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姣 (贛南師范學院 江西贛州 341000)
以黑紅黃三色為例透視中國古代服飾色彩
王 姣 (贛南師范學院 江西贛州 341000)
色彩是服飾的要素之一,任何朝代的任何服飾都不可能脫離色彩而獨立存在,而色彩的價值就在服飾的具體運用中得到體現(xiàn),表現(xiàn)出鮮活的生命力。人類賦予色彩以生命,使每一種追求和崇尚的色彩都被賦予了特殊的含義和吉祥尊貴的寓意。
色彩;服飾;尊貴;吉祥
在人類的長河中,服飾是流,文化是源,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悠久,自然服飾文化也在這一背景下經(jīng)歷了不同時期不同文化的沖擊,主動或被動的接受著多樣的演變,從而形成了其獨特的文化體系和特點。服飾文化作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必然要求我們必須重視歷史,重視傳統(tǒng)。文化并不是一個靜態(tài)的過程,而是一個不斷演變的動態(tài)過程,傳統(tǒng)并不只是被規(guī)定被局限束縛著的,它也處于不停的創(chuàng)造之中。
服飾在政治和社會活動中往往作為一種決定性的標志或象征,通過服飾的款式、色彩、紋樣可以體現(xiàn)出一朝天子的政治主張和追求,如是否繼承傳統(tǒng)、沿襲舊制,加入了多少新的觀點和禮制等等,通過服飾形象可以使人一目了然,全面映照出各朝各代的社會全貌。所以歷朝歷代的服飾各有特色和寓意,對服飾色彩的追求也有很大的差異。
色彩,總是透過靈魂之窗使人心醉神怡。自然色彩本身并無任何特定的意義,更無尊卑、貴賤之分,色彩雖然能夠引起人們一定程度的本能反應,但對于人們來說更重要的是一種文化的反應。人們常?;谀撤N文化觀念利用色彩來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和好惡之情,所以服飾色彩是一面永遠追隨時代腳步的鏡子,真實全面的映照著社會,從獨有的角度被人類賦予了生命,使每一種追求和崇尚的色彩都被渲染上了特殊的含義和吉祥尊貴的寓意。
黑,火所熏之色也。 ——《說文》
中國曾有崇尚黑色的歷史傳統(tǒng),對黑色的崇尚歷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時代。黑色被中國的先人認為是支配萬物的天帝色彩,夏、商、周時天子冕服的上衣皆為黑色,象征未明之天,說明帝王是至高無上的。夏朝作為中國古代社會第一個部落國家,直接延續(xù)了崇尚黑色的原始風俗,并通過一定的方式將黑色上升為國家的標準色,將其視為夏朝文化的象征表現(xiàn)特征之一,從而使服裝的色彩賦予了有所象征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意識。中國第一個皇帝秦始皇按五行(水、火、木、金、土)與五色(黑、白、青、赤、黃)分別相配的“五德”說穿黑色袍服,寓意國家政權(quán)穩(wěn)固、法統(tǒng)長治恒久,并且天子佩戴白玉要用黑色絲帶為綬以示尊貴吉祥,而玄端這種黑色的禮服更是中國古代尊貴禮服之一。
黑色作為當今社會的主流顏色,扮演著永不出錯永不過時的角色,營造出的是一種文化感、歷史感、時尚感并重的氛圍。作為最具歷史尊貴吉祥寓意色彩的黑色,即使走過千年的路程,歷經(jīng)無數(shù)的陳煉和積淀,在服飾這條長河中始終保持著它獨有的韻味和地位,是不被時間遺忘的主干和基調(diào),也許代表的意義和含義已經(jīng)有所改變,但仍舊是人們不可缺少甚至是必備的服飾色彩。
紅,帛赤白色也。 ——《說文》
《禮記?檀弓上》記載:“周人尚赤”。所以中國古稱“九州”,又別稱“赤縣神州”。紅色宮墻和大紅燈籠上彌漫著的是中國的氣息,這氣息是喜慶而又吉祥尊貴的。中國紅是唯一一個用中國命名的顏色,由此可見紅色對于中國人來說是一個不可替代的顏色。中國紅作為中國人的文化圖騰和精神血髓,其淵源追溯到古代對日神虔誠的膜拜——太陽象征著永恒、光明、生機、繁盛、溫暖和希望。東方的精神,隱藏的時代感,中國紅承載著旖旎風骨的秦漢脈絡;蔓延著瀟灑不羈的魏晉氣息;流淌著恢弘盛大的唐宋風光;蘊含著不可替代的明清風華。
崇尚紅色是中國人的一種自主意識。漢代流行曲裾深衣,制服尚紅,即使是在服飾空前華麗多彩的唐代,紅色石榴裙依然占據(jù)著主流的地位。自古代以來,紅色就被視為生命的象征,而婚姻的目的既然在于繁衍子孫,紅色也就理所當然的成為了婚禮的基本色調(diào),所以中國傳統(tǒng)婚禮的服飾基本上都是紅色,即使各朝各代的婚禮服飾有很大的差異,但在色彩上都以紅色為主,尤其是新娘的禮服——鳳冠霞帔以及蓋頭,一襲紅妝就像不可或缺的空氣一樣,是每個新娘的必備品。正如林語堂筆下所說:“下意識中,所有中國姑娘都夢想紅色的婚禮、裙子和喜轎?!逼鋵崟r至今日,紅色仍然是新娘在中式婚禮上最喜歡采用的正統(tǒng)顏色,中國人在過年時仍然喜歡穿著紅色的唐裝,似乎只有紅色才能表現(xiàn)人們對新年的歡欣企盼之情。
