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邁向社會學研究的新領域
      ——全球氣候變化問題的社會學分析*

      2011-08-15 00:51:04洪大用
      關鍵詞:社會學氣候變化環(huán)境

      洪大用,羅 橋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北京100872)

      邁向社會學研究的新領域
      ——全球氣候變化問題的社會學分析*

      洪大用,羅 橋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北京100872)

      在分析全球氣候變化的主要特點基礎上,指出氣候變化問題對于社會學研究的挑戰(zhàn)或意義包括:社會學將面臨新的研究議題,需要開展跨學科合作研究;社會學在研究社會系統(tǒng)的運行和發(fā)展時,將不得不轉換其思維和研究范式;社會學將不得不擴大和改進對于其研究對象——“社會”——的理解;社會學將不得不探索或者強調一種新的秩序觀,更加強調秩序的生成和建構過程;社會學將會更加重視社會行動的研究,倡導行動主體的積極反思和主動變革。最后,我們將對社會學研究全球氣候的主要爭議問題進行了總結分析。

      氣候變化;社會風險;社會變遷;社會學

      氣候變化是當今世界廣泛關注的議題,是全球環(huán)境問題的重要方面。我們深知氣候與地球生態(tài)系統(tǒng)和人類社會有著直接而密切的關系。正是適宜的氣候狀況,孕育了地球上的各種生命形式,而不同地區(qū)的氣候條件差異也導致了不同社會的生產、生活乃至文化品格的差異。氣候條件的劇烈變化甚至影響著文明的興衰,對此,美國地理學家艾爾斯沃斯·亨廷頓 (Ellsworth Huntington)早在1915年就出版了《文明與氣候》進行論述。從另外的方面看,人類的生產與生活活動也對氣候狀況有著影響。因此,關注并研究氣候與社會的關系,本是以社會系統(tǒng)運行和發(fā)展為重要研究對象的社會學學科的應盡之責。然而,正如對其他環(huán)境問題缺乏足夠的回應一樣,社會學,特別是中國社會學,對于目前討論熱烈的氣候變化問題也沒有發(fā)出太多聲音。本文嘗試解析氣候變化對于社會學學科的意義,并在梳理有關研究 (特別是國外研究)的基礎上,總結出關于全球氣候變化的社會學研究中的主要理論爭議。

      一、全球氣候變化及其主要特點

      氣候變化是指氣候平均值和氣候離差值出現(xiàn)了具有統(tǒng)計意義的顯著變化,如平均氣溫、平均降水量、最高氣溫、最低氣溫,以及極端天氣事件等的變化。全球氣候變化意指氣候變化的范圍、規(guī)模和影響已經涉及全球各個地區(qū),需要全球動員共同應對這種變化。

      全球氣候變化的歷史、過程和原因都非常復雜。僅從氣候變化的原因看,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為因素,還有二者之間的相互作用。在此,我們討論的主要是由于人為原因導致的氣候變化,尤其是指當今時代的全球變暖現(xiàn)象。遵照《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定義,氣候變化是指“除在類似時期內所觀測的氣候的自然變異之外,由于直接或間接的人類活動改變了地球大氣的組成而造成的氣候變化”①,這里明顯將因人類活動而改變大氣組成的“氣候變化”與歸因于自然原因的“氣候變化”區(qū)分開來。更進一步,社會學家吉登斯指出:氣候變化指的是這一事實,即現(xiàn)代工業(yè)所制造的溫室氣體的排放正在引起地球的氣候變暖[1](P2),這里明確界定了氣候變化的主要時段和表現(xiàn)??梢钥闯?工業(yè)化導致了氣候變化的加劇,人在其中起到的作用越來越大。

      事實上,早在1896年,瑞典地球化學家阿倫尼斯 (Svante Arrhenius)就曾發(fā)表過論文指出,基于地球大氣層影響氣候的立場,如果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數(shù)量翻番,可能導致地球氣溫上升 4~6℃②。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科學家關注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及其人為影響因素的研究。各種機構和組織參與了對氣候變化問題的測量,相關數(shù)據表明全球氣候變化已經是一個極其緊迫的問題。1988年11月,世界氣象組織和聯(lián)合國環(huán)境規(guī)劃署聯(lián)合建立了政府間氣候變化專業(yè)委員會(IPCC),其任務是評估氣候與氣候變化科學知識的現(xiàn)狀,分析氣候變化對社會、經濟的潛在影響,并提出減緩、適應氣候變化的可能對策。

      IPCC成立后,先后組織了世界范圍內的數(shù)千名專家,完成了四次氣候變化評估報告,其中第四次評估報告在2007年完成。該報告認為全球氣候系統(tǒng)的變暖趨勢是毋庸置疑的,這可以從全球平均氣溫和海溫升高、大范圍積雪和冰融化、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的觀測數(shù)據中看出。報告從時間上展現(xiàn)了地球氣候在各個時期的變化情況??梢悦黠@看出,自工業(yè)化時代以來,由于人類活動引起的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增加很可能是導致全球變暖的重要原因。自1750年以來,各種溫室氣體的濃度已明顯增加,目前已經遠遠超出了根據冰芯記錄測定的工業(yè)化前幾千年中的濃度值。其中,在1970年至2004年期間增加了70%。2005年大氣中二氧化碳(379ppm,1ppm為百萬分之一)③和甲烷 (1 774ppb,1ppb為十億分之一)的濃度遠遠超過了過去650 000年的自然變化的范圍。其中,在1970年至2004年間,二氧化碳的排放增加了大約80%④。報告還預估了21世紀的氣候變化情況,從各種已知數(shù)據中可以窺見人類所面臨的形勢是極其嚴峻的。

      大致說來,目前我們所討論的氣候變化具有以下幾個主要特點:

      一是氣候變化具有客觀性。前文提到,在人為因素導致氣候變化方面,科學家們有著不同的觀點。但是,對于氣候變化本身,大多數(shù)人的看法是一致的。2010年7月28日,由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與英國氣象局聯(lián)合發(fā)表的《2009年氣候狀況》報告指出:過去的50年地球確實在持續(xù)暖化,過去的10年是歷史上最暖的10年,全球變暖不容置疑。這份報告綜合了全球48個國家、160個研究團體共300多名科學家提供的研究數(shù)據,設計了10個可測量的指標來衡量全球氣候變化。其中7項指標在上升:地表氣溫、海洋表層溫度、海洋上空氣溫、海平面高度、海洋熱含量、最靠近地表的大氣對流層濕度和溫度。另有3項指標在下降:北極海冰、冰川和春季覆蓋北半球的雪蓋。實際上,氣候變化的客觀性還有另外一層含義,即不管氣候自身狀況如何,大多數(shù)人都認識到氣候變化并在討論氣候變化以及應對方案,這本身已經成為一種社會事實,對于社會過程以及人們行為都發(fā)生了這樣那樣的實實在在的客觀影響。

      二是氣候變化具有明顯的有害性。盡管氣候變化有可能帶來諸如中高緯度地區(qū)農作物增產、全球木材供應增加和取暖能源需求減少等有利結果,但是多數(shù)人認為氣候變化會帶來種種負面影響,這些負面影響甚至要遠遠大于它帶來的正面影響。一般認為,氣候變化會導致水資源短缺、糧食減產、居住環(huán)境惡化、大量經濟損失、海平面上升、極端天氣增加、空氣污染、人類健康受威脅、物種變化加劇等等問題。

      三是氣候變化具有不確定性。限于現(xiàn)有的科學理論、研究范式、研究方法和數(shù)據來源,對于氣候變化狀況、過程及其影響的判斷也還存在著不確定性。目前,科學家還不能建構一個更好的地球氣候動力學模型,一方面是因為計算機尚不能同時處理所有必要的測量數(shù)據;另一方面,一些重要的變量(如云、海洋)怎樣和大氣相互作用也還不清楚[2](P159)。特別是,氣候變化對于人和社會的沖擊不應只從自然層面上進行理解,由于人類社會系統(tǒng)自身的復雜性,氣候變化的實際影響更是充滿著不確定性。此外,媒體、政策制定者在將專業(yè)研究發(fā)現(xiàn)轉變?yōu)榇蟊娬Z言和政策語言時,也有可能造成理解扭曲。事實上,氣候變化的不確定性也應包括應對措施及其效果的不確定性?,F(xiàn)有的基于控制溫室氣體 (特別是二氧化碳)影響的相關政策和技術并沒有呈現(xiàn)普遍有效的結果。因此,正如有的學者指出:有關全球變暖這個潛在的最嚴重的環(huán)境威脅問題,可能也是具有最大不確定性與爭議的問題[3](P7)。

      四是氣候變化具有全球性。首先,如果目前的氣候變化有著人類自身的原因,那么全球各國、各地區(qū)的人類生產與生活活動都對氣候變化有影響,區(qū)別只是影響的先后、方式和大小。其次,氣候變化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世界的各個角落。有的學者指出:從我們的歷史看,氣候變化也許是自然對人類最具全球性沖擊力的表現(xiàn)[4](P5)。大氣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特性使得溫室氣體可以很輕易地在世界的各個范圍流動,其流動不受任何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并由此對世界各國造成影響,雖然具體的影響程度和方式可能存在差異。再次,氣候變化是一個需要全球各國協(xié)同采取行動以共同應對的問題。單獨一個國家或少數(shù)國家采取行動無助于問題的解決。特別是因為溫室氣體在全球的混合循環(huán),所以一個國家或組織的排放和其遭受的致命性后果之間是沒有直接聯(lián)系的,也是不成比例的[4](P5),由此,一方面可能挫傷少數(shù)先行者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則又助長不負責任和搭便車的傾向。解決氣候變化問題實際上考驗人類合作的能力。

      五是氣候變化具有社會建構性。盡管氣候變化本身是基于一些科學觀察的數(shù)據和資料而提出的,但是,這一科學事實的確定必然是科學家之間溝通、協(xié)商和爭議的結果??茖W家的生活和工作背景都會影響他們對數(shù)據和資料的理解以及得出最后結論??茖W家也分別受雇于學術機構、政府機關、工業(yè)和私人環(huán)境組織等,這些組織都提供了不同的研究日程和政治氣候[2](P163)。更重要的是,氣候變化作為一種為公眾所接受的社會事實并進而影響到人們的行為,在此過程中則更加明顯地充滿著社會建構。不同的機構、不同的人群都有理解氣候變化的不同角度。大眾傳媒在建構氣候變化議題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2009年底,當媒體披露“氣候門”和“冰川門”事件后,就引發(fā)了越來越多的人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懷疑。根據英國公司 Populus在2010年2月5日公布的民意調查結果,有26%的英國人不相信全球正在變暖,比三個月前增加了10%。這個針對1 001人進行的調查也發(fā)現(xiàn),認為氣候變化是事實的人也從去年11月的83%,減少到目前的75%⑤。很明顯,氣候變化并不純粹是一個客觀不變的事實,它也取決于社會定義,準確地說,它應該是“客觀但充滿建構”的事實。

      二、全球氣候變化對于社會學研究的意義

      目前,全球氣候變化已經從自然科學界的話題轉變?yōu)楣娫掝}并進入政策議程。1990年10月,由各國政府官員和科學家參加的第二次世界氣候大會通過了部長宣言和科學技術會議聲明。會議認為當時已有一些技術上可行、經濟上有效的方法,可供各國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并提出制定氣候變化國際公約。1992年6月,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的聯(lián)合國環(huán)境與發(fā)展大會上,150多個國家制定了《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確定了最終要將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穩(wěn)定在不對氣候系統(tǒng)造成危害的水平的目標,該公約于1994年生效。1997年12月,《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三次締約方大會在日本京都召開,149個國家和地區(qū)的代表通過了旨在限制發(fā)達國家溫室氣體排放量以抑制全球變暖的《京都議定書》,創(chuàng)新了清潔發(fā)展機制 (CDM)和排放權交易制度,這是第一個以條約形式要求各國承擔保護地球氣候系統(tǒng)義務的執(zhí)行性文件。2007年,國際能源署 (IEA)提出“450穩(wěn)定情景”,即將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長期穩(wěn)定在450ppm左右,使全球溫度平均升高值比工業(yè)革命前上升2.4℃。2007年12月,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通過“巴厘路線圖”。2009年12月7日—19日,聯(lián)合國在丹麥哥本哈根召開世界氣候變化大會,通過了《哥本哈根協(xié)議》,維護了《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京都議定書》所確立的“共同但有區(qū)別的責任”原則,就發(fā)達國家實行強制減排和發(fā)展中國家采取自主減緩行動作出了安排,并就全球長期目標、資金和技術支持、透明度等焦點問題達成廣泛共識。剛剛過去的2010年11月29日—12月11日,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會議在墨西哥坎昆召開。會議通過了兩項應對氣候變化的決議,推動氣候談判進程繼續(xù)向前。會議決議繼承了上述《公約》、《議定書》和“巴厘路線圖”,堅持了“共同但有區(qū)別的責任”原則,確保了2011年的談判繼續(xù)按照“巴厘路線圖”確定的雙軌方式進行。中國政府于1998年5月簽署了《京都議定書》,長期致力于自主減排。2007年,中國制定了《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成為最早制定實施該方案的發(fā)展中國家。2008年又發(fā)布了《中國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文件。

