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勞資共決機制在社會保障制度中的作用*
      ——法、德兩國經驗及其對中國的啟示

      2011-08-15 00:48:41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 2011年4期
      關鍵詞:勞資社會保險社會保障

      張 原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 勞動關系系,北京 100048)

      勞資共決機制在社會保障制度中的作用*
      ——法、德兩國經驗及其對中國的啟示

      張 原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 勞動關系系,北京 100048)

      法、德兩國的社會保障體系具有顯著的勞資共決機制,分別形成了精細化管理下的勞資共決機制模式與政府統(tǒng)籌下的勞資共決機制模式,避免了行政干預過大導致的官僚化、高開支和低效率。對于步入“十二五”時期的中國社會保障制度建設而言,法、德兩國的經驗具有重要的啟示和借鑒意義。增強社會保障參與者主體意識、責任意識和權利意識,建立專門的社會保險監(jiān)督委員會,轉變政府職能,實現(xiàn)社會保險決策、管理和辦事機構職能分離應成為我國未來制度建設的重要取向。

      社會保障;勞資共決機制;社會保險法

      一、引言

      2010年10月,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 (以下簡稱《社會保險法》),標志著我國的社會保險制度歷經多年探索發(fā)展,已經進入了以法律保障規(guī)范發(fā)展的新階段。然而,觀察《社會保險法》出臺的經濟和社會背景可以發(fā)現(xiàn),由于我國的勞動就業(yè)體制本身不完善,尤其是勞資博弈制度建設尚處在探索過程中,使得與勞動體制密切相關的社會保障制度建設仍然存在大量問題需要解決。社會保障的形成過程和最終狀態(tài)本質上仍然是勞資雙方、部門之間和社會各群體的博弈結果,并且以勞資博弈為核心。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也顯示,我國由于社會保險導致的勞動爭議目前僅次于勞動報酬,占到了爭議案件數(shù)量的1/3以上①數(shù)據(jù)來源:《中國勞動統(tǒng)計年鑒2009》。。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導致部分企業(yè)倒閉,失業(yè)率上升,引發(fā)了各界對社會保險問題的再思考: 《社會保險法》會不會成為繼《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之后,第三部約束企業(yè)用工行為的重要法律?征繳保險費是否會加重企業(yè)的負擔?在保護勞動者權益的同時,是否會不利于企業(yè)應對經濟低迷?從更深層次來看,如何在企業(yè)和勞動者之間尋求社會保障的供需平衡?

      對于與勞資共決機制有關的社會保障問題,新的《社會保險法》已經開始有所關注:一是體現(xiàn)在總則第九條,規(guī)定“工會依法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有權參與社會保險重大事項的研究,參加社會保險監(jiān)督委員會,對與職工社會保險權益有關的事項進行監(jiān)督”。該條款對工會組織在社會保障政策制定和監(jiān)督中的參與作用予以明確;二是體現(xiàn)在第十章八十條,要求“統(tǒng)籌地區(qū)人民政府成立由用人單位代表、參保人員代表,以及工會代表、專家等組成的社會保險監(jiān)督委員會,掌握、分析社會保險基金的收支、管理和投資運營情況,對社會保險工作提出咨詢意見和建議,實施社會監(jiān)督”[1]。該條款規(guī)定了多方參與社會保險基金管理機構的組成方式和工作職責,這在以往的《勞動保險條例》和其他社會保障相關法律法規(guī)中幾乎從未出現(xiàn)過,因此具有重要的開創(chuàng)性和標志性意義。然而,作為一個立法開端和發(fā)展趨勢,我國社會保障的勞資共決機制能否發(fā)揮有效作用?與具有較長勞資共決歷史傳統(tǒng)的國家相比,我國建立的制度框架還有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和需要借鑒之處?本文接下來將以法、德兩國的歷史和現(xiàn)實經驗為基礎,研究社會保障制度中勞資共決機制的基本構架,分析兩國的不同特征和優(yōu)缺點,并探討兩國經驗對中國的啟示。

