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民,姚艷麗
(渭南師范學院,陜西渭南714000)
校報的功能與學院精神文化的研究
王昌民,姚艷麗
(渭南師范學院,陜西渭南714000)
研究學院精神文化要從研究辦學歷史和辦學傳統(tǒng)入手。校報承載了學院辦學歷史中的全部精神文化。校報各文體充分反映了學院辦學的文化傳統(tǒng)。校報具有促進學院文化建設,引領實踐層面精神文化和行為文化的獨特功能,是弘揚學院精神文化的最佳載體。
校報;功能;學院精神文化
隨著全球各國家民族廣泛深入的文化對話與交流,以文化覺醒、重構與振興為標志的“文化時代”已經來臨。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备叩葘W校是一種文化機構。著名科學家和教育家,原復旦大學校長楊福家指出:“大學是一種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1]大學的社會文化使命意識越來越濃,大學的科學發(fā)展需要大學文化的重建。一個理性反思、研究和構建大學文化的熱潮在中國興起。大學文化的核心與靈魂是大學的精神。因此,對大學精神研究是大學文化研究的綱領性任務和首要任務。如何開展大學精神文化的研究呢?
要研究大學精神就要從大學精神文化的內涵入手。王冀生教授指出:“大學精神文化集中地體現在大學精神之中,是大學文化的靈魂,是人們對辦什么樣的大學的理想目標的一種價值追求??茖W的大學精神是建立在對文化傳統(tǒng)、教育本質、辦學規(guī)律和時代特征的深刻理解的基礎之上的”。[2]5盧曉中教授把大學精神文化分為兩類:大學精神、理念、校訓等屬于價值層面的精神文化;校風、教風、學風、管理作風屬于實踐層面的精神文化。[3]82價值層面的精神文化可見諸于學院的文件制度、領導講話、校訓和重要會議內容,而實踐層面的精神文化則可見于師生員工的行為、教學質量和管理效率。對于過去積淀下來的精神文化,只能在學校的歷史中去追索,在學校辦學歷史中去研究對“文化傳統(tǒng)、教育本質、辦學規(guī)律和時代特征的深刻理解”。
大學精神以其深厚的文化傳統(tǒng)積淀和理念的明晰性,已逐漸轉化為大學人深層次的群體意識。信念、故事、傳說都記錄著學校歷史文化發(fā)展的軌跡。特別是學校各個時期的專家學者、模范人物和杰出校友的成就與事跡,激勵著師生員工為學校的發(fā)展和繁榮努力工作。要繼承優(yōu)良傳統(tǒng),必須認真研究校史,系統(tǒng)總結本校的辦學思想和經驗,看看哪些方面是優(yōu)良的,有生命力的,是可以繼承的;哪些方面是存在爭議的,為什么會出現爭議;哪些方面是有弊端的,應當摒棄的。對優(yōu)良的文化傳統(tǒng),就要采取制度化的方法,使全校師生理解和認同,以弘揚光大。因此,研究大學精神就需要研究學校的辦學歷史,需要研究學校所積淀的辦學傳統(tǒng),需要研究學校辦學中對教育本質和辦學規(guī)律的把握。而研究學校的辦學歷史,特別是近幾十年的校史,校報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校報是一個學校發(fā)展歷程的最翔實、最負責的載體。從根本上說,校報是一種文化載體,它承載、傳播學校文化信息,記錄學校各種文化現象,反映學校精神文化。理論探討、形勢分析、政策研究、重要會議、學術報告、學生活動、外事活動、開學與畢業(yè)典禮……學校有重大影響的事項,我們在校報的油墨香里都能找到它的影子。我們研究渭南師范學院的“學院精神”,就是以《渭南師專報》和《渭南師院報》(以下統(tǒng)稱為校報)為研究資源,考察學校辦學的文化傳統(tǒng),研究學院辦學歷史上積淀下來的精神文化。
1.校報對學校重大活動的報道,是對學校教育理念的傳播
辦學理念僅存在于大學領導層的頭腦中,在其他人的意識中并不存在清晰的辦學理念。要使辦學理念轉化為群體的共識,并自覺踐行,就離不開校內媒體的宣傳引導。校報則是校園的主導媒體。學校的每一次重大活動,校報都對領導的講話、會議的主要內容、出臺的重大決策,發(fā)布的重要制度和政策都有報道。這種報道的宣傳教育和輿論引導會使領導的辦學理念滲透到群體意識中,轉化為群體的行動指南。大學精神只所以能存在于大學的群體意識中,這是因為,校報的宣傳教育和輿論引導作用功不可沒。
