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目珍
武元衡,字伯蒼,唐肅宗乾元八年(758年)生,唐憲宗元和十年(815年)六月三日為盜所殺,年58。憲宗時曾官至宰相,工詩文,張為《主客圖》將其奉為“瑰奇美麗主”,下列劉禹錫等一十八人①?!杜f唐書》、《新唐書》、《唐才子傳》有傳。
一
武元衡的里籍,《新唐書》本傳不載,《才子傳》只說他是“河南人”②,而《舊唐書》則謂“河南緱氏人”③。據(jù)《舊唐書·地理志》、《新唐書·地理志》,河南道河南府所屬有緱氏縣,“貞觀十八年省,上元二年復置?!雹馨?,元衡曾祖名載德,祖名平一,父名就。其曾祖武載德、父親武就諸書俱無傳記。祖父武平一,《新唐書》有傳,然亦不載其里籍。今《全唐文》及四部叢刊本權(quán)載之集》載有權(quán)德輿所撰《故中散大夫殿中侍御史潤州司馬贈吏部尚書沛國武公神道碑銘(并序)》(以下省稱《武就碑》),云:“公諱就,字廣成,沛國人。”⑤此謂武就為沛國人,照應碑題之“沛國武公神道碑銘”,就此看,則元衡亦當為沛國人,然唐無“沛國”之說。據(jù)《舊唐書·地理志》,《新唐書·地理志》,河南道徐州有沛,漢縣,隋廢,武德復置。”⑥今按《元和姓纂》(以下省稱《姓纂》)“武姓條”:“周平王少子,生而有文在手曰‘武’,遂以為氏。漢初,武臣為趙王,又有武涉。功臣表,梁鄒侯武彪,傳封六代,后居沛國。漢又有祭酒武忠,望出太原?!眲t《武就碑》所言“沛國人”,特指郡望而言。又《姓纂》續(xù)“沛國條”云:“武彪裔孫周,魏南昌侯;生陔,晉左仆射、薛侯。五代孫洽,魏晉陽公,始封居太原永水,或號太原武氏。洽曾孫居常,……生儉,……儉生華,……華生士棱、士讓、士逸……士逸,生志安、仁范……仁范,生載德……載德生平一……平一生就……就生元衡……”⑦由此看,則謂元衡為“沛國人”是沒有錯的,或者稱其為太原人也無可厚非。今考令狐绹《唐故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司空兼太子少師分司東都上柱國樂安縣開國侯食邑一千戶贈太師孫公墓志銘并序》:“公前夫人沛國武氏,故宰相元衡之女?!雹嗥渲幸惨浴芭鎳狈Q武氏里籍,則唐人墓志碑文中多以郡望來稱人的籍貫。
那么,《舊唐書》本傳為什么說元衡是“緱氏人”呢?考《武就碑》:“公捐館四年而夫人歿,其明年,臨淮公(按,指武元衡)乃舉公之窆與夫人之喪,改葬緱氏潁川王之兆,從先封以敘昭穆,禮也?!雹岚?,“窆”、“兆”即“墓穴、墳塋”、“墓地”之意??肌缎绿茣ぴ紫嗍老邓纳稀罚ㄒ韵率》Q《新表》)所載,元衡曾祖載德曾官居千牛大將軍,封潁川武烈王⑩。由碑文所述,武載德卒后葬在了緱氏縣,故而武就在其父母死后也將他們的墳塋遷到那里,遵從古人所謂“從先封以敘昭穆”的禮儀。另《全唐文》李翱所撰《兵部侍郎贈工部尚書武公墓志銘》(以下簡稱《武儒衡墓志》)也載:“其從父子渾,以五月丙子,奉公之喪歸祔河南緱氏禮部先公之墓次?!?按,武儒衡乃元衡從弟。此處“禮部先公”當指武儒衡曾祖輩的武重規(guī),《新表》謂:“重規(guī),高平王,禮部尚書?!?從此推斷,元衡武氏一系至少在其曾祖時期就在緱氏縣置有家業(yè),故而死后葬在那里。因此《舊唐書》謂元衡“河南緱氏人”,是從祖塋安放地來稱里籍。《武就碑》:“滿歲,徙家嵩洛”,當也指將家遷到緱氏縣。然《全唐文》載柳宗元《四門助教廳壁記》卻謂:“天水武儒衡”?,可能是“太原永水”之誤。