      考慮到氣候變化的客觀性、有害性、不確定性、全球性和建構性,特別是氣候變化已經成為一種新的社會事實,并對各種機構和社會成員的行動產生了影響,社會學作為一門以社會系統(tǒng)的運行和發(fā)展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學科,理應對該議題進行回應。事實上,要全面地理解氣候變化議題,必須開展跨學科的研究與合作。特別是,要動員世界各國協(xié)同解決氣候變化問題,更是需要經濟學、政治學和社會學等主要社會科學的廣泛介入,簡單的自然科學邏輯在理解和推動社會行動方面顯然存在不足。因此,IPCC在其研究中已經表現(xiàn)出對經濟學、社會學以及政策科學的重視。盡管IPCC認為這些學科并沒有自然科學所渴望的精確性和嚴密性,但研究全球氣候變化很明顯離不開社會性的分析[5](P388)。

      大體上,氣候變化問題對于社會學研究的挑戰(zhàn)或意義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第一,社會學將面臨新的研究議題,需要開展跨學科合作研究。

      社會經濟發(fā)展總是為科學研究提出新問題、新挑戰(zhàn),科學研究也往往是在認真回應這些問題和挑戰(zhàn)的過程中取得新進展、開辟新領域乃至建立新學科。社會學作為現(xiàn)代工業(yè)社會的產物,其傳統(tǒng)的研究議題包括了現(xiàn)代社會組織、社會制度、社會分層、社區(qū)、城市化、婚姻家庭、社會行為、文化比較、社會變遷等諸多方面。正是在對這些方面的深入研究中,社會學積累了它的基本理論和方法。然而,隨著工業(yè)社會的發(fā)展,社會學所研究的社會已經并且仍然在發(fā)生著深刻變化,很多人試圖用各種各樣的概念,比如說知識社會、后工業(yè)社會、信息社會、風險社會等等,來概括社會新階段的特征。相應地,社會學也不斷拓展其研究議題,比如說對風險、全球化、虛擬社會、新型傳染病 (如艾滋病)等的研究。這種對于研究議題的不斷拓展,不僅是貢獻社會學對于相關現(xiàn)象的洞見,從而有助于解決相關問題,而且是社會學學科本身在一個新的社會環(huán)境中生存和發(fā)展的客觀需要。當前,面對廣受關注的全球氣候變化問題,社會學同樣不能置身事外。這不僅是由于氣候變化問題及其解決涉及廣泛的人類行為和復雜的社會機制,社會學應該能夠對其作出貢獻,而且,氣候變化正在改變著社會學研究的對象——人類社會自身。如果不將氣候變化納入社會學的研究視野,社會學將無法更好地理解當代社會。而要研究氣候變化,社會學就需要主動汲取跨學科的知識,開展跨學科的合作。

      第二,社會學在研究社會系統(tǒng)的運行和發(fā)展時,將不得不更多地關注氣候變化這樣的物理變量,轉換其思維和研究范式。

      事實上,社會學要研究氣候變化這樣的問題,不只是需要在現(xiàn)有社會學知識的基礎上開展跨學科研究,更重要的是主動反思社會學自身歷史形成的研究范式。在20世紀70年代,一些社會學者在反思社會學為何對當時廣受關注的環(huán)境風險表現(xiàn)出集體失語時,就已經指出了以前的西方社會學,無論屬于何種流派,在整體上都具有明顯的人類中心主義傾向。

      1978年,美國環(huán)境社會學家卡頓(W.R.Catton,Jr.)和鄧拉普 (R.E.Dunlap)在《美國社會學家》雜志第13卷上發(fā)表題為《環(huán)境社會學:一個新范式》的文章,區(qū)分了關于人類社會與環(huán)境關系的兩種范式:“人類例外范式” (Human Exceptionalism Paradigm,簡稱HEP)和“新環(huán)境范式” (New Environmental Paradigm,簡稱NEP)[6](P41-49)。前者是傳統(tǒng)的主流社會學所秉持的思維和研究范式,后者是社會學在回應環(huán)境危機時所應發(fā)生的范式轉換。

      所謂“人類例外范式”并不看重環(huán)境因素對于人類社會的影響和制約。大體上,它秉持以下幾個基本預設:第一,人類不同于其他動物,它是獨一無二的,因為它有文化;第二,文化的發(fā)展與變遷是無限的,文化的變遷相對于生物特征的變化更為迅速;第三,人群的差異是由有文化的社會引起的,并非從來就有,而且這種差異可以通過社會加以改變,甚至被消除;第四,文化的積累意味著進步可以無限制繼續(xù)下去,并使所有的社會問題最終可以得到解決?;谝陨项A設,所謂環(huán)境問題也就不具有什么特殊的意義,人類最終可以像解決其他社會問題一樣,解決環(huán)境問題。所謂“新環(huán)境范式”,則非常強調環(huán)境因素對于人類社會的影響和制約。大體上,它堅持以下幾個基本預設:第一,社會生活是由許多相互依存的生物群落構成的,人類只是眾多物種中的一種;第二,復雜的因果關系及自然之網中的復雜反饋,常常使有目的的社會行動產生預料不到的后果;第三,世界是有限度的,因此,經濟增長、社會進步以及其他社會現(xiàn)象,都存在自然的和生物學上的潛在限制?;谝陨项A設,環(huán)境問題和環(huán)境保護就具有特殊的意義,如果人類不重新認識自己,調整自己以因應自然,前景將會非常危險。

