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瑋
(北京體育大學研究生院,北京 100084)
德國體育俱樂部
劉 瑋
(北京體育大學研究生院,北京 100084)
采用文獻綜述法對德國俱樂部的發(fā)展歷程和現(xiàn)狀進行描述和分析,德國的體育俱樂部是保證群眾體育蓬勃開展的基本要素,體育俱樂部體制和全民健身活動相互促進,通過對德國體育俱樂部體制和現(xiàn)狀的研究以期對我國“全民健身計劃”的實施起到參考和借鑒作用。
德國;體育俱樂部;群眾體育
1 體育俱樂部在德國的重要性
德國被譽為俱樂部的國度,這一結論大概要歸因于在現(xiàn)實生活中,你不可能找到一個不是俱樂部會員的成年人,他們可能是兩個甚至是三個俱樂部的會員。目前,德國俱樂部的數(shù)量達到史無前例的高度,而且仍在增長。
1.1 體育俱樂部是參加鍛煉的主要形式
在德國參加體育鍛煉主要有4種方式:(1)參加體育俱樂部,利用俱樂部的場地器材進行鍛煉;(2)在非營利性的機構中,例如,社區(qū)大學、培訓機構、工會、教會、康復中心等提供的鍛煉場所進行鍛煉;(3)在商業(yè)性的體育場所中,如健身中心、舞蹈和健身操培訓班、體育休閑公園等進行相應的健身活動;(4)自發(fā)組織的體育鍛煉,這種方式往往在免費的場地上進行,比如慢跑、北歐式行走(NordicWalking)等。盡管近年來體育俱樂部的核心地位受到商業(yè)性鍛煉場所的沖擊,但從參與鍛煉的人數(shù)來看,在俱樂部里進行鍛煉的人數(shù)還是這4種方式中最多的,而且體育俱樂部和會員數(shù)量都一直處于上升趨勢。
1.2 德國人參加體育俱樂部的主要原因
根據(jù)Klaus Heinemann的研究,除熱愛體育的主觀原因外,德國人比較熱衷參加體育俱樂部有3個客觀原因:首先,俱樂部為每個會員提供了十分廉價的參與運動的機會,一般來說每個成年人每月只需付14馬克的會員費,這比一名普通工人一小時的工資還少,青少年只需7馬克;其次,體育俱樂部的數(shù)量眾多,德國的9萬多個體育俱樂部分布在全國各地,盡管大城市中的體育俱樂部在規(guī)模、場地條件等方面更好一些,但城鎮(zhèn)和農(nóng)村中同樣有相當數(shù)量的俱樂部存在,因此無論在什么地方,德國人都可以找到合適的俱樂部,從事自己喜愛的項目;第三,體育俱樂部可以提供豐富多樣的項目。目前,德國奧林匹克體育聯(lián)合會下屬共有60個專項協(xié)會,每個專項協(xié)會都負責管理本項目的體育俱樂部,從最大的德國足協(xié)(2006年會員為635萬)到最小的冰壺協(xié)會(2006年會員只有734人),幾乎覆蓋了所有的奧運會項目(33個)和非奧運會項目(27個)。
2.1 俱樂部作為志趣相投的人組成的團體
1840年左右,由運動員組成的團隊群體通常被成為“俱樂部”。一方面,俱樂部是以共同參與體育運動和為體育提供物質(zhì)基礎為目標;另一方面,分享共同的價值觀、培養(yǎng)共同的觀點、團隊精神、友誼和快樂的感情構成了俱樂部的基本要素。
19世紀體育俱樂部的建立表明了俱樂部發(fā)展的具體起因和條件。20世紀后50年的德國,無數(shù)普通俱樂部和特殊俱樂部成立起來,俱樂部原本是為了減少工業(yè)化和現(xiàn)代化對人們的影響,抵抗城市化所帶來的分裂以及快速的社會變化帶來的騷亂,緩解對工業(yè)化工作條件的適應。俱樂部為人們提供了一個暫時的避難所,在這里人們可以遠離孤獨和失落感的困擾,它也為防止社會中的困苦提供幫助。
2.2 德國體操運動
德國體操不像英國體育運動那樣以對比為特色,如雅恩和艾澤勒在1816年出版的《德國體操》所指出的,德國體操以身體健康為目標,塑造體型、強健體魄、增強和提高身體靈敏性、提升面對危險時的勇氣,同時它也鼓勵人們智力上和道德上的進步。他們明確指出這種運動與德國人的脾性相符?!暗聡w操和體育運動”這一表達方式表明了德國體育的特殊性。體操運動認定了其自身作為獨特的德國人的活動,體育與體操都在以一種“德國人的方式”發(fā)展著。
3.1 國家與有組織的體育之間的聯(lián)系
自二戰(zhàn)結束后,德國體育政策是建立在自發(fā)組織運動的基礎上,德意志聯(lián)邦共和國憲法放寬了權限,憲法保障了俱樂部和體育協(xié)會的發(fā)展空間。獨立、自主、自負盈虧成為德意志聯(lián)邦共和國體育政策的核心原則,在這樣的條件下體育擁有充分的自主權。
3.2 德國體育聯(lián)合會作為最高組織