《全唐詩》卷三一七載有武元衡《南徐別業(yè)早春有懷》詩,則武元衡在南徐還有居處。又,《全唐詩》卷三一六有《送七兄赴歙州》詩。按,吳汝煜、胡可先《全唐詩人名考》、陶敏《全唐詩人名考證(武元衡卷)》俱疑“七兄”乃元衡從兄武譚?,今從之。按,《舊唐書·地理志》:“歙州隋新安郡。武德四年,平汪華,置歙州總管,管歙、睦、衢三州?!鞂氃?,改為新安郡。乾元元年,復為歙州。”又“歙漢縣,屬丹陽郡。…隋于縣置新安郡。武德改為歙州?!庇帧暗り枬h曲阿縣,屬會稽郡。…武德五年,于縣置簡州。八年,州廢,縣屬潤州?!庇帧暗ね綕h縣,屬會稽郡?!瓡x置南徐州。隋為延陵鎮(zhèn),因改為延陵縣。尋以蔣州之延陵、永年,常州之曲阿三縣置潤州,東潤浦為名。皆治于丹徒縣。”又“金壇垂拱四年,分延陵縣置也?!睋?jù)此,則丹徒即延陵(含金壇在內(nèi)),又即古(晉時)南徐州所在地;又歙縣,舊屬丹陽(即曲阿)同屬潤州,可見歙州與南徐(延陵,亦可看作金壇)不遠。據(jù)《新唐書·武平一傳》:“玄宗立,貶蘇州參軍,徙金壇令”?和《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譚,金壇令”?所載,則武元衡自其祖父武平一那時起在金壇一帶可能置有別業(yè)。故其在南徐有“別業(yè)”,而其送武譚赴歙州,很有可能是送其返回江蘇一帶的“家”。《武就碑》謂:“(就)入為京兆法曹,加中散大夫。忽忽不樂,求為潤州司馬?!币伯斒菨欀蓦x家較近的緣故。不過從《南徐別業(yè)早春有懷》“離腸懷土并關(guān)情”來看,南徐、歙州、金壇俱非其里籍所在。
《全唐詩》卷三一七有武元衡《長安賊中寄題江南所居茱萸樹》詩,似乎武元衡在江南別有居處。不過,此所謂“江南”非今日所謂之“江南”。據(jù)《舊唐書·地理志》,唐自貞觀元年(626年)起下令并省,借山河形便,開始將全國分為十道,其中有“江南道”。今以上所云之歙縣、南徐、潤州、金壇俱在“江南東道”,武元衡所謂“江南”乃“江南東道”之謂。其江南所居,是他們在南徐、潤州、金壇或歙縣所置的別業(yè)府第。
二
《舊唐書》、《新唐書》、《才子傳》三書俱不載武元衡生年?!杜f唐書·憲宗下》:“十年……六月辛丑朔。癸卯,…刺宰相武元衡,死之?!?《新唐書·憲宗下》:“十年…六月癸卯,盜殺武元衡?!庇纱?,則武元衡于元和十年(815年)六月三日卒?!杜f唐書》本傳謂:“元衡為盜所害,年五十八?!?按此推之,則其生于唐肅宗乾元八年(758年)。
武元衡登第時間,兩《唐書》不載?!杜f唐書》本傳只云:“元衡進士登第”。而《唐才子傳》本傳謂“建中四年薛展榜進士。”?則元衡登第于建中四年(783年)?!兜强朴浛肌肪硪灰?,建中四年(783年)癸亥,狀元薛展下即元衡,其依據(jù)為《唐才子傳》?!犊S讀書志》卷十七別集上謂:“建中四年進士?!?《讀書志》成書早于《才子傳》,或者《才子傳》即依《讀書志》所題,而《讀書志》可能又據(jù)較早的“唐代登科記”所著錄。按,狀元薛展諸本無傳。據(jù)《郎官石柱題名》,薛展曾任祠部員外郎?。