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粉珍
(江蘇鹽城大豐市草堰第二中學)
激發(fā)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
◆姚粉珍
(江蘇鹽城大豐市草堰第二中學)
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并非僅僅從責任感產生,而是從對客觀事物的愛與熱忱中產生的”。我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學家、思想家孔子也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敝挥小昂弥?、“樂之”才能有高漲的學習熱情和強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學為樂,欲罷不能。前蘇聯(lián)教育學家斯卡特金認為:教育效果取決于學生的學習興趣??梢姡瑢W生的學習興趣直接關系到教學效果的好壞。
我時常會問自己,為什么學生會對文言文不感興趣呢?原因當然有很多,文言文相對于其他課程來說,深奧難懂,佶屈聱牙,使許多學生望而生畏,在教學過程中往往不能讓學生及時體驗到學習后的用處,不能充分發(fā)揮學習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使得學習興趣不濃,造成教學效果低下的現象。但是,文言文是現行中學語文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升學考試的內容之一,因此,認真研究文言文教學,探討符合文言文教學特點的方法和規(guī)律,激發(fā)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從而提高文言文教學的效率,成了我們的當務之急。
到底如何來激發(fā)學習興趣呢?
在教學活動中相容的師生關系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情緒,師生心理相容能提高教學效果。我們常說“愛屋及烏”,對于教育來說,本身也隱藏著這樣的問題。不論什么課程,如果學生喜歡這位老師,就相信老師講授的道理,愿意學習老師講授的知識,自然就對老師講的課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學生如果不喜歡,甚至害怕這位老師要想他們對這位老師所授的課程感興趣是很困難的??梢姡胩岣呓虒W效率,必須顧及到師生的關系。也就是說要想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必須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對老師的親切感,創(chuàng)造一個師生心理相容的良好環(huán)境。所以我們思想政治課教師要利用自己的職業(yè)優(yōu)勢,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建立起相互信任、尊重、幫助、團結、友愛、共同進步的良好關系。學生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樂其道。
學生的求知欲強烈,學習興趣就濃厚,而求知欲的產生需要新奇的刺激。如果教師能在教學中巧妙地預設疑問,利用學生的好奇心理,避實就虛地設置懸念,這樣就可以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急于探知其中的奧秘。但是光有求知欲,沒有自信心那也不行。如果一個學生學習信心不足,自卑心強,懷疑自己的學習潛力,這樣不可能產生學習興趣。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抽取某校18個班部分(轉載自中國教育文摘http://www.edUzhai.net)學生的名單留給學校,并說他們都是“天才”的學生,8個月后,他來該校復試,結果他名單上的學生成績增長很快,求知欲旺盛,差生表現也突出。事實上這些學生名單都是隨機抽取的,學生并非天才。羅森塔爾通過自己的“真實的謊言”暗示教師,從而堅定了他們對名單上學生的信心,在教師的信任和愛護下,這些學生更加自尊、自信、自強。羅森塔爾效應說明教師要幫助學生樹立信心。對學習信心不足的學生,教師要善于發(fā)現和利用他們的閃光點,及時表揚和鼓勵,以增強其信心。學生經常受到激烈、鼓舞會產生肯定性愉悅性的心理體驗,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也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正強化作用。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人處于樂觀的情境中可以產生愉快的情感,樂觀的環(huán)境、心情愉快,興趣會油然而生。教育心理學上認為:情境教學注意激發(fā)學生無意識的心理活動的參與,并與有意識的心理活動相統(tǒng)一,能減輕和消除學生的心理壓力,發(fā)揮學生的內在潛能,進入學習最佳心理狀態(tài)。這也就是說如果給學生創(chuàng)設了樂學的情境,把學生帶入“引人入勝”的境地,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良好的環(huán)境可以喚起學生對真理的欲望,有助于啟迪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思考問題。
要想樂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就得要求教師提供最佳的教學環(huán)境和活動場所,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的結構,把書本知識化為血肉豐滿、生動活潑的形象,在教法上改變過去單一的“滿堂灌”的注入式教法,將討論式、對話式、辯論式、演講式等教法引入課堂教學,把學生帶入探求新知的樂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首先,“讀”字當先,激發(fā)興趣。初中學生學習文言文乃為啟蒙,沒有文言文語感,文字生疏,且無停頓斷句常識,要學好文言文,必須把“讀”字放在首位。讀法有多種,默讀、吟讀、誦讀、個人讀、集體讀,不一而足,但我認為在教學中,教師的范讀、學生的朗讀和齊讀是必不可少的。其次,切合實際,教會方法。語文大師葉圣陶告誡我們:“教,是為了不教?!币虼?,文言文教學也應該“授人以漁”,教會方法,讓學生受益。傳統(tǒng)的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是采用“滿堂灌”,是教師逐字逐句的翻譯,對號入座,學生則一字不漏的記下,使得文言文教學枯燥乏味,根本談不上語感、意境,導致原文、譯文的分離,其結果必是事倍功半。比如教學文言文的翻譯,方法多種多樣,諸如保留、替換、刪減、增加、調整,等等。我認為最基本的方法是弄懂規(guī)范語言。要求學生看懂課文注釋,借助工具書,聯(lián)系語言環(huán)境,用今天的話說出文言文一字一句的意思,模糊的地方,則由教師答疑點撥。在此基礎上,用現代漢語語法要求,引導學生增補、調配,達到疏通文意的目的。文言文翻譯大致分三步走,首先,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進行直譯;其次,根據需要,適當調配調序;最后,按照語言規(guī)范要求,做出增補。至于文言文中的人名、地名、國號、年號、官職等等,則保留就可以了。最后,綜合比較,觸類旁通。學習文言文難,表現在諸多方面,如實詞方面,有一詞多義、古今異詞、通假字等等。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比較歸類,使學生能舉一反三。如《岳陽樓記》中有兩個句子出現到“或”字,即“而或長煙一空”、“或異二者之為”,這兩個“或”詞義各不相同,前者是“有時”的意思,后者是“或許”的意思。通假字則列成表格,分讀音、通什么字、意義三格加強記憶。文言文虛詞教學更是難點,這就需要幫助學生找出規(guī)律,促其牢固掌握。虛詞中出現頻率較高的有“之、而、其、為、以”等字,這些虛詞其實也是多義詞。在教學中我也把這些記詞列成表格加以歸類,分用法和詞義兩部分,以加深學生對這些虛詞的理解和記憶。總之,在文言文教學中,我讓學生在“溫故”的基礎上“知新”,把有關的字詞歸類。這樣歸類,把零散的知識系統(tǒng)化,把感性認識理性化,讓學生運用學過的知識去解決疑難問題,收到了溫故而知新的效果。
總之,以上介紹的這幾種方法,好似文言文教學大海沙灘上的貝殼,難免有它的不足之處,但是我堅信,只要我們做一個有心人,定能激發(fā)同學們對古文的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