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萬秀
合作學習是興起于20世紀70年代初的美國,并于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實質性進展的一種富有創(chuàng)意和實效的教學理論和策略。由于它具有改善課堂的心理氛圍,促進學生形成良好非認知品質,提高學生的學業(yè)等實效,被人們譽為“成功的教學改革”。然而,由于語文課程的特殊性,學科中那些有表演情境的合作素材,卻被“追求新異”的教師挖空心思地向“合作學習”方面靠攏。為了體現合作學習的參與性,教師費盡心思的制作道具,排練表演,更有的甚至把游戲、實驗操作、唱歌畫畫搬上了課堂,從而使合作學習走入了“重形式輕內容,重討論輕思考,重學生輕老師,重個體輕整體”的誤區(qū),呈現出假合作現象。
在語文課堂中實施合作交流,讓學生在合作中深入探索,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能使學生體現自己的成就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尊重學生個性、挖掘個人的內在潛能、培養(yǎng)合作精神、提高綜合素質有著重要的意義。那么,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如何實施合作學習呢?
一、教師應對學生進行集體主義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觀念。
有的學生得失心理較強,生怕自己想到的好的方法被其他同學學去,更怕班內別的同學超過自己。于是在師生交流中不愿講真話,敷衍了事;對于希望永遠超過其他同學是可以理解的,但絕不能把自己置身于集體之外。教師要教育學生不能做井底之蛙,因為每一個人面對的競爭對手是很多的,不只局限于班級里的幾十位同學,應該發(fā)揮集體的力量,戰(zhàn)勝更多更大的挑戰(zhàn);教育學生不能孤芳自賞,總以為自己什么都對,什么都懂,擔心自己的一套被別的同學學去,這樣只能被孤立;教育學生要以積極的心態(tài)參與競爭,別人超過了自己,說明自己有需要向他人學習的地方,如果認為自己在班集體里處于上游位置了,就沾沾自喜,驕傲自滿,那是很危險的。教育學生把自己看作是集體中的一員,樹立集體主義觀念,幫助其他同學取得進步的同時自身也得到提高。
二、教師要提供互動交流的機會,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
老師必須主動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氛圍,提供合作學習的機會,從而發(fā)揮合作學習的最大效能。全國語文特級教師魏書生老師在教學 《我們只有一個地球》一文時,設計這樣一道題:“先閱讀課文,然后回答你知道老師最想問一個什么問題?”學生為了顯示自己揣測老師的心理比其他同學要準確,認真閱讀課文,然后紛紛說出自己的猜測結果。老師贊許地說有點接近了,但還不是我要說的,學生便又猜測。學生就這樣不斷的提出問題,相互間協同解決問題,交流得相當活躍。待將學生提出的問題逐一解決了,魏老師說:“我要問的問題是讀了這篇課文,‘酸甜苦辣’你是哪一味?”學生便又根據自己的體驗回答了自己的看法。這節(jié)課老師問得很少,但卻解決了不少問題,這些學生向老師提出來的問題也正是學生的困惑,教師只是巧妙地把解答的機會提供給了學生。
教師還要善于觀察學生,了解學生。鼓勵性格內向、膽小的學生積極參與交流,大膽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對成績較差,自卑感較強的學生,教師要加強疏導,消除他們的心理障礙,鼓勵他們勇敢地參與交流??傊逃龑W生主動地把自己對問題的看法表達出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發(fā)揮集體的智慧和力量,培養(yǎng)合作精神,促進共同進步。
三、尋求科學的分組結構及角色任務分配。
1.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筆者尋求改良辦法,試著將合作學習理論中的“組內異質,組間同質”概念引入學習小組的組建中?!敖M內異質”指的是同一組內有不同才能、特征的學生構成一個整體,簡言之,兼容并包,博采眾長,它為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礎;“組間同質”是說組與組之間的搭配應大體相當,簡言之,合理分配,旗鼓相當,它為全班各小組之間展開公平的競爭創(chuàng)造了條件。
具體操作中采用“自愿組合、適當調整”的方式,先讓學生自愿組成合作學習小組,因為學生往往比老師更了解同學,也比任何人都更了解自己。他們知道誰的組織能力強,誰的口頭表達能力強,誰的觀察能力強,誰的邏輯思維能力強,和誰組合更具有互補性。然后,在征得小組成員及本人的同意后,再根據“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適當調整小組成員,這樣既強調集體智慧,又突出個人能力,一支高效、團結的合作學習小組就組成了!
