高中及中專以上25例,初中以上19例,小學8例,文盲4例。
對56例腦卒中患者,除了應用常規(guī)的治療及護理外,還從健康教育、心理、生活、功能鍛煉、康復護理及出院指導等方面進行全方位護理。①健康教育:對腦卒中患者需要提供有效的健康教育方式,因腦卒中病情較兇險,特別腦出血死亡率較高,且有其他合并癥及并發(fā)癥都會使病情危重,容易復發(fā),即使治療成功,也容易遺留偏癱、失語及癡呆等后遺癥。詳細介紹腦卒中疾病的特點、治療方式,說明進行適當鍛煉的效果及對康復的意義,使患者及家人充滿信心,讓患者認識到不良情緒對生活質量、康復效果的負面影響,使患者有一個接受治療的良好心理狀態(tài)。對于文化水平較低,適應能力稍差的患者反復耐心講解,主動為患者介紹醫(yī)院的醫(yī)療水平和先進設備,以熱情大方的態(tài)度消除患者對醫(yī)院環(huán)境、醫(yī)務人員的陌生感,使其盡快適應治療環(huán)境,配合醫(yī)生治療。家人及朋友要支持患者,這是腦卒中患者康復的巨大的精神支柱。②心理護理:關心體貼患者,積極了解患者及家屬的心態(tài)變化,以親切溫和的語言和文明規(guī)范的行為,對患者進行耐心、細致的心理溝通和幫助,同時要有高超的護理技術及較好的理論水平,使患者感受到較高的醫(yī)療水平的診治及護理,有較大的安全感,使患者能夠以愉快的心情去積極配合治療。③生活護理:叮囑患者應避免進食三高食物,應攝入足量蛋白質、高熱量、高維生素及有利于鈣吸收的食物,如維生素C及含鈣磷豐富的肝、蛋 、牛奶、豆?jié){、蝦皮、芹菜、肉、水果等,如有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分別應用高血壓飲食、糖尿病飲食、冠心病飲食等。④功能鍛煉及康復訓練:治療期間保持肢體功能位、按摩及被動運動,以防關節(jié)痙攣及足下垂等,配合應用理療、針灸及促神經代謝藥?;謴推谥饕怯杏媱潯⒍〞r定量加強癱瘓肢體的被動與主動鍛煉,主要為日常生活能力(ADL)的訓練,訓練從床上生活自理開始,如在床上翻身、起坐、進食、洗漱、大小便的訓練。當床上臥位轉為床邊坐位后,進行坐位平衡的訓練,如在床邊穿衣、床邊坐位與輪椅坐位的相互轉移訓練。然后進行站位的訓練,同時要注意循序漸進,不可急于求成。在肢體鍛煉的同時,每日上、下午要有一定時間進行語言及思維的訓練,主要方法有聽錄音、讀報、與其對話等。根據不同的患者及時調整鍛煉的內容及進度,同時觀察患者的心理反應,并對康復訓練中不成功的動作耐心糾正,對每一個微小的進步都給予肯定和贊揚,以增加患者的信心,讓其家人學會康復的內容及正確的訓練方法,以使出院后繼續(xù)康復。⑤出院指導:指導患者在恢復期繼續(xù)康復訓練,配合針灸、理療,以促進功能的恢復,在起病數(shù)月甚至1年以內,只要肯堅持活動和鍛煉,癱瘓的肢體其功能仍然還能有所恢復。失語者每日堅持語言訓練,高血壓者、糖尿病及冠心病者要控制病情,同時給予適當?shù)母纳颇X循環(huán)代謝的藥物,生活要有規(guī)律,心情舒暢,不吃刺激性食物,戒煙,減少飲酒,避免重體力勞動及激烈的情緒波動等。晚上用溫水泡腳,促進睡眠。出院后遵醫(yī)囑用藥,定期復查。
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由專人負責統(tǒng)計,在入院時和出院時各進行1次,分別觀察患者的生活質量。采用國際普適生活質量量表(SF-36)[4]對腦卒中患者生活質量進行測評。此量表由36個單項組成,包括8個維度:生理機能(PF)、生理職能(RP)、軀體疼痛(BP)、一般健康狀況(GH)、精力(VT)、社會職能(SF)、情感職能(RE)以及精神健康(MH)。首先對有效問卷編號,計算原始分,再以標準公式計算轉換分數(shù),各維度得分范圍為0~100分。除BP外,得分越高,說明該方面的健康狀況越好。
患者在入院時和出院時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見表1。56例腦卒中患者接受全方位護理干預后,SF-36生活質量各維度評估指標(除3BP)均明顯高于入院時,P<0.05,表明全方位護理干預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BP得分減少,P<0.05,表明疼痛感減少,全方位提高了康復效果。