德國體育聯(lián)合會作為德國體操和體育聯(lián)合會的最高組織成立于1950年,它主要負責協(xié)調(diào)溝通工作,代表會員組織的各方利益,包括政府的和公眾的,保障組織在國家和國際上的合法地位,避免組織受單一法規(guī)的制約。
根據(jù)不同的職責,德國體育聯(lián)合會分為不同部門:競技體育部門、群眾體育部門、女性與運動、青少年體育部門、德國科教部門,競技體育與大眾體育由于沒有自身獨立的組織而統(tǒng)一到德國體育聯(lián)合會中。所有的這些體育活動都是德國體育聯(lián)合會以及會員組織的職責。
4.1 體育俱樂部的規(guī)模
大多數(shù)德國體育俱樂部是由最多300名會員組成的小型俱樂部,細分這一類俱樂部,會員人數(shù)少于100人的俱樂部數(shù)量最多達35.2%,但也不能低估會員人數(shù)少于100人的小型俱樂部。會員人數(shù)大于10000人的俱樂部占俱樂部總量的5.5%,這些大型俱樂部容納了29.6%的會員,盡管大型俱樂部數(shù)量較少,但他們?nèi)菁{了1/3的會員,并建立起來了自己的組織結構。他們也更容易受到公眾的關注,這樣也許會導致對小型俱樂部的忽視。
在20世紀70年代,俱樂部會員數(shù)量的增幅遠高于俱樂部的增幅——當俱樂部數(shù)量以10%的速度增長時,會員數(shù)量卻以21%的速度增長著。而這些年間,俱樂部數(shù)量卻比運動項目的數(shù)量增加地快得多,于是增長的趨勢從大型俱樂部轉(zhuǎn)向小型俱樂部。這一趨勢在大城市尤為顯著。這些小型俱樂部似乎迎合了未來的發(fā)展需求,盡管他們只提供一項運動項目。
未來體育大發(fā)展似乎更加青睞僅提供單項運動項目的小型俱樂部。在世紀之交時,對于大多人來說,俱樂部已經(jīng)成為人們逃離陌生、快速變化的城市生活的替代世界,在俱樂部中,人們可以感受直接的體驗,踐行自己的想法并發(fā)展人際關系。這些事情都是人們對非正式交往和共同聯(lián)系的渴望,對小的、和諧的群體和社區(qū)的追求的表達。在體育俱樂部中,除了運動,人們可以找到群體的歸屬感和團結感,這些感情都很難在大型俱樂部中體會得到。
4.2 會員結構
體育俱樂部對社會特殊群體有著更強的吸引力,據(jù)之前關于俱樂部會員構成調(diào)查顯示,俱樂部吸引青年人多于成年人,俱樂部對男性更具有吸引力,俱樂部在中層或上層人士中招募會員,而很少在底層人群中踐行。這一情況目前徹底改變了。新群體正在加快進入新行列中來:成年人、老年人、婦女,那些想一起參加鍛煉的家庭,此外還有像殘疾人、外國人、康復患者等,群體中的人們有各自的能力、動機和成為俱樂部會員的意愿,這一發(fā)展形式表現(xiàn)在俱樂部的會員構成上。
4.3 經(jīng)營俱樂部的開銷
俱樂部為每個會員提供了十分廉價的參與運動的機會,一般來說,每個成年人每月只需付14馬克的會員費,這比一名普通工人一小時的工資還少,青少年只需7馬克。顯然會員的會費只占俱樂部收入的很小一部分,一方面要算上志愿工作的花銷,同時,俱樂部一開始向溫和的體育方向發(fā)展并從各種資源中吸引資金。
另一方面,高度的商業(yè)化已成大勢,俱樂部收入的30%以上的收入來源于市場上產(chǎn)品和服務的銷售。還有,從國家得到預算的10%,即使如此,估算里還沒有包含國家的其他間接補助,這源于國家對體育俱樂部稅收的減免:因體育俱樂部和體育協(xié)會是非營利性組織,國家對其減免稅收。事實上大多數(shù)體育俱樂部根本不用繳納稅款,而且有捐贈過體育俱樂部的納稅人有權要求免除他的所得稅。因此,俱樂部可以以極低的價格甚至免費使用公共體育設施。
體育組織中格外重要的組成部分是體育彩票,體育彩票收入的25%捐獻給慈善機構,50%由體育組織接管,換句話說體育組織的收入很大程度上來源于賭注。
一般來說,德國的體育協(xié)會和組織對聯(lián)邦、州政府及自治政府有很強的依賴,可以估算,盡管由于財源的種類繁多不易估計,州政府每年提供約650萬馬克的補助,聯(lián)邦政府提供月兩億兩千萬的資助,國家提供250萬支持(包括體育教師的工資),自治政府大約提供360萬。
4.4 志愿者工作和職業(yè)化
俱樂部最重要的資源是會員的自愿性、榮譽性以及義務工作,榮譽性工作不僅有經(jīng)濟效應,而且它可以使會員們通過他們的共同參與和團結合作來追求他們的共同利益。參與榮譽工作的確切效果因為沒有報酬也就沒有真正的市場價值。將一個人愿意付出的時間轉(zhuǎn)化成金錢肯定有問題,但俱樂部中的工作需要依靠榮譽工作或職業(yè)工作來完成,通過參與榮譽工作,小型俱樂部的每個會員為俱樂部節(jié)省60馬克,大俱樂部節(jié)省25馬克,這樣的實施有兩個后果:在小型俱樂部中,會員費平均是每月10馬克,若沒有榮譽工作,會員費會升至70馬克,在大型俱樂部會員費是每月48馬克。
