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
(河南省夏邑縣公療醫(yī)院胃鏡室 河南商丘 476400)
健康教育是通過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tǒng)的社會教育活動,使人們自覺地采納有益于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減輕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預防疾病,促進健康,提高生活質量,并對健康教育效果作出評價。溝通是人與人之間,人與群體之間思想與感情的傳遞和反饋的過程,以求思想達成一致和感情的通暢。護理人員可以通過護患間有效的溝通開展健康教育,護患溝通有助于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況,向患者提供正確的信息,是護士為患者服務,減輕患者身心痛苦,促進護患間理解與支持,提高治療、護理效果的需要[1]。健康教育是通過護患溝通實現(xiàn)的,護理工作者要充分認識到護患溝通的重要性,落實到工作中去。
護士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時要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地而異。健康教育內容要突出重點,要有針對性。
溝通分為語言性溝通和非語言性溝通。語言性溝通是護士與患者之間的橋梁,護士使用良好的語言溝通去收集患者生理、心理、精神、社會文化等多層面的健康資料,向患向介紹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減輕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促進健康。非語言性溝通指護士的面部表情、身體姿勢、聲調速度、手勢、眼神、態(tài)度、人與人之間的位置、距離等。護士在掌握非語言溝通技巧的同時還應注意外在形象,著裝整潔,舉止端莊,同時應具有良好的素質修養(yǎng)和情緒修養(yǎng),使患者獲得安全感,有利于溝通,從而提高健康教育的質量。
溝通環(huán)境包括物理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物理環(huán)境應選擇寧靜、光線充足、空氣流通的環(huán)境,保護患者的隱私,使患者得到身心放松,從而積極參與溝通。社會環(huán)境包括周圍的氣氛、溝通距離、人際關系等,良好的人際關系、融洽的氛圍,合適的溝通距離有利于護患溝通。
3.2.1 生理因素 任何一方在疲勞或疼痛時,或有聾啞、失語等語言障礙時可發(fā)生溝通困難,雙方年齡因素也可影響溝通。
3.2.2 心理因素 如在溝通時,雙方或一方處于情緒不良、發(fā)怒、焦慮或興奮狀態(tài)以及非語言行為過多都可影響護患溝通。
3.2.3 認知、智力因素 雙方知識水平、興趣、價值觀以及對人與事物認識的深度與廣度會有所差異都會影響溝通。護理人員在與患者溝通時要盡量考慮到對方的語言習慣、文化層次與職業(yè)等因素,少用專業(yè)術語,例如避免使用“膀胱刺激征”、“低蛋白血癥”等,注意使用語方準確,詞能達意,通俗易懂,這樣患者更能接受和理解。
3.3.1 角色的行為異常 表現(xiàn)為對患者角色厭倦、悲觀、絕望、不敢面對疾病拒絕與人溝通。
3.3.2 角色行為沖突 由于患者患病前后各種角色發(fā)生心理沖突而引起行為的不協(xié)調,表現(xiàn)為煩躁不安,茫然或悲傷。
3.3.3 角色行為強化 患者安于角色,對自我能力產(chǎn)生懷疑,表現(xiàn)為依賴性增強,節(jié)生病而逃避某些責任。
3.3.4 角色行為缺失 如沒有進入患者角色,不承認自己是患者,不接受治療和護理。
3.3.5 角色行為消退 患者適應角色后,由于某種原因,又承擔起某種社會角色。
護士要掌握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選擇最佳時機與患者溝通,有的患者喜歡在安靜的環(huán)境中與人交談,多數(shù)患者不愿在別人面前談論自己的疾病,對于這些情況護士在工作中應該能夠隨機應變,并非要專門拿出一定時間與患者交談。在適當?shù)沫h(huán)境、適當?shù)臅r間有針對性的進行溝通和心理疏導是非常必要的。
護理人員應注意舉止端莊,著裝整潔,面帶微笑,護患溝通時用“請”、“謝謝”、“對不起”等。護理人員的語言要謹慎,尊重和保密患者的隱私。對患者說話時語氣要溫和、誠懇,并盡量鼓勵患者說出自己的想法,對患者提出的問題切忌使用審問的口吻,防止不耐煩地打斷患者或粗暴訓斥,讓患者感受護士對他們的尊重,拉近情感與空間距離,有利于深層次的溝通與理解。
與患者溝通時要圍繞一個主題,語速適中,并要有適當?shù)耐nD,給患者思考、提問的機會。針對談話內容,護士要提前做好準備,尤其是要組織好語言。這樣可以避免讓患者感到護士是在機械地背誦,容易讓護患之間產(chǎn)生距離感,或覺得護士的語言表達力欠缺,思維不敏捷,因此患者容易產(chǎn)生不信任感。此外,盡量采用護士同患者交流時,要音調適中,表情大方,聲音悅耳,并盡量采用商量的口吻,使患者感到悅耳親切,縮小護患之間的距離,還可使患者以最佳心理狀態(tài)接受治療[2]。