通過研究校報對學校歷次教職工代表大會、黨員代表大會、思想政治工作會和教育思想討論會的報道,可以發(fā)現,學校的辦學理念有一個顯著特點:學校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自覺遵循高等教育規(guī)律,在不斷更新教育思想觀念的基礎上,把育人為本的理念、德育為先的理念,質量第一的理念,強化師范特色的理念,面向基層、服務社會的理念,始終如一地加以貫徹。只是隨著學校辦學層次的提升,辦學實力的增強,學校文化的積淀,對高等教育規(guī)律的理解和把握上更加深化,對素質教育理念的貫徹上更加全面,對教學工作中心地位的認識更加深刻,辦學理念滲透到群體意識中的群體更加廣大。在學習貫徹科學發(fā)展觀中,在對“以人為本”的理解中,增加了“以師生發(fā)展為本”的內涵。第二屆教代會的報告指出:“堅持以人為本,為教師發(fā)揮作用創(chuàng)造良好環(huán)境;完善激勵機制,增強教師創(chuàng)新能力;完善培訓機制,培養(yǎng)教學能手;科學配置人力,力求人盡其才?!痹趯W生的成長成才方面,報告指出:“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和誠信做人教育;拓展學生素質,引導學生健康成長;加強就業(yè)指導,提高就業(yè)能力。”每期報紙上都報道學院團委和各系組織的各種課外活動、學術報告會、學科競賽活動、社團活動、社會實踐活動、課外科技活動,充分彰顯了學院“讓每一個學生成才”的教育理念。
2.校報提供“系部風采”,介紹教改動態(tài),體現了教師們追求卓越的精神風貌
校報通過“要聞集錦”、“系部動態(tài)”、“教改園地”、“校園短波”等專欄向師生傳遞著優(yōu)化人才培養(yǎng)過程的信息。各系抓學風、抓教風、抓管理、抓質量的經驗和舉措的詳細報道,展示了各系對提高教學質量的不懈追求。校報對省級勞模、師德標兵、教學名師的介紹,讓學生看到了他們的學識、人品、學術水平、科研業(yè)績,讓學生們深感振奮,激勵著學生努力學習,成長成才。如《中文系加強專業(yè)基礎課教學》、《藝術系專業(yè)課改“三步走”》、《化學系在師范生中開展“優(yōu)秀實習生示范教學”活動》、《百尺竿頭 更進一步——數學系四舉措提高教學質量》、《物理系舉辦畢業(yè)生自制多媒體課件展示》等。一些教授對教學工作的實踐探索和深刻感悟,校報予以刊載,如《聯(lián)系教學實際 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把育人工作始終貫穿于教學之中》,《教師應為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而努力》,《盡職盡責講好每一堂課》等,都表現了師院教師在人才培養(yǎng)上追求卓越的精神。
3.校報對師生心路的記錄,反映了師生關系、生生關系的實情,傳遞著學院校風、學風、教風的真實信息
大學精神與師生的活動相聯(lián)系,具有了“活力”的意義,能夠影響大學人的心理狀態(tài)。段國超教授的《燈下情懷》講述的是新型師生關系的崇高情懷——學生考上了研究生感謝老師的“辛勤教導”,而教師則“希望我的學生個個都比我強。”《我的禮物》、《獻給教師的歌》、《忘不了的微笑》、《啟明星》、《與你共度的三年》等文學作品,則表達了學生對老師無私奉獻精神的贊美。
在學生的文學作品中,如實地記錄了校園生活豐富多彩的真實面貌,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浸潤熏陶、反思感悟的心路歷程?!洞髮W歷程》述說了作者在優(yōu)秀畢業(yè)生報告會的體會;《與靜為友》、《享受孤獨》都是作者對大學生活獲得精神自由的表白;《愛滿師院》、《送給別離的你》、《亮出最美的自己》、《寫給大一新生》等表達了作者對學校、對同學的深厚感情;《收獲的季節(jié)》、《變化》、《潤物細無聲》、《夢想啟程的地方》等記錄了大學生活對作者教育影響、環(huán)境熏陶帶來的變化;《再見了,母校》、《致母?!?、《師恩如山》是作者對母校培養(yǎng)的感激之情。
4.對典禮和儀式的現場描述,把師生的信念和學院的共同價值觀進一步認同和強化
典禮和儀式是對教育氛圍營造的重要手段。每年畢業(yè)典禮和新生開學典禮是學院的例行的重大典禮活動,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育影響人的重要載體。運動會的開幕式、閉幕式、升旗儀式、貧困生的資助儀式、捐贈儀式等都是強化主體自身體驗的催化劑,重在傳播一種教育價值觀。校報對典禮和儀式的報道,對典禮和儀式上領導、教師和學生代表的講話的刊載,是一種精神文化的傳遞。