      二、社會保障的勞資參與:歷史及總體特征

      歐洲是社會保障制度的發(fā)源地,主要有兩種典型的社會保障模式,一種是德國俾斯麥首相創(chuàng)立的模式,另一種是以英國經濟學家貝弗里奇命名的模式。德國和法國作為這兩種社會保障制度的典型代表國家,社會保障建設均有百余年的歷史。

      從1883年俾斯麥政府頒布第一個社會保險立法開始,德國社會保障逐漸從少量的、局部的措施發(fā)展為完整的、系統(tǒng)的政策體系。勞動者從單純的濟貧對象、被保護的弱者群體,逐漸轉變?yōu)樽晕夜芾淼纳鐣U蠀⑴c者和決策主體[2]。經過100多年的發(fā)展,德國逐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社會保障體系,并且為了順應社會經濟發(fā)展的要求,社會保障從政策中心到保障類型、社會成員覆蓋面等各方面都發(fā)生了相應的調整變化。法國社會保障制度與德國社會保障體制有相似性,其現(xiàn)代社會保障體系也經歷了由社會救助到社會保險的演變歷程。上世紀30年代,《社會保障法》的出臺使社會保險成為法國主要的社會福利手段。法國勞資雙方和各階層團體經過不斷的談判和沖突,歷經多次力量抗衡,最終使各自利益相對穩(wěn)定,二戰(zhàn)后確立了成型的社會保障制度[3]。1945年后,隨著法國社會保險面的擴大,大部分公民被納入到社會保障體系之中。

      從社會保障制度的發(fā)展歷史來看,法、德兩國社會保障機制建設過程中,勞資共決機制的作用都相當顯著,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勞資雙方通過事先參與或介入社會保險相關政策法規(guī)的制定,促使國家制定出更加符合國情的保險福利政策,雇主組織和工會多采用集體談判或協(xié)商的方式確定社會保險方案。兩國均具有勞資雙方組織發(fā)達、集中程度高的特征,勞資雙方中央級別有關社會保險方案的談判 (稱為“基本協(xié)議”)可為基層談判確定一個框架,談判所涉及的問題包括各項福利的數(shù)額和資金的來源等,其談判結果幾乎覆蓋了每一位勞動者,勞資雙方共同參與管理的過程中,雇主與雇員享有平等的共決權。二是通過建立不同層面的協(xié)商機構,其成員構成采取多方對等原則,雇主組織和工會可將自己的利益訴求通過該協(xié)商機構向政府反映,同時,政府在制定有關的社會保障政策時必須向該機構咨詢。三是雇主和工人主要以平等參與決策管理的方式參加整個國家的社會保障,職工對社會保障政策、制度和管理的訴求和聲音可以直接通過工會組織的管理功能得到表達,并且工會參與社會保障管理具有很強的自治性,這種決策管理的核心權利充分保證了工會在社會保障建議、監(jiān)督和其他方面權利的實現(xiàn);同樣,雇主也通過這一機制使社會保障政策得以執(zhí)行。勞資共決機制作為法、德兩國社會保障制度的核心,除了上述共性之外,又有各自的特征,主要體現(xiàn)在社會保障組織構架、運作狀況和優(yōu)缺點差異等方面。

