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 健 (哈爾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黑龍江哈爾濱 150000)
正確的演奏姿勢使演奏者能夠充分發(fā)揮人的生理機能,從而最大程度上發(fā)揮“阮”這種古老樂器的物理性能,使其在音量、音質等諸多方面都趨向完美。
(1)坐姿
坐時,全身要放松,只將臀部端坐于座位靠前三分之一的位置,腰部自然坐直,兩膝放松向內并攏且留有一拳距離,左腳略向前伸,右腳自然向后收攏與左腳呈近似“丁”字形---形成一個具有三個支點(臀部,左腳,右腳)的演奏姿勢。
(2)置琴位置
坐好后,將琴共鳴箱靠近縛弦處,放在右大腿根處,右腿起主要支撐作用。然后將琴頭向左前方斜伸(使左臂自然、松弛而有利于演奏),再向下靠住左腿,音箱背板與前胸之間呈三角形空間。這樣的演奏姿勢既使人賞心悅目,又有利于琴體振動,。
(3)右手持琴方法
右手大臂自然下垂,小臂自然彎曲與大臂形成直角,小臂靠近肘部的地方輕放在音箱右側板邊沿約三分之一處。手腕及小臂向左平伸,懸于琴弦上方,手腕微微突出略呈弧形,拇指與食指微隆起,指尖與指尖輕觸保持放松狀態(tài)。右手中指,無名指,小指自然放松呈半握拳狀。
演奏阮可以用撥片,也可以用假指甲或自身生長的指甲。這兩種方法并存了一千多年,不存在哪種方法好,哪種方法不好。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全國民樂演奏考級專家委員會編撰的《阮曲集》曾提出了“使用何種演奏方法由考生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確定”的觀點。而本人認為,由于高音阮和低音阮不宜采用指彈,而且目前多數(shù)阮曲為撥片演奏,所以本文將主要介紹如何使用撥片演奏彈挑。
(1)撥片
撥片按形狀大致分為三角形撥片、二角形撥片、長方形撥片和心形撥片。三角形撥片由于使用靈活,易于掌握,是目前被普遍采用的。二角形撥片(又稱柳葉形撥片)在強力度的演奏中更能發(fā)揮其威力,但掌握困難,因此現(xiàn)很少被使用。
撥片材質很多。個人建議使用0.9毫米尼龍撥片或1毫米賽璐璐撥片。尼龍撥片耐磨,演奏出的音色柔和,噪音較少。賽璐璐撥片演奏出的音色清脆,易于快速彈奏。牛角和玳瑁撥片產量少,且各方面性能較差,所以不推薦使用。
(2)指甲
選擇和佩戴方法與琵琶指甲相同。
東漢劉熙《釋名?釋樂器》和應召力《風俗通義》中解釋說,“推手前曰批,引手卻曰把。象其鼓時,因以為名也”;“以手批把因以為名”?!芭迸c“把”是最基本?最普通的兩種彈奏技法,即現(xiàn)在所指的“彈”與“挑”。
右手持撥片向左下方擊弦發(fā)音為彈(符號“╲”),向右上方回擊弦為挑(符號“╱”)。在一根弦上持續(xù)的高頻率“彈挑”為“滾”;在兩根弦上的“彈”為“雙彈”,“挑”為“雙挑”;在四根弦上的“彈”為“掃”,“挑”為“拂”。
(1)將撥片放在右手的食指上,使食指自然彎曲并與撥片上的一角成垂直狀。
(2)右手拇指的指肚放在撥片的三分之二處,留出三分之一(約5毫米)用于擊弦。拇指大、小關節(jié)放平略微凸起,以拇指指肚前端輕按在食指小關節(jié)側面,形成拇指指肚與食指小關節(jié)側面持撥片的姿勢,著力點應在拇指指尖與食指第一關節(jié)處。
(3)右手的大拇指與食指在夾住撥片時,虎口呈半圓形狀,其余中指、無名指、小指要呈自然放松狀態(tài)。持撥片不宜用力過大,否則手指及手臂會僵硬疲勞,撥片也容易滑落。