辦學傳統(tǒng)就是辦學的文化傳統(tǒng),如郭貴春教授所說,學校辦學的文化傳統(tǒng)“具有鮮明個性,并且表現出歷史的連續(xù)性,通過師生員工在辦學過程中的目標選擇、價值標準、基本信念和行為規(guī)范以及校園環(huán)境等方面體現出來”。[4]107考察這一歷史的連續(xù)性,就是學院精神文化研究的任務。通過對各個時期校報所反映的學校辦學的文化傳統(tǒng)進行梳理,是學校精神文化研究的前提。
第一,“辦學以教師為主體”是學院從師專時期繼承下來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崔康柱先生《一份珍貴的精神遺產》中,“尊師重教,民主求實”,就是對這一優(yōu)良傳統(tǒng)的概括。在師專時期的首屆教代會上學校明確提出“牢固樹立依靠全體教職工特別是依靠教師辦好學?!钡闹笇枷?。到了師院時期,學校的歷次教職工代表大會都旨在“集思廣益、凝聚人心、團結奮進、和諧發(fā)展、勵志圖強”。
第二,重視學校精神文化建設是學院從師專時期繼承下來的又一優(yōu)良傳統(tǒng)。在師專時期的首屆教代會上提出“積極行動起來,為把我校建設成精神文明先進單位而努力工作”的號召,提出了“創(chuàng)三優(yōu)”、“爭三好”的目標?!叭齼?yōu)”是“優(yōu)質教學、優(yōu)良秩序、優(yōu)美環(huán)境”,“三好”是“教書育人好、校風校紀好、校容校貌好”。到了師院時期,在一屆五次教代會上,學校出臺了“十一五”發(fā)展規(guī)劃,全力推進“四大工程”,其中“和諧校園工程”就是要“構建一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和諧發(fā)展的文明校園?!?/p>
第三,多途徑全方位育人,“讓每一個學生成才”也是學院辦學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一是重視學生的教師職業(yè)理想、職業(yè)道德、職業(yè)技能教育。首屆黨代會的報告指出:“教學改革要把握師范院校培養(yǎng)的人才是擔負塑造新的靈魂的特點,堅持把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專業(yè)知識水平統(tǒng)一起來,堅持把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求實精神統(tǒng)一起來?!睆男髮Ω飨祫討B(tài)的報道中,可以看到,強化教師職業(yè)技能訓練,推廣普通話一直是我們的優(yōu)勢所在。在學生的散文、詩歌和小說中表達了對教師職業(yè)的濃厚感情,透視了學校教育中的師范特色。如散文《心愿的變遷》,講述自己如何從老教師的教育中,堅定了從教的信念?!渡鐣嵺`使我愛上了教師這個職業(yè)》,講述了自己在白水堯禾中學20多天的社會實踐,對自己生活信念的轉變所產生的作用。散文《冬天——寫給教師》,詩歌《老師您好》,贊美教師的奉獻精神。二是重視社會實踐活動對學生素質提升的重要作用?!笆芙逃㈤L才干、做貢獻”是社會實踐活動的教育價值。校報的通訊、調查報告和學生的作品對此都有充分的反映。如《一定要把這個第二課堂搞好》,《社會對師范教育提出的建議》,《社會是教育鍛煉大學生的廣闊天地》,《在社會最底層磨煉自己》,《難忘的史官鄉(xiāng)之行》等。三是重視校園文化藝術的熏陶,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藝術節(jié)給學生成長成才提供了平臺。每屆校園文化藝術節(jié)都有一個主題,這些主題的核心價值是“自我教育、張揚個性、精神成長、經驗增長?!?/p>
第四,勤奮、篤學、嚴謹、求實、進取是學院教師的優(yōu)良治學傳統(tǒng)。教師是精神文化的傳承者、守護者。雅斯貝爾斯說:“一所大學的性格是由它的教授們所決定的”。[5]147學院精神文化傳統(tǒng)是由教授們創(chuàng)造和承載的,教授們的追求代表著學院核心價值的指向。1986年,學校提出了學風的要求:“勤奮、嚴謹、求實、進取”。2002年,學院在總結辦學經驗的基礎上,按照“師生發(fā)展為本”、“德育為首”、“質量第一”、“強化師范特色”的辦學理念,結合中國大學校訓的表達方式,提出了“勵志、篤學、求實、敬業(yè)”的校訓。校訓與歷史上對校風的概括是一脈相承的,并且在教育實踐中得到了貫徹?!兑粋€教師的追求》、《崇高的崗位》、《青年教師杜文玉》、《孜孜不倦的耕耘者》等校報上的文學作品,記述了師專時期一批教授勤奮嚴謹的優(yōu)良學風和愛崗敬業(yè)的良好教風。從學生的文學作品中《一個教師的追求》,《心在教育,情系學生》等通訊,透射出了師德的光芒。師院時期,校報對教學名師的宣傳稿件,《一片丹心付桃李》、《寄情數學王國,譜寫人生華章》的專訪,也使人們看到了教師對優(yōu)良傳統(tǒng)的傳承?!陡蕿槿颂萸诟?,七尺講臺育英才》的通訊,讓人們看到了“師德標兵”們“教書育人、敬業(yè)愛崗、為人師表、樂育桃李”的高尚師德風范。