      憑借著對“新環(huán)境范式”的建構,環(huán)境社會學者呼吁主流社會學關注環(huán)境因素對于社會運行與發(fā)展,以及對人類行為的客觀影響,倡導對社會與環(huán)境的關系進行研究。正是在這種研究中,創(chuàng)立了日益走向成熟的環(huán)境社會學學科。但是,這個分支學科仍然不是社會學的主要學科,更談不上對主流社會學產生顛覆性影響。不過,全球環(huán)境危機的日益深化,特別是當今全球氣候變化已經或者可能造成的嚴重社會影響,以及日益增加的人為因素的證據,正在引發(fā)主流社會學更多的擔憂,越來越多的社會學者開始注意到在社會研究中確實要高度重視環(huán)境—社會—人的關系,在當前尤其要重視氣候與社會的關系研究,甚至已經有學者更加理性地看待社會學誕生之初對于地理環(huán)境決定論和生物決定論的盲目拒斥,提出要借鑒其合理成分,重構社會理論,以便更好地指導社會學的具體研究。

      第三,社會學將不得不擴大和改進對于其研究對象——“社會”——的理解。

      首先,社會學需要擴大“社會”的范圍,更加直面一個全球社會的興起。在19世紀社會學誕生之初,社會學者對于“社會”的理解,幾乎等同于“民族國家”,這是由于其特定的歷史背景使然[7](P20)。一些社會學的奠基者雖然也運用比較研究以及分類方法對社會現(xiàn)象,特別是那些跨民族國家界線的事件進行分析,但是其視野仍然會局限在西方中心論的范式中,并沒有形成真正的全球性視角[7](P21)。實際上,當時全球各地區(qū)、各國家之間的聯(lián)系遠遠沒有像今天這樣的全面而緊密,更談不上形成超出民族國家范圍的,與民族國家并存同時又相互影響的所謂全球社會。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持續(xù)推進,交通通訊手段的飛速發(fā)展,人口流動的日益加速,全球社團革命的迅速興起,跨國家和超越國家的組織廣泛建立,各個國家及其人民之間的橫向聯(lián)系已經普遍加強,全球社會已經是一種真實現(xiàn)象。我們社會學的先驅們也許已經預見到這樣一個社會形態(tài)的到來,但是我們今天的社會學者們卻已經生活在這樣的社會之中。所以,我們必須拓展社會的視野,把一個相互聯(lián)系的全球社會作為我們重要的研究對象。

      更重要的是,面對全球氣候變化這樣的問題,我們需要關注全球社會中的各類行動者,比如說政府、企業(yè)、媒體、科技圈、民間組織、公眾等等,以及他們之間的互動對于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以及全球氣候變化對于各類行動者所施加的影響。僅僅局限于民族國家范圍的社會研究,無法科學揭示全球氣候變化的社會動力學,更談不上有效地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在當今時代,不僅僅是研究氣候變化問題,事實上,研究任何民族國家范圍內的任何一種社會現(xiàn)象,都需要利用全球視野,拓展全球社會的想象力。因為全球社會的興起使得各個國家之間的聯(lián)系是如此緊密,已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正因如此,沃勒斯坦提出的“世界體系理論”和貝克等人提出的“全球風險社會理論”,被越來越多的社會學者在研究氣候變化之類的全球環(huán)境問題時加以利用。

      與此同時,對于一些社會學者而言,還要小心處理國家與社會的關系。廣義而言,我們可以將國家包含在社會之中。特別是在相對于生物物理背景而談論社會概念時,尤其如此。但是,一些社會學者從狹義上界定和建構社會的概念,把社會理解為國家的對立面,過分強調國家與社會之間的緊張與對立,甚至呼吁所謂社會的自主和解放。在研究氣候變化之類的全球環(huán)境問題時,如果過于強調這樣的“社會”視角實際上是有害的,在很大程度上也與經驗事實不相符合。我們應當看到國家存在于社會之中,國家與社會是一體的,有可能密切合作的。特別是在應對氣候變化這樣的全球性環(huán)境風險時,國家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

      第四,社會學將不得不探索或者強調一種新的秩序觀,超越社會均衡與社會沖突的簡單對立,更加強調秩序的生成和建構過程。

      傳統(tǒng)社會學在回答社會秩序何以可能的問題時,提出了兩種主要的模式,即社會均衡模式與社會沖突模式。前者強調社會秩序的自發(fā)性、功能性,認為社會系統(tǒng)的各個部分相互依賴、功能協(xié)調,從而形成了社會秩序。當社會系統(tǒng)出現(xiàn)失調時,社會自身通常有著某種調節(jié)機制,引導社會發(fā)生適應性變遷,并達到新的均衡。后者則強調社會秩序的人為性、強制性,認為社會秩序之所以可能主要是社會的一部分對另一部分進行壓制與強制的結果。這樣一種秩序總是充滿著張力,只是暫時現(xiàn)象,社會沖突與社會變革是常態(tài)。

      在以上兩種秩序觀的指導下,社會學者對于現(xiàn)實社會的態(tài)度往往也朝著兩個方向分化:一個方向是默認甚至公開維護現(xiàn)存秩序的合理性,抵制革命性的社會變革;另一個方向則是揭露和批判現(xiàn)存秩序的不合理性,倡導社會解放,主張激進的社會變革。聯(lián)系到當前人類社會所面臨的氣候變化威脅,兩個方向上的社會學者也繼續(xù)表現(xiàn)出了差異化甚至相互對立的社會主張,這在后文中還將繼續(xù)討論。