又《太平廣記》卷第一百五十四“定數(shù)九”:“武元衡與韋貫之,同年及第?!苯窨純伞短茣讽f氏傳俱不載韋貫之登第時間,而《登科記考》以元衡登第年系韋貫之。據(jù)《登科記考》,建中四年(783年)及第者共27人。徐松據(jù)筆記史料等錄入薛展、武元衡、韋同正、韋純(貫之)、柳澗、熊執(zhí)易六人?。孟二冬先生以徐氏卷二十七所考為基,據(jù)《韓子年譜》所引《唐科名記》移正入本年?。傅璇琮先生等編《唐五代文學編年史·中唐卷》又據(jù)《全唐詩》卷三一六、三一七武元衡兩首同題詩《送魏正則擢第歸江陵》證得知“魏正則為元衡同年進士”?。
武元衡及第前后事,諸傳俱不詳載。陶敏先生《唐才子傳校箋》武元衡“補箋”與鞠巖碩士論文《武元衡研究》中有所考證?。今再略述之。陶先生謂,武元衡于建中中常在長安,曾應試不第,并引了《寒食下第通簡長安故人》詩為證?,及第前與嚴維、朱巨川、張蔇等人有所交往?!杜f唐書》本傳謂武元衡及第后“累辟使府,后為監(jiān)察御史”,陶先生據(jù)《寶刻叢編》所載《唐咸宜公主碑》以及武元衡諸詩作認為武元衡曾參鄜坊、河東二府,且于興元元年(784年)春仍在朱泚占領(lǐng)的長安,于興元元年(784年)長安收復后入鄜坊幕,而貞元四年(788年)時已在河東節(jié)度使幕。鞠巖據(jù)史料佐證,長安于興元元年(784年)五月收復,則武元衡于五月后入鄜坊幕,又根據(jù)節(jié)度使的更換,認為武元衡任唐朝臣掌書記,并與八月入幕的李益為同僚。又據(jù)史料證河東節(jié)度使時為李自良,《出塞作》《河東贈別煉師》等詩當作于此時。
武元衡“累辟使府”后,曾為監(jiān)察御史,《新唐書》本傳不載。《舊唐書》未載其時間。今考武就碑》所敘:“初,臨淮王(《武就碑》作“臨淮郡公”)至監(jiān)察御史而孤?。按,武就卒于貞元六年(790年)冬十一月,則武元衡在監(jiān)察御史任當貞元六年(790年)前后,時年33歲。
武元衡自監(jiān)察御史任后的仕履,依諸書所載略微明晰。然各處記載或有舛繆之處。鞠巖武元衡研究》較為詳盡,且對《武元衡集》進行了詳細敘錄。今并參校以上材料略考述之。
《舊傳》謂武元衡監(jiān)察御史后曾任華原縣令,具體任職時間不詳。按,《舊唐書·地理志一》關(guān)內(nèi)道京兆府有“華原縣”,則華原乃京畿要縣。不過,他因當?shù)赜戌茌o鎮(zhèn)軍督將恃恩驕功,擾亂百姓,不堪其苦,遂稱病辭官而去,“放情事外,沉浮宴詠者久之。”后來由于德宗很看重武元衡的才能,召授他為比部員外郎。(按,清勞格、趙鉞《唐尚書省郎官石柱題名考》無比部員外郎”條。)
比部員外郎一年以后,《舊傳》謂“遷左司郎中”,而《新傳》謂:“歲內(nèi)三遷至右司郎中?!鼻鍎诟瘛②w鉞《唐尚書省郎官石柱題名考》引舊傳》錄武元衡于“左司郎中”條,而下注“《新傳》作右司郎中”?,不作考證。岑仲勉先生《郎官石柱題名新考訂》也兩傳并錄,置之“存疑”條?。其間,元衡曾于貞元十年(794年)丁母憂,貞元十一年(795年)將父母改葬緱氏故里。
