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慶偉
本溪市新一輪“黨政機關下基層、黨員干部進萬家”活動迄今已經開展4個多月了。這是本溪市委著眼于推進群眾工作、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促進和諧穩(wěn)定作出的重要決策,也是新時期廣大黨員干部自覺磨礪黨性、切實增強責任意識的生動實踐。南芬區(qū)委緊緊圍繞化解矛盾、扶助民生、促進和諧,認真落實市委的各項部署和要求,積極組織各級黨員干部結對聯(lián)系信訪群眾、重點關注群體和城鄉(xiāng)困難家庭,廣泛開展有針對性的走訪和幫扶等活動,使各項工作迅速推進,成效逐步顯現(xiàn)。在此期間,作為區(qū)委書記,我?guī)ь^結對聯(lián)系困難家庭,包案化解信訪矛盾,深入基層開展面對面地調研和幫扶等工作,讓我在走進群眾中對黨性和責任有了更深切的感悟。
感悟之一:對群眾的態(tài)度問題,體現(xiàn)黨員干部的政治本色。我們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用什么態(tài)度對待群眾,不僅體現(xiàn)著黨的宗旨,也反映著黨員干部的政治立場和思想作風。經歷了“下基層,進萬家”,我們可以深切地體會到,對群眾的態(tài)度決定著我們與群眾的距離。當我們放下架子、俯下身子,與群眾真誠相待,他們就會與我們貼得緊、貼得近。反之,如果我們對群眾的呼聲置若罔聞,對群眾的疾苦漠不關心,對群眾的合法利益和正當訴求不以為然,對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事拖、躲、推,我們就會喪失民心。結果往往是群眾反映的小問題拖成了大問題,簡單問題拖成了復雜問題,個別問題拖成了群體性問題,嚴重影響了改革、發(fā)展和穩(wěn)定。因此,對群眾的態(tài)度問題不是小問題,而是事關黨員干部政治本色的大問題。“下基層、進萬家”,必須首先解決好對群眾的態(tài)度問題,要把群眾的家事當成自己的家事,把群眾的小事當成自己的大事,努力在黨群干群之間架起真誠信賴的橋梁。
感悟之二:對群眾的感情問題,檢驗黨員干部的宗旨意識。感情,是把認識轉化為行動的重要媒介。對群眾的感情問題,是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做好群眾工作的首要前提和重要保證。在新一輪“下基層、進萬家”活動中,南芬區(qū)黨員干部采取“一幫二”的方式,對全區(qū)1661戶城鄉(xiāng)低保困難家庭實行了全覆蓋聯(lián)系包扶,并對42名重點信訪人員和重點關注群體逐一落實了黨員干部包保聯(lián)系和穩(wěn)控責任。這些重點工作任務能否得到全面落實,真正實現(xiàn)“情暖萬家、共促和諧”,關鍵在于我們能否對群眾充滿感情,這是衡量黨員干部價值取向和宗旨意識的重要標尺。只有把群眾放在心上,當成親人,我們的各項任務才能真正得到落實。同樣,群眾的感情也是愛憎分明,對真正和群眾一條心、真心實意為群眾謀福利的黨員干部,群眾打心眼里敬重;反之,對嘴到心不到、身下心未下的干部,群眾就瞧不上、信不著,這樣的干部就很難影響群眾、帶動群眾。黨員干部走進群眾中,必須在感情上切實解決好主動性和自覺性的問題,始終堅持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為了群眾,始終堅持群眾利益高于一切。
感悟之三:對群眾的責任問題,見證黨員干部的行為操守。做官先做人,萬事民為先,是黨員干部的行為準則,也是黨員干部對待群眾問題的責任操守。有了對群眾的端正態(tài)度和深厚感情,黨員干部更需要有恪盡職守的責任意識。對群眾的事要負責,要滿腔熱情地幫助他們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竭心盡力地幫助其改善民生、保障民安;對群眾的事要盡責,就是要忠于職守,兢兢業(yè)業(yè)工作,老老實實辦事,講實話、出實招、求實效,忠實地履行自己的崗位職責,一心一意為群眾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對群眾的事要攬責,特別是要敢于擔當和化解群眾矛盾,遇事不推諉,主動參與信訪調處,多做理順情緒的工作,多做疏導調解工作,堅決維護群眾的切身利益,努力把對群眾的態(tài)度和感情轉化為服務群眾的實際行動,讓“下基層、進萬家”活動更加深入民心,取得更多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