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儀嵐
(鎮(zhèn)江市紅旗小學)
營造語文課情感的磁場
——小學語文情知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潘儀嵐
(鎮(zhèn)江市紅旗小學)
學生學習語文,必須融入到課文中,去經(jīng)歷情感體驗。在語文教學中,以情知教學論為指導,盡可能地創(chuàng)設真情實境。本文通過品詞析句,圖畫再現(xiàn),角色扮演,補充資源等方法,精心設計訓練的形式和步驟,選定營造磁場的語境,創(chuàng)設最佳磁場情境,打開兒童的感覺通道,讓文字進入學生的心靈。
情知教學熏陶感染磁場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不應把它們當作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nèi)容貫穿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p>
“進步的教育偏重在熏陶,熏陶就是在潛移默化之中,漸漸地養(yǎng)成好思想、好習慣?!挠绊懯巧羁痰?、持久的?!痹谡Z文教學中,我以情知教學論為指導,重視讓學生既參與認知性學習,又參與情感性學習,并把它們有機地統(tǒng)一于教學過程中,營造語文課情感的磁場,對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產(chǎn)生了積極的影響。如何有效營造語文課情感的磁場呢?
文本的情知因素就是指課文中的那些具有思考性與情感性的因素。如何把握課文中的情知因素呢?這就要潛心研究教材的特點。小學語文教材中無論是記人的人物形象,敘事的事物形象,還是寫景狀物的景物形象,都是作者內(nèi)心情感的體驗和對生活哲理的結晶,這些“形象”就是情知的有機結合體。把握文本的情知因素就是要把握住課文中這些情知結合的“形象”。如《三亞落日》、《灰椋鳥》、《青海高原一株柳》等,是透過對實實在在的海上滑落的夕陽、歸林的鳥兒、神奇的柳樹的欣賞,發(fā)掘出作者傾注在這些景物中的情感,或寄情于景、情景交融,或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又如,《負荊請罪》、《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輪椅上的霍金》等,是通過體察人物的外表去揣摩人物的理想、意志、智慧等內(nèi)在的精神品質。
在充分的研讀文章的基礎上,提取課文中“以實見虛,實虛結合”,或“以形傳神,形神結合”,或“以事體情,顯隱結合”的重點語境,準確地選定語境中最能表達文章情感的關鍵性語段、句子、字詞,乃至于標點符號,作為營造情感磁場的切入點和著力點。著力點選定后,教師必須根據(jù)《課標》的要求,結合學生實際制定明確、適度、可測的教學目標。做好“選點”和“定標”兩件事,是實現(xiàn)情知教學,營造情感磁場的前提條件。
如果說把握文本的情知因素,制定明確可測的教學目標是營造情感磁場的前提條件。那么,精心設計有利于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符合語文學習特點的訓練形式和步驟,就是實現(xiàn)情知結合、發(fā)揮情感磁場熏陶感染作用的關鍵和途徑。
1.品詞析句,體悟感情。葉圣陶說過:“閱讀方法不僅是機械地解釋字義,記誦文句,研究文法修辭的法則,最要緊的還在于讀比較,多歸納,多揣摩,多體會,一字一句都不輕易放過,務必發(fā)現(xiàn)它的特征?!币虼耍趯W生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我指導學生觸摸關鍵的語言文字,理解內(nèi)含,體悟情感,引領學生入情入境。如,在教《黃鶴樓送別》一課,李白、孟浩然兩位詩人餞行的一段對話時,先要求學生自讀課文找出令自己最有感觸的地方體會體會、批注批注。然后根據(jù)學生的交流,重點品味六個“您”字和“飲滿此杯”中的一個“滿”字,以及“一飲而盡”中的一個“盡”字,所蘊含的人物的感情。學生不僅看到了文字表面的意思,更發(fā)現(xiàn)文字背后的色彩,感悟到文字所塑造的人物那豐富的感情。從連用六個“您”字,體會到李白對孟浩然深深的敬意,一個“滿”字和“一飲而盡”使李、孟二位詩人斟酒話別,深情依依的情景躍然紙上,促發(fā)了學生對餞行場景的再造想象。以課文的情感為基調(diào),通過品詞析句,激發(fā)了學生和文本的共鳴。此時再度誦讀這段對話,特別是對六個“您”“飲滿此杯”和“一飲而盡”的處理真是有情有味了。