《舊傳》:“貞元二十年,遷御史中丞?!薄缎聜鳌凡惠d具體年月?!秳⒂礤a集》卷第十三“表章三”《為武中丞謝新茶表》文末署時間為:“貞元二十年三月日?!?且標題下有“元衡”二字。按,此文《全唐文》六百二作“《代武中丞謝新茶第一表》”?,標題下無“元衡”二字,且文末無題寫時間?!秳⒂礤a集》與《全唐文》同卷另有《為武中丞謝賜春衣表》《代武中丞謝賜新柑表》等六篇上武元衡的表,《柳宗元集》及《全唐文》亦有《為武中丞謝賜新茶表》《為武中丞謝賜櫻桃表》二表?,皆無上表的時間。不知《劉禹錫集》何據(jù)。今姑從之。據(jù)此,則武元衡遷御史中丞當在本年三月或更早。永貞元年(805年)正月,順宗皇帝于太極殿即位,“以病不親政事。王叔文等使其黨以權(quán)利誘元衡,元衡拒之。時奉德宗山陵,元衡為儀仗使。監(jiān)察御史劉禹錫,叔文之黨也,求充儀仗判官。元衡不與,其黨滋不悅。數(shù)日,罷元衡為右庶子?!?此處,罷免武元衡的時間不具體。今考韓愈《順宗實錄》卷二:三月“以戶部尚書判度支王紹為兵部尚書,以吏部郎中李墉為御史中丞,武元衡為左庶子?!?則元衡以貞元二十一年(805年)三月自御史中丞任被罷為左庶子?。按,“左庶子”兩《唐書》本傳及《舊唐書·憲宗紀》俱作“右庶子”,《通鑒》則前后不一,先謂“以御史中丞武元衡為左庶子”,后又謂“復以右庶子武元衡為御史中丞”。考《舊唐書·職官三》,東宮宮署內(nèi),左庶子二人,正四品上,右庶子二人,正四品下。由此,頗疑武元衡先被貶為左庶子,后又被貶為右庶子。當然,也有可能是后人在傳寫刊刻《順宗實錄》時導致的錯誤,而司馬光在撰寫《通鑒》的過程中,一方面參考《順宗實錄》,一方面參考兩《唐書》,未加詳考而導致了前后矛盾。今從“右庶子”之說?!杜f傳》又謂“憲宗即位,始冊為皇太子,元衡贊引,因識之。及登極,復拜御史中丞?!卑?,憲宗于永貞元年(805年)八月即位?!杜f唐書·憲宗紀》:“冬十月……壬申……以右庶子武元衡為御史中丞?!倍锻ㄨb》載:“十一月…復以右庶子武元衡為御史中丞”。今從前者,以元衡永貞元年(805年)十月復御史中丞任。
《舊傳》:“持平無私,綱條悉舉,人甚稱重。尋遷戶部侍郎。”則武元衡很快由御史中丞任遷到戶部侍郎。遷職的時間,兩《唐書》《通鑒》俱不載??肌杜f唐書·憲宗紀》“(元和元年)三月乙丑朔?!廖?,御史中丞武元衡奏”語,武元衡元和元年(806年)三月辛未(即三月七日)尚在御史中丞任,則遷戶部事必在元年三月后。又“二年春正月…己卯,以戶部侍郎、賜緋魚袋武元衡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則始遷戶部侍郎元和元年(806年)三月至二年正月間。鞠巖《武元衡研究》又據(jù)陳垣《二十史朔閏表》,考出遷戶部侍郎在元和元年五月后?。按,清勞格、趙鉞《唐尚書省郎官石柱題名考》載有唐一代“戶部侍郎”題名者凡326人,無武元衡的題名。岑仲勉先生《郎官石柱題名新考訂》“祠部員外郎”也失考,當增補之。
