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范建平
因三任市委書記腐敗落馬而出名的河南漯河,繼續(xù)以腐敗而揚名。這回,出了個“最短命市長”呂清海。從7月9日“全票當選”到被省紀委“雙規(guī)”,他在市長位置只干了49天。
想想這幾年,出了多少“短命書記”、“短命市長”、“短命局長”?王昆山,出任河北保定市委書記僅54天就被“雙規(guī)”;胡友建,當選湖南湘潭副市長僅1天就被“雙規(guī)”;還有一個胡方瑜,當選貴州長順縣政協副主席僅一小時就被“雙規(guī)”!
這一個個不斷刷新的“短命記錄”,傳遞給公眾的信息是多維的,甚至可能是相反的。從呂清海到胡方瑜,這些人履新不久即被拿下,足以說明黨和政府反腐決心之堅決。
不過,呂清海們的問題,往往經過多年的發(fā)酵、累積,他們在曾經邁過的一個個臺階前,不知經歷多少關口:離任審計、民意測評、組織考查……為什么偏偏就查不出問題呢?這,又讓人對于反腐敗的現實充滿擔憂。至少,在第一時間發(fā)現官員身上腐敗問題的能力,恐怕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小病不查必成大病,小貪不治必成巨貪。每個“短命官員”的身后,都站著一群失職的把關人。他們該為選人用人失察承擔怎樣的責任,社會期待出臺更具操作性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