(1)動作要領:右手正確地拿好撥片,小臂輕放到正確的位置。手腕自然彎曲呈拱形,而手心則像半握球狀。右胳膊呈松弛狀態(tài)并擔負起把身上的力量通過大臂、小臂和手腕傳遞到持撥片的拇指與食指上的作用。在彈挑的一瞬間,撥片就像突破琴弦對它的阻力而得音。從外觀其形,彈挑動作就像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扇扇子---以手腕帶動小臂,并以要彈的弦為中心左右均勻搖動。完成“彈”之后的動作同時也是“挑”的預備動作。
(2)阻力感:肌體對于音量大小的信息反饋,是通過撥片經過弦時指端的阻力感獲得的。阻力大意味著音量強,阻力小則音量小。而對于音質剛柔的信息反饋,則由指端獲得的阻力時間長短感覺獲得。阻力時間長音質屬柔性,阻力時間短屬剛性。要注意必須是有彈性的阻力感,因為中有這樣音質才有彈性,并具有穿透力。所以要求肌體獲得阻力感的同時,還必須同聽覺相聯(lián)系、融合。
(3)演奏狀態(tài):自然放松是正確演奏的前提。放松是相對于緊張而言的。任何演奏的動作都是由多種肌肉群相互協(xié)調與放松的結果。無論動作輕重以及幅度大小,都是全身協(xié)調的結果。演奏阮也是一樣,任何技術動作都要在整體協(xié)調一致的前提下去完成。演奏時,食指與拇指要緊緊捏住但不是僵住,其他三根手指呈積極的休息狀態(tài)。手指和手腕要放松,但各關節(jié)不能軟弱無力,手要有“架子”。
演奏中采用支點,易于控制手腕和撥片,使發(fā)音柔和動聽。有如下三種常用方法:
(1)用小指前端輕浮琴碼靠近第一弦的一側。練習時,小指不可用力,只能輕浮。此法易于控制弱音的演奏,也可起到防止手腕扭動的作用。
(2)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自然放松成一定弧度,以其中某一指關節(jié)部位或指尖部位,輕浮在面板上。此法也可用于各種輪的演奏中。練習時,手指隨手腕擺動而微動。這種方法不僅可以取得前一種方法的相同效果,也便于長時間彈挑時“走弦”(撥片在弦上變換觸弦點位置)手法的應用。
(3)用手掌連著小指一側的部位輕浮在琴碼下側演奏。演奏時不可將琴弦壓實,輕浮的程度類似演奏泛音時的浮按。這種方法手腕弧度小,有利于快速彈奏和“平推”法。
擺動法,是單純依靠手腕搖動來撥動琴弦的方法。這種方法在京月琴的彈奏中常見。但它又不等于京月琴的吊腕演奏。擺動法也可以結合“支點法”加以應用。
甩動法是甩動腕子快速過弦的方法。應用此法演奏,它是結合小臂運動而形成的,可產生強烈的動感效果,也適用于各種小輪的演奏。
“四點”彈奏法是在“甩動法”的基礎上形成的。其演奏方法是:以小臂帶動大臂和手腕,并加之彈弦時大指和食指恰當?shù)亟Y合用力,而形成的有機統(tǒng)一、協(xié)調一致的演奏方法。用這種方法演奏,具有出音干凈、發(fā)音清晰、擦弦聲弱的優(yōu)點,還會具有較強的爆發(fā)力。
“平推”法使琴弦均衡地振動,同時使琴弦與品位保持平行振動。用這種方法產生的振動可以大大避免雜音出現(xiàn),使琴的音響更純正,音色更統(tǒng)一。演奏時,結合“四點法”快速向前推動大臂,使撥片的走向與面板成平行,彈奏后小臂帶動手腕松弛而有節(jié)奏地向上、向回提起,從而產生形體的律動美感。此法常用于慢速、鏗鏘有力的旋律。
1.觸弦點:觸弦點就是指撥片在弦上彈弦發(fā)音的位置。不論彈撥哪條琴弦,撥片與琴弦始終保持平行并稍向左壓弦。觸弦點分為基本觸弦點和變化觸弦點?;居|弦點位置在第24品與琴碼間的上三分之一處。這個位置的演奏相對容易舒服,也是最常用的。變化觸弦點是指撥片通過離開基本觸弦點上移或下移來改變觸弦點位而得到的。一般來說,靠近琴碼演奏(符號“ ”)的音色硬朗,單??;向上靠近指板時音色柔和,溫暖。
