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岳
(安徽建筑工業(yè)學院外語系 安徽 合肥 230601)
在國內高校,教學管理者們?yōu)閷W生們開設了越來越多的選修課程,以豐富學生的學識和培養(yǎng)他們更多的學習興趣,第二外語就是受廣大學生青睞的課程之一。隨著各國經(jīng)濟貿易往來日益頻繁;大型企業(yè)、外資企業(yè)對多語種人才供不應求;并且國際性會展迅速增長等多重社會發(fā)展大方向,也使掌握小語種的人才備受青睞。國內許多大學生因此把學習第二外語列入了他們的學習計劃之中,而世界上許多著名大學直接要求所有專業(yè)學生在大學階段選擇一門第二外語作為必修課程。在這種大環(huán)境下激發(fā)了大學生們選修第二外語的熱情。本來這是件好事,但反而給我們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個問題:怎么能保持住學生們的熱情?筆者認為,學習者的熱情是學習過程的最大推力,如果這股熱情因為教師的失職,在我們的手中慢慢熄滅,是無比讓人惋惜的。但在我們傳統(tǒng)教學方法中存在的缺陷,讓很多有潛力的學生在征服德語的道路中無奈放棄,這又是為什么呢?
2.1 我們都知道,教學方法是為教學目標服務的。因此,教學目標是選擇教學方法所要依據(jù)的最重要因素。但在以往以學為中心的教學中,卻只注重認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受到課程和教科書的影響,認為自己的主要任務就是要把一本教科書教完,傳授書中知識。但忽略了知識的理解和運用。這是教學目標本身出現(xiàn)了一定偏差。第二外語教學的目的是要使學生通過學習德語,能用德語進行交際。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譯能力,而事實上學生往往缺失這方面的能力。學生努力記憶更多單詞和短語,可單詞記的再多,轉化不成“有效詞匯”,使第二外語的學習價值大打折扣。
2.2 在傳統(tǒng)的德語教學中,將教師的權威絕對化,而將學生視為被動接受知識的儲存器。學生永遠處于一種被動的地位,很多時候學生成為聽課的機器,對聽課和學習缺乏熱情,學不到想學的知識。這種做法將教學僵硬地定為單向的過程,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這對學生自身積極性的發(fā)揮有很大的局限。
2.3 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中,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傳授知識,特別是語法知識,充當教學活動的主角,教師只要把課本上的知識傳遞給學生,他的教學目標就已實現(xiàn)。這不利于教師本身知識的拓展與更新,不利于教師專業(yè)水平和教學能力的提高。
3.1 教學設計環(huán)節(jié)
課堂教學就是激發(fā)學生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力的過程。衡量一節(jié)課的好壞不是看老師授課了多少知識,而是以學生掌握多少有效知識為標準。教師應以學生為中心設計教學活動,第二外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外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必須時刻考慮學生的現(xiàn)實需要及現(xiàn)有水平,就像作者在創(chuàng)作時必須考慮潛在讀者的情況一樣。
德語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就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接受水平,如學生的現(xiàn)有知識水平、學生的性格特點以及班級的學習風氣等等,從而做到“有的放矢”,積極促進學生的學習過程與教學活動過程相融合,從而幫助學生接收知識、理解文本、擴大視野。這樣在連續(xù)的教學活動展開時,學生對知識的渴望也在不停的變化發(fā)展,學生的知識不斷更新,水平不斷得到提高。布魯納說:“我們教一科目,并不是希望學生成為該科目的一個小型圖書館,而是要他們參與知識的過程。學習是一種過程,而不是結果?!边@告訴我們,教師不要做學生思維的保姆,而要做點燃思想的火把,讓知識成為學生自己思考的果實。
3.2 教學進行環(huán)節(jié)
以學生為中心開展教學活動就是課堂授課,教學進行環(huán)節(jié)學生必須占主導地位,必須放棄以往以老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反而最大限度體現(xiàn)學生能動行。學生語言水平良莠不齊,性格各不相同,人生閱歷又相差較遠,因此教師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種有效手段促進學生一節(jié)課學習到的知識與教學設計制定的目標融合,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課堂教學的幾個實例:
3.2.1 注重課堂提問藝術,不要讓提問成為一種形式。教師在備課環(huán)節(jié)就考慮到學生學習水平高低不齊這個現(xiàn)實,應該設計了難易度不同的問題,在本環(huán)節(jié)就是要把這些提前設計好的問題與相應水平的學生“對號入座”,讓學生填補空白,發(fā)揮主動性。事實性的問題可以給語言基礎稍差、表達能力較弱的學生,而把理解分析性的問題交給中等偏上的學生,把最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留給那些基礎最好、表達能力最強的學生,從而使各個層面的學生都有了參與和鍛煉的機會,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接受。
3.2.2 布置作業(yè)要有側重點,對于哪些機械重復的練習可以安排在課下獨立完成。把那些有難度,有特點的練習在課堂上處理。畢竟這樣的題目學生練習起來有難度,肯定會存在問題。教師可以集中講解,幫助學生。
3.2.3 在課堂上分小組活動,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如上面所說,學生作為個體,由于其生活環(huán)境、個人經(jīng)歷、人生觀、價值觀的不同,看待問題的角度也會有所不同。因此,在組織課堂活動時,教師應該充分考慮到這一點,某些問題可以通過小組活動進行討論,盡量使每個學生都發(fā)表自己對這個問題的看法,集思廣益,從而使大家都能得到某種程度的提高。
德語教學必須與時俱進,充分利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豐富課堂內容,調動學生積極性,達到最大限度的視野融合。學習者對課堂的要求并非一成不變,它因人而異,而且因時代的變化而發(fā)展變化。教師應該充分發(fā)揮多媒體優(yōu)勢,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德語教學效果。多媒體教學手段最大的優(yōu)勢就是能夠幫助學生從立體的角度去認識事物,能給學生提供真實的語言材料,創(chuàng)造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反對孤立、片面、機械地進行教學活動,反對結構主義化的唯本文趨向,重視學習者的積極參與性接受姿態(tài),這些正好符合教學改革的導向,改變傳統(tǒng)教學中以教師為主體,學生被動接受的局面,而把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中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主動學習新知識,提高學習興趣,培養(yǎng)他們較強的實際應用能力尤其是聽說能力。通過討論讓我們從一個全新的視角去認識教與學的關系,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宰,變?yōu)檎n堂活動的組織者,而作為知識接受的對象——學生應該上升到主體地位,從而引導他們對未來世界進行積極探索。
[1]蔡萊莉.論語文教學的接受美學[J].教育探索,2002(10):58-60.
[2]大學德語教學大綱修訂組.大學德語教學大綱[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趙志勇.對語法在我國德語教學中地位的反思與認識.德語學習,2011,4.
[4]薛松.德語多媒體教學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J].四川教育學報,2007(10):51-52.
[5]朱立元.接受美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