2.任務分割、結果整合。這就是說,小組成員在學習內容和學習結果上有很強的相互依賴性,各小組分擔課題,然后全班匯總,這樣可以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實現資源共享。
3.分配角色、分享領導。通過觀察,我發(fā)現,在實際操作中,有些學生往往把學習任務推給少數學習成績較好的同學,讓少數人發(fā)言、討論并做記錄,而他們要么袖手旁觀,要么混在其中濫竽充數。這類情況多發(fā)于成績中等的小組中,比如前面提到的組,就出現了類似的情況。這樣的“合作學習”就出現了少數人學習,多數人空閑的不良局面。
針對這種情況,我想,在合作學習中,我們應該在每個合作學習小組中進行角色分配,讓每個合作學習小組的成員都明確自己的職責,比如首先可以讓大家明確誰是組長,誰是記錄員,誰是首席發(fā)言員等等。然后,在不同學習任務中角色可以輪流互換,分享領導,每個崗位大家輪流“上崗”,人人都能嘗試新的崗位和工作。這樣既保證了小組分工明確,秩序井然,又能使個人的特長得以充分利用和彼此協調。
四、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時,教師要做好適當的指導。
1.合作前,教師要先讓學生獨立學習。合作學習應在獨立學習的基礎上進行,合作學習離開了獨立學習這個前提,就有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實處,不能發(fā)揮合作學習的有效功能,如果只有合作學習而缺乏獨立學習,長此以往,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將會受到影響。
2.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應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參與者、指導者和促進者。教師要根據任務的難易程度和學生討論的實際情況向學生明確提出時間要求;其次,在學生討論過程中,教師要深入到學生中去,傾聽并觀察各小組的意見和行為,了解學生合作學習、討論的焦點,認知的過程,已經得出的結論,及時掌握可供挖掘的教學資源,并在必要時給予合理的指導,同時注重過程評價,激勵學生,形成既有合作又有競爭的良好氛圍。
3.合作學習結束后,要建立科學的合作學習評價機制,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
教師要對各小組展示的成果給予科學性的評價,更要對各小組合作情況予以評價,從不同角度肯定小組的合作,以小組的總體成績作為評價和獎勵的依據。這種評價機制改變了傳統(tǒng)班級教學中以個人成績?yōu)闃藴?、以學生個人為獎勵對象的做法,促進了成員的互助與合作,使學生的能力在各自的小組活動中得到最大程度的發(fā)展。小組合作學習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作為教學評估的最終目標,把個人之間的競爭變?yōu)樾〗M間的競爭,形成組內合作,組間競爭的格局。在這種目標結構中,小組成員有著共同的期望和目標,增強了“利益共同體”的集體榮譽感,從而激發(fā)了學生參與學習、樂于學習的興趣和動機,為培養(yǎng)與發(fā)展他們的主體性提供了無窮的動力。
五、要注意的是,合作學習教學模式以學生的自主活動為主,但不要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
這里的關鍵是把握好課題的設計:設置的問題應囊括教材的主要知識點,特別要切中重難點;問題要具有吸引力和可探索性,能喚起學生求知的欲望和興趣;問題要難易適度、具有層次感,適合不同學生;問題應具有示范性,使學生可以借之舉一反三;要著眼于學生自主研究能力水平的提高。在探究過程中,教師首先要把探究課題的背景知識、資料查詢途徑、探究指導思想,組織目的、意義、環(huán)節(jié)、要求和作用等,都明確地介紹給學生,以便學生能夠很好的理解并積極參與。當學生在認知活動中,由于缺乏背景知識或認知策略陷于困境時,教師必須給以啟發(fā)指導。在實際操作中,學生的自學質疑和教師的釋疑點撥兩環(huán)節(jié)是緊密結合進行的,此外,教師還要有較強的課后指導水平和駕馭課堂的能力,善于利用各種方法和教學手段吸引學生的參與,善于啟發(fā)思維,激勵學生大膽質疑、討論,這樣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個人認為,相比之下,合作學習更適合于那些學習比較自覺,學習主體意識比較強的學生和班級。當然,對于那些學習較被動,主體意識較淡薄的學生,也可以通過合作學習來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興趣,增強其自覺性。
但是,“尺有所長,寸有所短”,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不是萬能的鑰匙,小組合作學習也不例外。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應該兼容各種教學方法,而不能因為開展合作學習就排斥其他的教學方法。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地進行研究,不斷探索有效合作學習的途徑和方法,以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促進學生不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