      三、法國社會保障的勞資共決機制:精細化管理下的雙方參與模式

      (一)社會保障組織基本構架

      首先,法國社會保障組織基本構架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為勞資雙方共同參與的多方管理體制。法國現(xiàn)代社會保障制度以行業(yè)、人群為分類管理單位,實行各行業(yè)保險計劃相對獨立的分散管理模式。其社會保險可以分為醫(yī)療保險、養(yǎng)老保險、失業(yè)保險、工傷保險、家庭支持計劃、社會救助與補充性社會行動。各類保險幾乎覆蓋所有的行業(yè),每一類制度都向其特定的社會階層提供服務。其管理模式采取勞資雙方協(xié)商的互助制管理方法,依據(jù)法國國際關系發(fā)展和協(xié)調事務所的統(tǒng)計[4],法國各類保險制度由幾百個具有私人性質的基金會支撐,并按各自的性質分別隸屬于幾十個全國性的基金會,在基金的管理機構和董事會中,工會具有重要的影響力。這些基金會按其業(yè)務性質分別隸屬于幾個政府部門,并不統(tǒng)一由社會保障部管理。同時,政府為了平衡各部門之間不同的待遇從而實現(xiàn)社會保障的普享性,往往設立名目繁多的補貼措施,因此管理體系相對復雜。

      其次,法國社會保障制度的構架相對復雜,總體可以按行業(yè)、人群和政府出資狀況進行分類,但各子系統(tǒng)中都有雇主方和工人集體聲音的作用。由于法國社會保險的前身是私營行業(yè)保險,并且在其發(fā)展過程中保留及整合了原有的各種行業(yè)保險,在行業(yè)保險的基礎上擴大保險覆蓋面,因此按行業(yè)或部門分類的社會保障成為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按人群分類的社會保障制度也是其制度構架的重要特征,一般受薪人員和干部、公務員和私營部門人員采用分類管理的方法,特殊行業(yè)人員,比如海員、礦工和鐵路工人等還具有特定的社會保險計劃。雖然各個行業(yè)或群體相對獨立,但勞方對于自身社會保險需求具有獨立的表達權利,并能在子系統(tǒng)內部針對本行業(yè)或本職業(yè)的社會保護供需特征實現(xiàn)勞資雙方的社會保障談判[5]。

      第三,勞資雙方負責主要的社保經費籌集,政府財政適度安排社會保障基金,同時采取公共資金籌集渠道。法國社會保障基金主要來源于社會分攤金而非稅收,即建立在工資收入和企業(yè)利潤的基礎之上,由雇主和雇員共同繳納的分攤金,這一數(shù)額大約占其社會保障基金來源的80%左右,而來自其它稅收或補貼的部分較少。分攤金的繳納比率主要通過勞資雙方協(xié)商確定,工會代表勞方就出資比重進行談判,并且各個行業(yè)和險種根據(jù)各自的原則和實際情況決定社會保險的保費和給付方式,因此在社會保險資金預算、管理、使用和監(jiān)督過程中,工會具有重要的話語權。資金運行方式一般實行現(xiàn)收現(xiàn)付制,入不敷出時則要政府通過統(tǒng)一稅收加以補貼。

      (二)社會保障運作狀況及其優(yōu)缺點

      法國的社會保障制度是在貝弗里奇制度上建立起來,肯定了其行業(yè)互助為基礎的全國互助思路,形成了互濟的傳統(tǒng)。它一方面通過行業(yè)互濟的志愿行動傳遞接近公共權利原則的相對集中統(tǒng)一,另一方面則堅守和超越行業(yè)性互濟,植根于雇主和工人、工人與工人之間的傳統(tǒng)互助形式,并最終成為相對的自治——社會保險由相關階層自我管理。

      行業(yè)內的勞資雙方共同管理模式掌握著重要的社會保障決策權。法國社會保障體系由雇主和雇員代表共同管理,兩者形成“社會合作伙伴關系”,就社會保障收費和支出標準等重大問題進行決策,基金會的最高決策機構董事會均由對等數(shù)量的雇主和雇員代表組成,并配有政府代表參與其中。法國政府不直接參與社會保障管理,而是主要通過簽署合同的方式委托社會保險機構管理,社會保險和服務機構有各自的預算,共同構成法國的社會保障制度。所有的社會保險方案都是通過對等比重的雇主雇員代表共同協(xié)商決定,這些決定都需要主管部委的批準,國家雖然不直接參與決策,但是會派代表參加會議。如果政府對社會保險機構不滿意,則可以取消與該機構的合同[6]。另外,國家還通過制定相應的法規(guī)和實施監(jiān)督來管理社會保障運行。