或許紅色不是中國最尊貴的顏色,卻是最能代表中國人的顏色,也是中國女性在重大慶典時最愛采用的服裝顏色,更是世界看待中國的一個標志性顏色,更重要的是那經(jīng)過赤鐵礦粉涂染而呈現(xiàn)的紅顏色,標志著中國文化中的服飾,是中國服飾的文化。
黃,地之色也。 ——《說文》
古人認為:黃色是土地的顏色,代表永不變易的自然之色,代表了天德之美?!包S者,中和之色,自然之性,萬古不易”——《白虎通義》。因而,人們用黃色代表五行中的“土”和五方的“中央”。朱熹曾經(jīng)說過:“黃,中央土之正色?!秉S色象征著萬物生長的土地,代表了中央皇權(quán)和國家社稷,黃色于是就有了神圣、尊貴、崇高和莊嚴的象征意義。
《中國古代服飾史》中寫到:西漢齋戒都著玄衣,絳緣領(lǐng)袖,絳褲襪,其正朔服色尚黃,至后漢服色尚赤。由此看來,漢初承秦舊制,崇黑,而后又尚黃,尚赤,而且漢代佩綬制度規(guī)定,黃赤綬只有皇上、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才可以佩戴,由此可見黃色在當時的尊貴地位。到唐高祖武德初,用隋制,天子常服黃袍,因為有人提出赤黃色接近太陽的顏色,而天無二日,日是帝王尊位的象征,遂禁士庶不得服,而服黃有禁自此始。而古代命婦禮服中的鞠衣又稱“黃桑服”,是王后每年三月主持祭祀,禱告桑事,九嬪、卿妻朝會時穿的衣服,衣服的面料用黃色,以示吉祥、尊貴和端莊。黃色自唐始成為天子之色,此制千年不變,直志清朝滅亡,長達一千余年,一直享有獨尊的地位。以致黃色作為非皇帝莫屬的御用色的習尚對中國人的社會文化意識起到相當強的制約和束縛作用,黃色也就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尊貴的色彩!
深數(shù)時間的年輪,從一個個落幕的年代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社會風俗、文化傳統(tǒng)、觀念意識決定了人們穿著服飾的風格、款式和色調(diào),無論怎么隨意,怎么不拘一格,實際上的服飾追求還是完全彰顯了其文化意識中的價值觀、審美觀和道德觀。
色彩是服飾的要素之一,任何朝代的任何服飾都不可能脫離色彩而獨立存在的,而色彩的價值就在服飾的具體運用中得到體現(xiàn),表現(xiàn)出鮮活生動的無休止的生命力。在制作服飾時,在色彩的選取和運用上,各朝代都有自己的好惡追求,這時色彩便以特定符號的概念與各個朝代不同民族結(jié)合在一起,共同傳遞和展示著這一時期一系列的獨有特點、文化信息以及內(nèi)涵。透過色彩,可以解析出每個朝代任何民族在一定時間年輪中的社會風俗和文化全貌,也可以透視出一個朝代一個民族的民族意識、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更是一個朝代和民族審美觀和民族文化感的真實再現(xiàn)和精彩上演。
自然我們要站在一定的文化理論高度來審視這些傳統(tǒng)服飾的色彩追求。正如音樂不分國界,藝術(shù)沒有高低,文化沒有時間隔閡一樣,任何朝代任何民族在特定的歷史長河中經(jīng)過時間千錘百煉而凝留下來的文化精華都沒有美與不美之分,因為人即使是在最困難的生存狀態(tài)中都不會忘記去探尋美,忘記對吉祥對尊貴的追求。每一個朝代任何一個民族都是把自己的歷史、文化、精神、民俗、宗教等等,寫在自己的服飾文化中。無論是在荒蕪落魄的遠古時代,還是在萬象更新的潮流現(xiàn)代,服飾永遠都是一幅看不完的畫,一本讀不倦的書,一條流不盡的長河,一顆萬年長青的巨木,一個永恒的誘惑。
[1]華梅.《中國服裝史.2版》.天津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99年
[2]黃士龍.《中國服飾史略:新版》.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7年
[3]黃元慶等編著.《服裝色彩學》.中國紡織出版社,2001年
[4]馮澤民,劉清清編著.《中西服裝發(fā)展史教程.2版》.中國紡織出版社,2008年
[5]黃能馥,陳娟娟.《中國服飾史》.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年
[6]華梅.《服飾與中國文化》.人民出版社,2001年
[7]陳茂同.《中國歷代衣冠服飾制》.百花文藝出版社, 2005年
王姣,1986年5月——贛南師范學院美術(shù)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