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 雄
教授我練拳二十幾年的恩師林墨根先生說:“不要小看‘起勢’動作簡單,其要領貫穿于整套拳架大松大柔之中?!币嘤芯毤矣鳌捌饎荨蹦颂珮O拳架之母,此言確實言之有理。
有些拳師說“起勢難”,這里說的“難”不是指動作的姿勢難,而是說起勢沒有動力源。太極拳的動,不能是自己的動,也就是說不能是配合的動。起式之前沒有動力源,此時手臂、胳膊是抬不起來的,如果抬起來了就是人為的亂動。起勢如何獲得動力源?應該是利用松沉至腳底的地面反彈力啟動手臂,能動多少就動多少,少動一點是不到,多動一點就是過、就是妄動。太極拳要求“其根在腳,發(fā)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后乃得機得勢,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由此可見,欲在手上有內勁,就要從腳下求之,做到一點有勁全身求,此即所謂求“整勁”。
在“起勢”兩臂未舉之前,應先檢查一下預備式是否按照太極拳的要求做到了自然站立、立身中正(百會穴、會陰穴、涌泉穴對應成一直線)、全身放松(其中肩井穴、膻中穴、勞宮穴、涌泉穴尤為重要)、頭頸豎直松開上領、下頜略向后收、兩眼向前平視、靜心平氣,隨后在意念的帶領下緩慢從上到下依次松頭頂、松面部、松頸部、松雙肩、松胸部、松背部、松腹部、松胯部、松大腿、松雙膝、松小腿、松踝關節(jié)、松腳背、松腳跟、松涌泉穴、松腳趾。放松下沉時,意念猶如水流,流至哪里就松哪里,隨著松開身勢下沉,腿膝腳處亦相應彎曲,松沉至腳底就身勢立穩(wěn)了,然后準備做起勢動作。
虛心實腹、松肩垂肘、松腰塌胯地沉至腳底,大腳趾和二腳趾慢慢抓地,提肛收腹吸氣(提肛收腹是內收,是將氣收到命門穴,不是收到胸肺部位),雙手(兩手之距稍寬于肩)在地面反彈力的作用和腰力的帶領之下,緩慢均勻地舉起,手指朝前伸,中指端意念上領。從梢節(jié)一沾而起,中節(jié)相隨,根節(jié)相催,這是節(jié)節(jié)貫穿的“以梢?guī)Ц钡木毞ǎ嘤腥曳Q為“端引”放松之法。雙手上升時,手為陽,肩為陰,肩胛骨自然下落,同時膝蓋伸直。此時手隨勢而起,人的重心在腳尖。待雙臂向前輕輕抬起距略高于肩胛的2/3行程時,吸氣改為呼氣,繼續(xù)把雙臂抬起舉至略高于肩,同時松開腳尖,重心移至腳跟,有自海底上拔之意。雙手之指上領一下,腳趾再次抓地,再次提肛收腹吸氣,雙手小臂自然環(huán)狀收回,手掌心好像降落傘一樣準備落下來。雙手下落時,手為陰,肩為陰,肩胛骨自然上升,同時膝微曲。腳趾松開,胸部放松,緩慢呼氣,把手肩忘掉,雙手慢勻下落。意念泉水從胸流至腹,腹部松。當雙手落至丹田橫向位置時,雙掌向左右外側分開吸氣,然后當兩掌按至胯前再往下落時緩慢呼氣。意念水流至大腿,大腿放松;流至膝蓋,膝蓋放松,此時雙臂應垂肘;流至小腿,小腿放松;流至踝關節(jié),踝關節(jié)放松,此時雙臂應塌腕,腕指不要跑氣,氣在手掌之中的勞宮穴;流到腳背就同時松手腕,流到腳趾就同時松手指,一直松至腳心涌泉穴。手隨勢而沉,人的重心松至腳掌涌泉穴后,依靠尾閭的收起擺正,命門穴要盡量飽滿,意氣自天入地,從涌泉穴到百會穴上下一氣貫通。
為了提高練習起勢的興趣與驗證體悟的質量,不妨按以下所述增加點感性認識。
①找拳友站在自己背后,讓他用雙手之掌心分別輕摸自己左右肩胛(鎖骨與肩關節(jié)交匯處),檢查自己“起勢”雙手上升時肩胛是否自然下落,雙手下落時肩胛又是否自然上升。根據(jù)本人觀察,如果進步較快,練習3~5年便可有這種體悟。如果進步較慢則需8~10年甚至更長時間才會有這種體悟。
②找拳友在自己“起勢”之初雙手垂下時,讓他張開左右手之拇指與食指,分別用其虎口處按住自己左右手臂的中部或下部(按下部比中部受力大,視功力深淺而定),向自己身后逐漸加大用力。自己接住對方來力后,按起勢要領松至腳底涌泉穴,同時松至手指,雙手緩慢舉起上升,當雙手升至一定高度時,自己手臂的 勁自然會使對方站立不穩(wěn)或向后跌出。如果自己被對方按住雙臂舉不起來,則說明自己上未松至勞宮穴,下未松至涌泉穴,所以沒有內勁自腳底發(fā)出的體悟,須細心思悟松沉和意氣貫穿合成整勁的拳理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