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秦筠
劉阿姨是北京人,被確診為糖尿病已經(jīng)5年了,從對這個病的一無所知到熟練掌握“五駕馬車”,劉阿姨用了不短的時間。劉阿姨退休前是一名語文教師,性格安靜,所以這“五駕馬車”中其他的都還好,唯獨這個“運動”讓她很難堅持。不過劉阿姨現(xiàn)在卻敢在記者和糖友們面前都自稱是一個還算合格的“馬車夫”了,她說光是想著運動降血糖當然難以堅持,但是寓運動于娛樂,就像愛做飯的她會樂于鉆研美味與健康的結(jié)合一樣,把運動和娛樂結(jié)合起來,運動就像是在玩,在游戲,要堅持下來就不難了。再有幾個趣味相投的玩伴,那運動可就能成為每日期待的事呢。那劉阿姨的這項運動是什么呢?她說,就是小時候就特別喜歡玩的踢毽子。
記得剛來北京的時候,早上經(jīng)常會在公園里看到各種年齡段的人踢毽子,一只只色彩斑斕的毽子在不同身型和年齡的人群里跳躍飛舞,伴著各種笑聲,確實是美麗的景色。劉阿姨說踢毽子是她小時候的游戲,長大后就很少玩了,這次能再重新拾起來,多虧了鄰居糖友的好心。鄰居莫阿姨也是糖友,每天早晚都會去公園鍛煉,她見劉阿姨患病后終日郁郁,有時候鍛煉時也會叫上她一塊。這天莫阿姨看到小孫女的毽子便在晨練時帶上了,沒想到這以后就成了劉阿姨每日運動的項目。那天玩得特別愉快,劉阿姨說,這個小小的毽子讓她仿佛又回到了小時候的純真,可以很快樂很放松。
踢毽子的動作有很多種,不算雙腳同時離地的跳躍動作和其他復雜動作,踢毽子的基本動作共有8種,即盤、蹦、拐、磕、抹、背、勾、踹。主要下肢動作,通過抬腿、跳躍、屈體、轉(zhuǎn)身等運動來完成,劉阿姨說,這就能使腳、腿、腰、頸、眼等身體各部分得到鍛煉。這些動作可以讓人體的關(guān)節(jié)得到橫向擺動,帶動了身體最為遲鈍的部位,從而大大提高了各個關(guān)節(jié)的柔韌性和身體的靈活性。踢毽子對調(diào)節(jié)人的眼、腦、神經(jīng)系統(tǒng)和四肢的支配能力有著特殊的功能。另外,長期參加踢毽子還能增強心肺功能、促進血液循環(huán)和新陳代謝。踢毽子要求技術(shù)動作準確,使毽子在空中飛舞不能落地,每種動作需在瞬間完成,這樣就會使人的大腦高度集中,心身專一,從而排除了雜念,使人感到身心舒暢,活力無限。
劉阿姨說,毽子的踢法有很多種,游戲規(guī)則也有很多種,可以一個人踢,兩個人踢,多個人傳踢。因為這項運動歷史悠久,遍及全國,所以動作繁多且叫法也各不相同,不過有8項基本動作是踢毽者應(yīng)該都知道的。
1.內(nèi)踢/盤踢:用腳內(nèi)側(cè)在身體前方或側(cè)面踢。
2.直踢/蹦踢:用腳面在身體前方或側(cè)面踢。
3.外踢/拐踢:小腿向同側(cè)身體側(cè)后方彎起,用腳外側(cè)或腳后跟在身體側(cè)面或側(cè)后方踢。
4.膝擊/磕踢;膝部向前提起彎曲,大腿的正面或膝部擊毽。
5.叉踢/抹子:一只腳不離地,另一只腳從背后繞至前腿外側(cè)用腳內(nèi)側(cè)或腳心踢。
6.背踢/倒打、背毽:一只腳不離地,另一只腳向身后彎曲用腳心踢。
7.倒勾/倒勾:背對毽子即將運行的方向,在身體前上方用腳面向身后踢。
8.踹毽/踏毽:在身體前方、側(cè)面或身后用腳心或腳外側(cè)踢。
踢毽子的跳躍動作
跳躍動作比一般動作的難度加大。對跳躍動作是指換腿做出對稱的跳躍動作,難度就更大。這些動作有:
