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舟
【摘要】 目的 探討26例非小細胞肺癌胸腰椎轉移患者的手術治療特點及相關預后因素。方法 對非小細胞肺癌胸腰椎轉移外科治療患者26例進
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所有26例患者,生存時間3~34個月,中位生存時間12個月,1年生存率49%。單發(fā)胸腰椎轉移患者的生存期明顯長于多發(fā)
胸腰椎轉移者(P=0.015)。腫瘤的病理類刑、原發(fā)腫瘤(T)和淋巴結轉移情況(N)與生存期并無關系。結論 對非小細胞肺癌單發(fā)胸腰椎轉
移者,積極的手術治療可使患者獲益。
【關鍵詞】 非小細胞肺癌; 0骨0轉移,手術治療 お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搜集1996年1月至2006年1月在本院行手術治療的非小細胞肺癌伴胸腰椎骨轉移患者26例。全部病例隨訪資料完全,男15例,女11
例;平均年齡63歲(45~76歲);鱗狀細胞癌12例,腺癌9例,腺鱗癌5例;臨床分期T4 2例,T38例,T212例,T14例;N03例,N114例,N
2 7例,N3 2例;單發(fā)胸腰椎轉移14例,多發(fā)胸腰椎轉移移8例,胸腰椎轉移并胸腰椎外轉移4例;單純累及椎體者11例,同時累及椎弓根者
15例。
1.2 治療方法 采用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先取俯臥位,腹部墊空,按常規(guī)后路椎弓根釘技術,對有侵犯的節(jié)段實施全椎板減壓,安裝相應內固定
,維持脊柱的初步穩(wěn)定,椎體塌陷者盡量予以復位,恢復相應椎體高度。所用內固定包括GSS,USS,TSRH和RF等,然后改變體位,上胸段采用
頸胸部聯(lián)合入路,胸段采用經(jīng)胸腔前路,胸腰段采用后外側胸腹聯(lián)合入路,下腰椎采用腹膜外斜切口,顯露病椎,切除受累的整個椎體及上、
下方的椎間盤和軟骨板,如后縱韌帶沒有受侵犯則盡量予以保留,測量缺省區(qū)高度,截取相應長度及直徑鈦網(wǎng),取自體骼骨制成骨粒,填充鈦
網(wǎng)后裝入上下椎體間,對于惡性程度高和預期壽命短的患者可以使用骨水泥代替骼骨。鈦網(wǎng)宜比缺省區(qū)高度稍長,保持一定的撐開力,防止前
后移位。所有病例術后均行化療及雙磷酸鹽或(加)放療治療。
1.3 統(tǒng)計分析 所有病例都隨訪至2009年2月。然而SAS8.0軟件進行Kaplan睲eier生存分析,應用Log瞨ank檢驗,P<0.05有統(tǒng)計學差異。
2 結果
全部26例患者,4例術后因重要臟器轉移死亡而失訪,1例出現(xiàn)一過性神經(jīng)癥狀加重,經(jīng)脫水消腫治療1周后恢復。22例患者生存時間3 ~ 34個
月,中位生存時間12個月,1年生存率49%。術后腰腿痛、下肢肌力減退和大小便失禁癥狀不同程度的緩解。
2.1 骨轉移情況與生存期的關系 單發(fā)胸腰椎轉移14例,中位生存時間12個月,多發(fā)胸腰椎轉移8例,中位生存時間7個月,經(jīng)統(tǒng)計學分析兩組間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胸腰椎轉移并胸腰椎外轉移4例,中位生存時間6個月,與多發(fā)胸腰椎轉移患者相比,中位生存時間差異無統(tǒng)計
學意義(P>0.05)。
2.2 病理類型與生存期的關系 鱗狀細胞癌12例,腺癌9例,腺鱗癌5例,鱗癌和非鱗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時間分別為13個月和15個月,經(jīng)統(tǒng)計學分
析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 原發(fā)腫瘤及淋巴結轉移情況與生存期的關系 臨床分期T4及T3 10例,T2 及T1 16例,患者中位生存時間分別為: 10個月及10.2個
月;N0及N1共17例,N2及N3共9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別為:9.2和10.3個月,經(jīng)統(tǒng)計學分析原發(fā)腫瘤和淋巴結轉移情況與患者中位
生存期無關(P>0.05)。
3 討論
肺癌的骨轉移多為溶骨性骨破壞,多數(shù)集中于肋骨、脊柱和骨盆,其中肋骨轉移的發(fā)生率最高,占所有骨轉移的33%,其次是脊柱21%。有多篇
文獻報道,單發(fā)肺外器官轉移的IV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通過積極的手術治療,切除原發(fā)灶和轉移灶后獲得了長期生存。對IV期非小細胞肺癌的
外科治療研究多集中于腦和腎上腺的轉移,有關骨轉移的研究多是個案報道。自1976年以來,己經(jīng)有多項研究證實非小細胞肺癌單發(fā)腦轉移或
