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兆義 呼和牧仁 張治平 齊志勇 王文娟
鼓膜修補術是通過組織移植技術修補鼓膜穿孔,重建一個完整而活動的鼓膜,其目的是提高聽力及防止鼓膜穿孔所致的中耳感染。2008~2011年我科始用夾層法鼓膜修補術修補鼓膜穿孔46耳,現將分析46耳療效及出現的并發(fā)癥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08~2011年我院采用夾層法行鼓膜修補術共46耳,其中男30耳,女16耳,年齡18~49歲,病程3個月至20年。鼓膜大穿孔23耳(直徑>5 mm),中等大小穿孔19耳(直徑3~5 mm),小穿孔4耳(直徑<3 mm)。其中13耳由外傷所致,33耳由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所致。
1.2 夾層法鼓膜修補術 全麻下切取術耳上方顳肌筋膜約1.2×1.2 cm,晾干備用。耳內切口,先于耳道頂部作一縱切口,分離皮片,然后在手術顯微鏡下自外耳道6點、距鼓環(huán)0.5~1.0 cm處始沿耳道后壁斜形切至第一切口內端,修薄分離外耳道皮片,前上嵴大,將其鑿除。耳道切口內側皮膚分離至鼓環(huán)處,后方自纖維鼓環(huán)外分離鼓膜上皮層。以尖針沿穿孔緣劃開鼓膜,咬除穿孔緣上皮,形成創(chuàng)面,將鼓膜穿孔緣前方上皮分離抬起,完成鼓膜修補移植床。取準備好的顳肌筋膜,修剪適當大小,以夾層法修補鼓膜。如為大穿孔且鼓膜前下方殘緣少,鼓室內填充紅霉素明膠海綿支撐,見筋膜與前方殘余鼓膜及后方的耳道皮膚重疊好,鼓膜表面放置紅霉素明膠海綿。外耳道內依次填入碘仿紗條??p合切口,包扎,結束手術。
1.3 術后處理 術后均使用抗菌素7 d;術后14 d取出外耳道填塞的碘仿紗條觀察穿孔的愈合情況,若移植鼓膜較蒼白或有小穿孔,繼續(xù)服用抗菌素,并用硼酸酒精滴耳,1次/d;10 d后再次復查,直至滿3~6個月為止。
1例鼓膜穿孔未愈,1例外耳道內側皮瓣愈合緩慢;1例7 d后暫時性面癱、2周后恢復;1例移植筋膜愈合慢;1例鼓膜前下方鈍角愈合,鼓膜修補成功始較厚、色淡紅,以后逐漸變薄,到6個月觀察時與正常鼓膜相似,無瘢痕,色澤良好;余全部愈合。
隨著手術顯微鏡的應用,移植技術的提高,鼓膜修補術的技術逐漸成熟,其修補方法有多種,本研究采用了夾層法修補鼓膜穿孔,取得良好療效。目前臨床上已有多種供修補鼓膜穿孔使用的移植物,但因顳肌筋膜取材簡便、大小不受限制,所以成為最廣泛使用的移植材料[1]。根據鼓膜穿孔的大小可分為:小型穿孔,直徑<3 mm;中型穿孔,直徑3 ~5 mm;大穿孔,直徑>5 mm及鼓膜全消失等[2]。本研究發(fā)現對于鼓膜中小穿孔與鼓膜較大穿孔(有鼓膜殘邊)[3],以及外耳道曲折度大的病例,采用夾層法修補鼓膜效果較好。夾層法的優(yōu)點在于,首先由于鼓膜內、外側兩層上皮可同時向移植物生長,所以上皮化較快。Komune等[4]報道69耳夾層法鼓膜成形術,其穿孔愈合及鼓膜完全上皮化率達94.2%,完全上皮化平均時間為16.1 d。其次由于移植物直接夾在兩層鼓膜組織之間不易遺留間隙,不易移位,而且將完整的帶蒂上皮瓣覆蓋移植鼓膜,增加了血液供應和抗感染能力,故夾層法鼓膜修補術穿孔愈合率高。但若上皮層撕破或分離不完全,鱗狀上皮遺留于移物的下方,有繼發(fā)膽脂瘤的危險[5]。總之,夾層法是有效的鼓膜修補方法。無論采用哪種方法都需要嚴格手術適應證,術中必須將穿孔邊緣的上皮徹底去除,移植物應與錘骨柄緊密附著,勿術中損壞外耳道皮瓣及鼓膜上皮層,此外掌握熟練而精確的耳顯微外科操作技巧是手術成功的關鍵。
[1]鄭中立.耳鼻咽喉科診斷學.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9:71.
[2]黃維國,邱建華.傳導性耳聾的聽力重建.第四軍醫(yī)大學學報,2002,23(19):1729.
[3]郭夢和,黃以樂,王錦玲.夾層法鼓膜成形術治療鼓膜穿孔53耳報告.臨床耳鼻咽喉科雜志,1999,15:141.
[4]Komune S,Wakizono S,Hisashi K,et al.Interlay method for myringoplasy.Auris Nasus Larynx,1992,19(1):17.
[5]沈宇玲,金曉杰.鼓膜成形術的現狀和進展.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07,15(3):249-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