《舊傳》:“元和二年正月,拜門下侍郎、平章事,賜金紫,兼判戶部事?!倍唧w時日,《舊唐書·憲宗紀》謂:“二年春正月…己卯,以戶部侍郎、賜緋魚袋武元衡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賜紫金魚袋”;《新唐書·憲宗紀》則謂:“二年正月…己酉,御史中丞武元衡為門下侍郎”?;《通鑒》謂:“二年春正月…己酉,以戶部侍郎武元衡為門下侍郎”?!锻ㄨb》可能是參考《新唐書》,但對“御史中丞”的任職作了修正。考陳垣《二十史朔閏表》,正月無己卯日,而二十一日為己酉。則《舊唐書·憲宗紀》誤,今從《新唐書·憲宗紀》《通鑒》,作“己酉”?!杜f傳》又謂:“先是,高崇文平蜀,因授以節(jié)度使。崇文理軍有法,而不知州縣之政。上難其代者,乃以元衡代崇文,拜檢校吏部尚書,兼門下侍郎、平章事,充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眲t元衡后來因高崇文事赴西川。其間曾于八月始兼判戶部。《舊唐書·憲宗紀》:“八月丙辰朔。辛酉,宰相武元衡兼判戶部事?!蔽湓庖栽瓉碓趹舨咳温氂薪?jīng)驗,故而令其兼職戶部。又《舊紀》:“十月…丁卯,以門下侍郎、平章事武元衡檢校吏部尚書、兼門下侍郎、平章事、成都尹、充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仍封臨淮郡公?!笔窃庥诙晔赂拔鞔ā!缎绿茣繁緜鳎骸霸t元衡檢校吏部尚書,兼門下侍郎、同平章事,為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繇蕭縣伯封臨淮郡公,帝御安福門慰遣之。”從兩《唐書》本傳的表述來看,武元衡赴西川時兼任了宰相職。這里,似乎有些歧義。《新唐書·憲宗紀》:“十月…丁卯,武元衡罷?!薄杜f傳》:“八年,征還。至駱谷,重拜門下侍郎、平章事?!眲t似乎又是說元衡于十月丁卯罷宰相職?!杜f紀》又謂:“甲子,以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吏部尚書、兼門下侍郎、同平章事、上柱國、臨淮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武元衡復入中書知政事,兼崇玄館大學士、太清宮使?!笨蓞⒆C。綜合以上來看,武元衡在西川時確實可能還兼任著門下侍郎、同平章事的宰相職,只不過不行使宰相權(quán)力罷了。而《通鑒》:“冬十月…丁卯,以門下侍郎、平章事武元衡同平章事,充西川節(jié)度使。”只云元衡“同平章事”,似乎在弄不清楚的情況下采取了折中的辦法,說法似有不妥,但是還是可以看出《通鑒》在撰述時的謹慎態(tài)度。
元衡赴西川,八年后還朝秉政?!度圃姟份d武元衡詩《元和癸巳余領(lǐng)蜀之七年奉詔征還…途經(jīng)百牢關(guān)因題石門洞》,元和癸巳,即元和八年(813年)?!杜f傳》:“八年,征還。至駱谷,重拜門下侍郎、平章事?!薄缎聜鳌罚骸鞍四?,召還秉政?!比徊惠d八年還朝的具體月日?!杜f紀》:“甲子,……武元衡復入中書知政事,兼崇玄館大學士、太清宮使?!鄙铣性桶四辏?13年)二月?!缎录o》:“三月甲子,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武元衡為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薄锻ㄨb》:“三月…征前西川節(jié)度使、同平章事武元衡入知政事?!睋?jù)陳垣《二十史朔閏表》,二月無甲子日。當是三月,三月甲子日即三月十二日。則武元衡在元和二年(807年)三月從西川被征還,途中經(jīng)駱谷時,接到朝廷下詔,重新被任命為宰相,入朝秉政。