1.跳直踢:一條腿向前提起離地,另一條腿單腿起跳騰空,后離地腿在身體前方用腳面直踢并先落地。
2.對跳直踢:在用一條腿完成跳直踢后,當毽子回落后,立即連續(xù)用另一條腿完成與第一次動作對稱的跳直踢。
3.跳叉踢/單飛燕:一條腿向前彎曲提起,另一條腿單腿起跳騰空,然后用后離地的腿從背后繞至前腿外側(cè)用腳內(nèi)側(cè)踢。
4.對跳叉踢/雙飛燕:在一條腿完成跳叉踢之后,當毽子回落后,立即連續(xù)用另一條腿完成與第一次動作對稱的跳叉踢。
5.跳跪踢/鴛鴦拐:雙腿同時蹬地起跳并向身后彎曲,用一只腳的腳外側(cè)踢。
6.對跳跪踢/雙鴛鴦拐:在完成一次跳跪踢后,當毽子回落后,緊接著立即用另一只腳外側(cè)完成與第一次動作對稱的跳跪踢。
7.跳背踢/跳倒打、跳背毽:一條腿先向前抬起離地,另一條腿向后蹬地起跳并向后彎曲,然后用后離地腿在空中完成背踢動作。
8.對跳背踢/雙跳倒打、雙跳背毽:在用一只腳完成跳背踢之后,立即用另一只腳做出第2次跳背踢。
9.轉(zhuǎn)體踢:在一個動作完成之后,身體原地旋轉(zhuǎn)360度,然后在毽子不落地的前提下接續(xù)下一踢毽動作。
10.頭擊:用頭部的任何位置迎擊毽子并將毽子送出。
11.胸腹停/卸毽:用胸部或腹部的任何位置將毽子的運動停止并等待毽子自然下落。
12.停毽/卸毽:用身體的任何部位將毽子的運動停止并等待毽子自然下落。但對肩胛骨以下的手臂直至手指尖的停毽動作有特殊規(guī)定,即不允許將手臂抬起后接觸毽子,否則將被視為“手毽”而等同于毽子落地。
這么多的動作和技巧,讓劉阿姨完全可以沉浸在其中,樂此不疲專心的鉆研,她知道有許多踢毽子協(xié)會之類的民間團體,里面大家都是以愛好踢毽子、提高踢毽技藝為目的,她也想過或許她也可以參加進去,也算是可以為我國傳統(tǒng)的運動項目做點事情。但是糖尿病這個事實總是讓她有所牽絆,她想,運動在于強身健體,在于自己的修行,如果賦予太多東西也許反而會違背了運動原本的意義。踢毽子在我國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古代文人稱毽子為“燕子”,并有“踢碎香風拋玉燕”的描述。古人踢毽子,為娛樂為強身,之所以傳承也是因為項目本身的優(yōu)勢。隨著全民健身活動的不斷發(fā)展與擴大,涌現(xiàn)出像劉阿姨一樣一批批踢毽子愛好者,他們踢出了健康,踢出了多味的人生。
另外,踢毽子對糖尿病人有特別的幫助,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偏高,缺乏運動,下肢會逐漸萎縮,而踢毽子主要以腿部,腳部運動為主,從而帶動全身血液循環(huán),這對血糖的調(diào)節(jié)起著很重要的作用。踢毽子對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肩頸病和坐骨神經(jīng)痛等慢性疾病也會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但是踢毽運動量較大,如果是多人傳踢,那么可以持續(xù)長時間運動,如果只是一人或兩人踢,那么一定要注意不可運動過量,避免低血糖。踢毽子所用的器材簡單、攜帶方便和所需場地小,而且踢毽子不受年齡、性別限制,不易受傷,簡單易學。大家都可以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