表1 患者在入院時、出院時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表1 患者在入院時、出院時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時間 例數(shù) PF RP BP GH VT SF RE MN入院時 56 56.22±9.32 34.16±5.80 46.32±8.4052.27±10.1540.46±8.23 46.50±10.4043.54±10.02 45.28±11.25出院時 56 79.44±16.1243.67±8.77 23.12±7.0274.12±10.6861.02±9.19 68.17±10.1256.33±12.76 72.43±13.45
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中老年人特別是老年人的健康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不斷關注和重視。腦卒中作為常見的慢性病,除高發(fā)病率、高死亡率外,據報道其致殘率亦高達70%~80%[5]。因此,生命質量常作為衡量腦卒中患者預后和評價治療效果的重要指標[6]。由于腦卒中患者大多體弱多病,合并癥多,肝臟功能衰退,代償能力差,恢復慢等特點,在治療時又由于肢體癱瘓,思維、語言能力差等特點,生理、心理條件都受一定限制,對康復訓練大多表示拒絕,擔心費用高給子女增加經濟負擔,長期訓練及家人照顧增加體力及心理負擔,加上對醫(yī)院、環(huán)境產生陌生感和距離感,以及對疾病知識的缺乏,心理問題極其復雜。作為護理人員首先應了解掌握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細致耐心與患者溝通,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向患者極其家人說明功能訓練的目的是保持關節(jié)肌肉最大限度的肌力及靈活性,促進血液循環(huán)和神經功能恢復,有利于康復,增強其信心,使其積極配合治療程序和護理工作,對提高生活質量有重要意義。護士在腦卒中患者護理過程中,從整體護理的觀念出發(fā),應能敏感洞察患者的健康需求并提供全方位的照顧。在針對腦卒中患者的護理中,不僅注重功能的康復,還應注重知識及精神的康復,護士兼具互為關聯(lián)的三重角色,即健康教育提供者、康復訓練指導者以及心理、精神支持者[7]。
本研究采取的全方位護理是一項有目的性、針對性、系統(tǒng)的護理方案,分別從健康教育、心理、生活、功能鍛煉、康復護理及出院指導等方面進行全方位護理。56例腦卒中患者接受全方位護理后,出院時SF-36量表中生理機能、生理職能、情感職能、社會功能、精神健康、精力和一般健康狀況等評估指標均明顯優(yōu)于入院時,疼痛感比入院時明顯降低。說明全方位護理對提高生活質量及康復的效果是顯著的,也符合全方位護理的最終目標是通過護理干預的方式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提高康復效果,是行之有效的護理方案。
[1] 李曉松.基礎護理技術[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6.
[2] 劉紅香,崔靜.腦卒中患者家庭護理服務項目需求的調查與分析[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9,26(3):29.
[3] 全國第四次腦血管會議.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學雜志,1996,29(6):379.
[4] 李俊,劉朝杰,李寧秀,等.生命質量評價量表SF-36中國量化標準研究[J].華西醫(yī)科大學學報,2001,32(1):36.
[5] 羅祖明,董佑恩.腦血管疾病治療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9:428.
[6] 齊明華,陶玉倩.腦卒中后生存質量的研究[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2005,31(2):5.
[7] 李錚,張易.腦卒中患者內心體驗的質性研究[J].護理學雜志,2011,26(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