護患溝通時還要掌握傾聽的技巧,傾聽時不但要注意傾聽的環(huán)境,還要注意傾聽的姿態(tài),在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時,護士要采取積極的傾聽態(tài)度,不要輕易轉移自己的注意力,讓患者有一個完整的敘述,中途盡量不要打斷提問,更不可漫不經(jīng)心或邊聽邊爭論,讓患者感到護士在認真傾聽,并不斷有回應。護士雙目注視患者,讓表情在交流過程中傳遞關心與溫暖。
真誠關愛就是在與患者溝通的過程中,讓患者感受到溫暖,應日常護理工作中應多給予關懷,如“叔叔(阿姨)你今天感覺如何?您看今天的天氣多好啊?”通過關心問候,患者會感到親切和溫暖,讓患者把你當作至親或摯友。護士對患者要誠懇熱情,使患者感受到護士是真心的在幫助他。此外,護士在日常工作中要平等對待每一位患者,這樣患者在醫(yī)療的環(huán)境中能感受到平等、尊重、關懷,能使護患關系更加和諧。善解人意是提高護患溝通效果的前提,護士在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的同時,要成為一名善解人意的工作者,是做好護理工作的前提。
護士應該具備扎實的自身素質和技術水平。護士作為護理的提供者和健康教育者,應該利用業(yè)余時間不斷充實自我,除了加強理論和實踐知識的學習外,還應該不斷學習有關禮儀、社交等方面的知識,這樣更有利于與患者的溝通。
密切配合是護患溝通的基礎,若得不到患者的良好的配合,即使護士選擇良好的時要,最終也孤掌難鳴,難以達到以預期效果[3]。
面部表情是指通過眼部肌肉、顏面肌肉和口部肌肉的變化來表現(xiàn)各種情緒狀態(tài),是一種十分重要的非語言交往手段,能表現(xiàn)人物內人的情緒和情感。因此,它是測量人的情緒的客觀指標之一?!奥犉溲?觀其色”可以使我們更準確地了解對方的真實感情。
觸摸有各種不同的形式,并能傳遞不同的意思。如握手、撫摸頭部、肩部、背部,可使患者感到護士的關懷與慰藉。心理學家弗爾德說:“撫摸能有規(guī)律地刺激生長激素的分泌,進而促進消化吸收功能?!辈⑼ㄟ^嬰兒實驗證明,觸摸在日常護理中的重要作用。但采用觸摸技巧時,一定要考慮患者的自身條件,如性別、年齡、風俗習慣等因素,避免發(fā)生不必要的麻煩[4]。因此,護理人員在如何運用觸摸的問題上應保持敏感與謹慎。
護士在與患者溝通時還要掌握適當?shù)臏贤ň嚯x,某些護理操作必須進入“親密距離”方能進行,如口腔護理、皮膚護理等,此時應向患者解釋或說明,使患者有所準備并給予配合,否則會使患者產(chǎn)生不安和緊張。在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時,常采用“個人距離”表示關愛,也便于患者聽得更清楚。護理人員站在病房門口或查房中站著與患者對話時,或在討論病案或作健康評估時常用“社交距離”。護士在為患者做集體健康教育時常采用“公眾距離”等等。
環(huán)境不知在護患交流中是很重要的因素,它能促進或抑制在該環(huán)境中的交流。包括光線、噪音、顏色、溫度和建筑結構等,這些因素均能影響信息傳遞,使人們感受到舒適或不舒適的程度。因此,護士要對環(huán)境因素給予高度的重視,努力創(chuàng)造有利于護患交流的環(huán)境。
(1)與憤怒的患者進行溝通,要認真傾聽,了解和分析患者抱怨的原因,同時提供必要的安撫,盡量滿足他們的要求。(2)與抑郁悲哀患者進行溝通,陪伴在患者周圍,讓其感受到溫暖,溝通時可以用“觸摸”的交流方式,遞給毛巾、水杯,鼓勵患者傾訴悲哀的原因。(3)與病情嚴重的患者溝通,話要簡短,并注意觀察患者病情變化,對意識不清的患者,護士用同樣一句話反復與之交談,強化刺激。(4)與感知覺障礙的患者溝通,如對聽力障礙者,護士可以應用非語言溝通,比如護士可以采用用觸摸等方式,讓患者感受到關心,在接近或離開患者時,都要用手勢、面部表情等方式告知,避免患者受到不必要的驚嚇。
目前,患者對護理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作為護士就要掌握足夠、良好的溝通技巧,并且能為患者營造一個寬松愉悅的診療氛圍和溫馨的康復環(huán)境。通過使用正確的溝通技巧,可以使患者消除顧慮、恐懼等不良刺激反應,從而建立起接受治療的最佳身心狀態(tài)??傊?有效的溝通能力與技巧是健康教育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1]李靜,鄭俠.健康教育中的溝通技巧[J].中外健康文摘,2009,6(36):167~168.
[2]陳金華.護士在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溝通技巧[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8,8(8):1826~1827.
[3]陳翠萍.護患溝通影響因素與溝通技巧[J].工企醫(yī)刊,2009,22(3):42~44.
[4]楊君麗.健康教育中的溝通技巧[J].醫(yī)學信息,2007,20(10):92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