      法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優(yōu)點主要體現(xiàn)在其勞資雙方共同決策的制度構架,以及其分類帶來的精細化管理,能較好地滿足不同社保參與人的實際需求,從而對經濟和社會體制的調節(jié)起著重要作用。但其缺點也較為顯著,主要體現(xiàn)在碎片化管理、無法充分實現(xiàn)統(tǒng)籌互濟以及管理成本過高三個方面。2008年以來,隨著金融危機席卷歐洲,導致失業(yè)率上升和工資持續(xù)下跌,法國的失業(yè)率持續(xù)攀升到15年來的新高,失業(yè)總人口已突破200萬,并且復蘇緩慢[7]。同時人口老齡化帶來的養(yǎng)老保險負擔沉重,給社會保障體系造成了巨大負擔,2009年法國的社保赤字達到202億歐元①數(shù)據(jù)來源:薩科齊向法國高額財政赤字問題“宣戰(zhàn)”,駐法國使館經紀商務參贊處網(wǎng)站,http://fr.mofcom.gov.cn/aarticle/e/201005/20100506926537.html.。為了填補這一巨大漏洞,法國政府不得不以減少其他方面的投入為代價,尤其體現(xiàn)在政府兜底為主的養(yǎng)老保險中。社會保障問題的加深導致了社會矛盾的集中出現(xiàn),也促使研究者反思精細化管理下勞資共決機制的負面影響,特別是在經濟衰退時期,勞資雙方及其代表組織的矛盾升級可能帶來社保共決機制的非穩(wěn)定性,而政府統(tǒng)籌的相對不足也加劇了這類負面效應的影響。

      四、德國社會保障的勞資共決機制:政府統(tǒng)籌下的雙方參與模式

      (一)社會保障組織基本構架

      德國社會保障組織機構整體上采取勞資雙方共同決策的制度構架,政府只負責制定主體的法律和政策框架,雇主和工人實行自主管理。其構成主要包括社保法律和政策框架制定機構、決策機構、國家咨詢委員會、社保法庭以及具有部分經營和政府機構性質的社保局。

      德國勞動與社會事務部主要負責把握德國社會保障的法律框架和總體政策方向,而對具體行業(yè)的勞資共決機制不予以干預。勞資雙方共同決策的機制也體現(xiàn)在社會保障國家咨詢委員會當中,這一機構設置在德國勞動和社會事務部之下,對社會保險的政策、運行狀況及社會保險資金預算提供專業(yè)和具有代表性的咨詢意見,由4名雇主、4名工會代表、3名專家 (2010年專家主要來自法律、財政和社會學三個領域)和1名國家銀行專業(yè)人士構成,其報告意見具有重要的政策影響力[8]。社會保障制度的核心決策機構為勞資雙方共同形成“TARIF”模式,目前全德共有7萬條談判協(xié)議覆蓋1200個不同行業(yè)和工種,這一機制主要以自治的公共法人組織形式出現(xiàn),由受保險人和雇主各推選出一半代表組成代表大會和管理委員會,代表大會選舉董事會和業(yè)務領導人,因此代表大會被稱作保險營運機構的“議會”,負責制定機構的章程和其他自治法律,確定財政預算;董事會作為執(zhí)行核心,對內領導機構,對外代表機構;業(yè)務領導人負責日常業(yè)務并提供咨詢[8]。這一制度設計充分體現(xiàn)了德國社會保障制度從創(chuàng)立之初就著眼于雇傭勞動者,目前法定社會保險制度仍然以關注雇員利益為主要特征。

