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明 海 波
(廣西桂林市婦女兒童醫(yī)院,廣西 桂林 541000)
糖尿病腎病是導致慢性腎衰的重要原發(fā)病之一。隨著糖尿病發(fā)病率增加,因糖尿病腎病所引起的慢性腎功能不全也在逐漸增加。尿毒清顆粒屬于中藥制劑,在腎病方面應用較為廣泛。本文觀察尿毒清顆粒灌腸治療糖尿病腎病腎功能不全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糖尿病腎病腎功能不全患者80例,以上患者診斷符合糖尿病腎病診斷標準,同時排除糖尿病并發(fā)其他急性并發(fā)癥患者、糖尿病足患者、糖尿病腎病發(fā)展為尿毒癥患者。本組所選患者24h尿蛋白定量為170~1300mg。將以上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齡為48~78歲,平均年齡為(54.3±6.7)歲,糖尿病病程為6~19年,平均糖尿病病程為9.7±3.8年;糖尿病腎病病程2~7年;平均糖尿病腎病病程為(3.7±1.8)年;對照組患者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齡為44~76歲,平均年齡為(52.1±5.8)歲,糖尿病病程為6.1~18年,平均糖尿病病程為(9.5±4.1)年;糖尿病腎病病程1.9~6.8年;平均糖尿病腎病病程為(3.6±1.5)年。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糖尿病病程、糖尿病腎病病程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兩組患者均給予低蛋白飲食、給予胰島素類藥物皮下注射,并根據(jù)患者血糖情況調(diào)整胰島素用量,使患者血糖達到理想水平。積極控制血壓,避免應用對腎臟有損害的藥物等。同時給予硝苯地平控制片口服,每次30mg,每天1次。對照組采用以上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給予尿毒清顆粒10g加入100mL生理鹽水中,并溫熱到37度左右,患者取頭低臀高位,將尿毒清顆粒溶液通過肛門送入10cm左右行灌腸治療,每次灌腸保留1h,每天灌腸1次。2組患者以2周為1個療程,兩組患者均連續(xù)治療8周。治療期間觀察兩組患者臨床癥狀和體征的改善情況。
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有顯著改善,內(nèi)生肌酐清除率增加>20%,或者Cr降低>20%,為顯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有所改善,內(nèi)生肌酐清除率增加>10%,或Cr降低>10%,為有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沒有改善或者加重,內(nèi)生肌酐清除率降低或者Cr增加,為無效。
采用SPSS 14.0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數(shù)資料率的比較用卡方檢驗,P<0.05,顯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治療結(jié)束后進行臨床效果評定。其中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5.0%,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5.0%,觀察組總有效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評定結(jié)果
糖尿病腎病是糖尿病常見的并發(fā)癥,是糖尿病全身性微血管病變表現(xiàn)之一,臨床特征為蛋白尿,漸進性腎功能損害,高血壓,水腫,晚期出現(xiàn)嚴重腎功能衰竭,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部分糖尿病患者可并發(fā)糖尿病腎病,進一步發(fā)展為糖尿病腎病腎功能不全[1]。
尿毒清顆粒是由以下成分:大黃、黃芪、甘草、茯苓、白術(shù)、制何首烏、川芎、菊花、丹參、姜半夏等?,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大黃能降低血肌酐、血尿素氮水平,能夠調(diào)整脂質(zhì)代謝,對腎小管上皮細胞的肥大和增生有抑制作用,改善腎小球的高濾過狀態(tài),延緩腎功能不全向前進展[2]。丹參能提高血Cr、BUN的清除率,改善腎臟供血;黃芪對腎小球的電荷屏障和機械屏障均有保護作用,減少尿蛋白。動物實驗研究表明,尿毒清顆粒對大小鼠腎功能衰竭模型有降低肌酐、尿素氮、改善腎功能作用。尿毒清顆粒灌腸仿照了腹膜透析相關(guān)原理,通過彌散和超濾效果,清除掉血中相關(guān)物質(zhì),從而起到改善腎功能作用,尿毒清顆粒還能通過調(diào)節(jié)大便次數(shù),將尿素、氨基和其他代謝產(chǎn)物從糞便排出體外[3]。并且灌腸治療腸道吸收迅速,用藥安全,患者痛苦小,是治療慢性腎功能不全的一種新的給藥途徑。
本文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應用尿毒清顆粒灌腸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尿毒清顆粒能夠改善糖尿病腎病腎功能不全患者臨床癥狀和體征,能夠改善腎功能,臨床效果顯著,值得借鑒。
[1]李杰,周彬.尿毒清顆粒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40例[J].陜西中醫(yī),2007,28(9):1187-1189.
[2]劉紅燕,王瑞.大黃與藥用炭保留灌腸治療慢性腎衰竭的臨床療效[J].醫(yī)藥導報,2009,28(3):313-315.
[3]王莉,桂保松,付榮國.尿毒清顆粒對慢性腎功能不全患者血脂的影響[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2009,18(14):1579-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