如果單純依靠了解俱樂部的起源、組織整合和內(nèi)部結構,那么對體育俱樂部在德國的現(xiàn)狀和影響理解不會完整。俱樂部只是國家文化和現(xiàn)實的一部分。只有與現(xiàn)實情況結合起來才能對俱樂部作為一個社會現(xiàn)實而有較為全面的理解。
5.1 俱樂部的公共職能
國家與俱樂部之間的功能關系可表現(xiàn)為在福利國家中體育組織的特殊使命。福利性國家必須承擔越來越廣泛的保障,結果是干預政策的不斷增加,基本上說國家要義務地獨自完成社會服務工作和醫(yī)療服務。體育在培養(yǎng)人們的公共意識、道德和服務意識上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像民族認同感、民族自豪感,加強地方認同,對健康的關注,對青少年的關注,這些在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都很少提供,所以迫使國家自愿地為體育俱樂部提供支持。在這種情況下,國家與有組織的體育之間的關系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以互惠原則為基礎協(xié)調(diào)控制社會。有組織體育接管政府的任務,所以獲得了公共性角色,國家為任務的完成提供法律保障和資金支持。體育協(xié)會以更廉價和非官方的形式完成任務,這是由于他們有著不同的薪資結構和名譽工作者。如果部門花銷用會費、名譽工作和捐贈抵消,這樣就比國家實施的花費少得多。
5.2 俱樂部與市場
德國的體育市場已經(jīng)從供應市場變?yōu)樾枨笫袌?,從以賣家為中心轉(zhuǎn)換為客戶至上的市場。為此,所有的供應商包括俱樂部必須對市場需求、運動鍛煉需求的變化、體育文化的新發(fā)展做出比體育俱樂部居于壟斷時期更加敏感、靈活的反應。供應商必須培養(yǎng)自身的策略,然而在早期,俱樂部作為體育運動的獨家供應者發(fā)展著,如今的俱樂部是由影響著體育的不同要素構成的。創(chuàng)新潛力的焦點已轉(zhuǎn)移到俱樂部以外的項目,俱樂部不得不適應在有組織體育外發(fā)展條件下的結構。
體育俱樂部一次又一次地在新的領域中有所突破和發(fā)展,在過去的150年間,它仍將繼續(xù)根據(jù)市場要求形成新的組織結構,融合新的目標群體——老年人、外國人、少數(shù)民族。單一項目的追隨會減熱,人們的身體意識將回歸休閑娛樂,非運動鍛煉會受到青睞。盡管如此,由于有規(guī)律地從事一項運動需要一定的設施、必要的指導和教練,因此人們還是很愿意加入到體育俱樂部。對于要奪金或者參加運動隊的運動員就更需要加入俱樂部。在德國,體育俱樂部在體育領域中仍占顯赫地位,在相關特別項目中俱樂部依然保持著它的壟斷地位。
[1]Hong-Nam Kim, Der deutsche Sportverein? Modell für Süd-Korea?, 2002.
[2]DOSB, Bestandserhebung 2006 (德國奧林匹克體育聯(lián)合會統(tǒng)計年表).
[3]LANGENFELD, H.∶Wie sich der Sport in Deutschland seit 200 Jahren organisatorisch entwickeilt hat.In∶DIGEL, H.(ed.)∶Sport im Verein und Verband, Schorndorf,1988.
[4]Jürgen Dieckert / Christian Wopp,Handbuch Freizeitsport,2002.
[5]R·thing / Prohl u. a. (Hrsg.),Sportwissenschaftliches Lexikon, 7., v¨ollig neu bearbeitete Auflage, 2003 (體育科學辭典第7版).
G813
A
1674-151X(2011)11-155-03
10.3969/j.issn.1674-151x.2011.11.079
2011-06-12
劉瑋(1988 ~),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體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