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楠
山西大同衛(wèi)校,山西 大同 037004
過敏性鼻炎又稱變態(tài)反應性鼻炎,是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可季節(jié)性或常年性發(fā)病,易反復發(fā)作,難于根治。近年隨著工業(yè)化進程的快速發(fā)展,環(huán)境污染日益嚴重,導致過敏性鼻炎發(fā)病率逐年增加,在我國中心城市平均自報患病率為 11.1%[1]。2007年至今,筆者采用自擬脫敏湯隨證加減治療過敏性鼻炎60例,取得較滿意的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 診斷標準 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 《變應性鼻炎診斷標準及療效評定標準》[2]確診。所有患者常年性發(fā)病,均有鼻癢,打噴嚏 (每次>3個),流清涕和鼻粘膜腫脹,1年內(nèi)發(fā)病日數(shù) >6個月,1日內(nèi)發(fā)病時間 >0.5小時,病程≥1年。
1.2 一般資料 觀察病例60例。其中男 24例,女 36例;年齡最小 18歲,最大 55歲。平均 38歲,病程 2~20年,平均 11年。
2.1 自擬脫敏湯藥物組成 紫草 10g、茜草 10g、旱蓮草10g、柴胡 8g、防風 8g、烏梅 10g、地龍 10g、五味子 10g。根據(jù)患者情況進行辨證加減,如營衛(wèi)不和,風寒襲肺者,當以調(diào)和營衛(wèi),加桂枝湯;如清陽不升,濁陰上犯者,當以補氣固衛(wèi),升清化濁,加補中益氣湯;如肺經(jīng)伏熱者,當以清肺泄熱,加黃芩,梔子,炙枇杷葉,桑白皮,地骨皮;如腎陽不足者,當以溫陽補腎,加巴戟天,仙靈脾,仙茅,炙附片;如鼻竅瘀血阻滯,循環(huán)失暢者,當以活血通竅,加桃仁,紅花,三棱,莪術,穿山甲。
2.2 用法 每日 1劑,水煎,分 2次口服,7天為一療程,中間無間隔,連用 3~4個療程,觀察療效。治療期間停用其它藥物,同時注意勿接觸過敏原。
3.1 療效標準參照 《變應性鼻炎診斷標準及療效評定標準》[2]判定療效。①痊愈:癥狀及體征全部消失,隨訪半年無復發(fā);②有效:癥狀消失,體征明顯減輕,但偶有復發(fā);③癥狀及體征無變化。
3.2 治療結(jié)果 經(jīng)治療60例患者痊愈47例,占 78.33%;有效11例,占 18.33%;無效 2例,占3.33%。總有效率達96.67%。
例 1 王某,男,18歲,2006年 12月 8日初診,鼻塞1年多,運動后可通,冬重夏輕,做過冷凍治療無效,夜間作癢,晨起狂嚏。檢查:兩下甲肥大潮紅,表面粗糙,呈桑椹樣,跑步后 3分鐘左右,癥狀改善,舌薄苔,脈平。癥屬瘀血阻竅,微循環(huán)失暢,則鼻甲肥大。治法:活血化瘀加脫敏湯。烏梅、五味子、紫草、茜草、旱蓮草、桃仁、紅花各 10g、柴胡 8g、防風 8g、當歸 15g、赤芍 10g、曾滿8g、路路通 10g、辛夷 6g。7劑,水煎服。二診,藥進 7劑,狂嚏明顯減少,通氣改善,但夜間仍塞。檢查:鼻粘膜粉紅色,舌薄苔,脈平。用化瘀之劑,微循環(huán)改善,加上脫敏療法,方即成效,所以不能改方,再服 7劑。三診,服藥癥狀全無,但是停藥時發(fā)作,已減輕,通氣已暢,舌少苔,脈平。原方有效,遵守古訓,效不更方,維持療法,原方再抓 21副,第一個7副 1天一劑,第二個 7副 2天一劑,第三個 7副 3天一劑,以觀后效。三個月后復診,一切正常。
例 2 唐某,女,29歲,2008年 4月 12日初診?;歼^敏性鼻炎 3年,多在春秋之際發(fā)病,鼻癢狂嚏,每遇煙霧、異味粉塵等刺激而甚,鼻涕黃稠有氣味,伴頭昏目脹,檢查:鼻腔粘膜色紅,下甲有少許水腫,舌苔微膩有黃苔,脈洪大數(shù),此是肺經(jīng)伏熱,肅降失職,當以清肺火加脫敏療法:黃芩、桑白皮、地骨皮、枇杷葉、紫草、茜草、旱蓮草、烏梅、地龍各 10g,柴胡、防風、山楂各 8g,7劑,水煎服。二診:7劑后諸癥基本消失,有少許打嚏,舌苔明顯改善,脈洪大而數(shù),此乃肺熱初清,正氣有所不足,治療應該攻補兼施。生黃芪 30g、黃芩、梔子、桑白皮、紫草、茜草、旱蓮草、烏梅、白術各 10g,防風、地龍各 8g, 7劑,水煎服。三診:諸癥都有大的改觀,噴嚏基本消失,原方再服 7劑而愈。
過敏性鼻炎屬Ⅰ型變態(tài)反應,患者接觸過敏原即發(fā)生鼻部過敏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鼻癢、鼻塞、打噴嚏、流清涕等癥狀。臨床治療方法很多,西醫(yī)大多采用脫敏療法及對癥治療等。盡管能較快控制癥狀,但副作用較大,且無法徹底治愈。過敏性鼻炎在中醫(yī)學屬鼻鼽、鼽嚏范疇,《素問玄機原病式》謂:“鼽者,鼻流清涕也”,“嚏者,鼻中因癢而氣噴作于聲也”。中醫(yī)認為本病的發(fā)生原因有二,一是內(nèi)因,與先天稟賦不足或臟腑功能失調(diào)有關, “鼻開竅于肺”,其病在肺,其本在脾腎,因此主要病機是以肺、脾、腎三腑虛損為主;二是外因,多為風寒異味氣之邪侵襲鼻竅而致病。因此本病的發(fā)生是機體的內(nèi)因為本,外因為標,臨床上以虛證表現(xiàn)居多。中醫(yī)治療鼻鼽證主要是遵循辨證施治的原則,從整體出發(fā),調(diào)節(jié)臟腑功能入手,提高機體免疫力,降低機體變態(tài)反應狀態(tài),從而達到徹底治愈的目的。在治療過敏性鼻炎的過程中,筆者自擬脫敏湯,其中紫草、茜草、旱蓮草均有涼血脫敏之功效,防風祛風散邪,柴胡疏肝升舉陽氣,烏梅收斂止嚏、涕之功,五味子斂肺止涕,地龍活血化瘀,全方具有散邪止嚏通竅及抗過敏之功效。在此基礎上,結(jié)合臨床辨證分型,專病專方,靈活用藥,取得了滿意而持久的療效。
[1]韓德民,張羅,黃丹,等.我國 11個城市變應性鼻炎自報患病率調(diào)查[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7,42(5):378-384.
[2]中華醫(yī)學會耳鼻咽喉科學分會,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編輯委員會.變應性鼻炎診斷標準及療效評定標準 (1997年修訂,???[J].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1998,33(3):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