從校報中反映的辦學歷史要比校史記載的歷史更具體、更全面、更深刻。通過對辦學歷史的回顧,對辦學傳統(tǒng)的梳理,可以對學院精神有一個總的概括:
1.從高等學校的根本使命看,從學院“讓每一個學生成才”的教育理念看,學院精神內涵中第一個組成部分應該是:“育人為本”。堅持“育人為本”就是要牢固確立教學工作的中心地位,各種教育資源的配置都要服從和服務于教學;堅持“育人為本”就是要著眼于學生將來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需要,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堅持“育人為本”,就是要形成激勵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機制,鼓勵教師進行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創(chuàng)新,鼓勵管理人員和工勤人員服務學生、服務教學,為學生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氛圍。
2.從辦學文化傳統(tǒng)的歷史連續(xù)性看,學院的精神文化應該既有應然的要求,也有實然的體現,應該反映校訓和學風的內容。因此,學院精神內涵中第二個組成部分應該是“勤奮篤學、求實進取”?!扒趭^篤學”是師專時期和師院時期廣大教師表現出的共同精神風貌。同時,“篤學”也包含了“追求真理”的學術精神;“求實進取”則涵蓋了廣大師生員工為學院的改革和發(fā)展,為提高教育質量表現出來的求實精神、進取精神、無私奉獻精神?!斑M取”也包含了“追求卓越”的精神。
3.從辦學理念轉化為群體意識的歷史過程來看,從辦學目標的制定和實施戰(zhàn)略的歷史過程來看,學院精神內涵的第三個部分應該是“勵志圖強”。青年學子必須“勵志”,傳道學人也要“勵志”,學院在辦學中的艱苦創(chuàng)業(yè)更需“勵志”。在學院數十年的辦學歷程中,從專科時期的“開拓、創(chuàng)造、吃苦、耐勞”的精神,“對黨和國家的忠誠,對工作的認真負責”的精神,到升本初期“艱苦創(chuàng)業(yè)”精神,培養(yǎng)能夠“下得去、留得住、講奉獻、能干事”的基礎教育師資的“師魂”精神,再到本科時期提出了“讓每一個學生成才”的理念,凝練出了“勵志、篤學、求實、敬業(yè)”的校訓。這些都說明,“勵志”是歷屆校領導的政策和策略的體現,也是廣大教育工作者教育方法的成熟運用?!皥D強”是幾代師院人共同發(fā)展的愿望;可以說,“勵志”是辦學過程和教育過程中策略和方法的運用,“圖強”則是朝著辦學目標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過程的寫照。
4.從校報記錄的師院人的精神追求和精神狀態(tài)看,學院精神可以概括為“天天奮斗”“天天快樂”。這是因為:第一,學院精神內涵的三個組成部分都包含著“奮斗”的意蘊。不管是堅持“育人為本”的核心理念,還是繼承“勤奮篤學、求實進取”的文化傳統(tǒng),還是踐行“勵志圖強”的精神,都有一個“奮斗”的過程,都要靠“奮斗”去實現。第二,“天天奮斗”、“天天快樂”也以通俗易懂和簡潔易記的語言教育、引導、激勵師院人為實現新的目標而奮斗,為獲取新的業(yè)績而快樂。
教育部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校報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指出:“高校校報是高校黨委和行政的機關報,是高校校園內占主導地位的媒體。高校校報是高校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和開展新聞宣傳工作的重要陣地,是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設成果的重要載體,是學校聯(lián)系師生員工、海外校友、學生家長和社會各界人士的重要紐帶,是展示高校對外形象和塑造學校品牌的重要窗口?!边@說明了高校校報具有傳播文化、新聞傳播、引導輿論、思想教育、服務師生、窗口平臺等功能。