      重要的是,當人們對于社會秩序秉持以上兩種相互對立的觀點時,實際上妨礙了新秩序的形成。尤其是當人類社會面對氣候變化這樣的全球性環(huán)境風險時,以上兩種秩序觀都不利于人類成功地應對這種新型風險,甚至都會繼續(xù)擴大風險。過于強調現(xiàn)實社會結構的合理性會忽視改變環(huán)境不友好的社會結構,而過于強調現(xiàn)實社會結構的強制性和沖突性,無疑也會削弱人類共同應對新型環(huán)境風險的共識與合力。因此,我們今天在環(huán)境風險擴大的背景下來看社會秩序問題,就應當超越社會均衡與社會沖突的簡單對立,創(chuàng)造新的秩序觀。我們應當更加重視社會學中已經存在的社會互動理論、交往行動理論等,更加強調溝通理性,強調對話與協(xié)商,強調通過社會互動與交流,增進共識、縮小分歧、促進合作,從而建構起新的能夠應對環(huán)境風險的社會秩序。特別是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繼續(xù)目前的全球社會格局,肯定是不行的,全面否定現(xiàn)存的格局也是不現(xiàn)實的。當前需要的是交往理性與技術,是積極建立有效的溝通、談判和決策機制,促進全人類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有效合作。

      第五,社會學將會更加重視社會行動的研究,倡導行動主體的積極反思和主動變革。

      在社會學的發(fā)展史上,存在著對于社會結構與社會行動的不同態(tài)度,并因此形成了不同的理論流派。有的學者主張從理解社會行動出發(fā)來解釋社會現(xiàn)象,有的學者則強調要從社會結構來分析和預測社會行動。但是,大體上可以說,后者的觀點一度成為社會學的主流,人類的行為受著特定社會結構——包括文化與制度環(huán)境——的制約,似乎成為社會學的“共識”。社會學者更多地關注人們如何適應社會環(huán)境以及這種適應對于社會系統(tǒng)運行的意義。在帕森斯的理論中,明顯地非常強調社會化與社會控制機制的建設,以便促進人們的社會適應。在某種程度上,社會學者對于社會結構的強調本身具有某種建構現(xiàn)代社會的意義。從社會學的創(chuàng)始人開始,實際上就在建構現(xiàn)代社會的意象。但是,這種意象一直在變化,一直難見定型。最初人們把這種變化當作一個必經的過程來理解,但是越到后來,人們對于現(xiàn)代化的建構越失望,甚至走到了解構現(xiàn)代社會的極端。面對一個不確定的社會,人們如何去適應?

      由此,晚近的社會學開始更多地關注社會行動對于社會結構的生成和建構意義,而不再機械地強調社會結構決定論。這樣一種趨向不僅有其理論上的必然性,更有其實踐上的合理性。當今社會面臨著越來越全面、越來越嚴峻、越來越深刻的風險,這種風險擴大了現(xiàn)代社會的不確定性,而其根源正在于現(xiàn)代社會的結構之中。如果依然強調結構性制約,強調人們的被動適應,不僅不利于減少社會的不確定性,而且會抑制行動者的反思性和建構性。事實上,當社會面臨不確定狀況時,唯一能動的是人自己,目前的行動影響和決定著未來,人自身行動的批判性、創(chuàng)新性、建構性和重要性應當受到更多的鼓勵。當今社會普遍呼喚行動與變革。任何抑制或延緩行動的意識與做法,都可能擴大社會風險。比如說,我們面對氣候變暖之類的嚴峻環(huán)境問題,從現(xiàn)在做起、從我做起,就是預防和減少未來風險的必然選擇。正因如此,在當今社會面臨巨變的時刻,越來越多的社會學者開始關注社會行動的研究,特別是關注面對突發(fā)事件和不確定背景下人們即興行動的規(guī)律性。一些環(huán)境社會學者已經開始創(chuàng)造和使用這方面的理論來指導經驗研究。

      更重要的是,在當今社會存在明顯的危機和面臨轉變的時刻,越來越多的社會學家已經不再認為價值中立是必須的或者可能的,轉而積極倡導直接行動和社會干預。社會學者確實應更加明確地申明其價值主張,以其研究干預和影響社會進程,行動導向的研究是值得鼓勵的一種類型。在面對日益嚴峻的全球環(huán)境危機時,如果社會學者依然過度懷疑這種危機的真實性,明顯是不合時宜的,甚至會被認為是不負責任的,這樣實際上也不利于社會學學科的發(fā)展。

      三、社會學研究全球氣候變化的主要理論爭議

      整體上看,當前社會學者對于全球氣候變化的研究還是非常不充分的,無論國內外都是一樣。相比而言,國內學者的研究更為稀少和薄弱。2010年,由Constance Lever-Tracy組織編寫的《Routledge氣候變化與社會手冊》 (Routledge,2010)是該領域的一部重要著作,它搜集了一些環(huán)境社會學者關于此議題的一些代表性研究,包括了對全球氣候變化的社會原因、社會影響、社會認知以及減排、氣候變化政策等具體議題的探討。

      早在1998年,環(huán)境社會學者 Eugene A.Rosa和Thomas Dietz就曾指出[8](P421-455),社會學對于全球氣候變化的研究存在著兩種不同的理論取向:一是新現(xiàn)實主義取向,二是以社會建構主義為代表的解釋主義取向。前者不太質疑氣候變化的客觀性,并以兩項研究為代表:(1)采用源自生態(tài)學的IPA T模型,發(fā)展出STIRPAT模型,以便更好地解釋全球氣候變化的社會原因;(2)在傳統(tǒng)的政治經濟分析基礎上,利用世界體系理論分析全球不同類型國家在環(huán)境影響方面的差異性及其社會機制。而解釋主義取向并不把全球氣候變化看作是一個完全客觀的事實,認為它是社會建構的產物。其中一些人關注氣候變化知識生產的不確定性,也有一些人試圖揭示社會政治過程對于氣候變化議題的影響以及公眾認知氣候變化的社會機理。

      的確,真實主義與建構主義的理論爭議是環(huán)境社會學中的主要爭議,在下文中筆者也將進一步闡述。但是,就氣候變化的社會學研究而言,還是存在著其他的理論爭議,這些理論上的爭議影響著學者們設定研究議題以及提出政策建議的路徑。根據對已有文獻的初步觀察和分析,筆者認為社會學研究全球氣候變化的主要理論爭議大致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真實主義與建構主義的論爭