      德國社會保險是社會保障的核心領域,包括醫(yī)療保險、護理保險、養(yǎng)老保險和失業(yè)保險,保險費原則上由雇員和雇主各承擔一半。在社會保障執(zhí)行和經辦方面,德國按險種建立了若干專門的保險營運機構,并且有自己的地方分支機構,例如醫(yī)療保險機構、護理保險機構、養(yǎng)老保險機構、事故保險機構、失業(yè)保險機構,這些機構具有顯著的半政府半經營性質,日常事務管理的經理人和經辦人員基本采取市場招聘的形式,而核心管理人員的任命必須經過董事會的認可。對于社會保障的爭議處理問題,德國成立了專門的社保法庭,聘用專業(yè)社保案件審理人員對有關社保案件進行處理。

      (二)社會保障運作狀況及其優(yōu)缺點

      2008年以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也對德國的勞動力市場產生了一定影響,但與歐洲其他國家相比,德國的狀況相對良好,其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在對抗金融危機沖擊中起到了重要的屏障作用。盡管德國目前也面臨著如何協(xié)調好高福利政策與促進經濟發(fā)展的問題,但其社?;疬\作基本能夠量入為出,實現(xiàn)收支平衡,這與勞資雙方共同參與社會保障運作機制建設密切相關。為了緩解2008年以來金融危機時期的失業(yè)問題,德國工會聯(lián)合會主動提出了確保短期、短時就業(yè)的措施,德聯(lián)邦政府批準將企業(yè)短工制補貼的實施期限從18個月延長至24個月,以鼓勵企業(yè)減少裁員,并在經濟危機結束后盡快恢復生產,從而避免失業(yè)人數(shù)激增。國家對短時工因縮短工時而減少的凈工資提供最高至67%的補貼,聯(lián)邦勞動局補償企業(yè)為短期就業(yè)職工所支付社會保障費用的50%①數(shù)據(jù)來源:簡析金融危機背景下德國的社保體系,財政部亞太財經與發(fā)展中心網(wǎng)站,http://www.afdc.org.cn/afdc/cn/research.asp?id=153&d_lb=2.。工會參與制定社會保障政策和抉擇中具有真正的“主人翁”作用,而政府與工會、雇主組織等社會伙伴之間的關系也在這一社會保障機制下得到協(xié)調發(fā)展。

      德國社會保障組織構架中采取勞資雙方為主體、政府參與而非主導的模式具有重要的經濟和社會意義。作為雇主代表的德國雇主協(xié)會和作為工人代表的德國工會聯(lián)合會也一致認為社會保障資金繳費、管理的積極性都與勞資雙方自主管理的模式緊密相關,“繳費人即決策管理人”的制度設計避免了政府主導模式所產生的信任感缺失、責任相互推諉、社?;鸸芾聿簧频葐栴},從而保障了基金的良性運作。德國雇主協(xié)會的Martin Kroger博士曾意味深長地指出“采用勞資雙方共同管理的社會保障決策制度能夠解決行政體系帶來的官僚化、開支高、低效率問題,一些具體而細致的問題實際上無法通過行政命令的方式有效解決,以‘參保人管理本人資金’的方式能使得出資人更放心,避免政府信任缺失問題,也更符合管理的基本邏輯”[9]。

      當然,德國社會保障運行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工會力量的推動使德國建立了相當完善的雇員保護法律體系,但同時也加大了用工成本的剛性增長,造成勞動力市場高工資和高失業(yè)率并存的現(xiàn)象[10];維持社會保障體制運行而建立的專業(yè)法律體系也面臨組織費用增加、法官調配非靈活性和訴訟過程復雜化等問題。

      五、法、德兩國社會保障經驗對中國的啟示

      經過20多年的改革和發(fā)展,我國的社會保障已經開始從實驗階段正式走向定型、穩(wěn)定階段,法律對于勞動者與公民社會保險權的規(guī)定也促使社會保險參與各方的權利和義務更加明晰。然而,作為勞動者權益維護機制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國的社會保障應該如何從計劃管理的國家保護、國有和集體企業(yè)保護走向真正的社會保護?這不僅關系到社會保障制度本身的建設,也涉及了與其相關的勞動關系管理方式、國家勞動管理體制乃至公民社會的建設。法國和德國的經驗給予我國有益的啟示,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增強主體意識、責任意識和權利意識,建立專門的社會保險監(jiān)督委員會