2.圖畫再現(xiàn),音樂渲染。語言是語文的立身之本。學生學習課文,必須通過語言去感悟,融入課文去經(jīng)歷情感體驗,從而產(chǎn)生感應,悟出真諦。而這正是學生學習中最為困難的。因為學生年紀小、閱歷淺,在情感體驗的水平上,與一些感情深沉的課文落差大。因此,作為教師,要盡可能地創(chuàng)設真情實境,打開兒童的感覺通道,讓文字進入學生的心靈。我在教學過程中,適當運用多媒體、音響等現(xiàn)代化教學工具,將語言文字所描繪的情景轉化為圖像和有聲的心靈語言,充分展現(xiàn)于課堂。讓學生情不自禁地走進課文,與課文同喜同悲,同樂同趣,為營造情感磁場增強效果。如《二泉映月》一文講述了經(jīng)歷坎坷、雙目失明的阿炳創(chuàng)作著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的經(jīng)過。文章情感基調(diào)如同這首曲子,一唱三嘆,激越人心。課堂上,隨著閱讀感悟的逐步深入,教師適時播放二胡曲,穿插二泉月夜圖景,讓學生如臨其景,感受旋律豐富的內(nèi)涵,體悟阿炳跌宕起伏的情懷,感悟阿炳對音樂的執(zhí)著追求。在濃厚的情感氛圍中,語言文字得以活化,課堂情感氛圍的營造,拉近了文與人的距離,學生浸潤其間,認識提升的同時,實現(xiàn)人文素養(yǎng)的自我超越。
3.扮演角色,內(nèi)化感情。教師的主導作用還在于善于創(chuàng)設多樣的課堂組織形式、制造“場”的效應。語文是形象的,兒童也是“形象的”。在語文課堂上,有時讓學生通過表演、角色置換等形式能創(chuàng)設出別樣的氛圍和情境。它可以檢驗學生對課文語言理解的程度,對文中人物感情體悟的深度,更有利于展示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如學習課本劇《負荊請罪》,我讓學生尋找伙伴,邊想象邊演讀,在角色表演中接受人格熏陶。扮演廉頗的學生那單腿跪拜拱手行禮的真誠,拍腦袋的深深自責,無比悔恨的表情,被學生表演得淋漓盡致,那真誠懺悔的表白更讓人叫絕。這是一種對課文語言,對人物性格特征的較深層次的感悟,是一種觸動自身心靈的有創(chuàng)造價值的感悟。每一個演出小組,課前自導自演,課上公布評價標準;演出后,互相評議,課堂氣氛活躍,情趣橫生。相信故事中人物的高貴品質一定會在這些小演員的心靈上生根發(fā)芽。
4.補充資料,讀中添情。適度拓展和文本有關的資料,有利于提升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增強情感磁場的引力,促發(fā)學生情感的升華。如學習《夾竹桃》一文,我向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夾竹桃不是名貴的花,也不是最美的花”為什么對季羨林老先生來說“它卻是最值得留戀、最值得回憶的花”呢?為什么夾竹桃會這樣的感動著季老呢?這時及時出示補充資料——季羨林生平簡介和2006年他被評為“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的頒獎詞,然后老師請學生說說自己的發(fā)現(xiàn),回答提出的問題。學生通過對拓展資料的閱讀、議論,了解了季老先生“智者樂、仁者壽。行有格,貧賤不移,榮辱不驚”的品格和其一生筆耕不輟的精神,悟出了“花”與“人”的相似之處,對課文第四自然段的理解和感悟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對季老的敬仰之情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對課文的朗誦和背誦的興趣就更濃了。
語文學習有價值的不只是理性的認識,更多的應該是感性的體悟。情感是內(nèi)核,情感是血肉,情感是語文教學生生不息的脈搏……課堂教學創(chuàng)設情感磁場有利于發(fā)揮優(yōu)勢效應,讓學生在心靈碰撞中不斷追求真、善、美;在自悟、自律中不斷更新自我;在提高語文素質的同時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1]葉圣陶.葉圣陶序跋集[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3.
[2]何絨菊.語文教學中應注重情感教[J].教學與管理,2001,(06):51-52.
[3]孫博.語文教學的情感教育初探[J].井岡山師范學院學報,2003,(24):204-205.
[4]薛世華.發(fā)揮情感教育功能提高語文教學效果[J].中國校外教育,2009,(3):297.
[5]趙艷萍.把情感教育融入語文教學的嘗試[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7,(02):20.
[6]張俊.語文教學應突出和強化情感教育[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26(01):14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