      在研究諸如氣候變化之類的環(huán)境問題時,真實主義與建構主義的分歧是最主要的理論分歧。真實主義確信氣候變化的客觀性,而建構主義則關注氣候變化的不確定性。其實,當一部分學者不假思索地研究環(huán)境問題時,總是會遇到另外一些學者的質疑:你研究的那個問題是真實存在的嗎?可以說正是在這種質疑與回應的過程中日益明確了兩種不同的理論取向。

      真實主義的立場更加偏向于科學主義,其在一開始是不言自明的。早在20世紀60、70年代,當科學界、傳媒和公眾日益關注環(huán)境風險時,一些社會學者就不加反思地接受了環(huán)境風險的客觀存在,并強調利用社會學的知識或者轉換社會學的研究范式,來分析環(huán)境風險的社會原因和社會影響,并討論緩解環(huán)境風險的社會機制。這是環(huán)境社會學誕生的基本背景。在后來的研究中,一些環(huán)境社會學者強調環(huán)境危機是客觀存在的,至少是人們認識上的客觀存在,是一種不容置辯的社會事實,科學家的證據和公眾的認知就是重要的支持。因此,他們認為環(huán)境是人類社會的重要基礎,環(huán)境風險與社會運行之間存在某種規(guī)律性,自然必須置于“道德關心、政治以及科學研究的中心位置”[9](P31),以便人們更好地理解并促進環(huán)境與社會之間的互動。

      建構主義立場則偏向人文主義。建構主義者認為,類似氣候變化之類的環(huán)境風險并不必然是一個客觀的真實,更不是環(huán)境自身的自發(fā)呈現(xiàn)。環(huán)境風險的知識生產充滿著不確定性,實際上它是由科學話語、政治話語和媒體話語等建構起來的。洛基指出,環(huán)境是由社會建構的觀念,“可能是環(huán)境社會學中最為根本性的概念”[9](P29)。盡管也有一些人并不否認環(huán)境風險的客觀存在,但是他們主張更為重要的研究議題是如何解構或利用環(huán)境風險建構的社會過程。他們認為,社會學者的中心任務并不是為環(huán)境風險提供各種證明,而是要揭示它們是某種動態(tài)的定義、協(xié)商和合法化等社會過程的產物[9](P32)。

      持真實主義立場的學者與建構主義者曾經發(fā)生過激烈的論爭。前者利用越來越多的科學證據展示環(huán)境風險的客觀性,并且認為建構主義立場不僅是對這種日益加劇的環(huán)境風險的不負責任,而且也在消解環(huán)境社會學自身的合法性,其在認識論上也容易導致不可知論和極端相對主義。建構主義者后來在堅持環(huán)境風險知識生產的不確定性和社會性的同時,也在申明其并非是完全否認環(huán)境風險的客觀存在,而是從另外的角度探討可能更為有利的化解這種風險的社會機制。最終,強建構主義的立場有所退步,弱建構主義立場成為主流。而真實主義立場也有所妥協(xié),開始接受一些建構主義的分析。目前社會學界在研究氣候變化問題時,這兩種理論立場實際上有著相互補充、相得益彰的價值。我們可以說氣候變化是一種客觀但是充滿著建構的事實。

      (二)差異風險與整體風險的爭議

      在討論諸如氣候變化之類的全球性環(huán)境風險時,一個重要的理論分歧在于這種風險是全人類共同承受的整體性風險,還是在不同人群之間有差異分配的風險?

      一般地看,全球大氣系統(tǒng)是相通的,海洋是相連的,世界各國的經濟社會聯(lián)系也是日益緊密的,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因而也必然是全球性的。更重要的是,這種影響會延續(xù)到未來世代。特別是,當全球氣候變暖到相當程度,可能會威脅到整個人類的生存。由此,氣候變化之類的環(huán)境風險,是世界各個國家、各個地區(qū),甚至是不同世代的人民都要共同面對的。正如風險社會理論的代表人物德國社會學家烏爾里希·貝克所言:饑餓是分等級的,煙霧是民主的,環(huán)境風險的社會分配要比財富的社會分配均勻得多。無論富裕和貧窮,都不得不面對同樣的整體性風險。生態(tài)災難和核泄漏是不在乎國家邊界的,即使是富裕和有權勢的人也在所難免[10](P21)。

      但是,從傳統(tǒng)的社會學視角看,不同的人群、不同地區(qū)、不同社會、不同國家的差別是客觀存在的,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方面的環(huán)境基礎、知識信息、經濟基礎、技術開發(fā)和公眾意愿等等方面都存在著差別,因此導致了規(guī)避和應對氣候變化風險的能力的差別。這樣一來,即使是面對著同樣的氣候變化風險,不同人群卻遭受著不同程度的影響。在此意義上,氣候變化風險的分配就是差異性的。就如同電影“泰坦尼克號”所揭示的那樣,雖然同樣是一條船上的乘客,不同地位的人其生存機會還是不一樣的。相比世界上一些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貧窮落后國家的人們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方面具有更大的脆弱性,因而承擔著相對來說更多的風險。

      應該說,強調氣候變化風險的整體性和差異性分配都是有一定道理的,這種分歧實際上揭示了氣候變化風險的不同面相。但是,我們確實要關注在一些發(fā)展中國家和地區(qū),財富和環(huán)境風險分配的不平等高度重疊,進一步擴大了社會不平等的內涵,惡化了社會弱勢群體的生存境遇。

      比較吊詭的是,全球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嚴峻的整體性風險也許為進一步減少社會不平等創(chuàng)造了新的機遇。貝克后來實際上也承認了環(huán)境風險分配的差異性,但是依然對于未來抱有一種樂觀的觀點。他在《為氣候而變化:如何創(chuàng)造一種綠色現(xiàn)代性?》一文中指出:氣候變化加劇了窮人和富人、中心和外圍之間現(xiàn)存的不平等——同時也化解了它們[11](P361)。貝克認為,人們在面對氣候變化的風險時學會了從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只有尋求全球性合作才是真正規(guī)避風險的途徑。