      在社會體制構架方面,法國勞資雙方參與政策制定和社會保障管理的經驗,以及德國社會保障監(jiān)督委員會的經驗表明,需要建立全國性的社會保障監(jiān)督委員會,切實保障其實行決策和監(jiān)督權利。我國目前雖然在省一級建立了相關的社會保障監(jiān)督部門,但是沒有中央一級的對口統(tǒng)一管理部門,也缺乏更基層的社會保障監(jiān)督部門,并且由于其職權、人員設置以及法律地位的缺失,使得其實際監(jiān)督職能無法有效發(fā)揮,不能真正維護職工和其他參保人員的權益。對此,可以借鑒德國保障監(jiān)督委員會的經驗,吸收勞方和資方代表、社會保障、財政與經濟、保險精算等相關領域專家參加,建立專門的監(jiān)督委員會,真正發(fā)揮社會保障出資人和社會伙伴在社會保障監(jiān)督中的重要職能。

      (二)轉變政府職能,實現(xiàn)社會保險決策、管理和辦事機構職能分離

      對于社會保障不同職能部門的構建,法國和德國的經驗都表明,職能分離和職責明確對于有效管理具有積極作用,法國勞資雙方集體協(xié)商在社會保障決策和監(jiān)督中的重要作用、社會保障管理和辦事中心的企業(yè)化和半企業(yè)化經營模式、德國社會保障中心獨立于勞動和社會事務部運作的經驗都表明,分工管理模式對于提高社會保障制度運營績效極為重要。而目前我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一條龍”式的社會保障構建方式存在重大的改革必要,政府應進一步明確自身的職責,主要側重于公共管理、公共服務、宏觀調控、行政監(jiān)督和政策方向把握方面,而在法律、法規(guī)和條例制定貫徹與其監(jiān)督方面,由于政策制定與監(jiān)督主體重合很難避免監(jiān)督不到位和信息反饋真實性下降的問題,因此“管辦分離”的改革勢在必行。

      (三)綜合考慮國家人口資源、財政目標和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建立長遠的社會保障基金管理規(guī)劃

      在社會保障資金管理方面,法國和德國的經驗表明,采取長短期結合的運作模式極為重要。雖然兩國的政治體制決定了其政府更替和不同黨派間執(zhí)政理念有所差異,但是社會保障基金的管理和運作卻具有超越政治周期的規(guī)劃。比如,德國社會保障咨詢委員會對于養(yǎng)老保險基金的預算就長達15年,同時也結合金融危機的實際狀況進行調整。我國目前的社會保障資金預算尚未納入專項的國家財政預算,其預算的科學性和有效的長期、穩(wěn)定增長機制也無法得到保障,償還歷史負債問題也需要長遠打算,因此必須建立更加長遠和規(guī)范化的社會保障基金預算體系,為社會保障的整體運作提供堅實、穩(wěn)定的資金基礎。

      (四)建立統(tǒng)一、高效的社會保險管理和經辦機構制度

      在具體保險種類和參保人員管理方面,法、德兩國經驗表明精細管理和統(tǒng)一整合對于提高管理效率至關重要。法國社會保險分行業(yè)、分險種和分人群的精細管理方式,對于滿足參保人員的實際社會保障需求作用顯著,同時其上千家管理機構整合為幾百家管理機構的調整也表明碎片化的管理方式運營成本過高,必須進行高效整合;德國各類行業(yè)工會整合后參與社會保障集體協(xié)商的經驗也表明機構整合的必要性。對于我國而言,需要建立覆蓋全體人民,同時又有所差別的社會保障管理模式。城鎮(zhèn)職工通過依法納稅和共同出資建立的強制性的社會保障,與國家財政出資為主建立的居民和農民選擇性社會保障兩者之間需要進行區(qū)分,前者作為社保基金構成的主體,在賬戶設置和社保享有上也應有所區(qū)別,不同行業(yè)和職業(yè)群體的社會保障管理細節(jié)也需要深入研究和差別化管理,同時,還要注意各機構群體之間的統(tǒng)籌,在預留出整合連接點的基礎上防止不同人群的社會保障差距待遇過大。

      [1]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七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2010-10-28,中國人大網(wǎng)http://www.npc.gov.cn.