后二年元衡俱在相位,元和十年(815年)六月三日早朝時為盜所殺。《才子傳》敘述元衡之死頗為簡略,云:“后秉政,明年早朝,遇盜從暗中射殺之?!?辛文房沒有指明元衡何時“秉政”,故對元衡的卒年頗為含糊?!杜f唐書》本傳謂:“元衡宅在靜安里,九年六月三日,將朝,出里東門,有暗中叱使滅燭者,導騎訶之,賊射之,中肩。又有匿樹陰突出者,以棓擊元衡左股。其徒馭已為賊所格奔逸,賊乃持元衡馬,東南行十余步害之,批其顱骨懷去。……既明,仗至紫宸門,有司以元衡遇害聞。……謚曰忠愍?!?據(jù)此,則武元衡似以元和九年(814年)六月三日卒。然據(jù)本傳后文及其它史料所載,此一記載實有舛誤?!杜f唐書》本傳下文云:“初,八年,元衡自蜀再輔政,時太白犯上相,歷執(zhí)法。占者言:‘今之三相皆不利,始輕末重。’月余,李絳以足疾免。明年十月,李吉甫以暴疾卒。至是,元衡為盜所害,年五十八?!?按,此“八年”謂唐憲宗元和八年(813年)。明年十月,則即元和九年(814年)十月,李吉甫卒。文中“占者”的說法顯然有所暗指,意謂三位宰相今年皆有不利,且所得災禍先輕后重。從下文所敘看,李絳是因為疾病被罷免了宰相,李吉甫是因為暴病而卒,而武元衡被強盜所刺殺,顯然比李吉甫的災禍要重。而史家“至是”一詞所含,顯然也暗示了武元衡卒于李吉甫之后??梢娢湓庾溆谠褪辏?15年)六月三日。又本傳下文云:“吉甫先一年以元衡生月卒,元衡后一年以吉甫生月卒。”?《舊唐書·李吉甫傳》謂:(李吉甫)“元和九年冬,暴病卒,年五十七?!?則元衡卒于元和十年(815年)六月三日,可相印證?!杜f唐書·憲宗下》云:“十年……六月辛丑朔。癸卯,鎮(zhèn)州節(jié)度使王承宗遣盜夜伏于靖安坊,刺宰相武元衡,死之”?,則可證武元衡傳所載前后舛謬?!顿Y治通鑒》亦載元衡被盜所殺是在元和十年(815年)。武元衡于是年卒,年58,則其當生于唐肅宗乾元八年(758年)。
關(guān)于武元衡之死,《舊唐書》本傳已有異聞:“吉兇之數(shù),若符會焉。先是,長安謠曰‘打麥麥打三三三’,既而旋其袖曰‘舞了也’。解者謂:‘打麥’者,打麥時也;‘麥打’者,蓋謂暗中突擊也;‘三三三’,謂六月三日也;‘舞了也’,謂元衡之卒也?!?《新唐書》本傳無?!短綇V記》卷第一百五十四“定數(shù)九”亦有所載,謂出自《感定錄》?!短圃娂o事》好傳逸聞,除了傳抄舊唐書》本傳外,另有其他虛妄的記載:“(元衡)嘗夏夜作詩曰:‘夜久喧暫息,池臺惟月明。無因駐清景,日出事還生?!钊沼龊Γ娚w其讖也?!?而《唐才子傳》又因襲之。另《太平廣記》卷一四三“征應九”:“唐衛(wèi)公李德裕,初為太原從事。睹公牘中文水縣解牒稱:武士彟文水縣墓前有碑。元和中,忽失龜頭所在。碑上有武字十一處,皆鐫去之。其碑大高于華岳者,非人力攀削所及。不經(jīng)半年,武相遇害?!?元陶宗儀《說郛》卷七載唐韋絢《戎幕閑談》一卷,其中亦有《太平廣記》所載事?,則《廣記》《說郛》所載俱出于韋絢《戎幕閑談》可知。其事則更加玄怪虛妄。此類云云,皆后人穿鑿附會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