2.觸弦面積:撥片觸弦的地方有里外兩側,每側有兩個側切面。聲音是靠振動產生的,在琴弦開始震動的瞬間,如果撥片“吃”弦過深或過淺,一定會影響聲音的正常發(fā)出,造成聲音的扭曲、變形。從物理學的角度來說,接觸面積不同,同樣的力度所形成的壓強是不同是,即壓強與接觸面積成反比。
3.撥弦角度:觸弦時撥片與弦所成角度與音量的強弱,音色的堅柔關系極大。在演奏過程中,撥片與琴弦形成的角度越小,彈奏出的音色就越堅硬,聲音的穿透力也就越強。相反,如果在觸弦時與琴弦形成的角度越大,則彈奏出的音色也就越柔和、圓潤。撥片與琴弦的夾角通常為30°-45°。
4.撥弦速度:從物理學的角度來說,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當質量一定的時候,物體受力與其加速度是成正比的。所以當撥片接觸琴弦時,撥片的速度越快,琴弦所受的沖擊力越大產生的振動頻率也會越大,同時琴箱的振動頻率也就越大。隨著觸弦速度的加快可獲得由明快干凈到明亮清朗再到尖銳強烈的音色,隨著觸弦速度的不斷放慢可獲得更柔和、更深沉、更悠遠、更飄渺的音色。
5.發(fā)力點:在彈奏過程中發(fā)力點的不同也對彈挑的效果有著直接的影響。發(fā)力點主要包括指、腕、臂。用指發(fā)力聲音細膩、柔弱,易于控制;用腕發(fā)力是最常用的一種方法,其演奏靈活自然,音色多變,可快可慢;用臂發(fā)力適用于大力度的演奏,聲音堅實,觀賞性強。
1.等距離:我們把被彈挑的弦作為中心點,向下彈時的撥片的位置與向上挑時的撥片的位置分別作為兩個相應的點。這兩個相應的點到作為中心點的弦的距離要相等。通常演奏彈挑時的出手速度是相同的,彈與挑時運行的距離相等了,才能使彈與挑的頻率相等。彈與挑始在保持相等的距離的同時還要注意不觸碰其他弦。這種演奏方法在開始練習時可能會有些難度,但當練熟之后,不但可以解決彈與挑頻率不均勻的“一快一慢”的現(xiàn)象,同時雙彈、雙挑、掃拂、輪等技術問題也會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決。
2.等角度:等角度是指右手彈弦時與琴面板形成的夾角要與挑弦時與琴面板形成的夾角的角度相等。特別要注意的是,這里所說的角度是指彈挑時撥片與琴面板的角度,也就是用撥片擊弦時用力的方向。由于生理結構所致,在運動中易于作向下向外彈出和向上向里挑回的運動,這樣發(fā)出的音響效果自然就有所不同。在演奏挑時手腕擺動而不是轉動,要使彈弦與挑弦以相同的角度接觸激發(fā)琴弦振動,才會使彈與挑分別得到相同的音色,從而解決掉彈與挑音色“一明一暗”的現(xiàn)象。
3.等力度:等力度是指彈弦與挑弦時要保持相同的力度。只有作用力相同了,才能產生相同的音量。這一點比較容易理解,但往往初學者右手向下彈弦時用力較大,而向上挑弦時力度不夠,致使彈與挑出來的聲音“一強一弱”。
科學合理的演奏包含兩方面的內容,即音樂表現(xiàn)的高規(guī)范和技術動作的規(guī)范。演奏的姿勢和技術動作規(guī)范化的要求來自于對人的肢體運動和對樂器的科學分析。技術動作的規(guī)范是長期合理化訓練的結果??茖W的姿勢與技巧將為今后的學習與深造打下良好而堅實的基礎。在基本功訓練時,要隨時注意方法是否正確并嚴格要求自己。先從慢速開始練習,循序漸進,熟練后再加速、加力、逐步深入。演奏者要潛心揣摩每種不同的方法,靈活運用。
[1]《林吉良阮撥彈法》林吉良.
[2]《中阮自學入門與提高》魏育茹.
[3]《從零起步學中阮》王勇.
[4]《廣陵散譜集》劉星.
[5]《阮演奏教程》寧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