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 孟繁婷
淺談英美文學在大學教育中的重要性
黑龍江 孟繁婷
本文探討了如何把文學教育與學生的素質培養(yǎng)結合起來,在英美文學教學中,根據文學文本的具體內容,結合人生的問題,逐步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悟人生的哲理、提升人生的境界,從而達到在閱讀優(yōu)美文學作品的愉悅中不知不覺領會人生之真理。
英美文學;大學教育;素質培養(yǎng)
2000年4 月,教育部高教司頒布的新編《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英語教學大綱》規(guī)定,高等院校英語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為:“具有扎實的英語語言基礎和廣博的文化知識并能熟練地運用英語在外事、教育、經貿、文化、科技、軍事等部門從事翻譯、教學、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復合型英語人才?!逼渲袕娬{素質教育的三大特征是知識的廣博性、能力運用的熟練性和對復雜環(huán)境的適應性。教育不僅要培養(yǎng)應用型、復合型的人才,更需要培養(yǎng)大批志在研究本身的科研型人才。
這就給從事高等教育的人們出了一個難題:如何使中國高等教育徹底擺脫應試教育的桎梏?如何使高等教育真正做到開發(fā)學生智力、培養(yǎng)學生能力?關于這個問題,人們可以從各個角度和層面進行思考和探索。我們認為:英美文學課程的開設在學生智力開發(fā)、能力培養(yǎng)方面都起到了別的課程起不到的作用,可以真正為大學生提供素質教育、提供強有力的文學素養(yǎng)和文化背景支持,這是其他學科無法取得的優(yōu)勢。文學教育的特殊性不僅在于它能夠為學生提供有趣且有意義的語言輸入,還能使學生在五光十色的文學世界中了解異國風情的獨特魅力、逐漸開闊視野、不斷提高、創(chuàng)新跨文化交際的能力。為了更好更有效地開展大學生素質教育,文學教育首先應該進行自身的改造,從教學目標、課程內容、教育方法和模式等方面進行全方位大力度的改革,從而培養(yǎng)出最優(yōu)秀的人才。
我國特殊的教育模式導致通過高考進入大學的新生,普遍的第一感覺是無所適從,不知道該做什么,沒有目標沒有計劃,總認為開設的課程少,做完作業(yè)之后無事可做。這是典型的中學學習模式,也是長期應試教育下的結果,是很難在短時期內轉變的。對于這一客觀情況,怎樣在英美文學教學方面,幫助學生盡快轉變學習觀念、提高綜合素質、掌握語言使用能力,是英語教學人員急需解決的問題。具體做法如下:
首先,針對學生在應試教育背景下形成的觀念,我們應該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通過開設交流研討會和系列講座,幫助學生轉變傳統(tǒng)的思想觀念;通過高年級優(yōu)秀學生兼作助理班主任介紹學習經驗,多與一年級新生交流,盡快使他們認識到:大學教育在本質、學習方法和目標等方方面面和中學教育都是截然不同的。學生的思想觀念徹底轉變了,其他問題將迎刃而解。
其次,在英美文學教學中,要求學生背誦語言清新的美文,通過課堂上教師透徹的分析與講解,把作品研讀與人生問題結合起來,使學生們在潛移默化中提高文學素養(yǎng)、感悟人生、提升境界。與此同時,帶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去閱讀文學作品,在感受優(yōu)美語言的同時深刻領悟文學作品豐富獨特的內涵。
英國文學家弗朗西斯·培根在“論學習”一文里,以輕快的筆調論述了“知識”,“能力”和“智慧”的關系。他在文中指出,學習所獲得的知識可以轉化成為能力,即通過學習提高能力。關于智慧,他認為知道如何使用知識是一種智慧,是一種不包含在知識本身里的高級能力,它在知識之外,又高于知識,通過觀察而獲得。從這里我們可以推斷出它們三者的關系以及從屬的不同層面。三者中,“知識”屬于在下層,是基礎部分,學習者首先必須努力獲得知識,用知識武裝自己,培根認為“知識就是力量”;其次,在一定知識的基礎上,更重要的是對能力的培養(yǎng),包括語言表達能力與人際交往能力等。如果不能把自身所學的知識轉換成能力,那么知識的用處并不大。有能力者比僅有知識者對社會的貢獻更大,其能力也更有實際用途。第三,最重要的是獲得比“知識”和“能力”更高層次的東西,那就是“智慧”。有能力的人可以“判斷和處理一般具體事務”,有智慧者則能夠“從容駕馭布局、總體設計人生、宏觀統(tǒng)攬全局”。智慧處于由知識、能力組成的金字塔頂端,對智慧的渴求應該是人生的最高追求。
再次,對于文學內在價值的重要性要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地傳授給學生。正如柏拉圖所言,“知識沒有實際用途,它的存在僅僅對人們的靈魂有益?!卑乩瓐D并不是說知識無用,而是指出知識具有的是看不見摸不到但卻永恒的用處。以人們世俗的價值觀衡量,文學確實不一定能幫助人們找到一份體面的工作或直接增加經濟收入,從這個方面講,文學是沒有實際用途的,但是文學之大用也正在于它的“無用”之中。文學可以提高一個人的整體素質,形成他正確的價值觀,在這一方面,文學的價值是怎樣估計也不會過高而又不可替代的。要讓學生們懂得,真正有永恒價值的東西存在于文學之中,這些看似沒有實際用途的東西,其實會對人生產生永恒且不可估量的影響。
第四,在英美文學教學中,通過采用先進的多媒體教學手段與新穎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全方位感受文學與文化的傳奇魅力,使學生被動地接受變?yōu)橹鲃拥靥剿餍蚤喿x。被稱為“發(fā)現閱讀法”的教學方式,強調的就是讓學生們成為課堂的主宰,自發(fā)地去尋找作品的意義,而不是被動地從教師那里得到。英美文學閱讀不是一個簡單的被動的接受過程,應該是一個充滿未知的、主動的作品意義挖掘和實現的過程,更是一個創(chuàng)造的過程。這個過程充滿了渴望和期待,不時讓學生感到驚喜。從這個意義上看,文學閱讀的重要性不亞于作者創(chuàng)作本身;作者僅完成了一半工作,只是潛在地使作品具有意義,而另一半工作則需要學生自己來完成,通過自身有意識閱讀來實現作品的意義,即把作品的潛在意義變成現實意義。在此過程中,學生對于文學的鑒賞與領悟能力也不知不覺提高了。
總之,在英美文學課程進行當中,通過積極地改變教學觀念、內容和方法,對于提高大學生文學鑒賞和審美品味能力具有巨大的作用。英美文學教育如何與大學生人文素質拓展、健全健康人格鑄造、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能力培養(yǎng)結合起來,以提高中華民族的總體素質,此類至關重要的問題,是致力于中國素質教育的人們不得不深思的大問題。
【1】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英語教學大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02月.
【2】周國平.周國平文集,第3卷.陜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
【3】尼采全集,第6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年.
【4】韓加明.把文學選修課與素質教育相結合的嘗試.中華讀書報,2002年6月19日.
【5】林燕平,董俊峰.英美文學教育研究.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年.
【注】本文系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專項基金資助項目(10D057)《在浪漫的邊緣:英國浪漫主義時期女性寫作研究》的階段性成果和黑龍江省新世紀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2010-14)《教師情緒勞動對課堂教學的影響》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西語學院)
(編輯 劉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