      [2]沈琴琴.德國社會保障狀況及其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J].歐洲,1999,(4).

      [3]錢運春.法國社會保障體制的行業(yè)特點形成原因和改革困境[J].世界經濟研究,2004,(10).

      [4]法國國際關系發(fā)展和協(xié)調事務所.法國社會保險 [E].法國國際關系發(fā)展和協(xié)調事務所網(wǎng)站http://www.adecri.org.

      [5] De la Sécurité Sociale Direction.La r?le partenaires sociaux dans la gouvernance et la gestion de la sécurité sociale [R] .Ministère du travail,das relations socials,de la famille,de la solidarité et de la ville,Ministère du la santé et des sports,Ministère du budget,das comptes publics et la fonction publique.2010,(10)

      [6]鄭振儒.西方發(fā)達國家社會保障管理比較分析 [J].經濟縱橫,2007,(6).

      [7]馬與雄.法國失業(yè)率高居不下[N].中華工商時報,2010-12-30.

      [8]中國工會社會保障考察團.關于德國聯(lián)邦養(yǎng)老保險 (Deutsche Rentenversicherung Bund:DRB)基本狀況的研究報告[R].2010,(10).

      [9]中國工會社會保障考察團.德國雇主協(xié)會關于社會保障勞資自治制度的訪談報告[R].2010,(10).

      [10]沈琴琴.中德失業(yè)狀況比較與工會工作的思考[J].工會理論與實踐,2001,(12).

      The Role of Co-determination Mechanism in the System of Social Security

      Zhang Yuan
      (China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Relations,Beijing 100048,China)

      Co-determination mechanism is a notable characteristic of the system of social security of France and Germany.The mode of co-determination under lean management in France and the mode of co-determination under governmental overall consideration in Germany has avoided bureaucracy,huge spending and inefficiency caused by too more intervention.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ystem of social security of China,we should build up consciousness of participants of social security,set up professional supervision committee of social insurance,transform government functions,and realize the function separation of policy decision,management and executive office of social insurance.

      social security;co-determination mechanism;Social Insurance Law

      D632.1

      A

      1673-2375(2011)04-0025-05

      2011-03-03

      張原 (1981—),女,浙江嘉興人,經濟學博士,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勞動關系系講師。

      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平衡中國勞動力市場靈活性與穩(wěn)定性的模式研究”(編號:10BJY029)和中國勞動關系學院科研項目 (編號:10YYB023)的階段性成果。

      [責任編輯:魯 微]

      猜你喜歡
      勞資社會保險社會保障
      社會保障
      社會保險
      社會保障
      對企業(yè)人事勞資管理發(fā)展的思考
      活力(2021年4期)2021-07-28 05:35:24
      社會保險
      社會保險
      社會保險
      閬中市:勞資專管員培訓會召開
      企業(yè)人事勞資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及完善策略
      堅持就業(yè)優(yōu)先 推進社會保障全覆蓋
      學習月刊(2016年2期)2016-07-11 01:52:40
      武宣县| 浙江省| 仲巴县| 彰化市| 红桥区| 怀化市| 泗水县| 家居| 武山县| 平顺县| 安顺市| 铜鼓县| 五家渠市| 平江县| 晋城| 林西县| 广汉市| 安岳县| 普陀区| 永定县| 额敏县| 宜昌市| 涿州市| 依兰县| 凤城市| 波密县| 乐安县| 三穗县| 勐海县| 南部县| 贵定县| 咸宁市| 左权县| 古浪县| 阿鲁科尔沁旗| 清镇市| 南川市| 广水市| 衡水市| 宁晋县| 浏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