建校以來共130期校報,本著“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師生”的原則,充分展示了學校的辦學成果和辦學經驗,為學校的改革和發(fā)展提供了輿論支持,為學生的成長提供了精神動力,也為各項工作提供了思想引領。
學院精神文化的弘揚離不開校報的支持,需要校報來宣傳、培育和滋養(yǎng),需要校報提供輿論平臺和交流互動的窗口。
1.校報具有促進學院文化建設的獨特功能。對辦學理念、校訓和學院精神的宣傳,要把弘揚和培育學院精神與弘揚民族精神結合起來,要充分發(fā)揮師生繼承和弘揚學院精神的主體作用,豐富學院精神的內涵。校報是弘揚學院精神文化的最佳載體,因此,校報應主動擔負引導輿論的重要責任,把握正確導向,唱響主旋律。充分發(fā)揮平面媒體優(yōu)勢,用報紙獨特的版面語言,加強編讀互動,把那些體現學院精神的人和事作為宣傳的主體,增強精神感召力、組織凝聚力、價值吸引力和思想影響力。也可以通過校訓反思的征文活動,使校訓的理念真正內化為師生的自覺行為。
2.校報具有引導校風、教風、學風、作風等實踐層面的精神文化和行為文化的獨特功能。實踐層面的精神文化往往與行為文化互為表里。行為文化是師生員工在學校教育、科研、學習、生活及娛樂活動中所表現出的精神狀態(tài)、行為操守和文化品位。引導行為文化是校報的特殊功能,引導行為文化也是弘揚實踐層面的精神文化。加強對優(yōu)秀教師和杰出校友的宣傳,是學校作風、精神狀態(tài)和人際關系的動態(tài)體現,也是學校精神、價值觀和辦學理念的動態(tài)反應。優(yōu)秀教師和杰出校友的故事有很強的感染力。因此,以文學作品的形式宣傳他們,會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同時,在師生的文學作品中,能更多地反映師生關系,也是對實踐層面精神文化的弘揚。
[1]楊福家.大學文化是追求真理的文化[N].文匯報,2006-06-18.
[2]王冀生.大學文化的科學內涵[J].高等教育研究,2005,(10):5.
[3]盧曉中.大學精神文化芻議[J].教育研究,2010,(7):82.
[4]郭貴春.大學的文化傳統(tǒng)與現實選擇[J].高等教育研究,2002,(5):107.
[5][德]卡爾·雅斯貝爾斯.大學之理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The Function of College Newspaper and the Study of College Spirit Culture
WANG Chang-min,YAO Yan-li
(Weinan Teachers University,Weinan 714000,China)
To study college culture should start for the study of a college’s history and tradition.College newspaper is embodied with all culture of a college’s history.The style of college newspaper reflects the cultural tradition of a college.College newspaper has the unique function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culture,conduct the practical spirit culture and performance culture,and it also burdens the promotion of the college spirit culture.
college newspaper;function;college spirit culture
G232
A
1009—5128(2011)05—0068—05
2010—09—29
渭南師范學院科研計劃項目(09YKS018)
王昌民(1954— ),男,陜西藍田人,渭南師范學院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高等教育管理和大學文化研究。
【責任編輯 詹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