      (三)區(qū)別責任與共同責任的分歧

      在討論氣候變化的原因以及緩解氣候變化的責任分配時,目前存在的最重要論爭是承認區(qū)別責任還是共同責任。區(qū)別責任的觀點強調世界上不同國家對于氣候變化的歷史“貢獻”不同,所以對于目前承擔緩解風險的責任也應有差別。共同責任的觀點認為世界上所有的生產與生活活動都對氣候變化產生了影響,并且氣候變化最終威脅到所有國家,所以世界各國都應共同承擔緩解氣候變化的責任。

      雖然區(qū)別責任與共同責任兩種觀點的分歧必然在一國之內不同發(fā)展水平的地區(qū)和不同生活水平的人群之間出現(xiàn),但是,目前這種分歧突出地體現(xiàn)為世界發(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之間的觀點分歧。導致這種分歧的主要有歷史層面的因素、現(xiàn)實層面的因素和未來層面的因素。

      從歷史層面的因素看,廣大發(fā)展中國家認為目前地球大氣中的溫室氣體主要是工業(yè)革命以來發(fā)達國家先行排放的,發(fā)達國家擠占了太多的溫室氣體容量,對于當前氣候變暖的趨勢有著主要的影響,因而應當承擔更多的先行減排的任務,并且向發(fā)展中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以彌補發(fā)展中國家在其中所受到的損失,并幫助發(fā)展中國家走出氣候變化的困境。

      從現(xiàn)實層面看,發(fā)達國家強調發(fā)展中國家迅速攀升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最終導致了全球氣候的急劇變化,而且氣候變化對全球各國都造成影響,因此,氣候變化是世界所有國家都必須共同面對的,責任需由所有國家共同擔負,減排的義務應該包括世界上所有的國家和地區(qū)。事實上,在現(xiàn)實層面,發(fā)達國家居民生活的剛性規(guī)律限制了其自主減排的動力,美國前總統(tǒng)布什曾經露骨地指出:美國人的生活方式不容許談判。

      從未來層面看,發(fā)展中國家突出強調其生存權和發(fā)展權,強調為了增進人民福利謀求未來的持續(xù)發(fā)展,因而對于承擔過多的減排責任難以接受,主張要在全球各國之間有差異地分配責任。而發(fā)達國家則認為發(fā)展中國家數(shù)量龐大的人口和迅速擴大的經濟規(guī)模,不可避免地要帶來溫室氣體的大量持續(xù)增加。在此情況下,發(fā)達國家的強制性先行減排于事無補,甚至使自己成為未來的“受害者”。因此,他們強烈主張共同責任論。

      無論堅持區(qū)別責任還是共同責任的觀點,實際上都不僅僅是針對氣候變化本身,而是更多地關懷到各國自身的實際情況以及各國的利益訴求,在很大程度上,這種分歧是在氣候談判的場景下形成的對抗性話語。然而,要切實地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風險,理性的談判必須繼續(xù)下去,各方都要在繼續(xù)厘清氣候變化風險的基礎上作出相應的妥協(xié)與讓步,以便達成合作行動的制度基礎。目前,《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與《京都議定書》等文件基本上確立了“共同但有區(qū)別的責任”這一共識。經驗表明,堅持這一共識可能導致進一步的協(xié)同行動,偏離這一共識將會拖延國際氣候談判的進程,最終會影響人類共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威脅的意愿和能力。也許,這將是一個嚴重的悲劇性結果。

      (四)適應性變遷與整體性變革的討論

      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威脅,人們目前把過多的焦點集中在溫室氣體減排方面,特別是二氧化碳減排方面,似乎有著把一個復雜問題簡單化、技術化的傾向。在此背景下,變革經濟系統(tǒng)、發(fā)展低碳經濟成為非常流行的口號。從社會學的角度看,這種口號所代表的是一種適應性變遷的路線,其理論根源可以追蹤到結構功能主義,該理論強調社會系統(tǒng)自我調適、自我恢復、自我均衡的能力。當然,在實踐層面,我們也還難以排除其背后西方觀念、資本以及權力等的影響。

      在西方環(huán)境社會學界比較流行,并且近年來在中國也有越來越大影響的生態(tài)現(xiàn)代化理論,實際上可以看作適應性變遷理論的一種代表,盡管這種理論關注的核心議題是現(xiàn)代化與環(huán)境風險之間的矛盾與協(xié)調。很明顯,這里的環(huán)境風險包含了氣候變化風險。

      以摩爾和斯帕爾戈林等人為代表的生態(tài)現(xiàn)代化理論,旨在謀求化解經濟發(fā)展和環(huán)境風險之間矛盾的路徑。該理論被認為是在激烈的環(huán)境主義者與資本的辯護者之間選擇了折中路徑,主張通過使用新的、精巧的、干凈的技術實現(xiàn)對生產—消費循環(huán)的大規(guī)模重構。該理論強調了在自由市場和資本主義制度下,通過技術創(chuàng)新和應用,改造經濟系統(tǒng)的可行性,并且相信經濟系統(tǒng)的變革將帶來環(huán)境友好的生態(tài)取向的現(xiàn)代化。雖然該理論分析指出市場、國家和公民社會的發(fā)展進化,造就了生態(tài)現(xiàn)代化的條件,但是它在本質上是一種漸進變革取向的理論。并且,該理論的普適性正在經受理論與實踐的雙重挑戰(zhàn)。實際上,對于廣大發(fā)展中國家而言,簡單地企求生態(tài)現(xiàn)代化可能是困難重重的,因為它們面臨著與西方發(fā)達國家很不一樣的社會經濟發(fā)展階段,如果缺乏整體性變革和路徑選擇的話,社會系統(tǒng)自我調適以應對環(huán)境風險的能力會相當?shù)厝跣 ?/p>

      包括生態(tài)現(xiàn)代化理論在內的一些主張適應性變革的觀點,更是與主張全面地、整體性地推動社會變革的觀點相對,后者認為只有整體性變革才能化解人類社會所面臨的環(huán)境風險,其中包括氣候變化風險。這種變革的核心內容是改變國際、國內層面的不合理的政治經濟秩序,拋棄環(huán)境不友好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在充分尊重環(huán)境并規(guī)避環(huán)境風險的前提下重建新的社會形態(tài)。毫無疑問,這樣一種變革會遭遇廣泛的阻力,并且是短時間內難以見效的,但是,也許它是一種“更為徹底的”解決問題的路徑。