單發(fā)腎上腺轉移的患者可以通過積極的手術治療,徹底切除肺部的原發(fā)灶和腦或腎上腺轉移灶,從而獲得明顯優(yōu)于單純化療和(或)放療的治
療效果。
肺癌發(fā)生骨轉移己屬IV期,并不是手術適應證,治療上多是放化療為主,輔以雙膦酸鹽或放射性核素治療?;煂τ诟纳乒寝D移患者的預后作
用極為有限,而放療確實可以減少局部復發(fā)率和減輕骨轉移的局部癥狀。骨轉移患者的預后很差,其1年生存率多在40%~50%之間,中位生存時
間6~10月;本組手術治療的非小細胞肺癌胸腰椎轉移患者1年生存率49%,中位生存時間12個月,略優(yōu)于文獻報道,分析可能與本組病例都是手
術治療患者,術前檢查多為單發(fā)骨轉移,預計原發(fā)灶能徹底切除而且患者術前體質較好能充分耐受手術有關。Bauer等報道病理性骨折、出現(xiàn)內
臟或腦轉移為肺癌骨轉移患者的相關預后不良因素。筆者分析的結果發(fā)現(xiàn):發(fā)生胸腰椎轉移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腫瘤的病理類型、原發(fā)腫瘤(T
)和淋巴結轉移情況(N)與生存期并無關系,而腫瘤胸腰椎轉移數(shù)目及合并胸腰椎外轉移尤其內臟轉移與生存期有一定的關系,單發(fā)胸腰椎轉
移者中位生存時間最長,優(yōu)于多發(fā)胸腰椎轉移及胸腰椎轉移并胸腰椎外轉移患者。這與文獻報道基本相符。由此筆者認為對于單發(fā)胸腰椎轉移
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如果有條件可以積極的進行外科治療,對于肺部的原發(fā)灶應該徹底切除并行系統(tǒng)的縱隔淋巴結清掃,術后應該進行化放療
和(或)唑來膦酸治療。對那些預期有長期存活可能的患者來說,畢竟手術是最好的姑息治療方式,可以減少患者發(fā)生肢體癱瘓的可能,有助
于改善肺癌胸腰椎骨轉移患者生活質量。
總之,廣泛切除與重建手術能減輕或消除肺癌脊柱轉移患者的疼痛,維持或改善神經(jīng)功能,穩(wěn)定脊柱,但支持治療、化療、放療等必須兼顧,
同時應積極治療原發(fā)病灶,以爭取最后的機會,改變腫瘤的進程,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提高生存率。
參 考 文 獻
[1] 張莉華 等.1500例肺癌患者核素骨顯像結果分析. 中華核醫(yī)學雜志,1999,19(1):67.
[2] Hirano Y, Oda M, Tsunezuka Y, et al. Long-term survival cases of lung cancer presented as solitary bone metastasis .
Ann Thorac Cardiovasc Surg. 2005, 1(6):401404.
[3] Billing PS, Miller DL, Allen MS, et al. Surgical treatment of primary lung cancer with synchronous brain metastasis . J
Thorac Cardiovasc Surg, 2001, 122(3):548553.
[4] Beitler AL, Urschel JD, Velagapudi SR, et al. Surgical management of adrenal metastases from lung cancer . J Surg
Oncol, 1998, 69(1):5457.
[5] Bezjak A. Palliative therapy for lung cancer. Semin Surg Oncol . 2003, 21(2): 138147.
[6] Bauer HC, Wedin R. Survival after surgery for spinal and extremity metastases. Prognostication in 241 patients . Acta
Orthop Scand, 1995, 66(2):143146.
[7] Manabe J, Kawaguchi N, Matsum oto S, et al. Surgical treatment of bone metastasis: indications and outcomes . Int J
Clin Oncol, 2005, 10(2):103111.
[8] Downey RJ, Ng KK. Kris MG, et al. A phase II trial of chemotherapy and surgery for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patients
with a synchrlnous solitary metastasis, Lung. Cancer, 2002, 38(2):193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