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福剛
1.遼寧中醫(yī)藥大學研究生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2;2.大連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遼寧 大連 116000
銀翹散源于清代醫(yī)家吳鞠通所著 《溫病條辨》,是治療風溫、溫熱以及某些雜病屬于邪在衛(wèi)分、上焦,治當辛涼清解者的代表方劑[1]。該方具有辛涼透表,疏散風熱之功效,主治溫病初起邪在肺衛(wèi)。臨床上多用于治療內(nèi)外婦兒各科相關(guān)的病毒感染性疾病,療效顯著[3]。銀翹散是溫病學中治風溫初起的代表方。辛涼之劑功擅清熱解毒可以疏風散邪,適用于溫熱性質(zhì)的溫病。尤其是肺系溫病初期肺衛(wèi)表證階段,也可用于風熱感冒以及各種外感溫熱風熱邪毒誘發(fā)加重的臨床各種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性感冒,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fā)作及病毒性心肌炎等。此外,對于肺炎、肺膿腫、水痘、猩紅熱、急性咽炎、急性扁桃體炎、乙型腦炎等初起見有風熱表證者,都可選用銀翹散加減治療[4]。
銀翹散是 《溫病條辨》治療風溫初起證的首方。古往今來,驗于臨床,常用且效佳,但目前社會及醫(yī)院通用的銀翹散的煎服方法中存在諸多弊端。筆者用銀翹散短煎頻服的煎服方法治療風溫衛(wèi)分證 11例,取得較好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1例均符合中醫(yī)內(nèi)科感冒風溫初起證的診斷標準,將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組 11例,男 6例,女 5例,年齡 17~62歲;對照組 10例,男 7例,女 3例,年齡 20~65歲,兩組臨床資料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差異無顯著性 (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治療組銀翹散煎服方法為短煎頻服,為《溫病條辨》銀翹散,原方原藥原劑量,每次8g,每3小時一次,重者每日可 2小時一次。對照組為普通分服,每日 3次,每次16g。
2.1 療效標準 痊愈:癥狀與體征消除;顯效:癥狀和體征明顯減輕。有效:癥狀和體征有所改善。無效:癥狀和體征無好轉(zhuǎn)。
2.2 療效 治療組11例中,顯效 2例 ,有效7例,好轉(zhuǎn)1例,無效 1例,總有效率為 91%。
對照組 10例中,顯效 1例,有效 2例,無效 7例,總有效率 33%。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非常顯著性 (P<0.01),且治療組起效時間明顯早于對照組。
風溫病是臨床上常見病,多發(fā)病,最早見于 《傷寒論》:“若發(fā)汗已,身灼熱者,名曰風溫”。系指熱病誤汗之壞證。后不少醫(yī)家對其進行了討論,直至清代才正式把風溫作為新感溫病進行了因證脈治的全面論述。以風溫初起邪在肺部,以發(fā)熱、微惡風寒為主要特征。風溫初起以肺氣為病變中心。本病是感受春季或冬令風熱病邪而發(fā)病。風熱病邪多從鼻而入,肺位居高,首當其沖,所以初起以邪在手太陰肺 (氣)為病變中心。
葉天士說:“風溫肺病,治在上焦”。吳鞠通的辛涼平劑銀翹散治療風溫初起,其制方原則為冀邪有出路,因勢利導(dǎo),透邪外出,用辛涼以治其標,透邪外出,清熱解毒以治其本,截邪深入。吳氏在銀翹散煎服法中寫到 “右杵為散,每服六錢,鮮葦根湯煎,香氣大出,即取服,勿過煮。肺藥取輕清,過煮則味厚而入中焦矣。病重者約二時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輕者三時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詳細研究傷寒與溫病文獻,歸納出銀翹散服用的特點:(1)溫服取汗:溫病銀翹散中指出 “香氣大出即取服”;知銀翹散乃是熱服取汗,無論辛溫解表還是辛涼解表,取汗均為退熱之必不可少。 (2)短煎頻服:兩方都采用短煎、增加服藥頻次,取其微汗之功,達到遍身微似有汗的目的,禁忌大汗。“短煎”顧名思義,所謂“頻服”是把每帖方劑按常規(guī)煎煮二次混合,不拘時間地少量多次服用,是從 “少服則滋榮于上” (少量多次飲用,則藥力發(fā)揮在上焦部位)延伸而來。一般咽喉、口腔疾病,或肺部感染病變等皆用此法,就是沿用此一不拘時候、徐徐服用的頻服法??陀^上講銀翹散采用的短煎頻服之法,既發(fā)汗退熱又不傷陰,可達汗出表解熱退之效,這正是銀翹散被譽為辛涼解表第一方的真正原因所在。
[1]試論 《溫病條辨》中銀翹散的配伍運用特點 [J].鄔姍.中醫(yī)藥學刊, 2006,24(10):1914-1915.
[2]《方劑學》[M].李濟群.上海:上??茖W技術(shù)出版社,1986.30-43.
[3]《生理學》[R].張志雄.上??萍汲霭嫔?2006.8:P.145-146.
[4]《銀翹散的臨床應(yīng)用》[J].徐鳳金.中國醫(yī)藥指南,2005(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