      退一步說,即使是謀求適應性變遷,恐怕也應該重視變遷的關聯(lián)性和整體性。按照結構功能主義的觀點,經濟系統(tǒng)只是大的社會系統(tǒng)的一個組成部分,經濟系統(tǒng)與其他的政治系統(tǒng)、司法系統(tǒng)、宗教系統(tǒng)、教育系統(tǒng)等是密切相關的。在很大程度上,經濟系統(tǒng)只是一個基礎性系統(tǒng),其功能在于滿足其他系統(tǒng)的資源需求。由此看來,如果沒有其他系統(tǒng)的變革,經濟系統(tǒng)的導向機制就不會發(fā)生變化[12](P19-26)。面對氣候變化的全球性與復雜性,要求社會的各個子系統(tǒng)都需做出回應,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聯(lián)動。因此,我們要發(fā)展的也不僅僅是低碳經濟,同樣重要的是要推進低碳政治、低碳生活與低碳文化建設。

      [1][英]安東尼·吉登斯.氣候變化的政治[M].曹榮湘,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2][美]查爾斯·哈珀.環(huán)境與社會——環(huán)境問題中的人文視野[M].肖晨陽,等,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3][美]邁克爾·貝爾.環(huán)境社會學的邀請[M].昌敦虎,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4]Constance Lever-Tracy.Routledge handbook of climate change and society[A].In L.T.Constance,B.Pittock(eds.).Climate Change and Society:An Introduction[C].London:Routledge,2010.

      [5]史蒂文·耶利.京都之后的社會學和氣候變化:社會科學在解釋氣候變化上的作用[A].徐芳,等,譯.曹榮湘.全球大變暖——氣候經濟、政治與倫理[C].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6]Catton,W.R.,Jr.,R.E.Dunlap.Environmental sociology:A new paradigm[J].A merican Sociologist,1978,(13).

      [7]孫嘉明.全球社會學——跨國界現(xiàn)象的分析[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8]Rosa,E.A.,T.Dietz,Climate change and society:Speculation,construction and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J].International Sociology,December 1998,Vol.13(4).

      [9][加]約翰·漢尼根.環(huán)境社會學[M].洪大用,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10][德]烏爾里希·貝克.風險社會[M].何博聞,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8.

      [11]烏爾里?!へ惪?為氣候而變化:如何創(chuàng)造一種綠色現(xiàn)代性?[A].溫敏,譯.曹榮湘.全球大變暖——氣候經濟、政治與倫理[C].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12]洪大用.中國低碳社會建設初論[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0,(2).

      注釋:

      ①參見《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http://unfccc.int/resource/docs/convkp/convchin.pdf.

      ②轉引自 E.A.Rosa,T.Dietz.“Climate Change and Society——Speculation,Construction and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International Sociology,Vol 13(4):421-455.

      ③工業(yè)革命前,二氧化碳在大氣中的濃度大約為280ppm,幾乎固定不變。

      ④根據世界氣象組織2009年11月23日發(fā)表的《2008年溫室氣體公報》,2008年二氧化碳在地球大氣中的濃度為385.2ppm,甲烷的濃度為1797ppb,均呈持續(xù)增長之勢。

      ⑤《氣候暖化,另一個千年蟲?》,載2010年2月21日《聯(lián)合早報》(新加坡),轉引自2010年2月21日中國新聞網。“氣候門”事件是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氣候研究中心(Climatic Research Unit)被指捏造氣候變暖數(shù)據的丑聞?!氨ㄩT”事件是指IPCC發(fā)表的氣候變化報告中存在重大引用資料“失誤”,說喜馬拉雅冰川將在2035年消失的結論嚴重違背事實,事實上是非專業(yè)人員的個人猜測。

      (責任編輯 劉傳紅 齊 睿)

      Advances in the New Field of the Sociological Research—Soci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Global Climate Change

      HONG Da-yong,LUO Qiao
      (Department of Sociology,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100872,China)

      Based on analyzing the main features of the global climate change,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challenge or significance of the climatic change for the sociological research,including that sociology will face the new research subject and need the interdisciplinary cooperation research;when we research the movement of social system and development,we have to transform the thought and the paradigm;sociology has to expand and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regarding its object-the society;sociology has to explore or emphasize a kind of new order view,and even more emphasize the order of the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process;and sociology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research of social actions,and advocate the active reflection and initi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main body.Finally,the paper analyzes some controversial issues of the study of global climate by sociology.

      climate change;risk society;social transition;sociology

      C91-05

      A

      1671-0169(2011)04-0001-10

      2011-05-04

      洪大用 (1967—),男,安徽東至縣人,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研究方向:環(huán)境社會學。

      羅 橋 (1985—),男,貴州貴陽市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環(huán)境社會學。

      猜你喜歡
      社會學氣候變化環(huán)境
      《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22)》發(fā)布
      長期鍛煉創(chuàng)造體內抑癌環(huán)境
      一種用于自主學習的虛擬仿真環(huán)境
      邊疆研究的社會學理路——兼論邊疆社會學學科建構之必要性
      第八屆全全科學社會學學術會議通知
      科學與社會(2020年4期)2020-03-07 08:54:24
      孕期遠離容易致畸的環(huán)境
      環(huán)境
      氣候變化與環(huán)保法官
      氣候變化:法官的作用
      孤獨、無奈與彷徨:“空巢青年”與“獨居青年”的社會學分析
      定远县| 富民县| 邛崃市| 平阳县| 洪雅县| 吕梁市| 天气| 敦化市| 揭西县| 黄骅市| 治县。| 奎屯市| 航空| 依兰县| 介休市| 镇江市| 谷城县| 牟定县| 海晏县| 敦煌市| 堆龙德庆县| 阿拉善左旗| 乳山市| 卢氏县| 尉氏县| 临沭县| 华安县| 龙泉市| 沁水县| 东乡| 伊宁市| 牡丹江市| 南澳县| 白山市| 克什克腾旗| 健康| 大兴区| 内江市| 六盘水市| 荆州市| 根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