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暉
(安徽省博物館,安徽 合肥 230061)
論謝宣城的宣城情結(jié)
李 暉
(安徽省博物館,安徽 合肥 230061)
謝朓,是出身世族大姓、受過良好文化教養(yǎng)、擁有多面才華的人物。十九歲即步入仕途,走進皇室藩王諸王幕府,頗受重用和信賴。他的新體詩,在中國詩史尤其對唐詩風(fēng)格形成上,具有深遠影響。然而,他一生最輝煌最富有治理創(chuàng)新業(yè)績的,則是三十二歲至三十三歲一年零三個月的宣城太守任上。因此,研究謝朓,必須從他宣城太守任上的史實入手。廣搜涉及謝宣城諸文獻和宣城實地調(diào)查,對謝朓出守宣城的政治背景、蒞職與離任的具體時間,以及他對宣城山水的獨鐘情愫、愛民惠民的大德舉措,一一進行探素、追蹤與梳理。結(jié)論是:謝朓是位純正的為民之官,他與宣城百姓結(jié)下的深厚情誼,千古流芳。
宣城太守;宣城情結(jié);謝朓
南齊謝朓(公元464-499年),字玄暉,籍貫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縣),出生于建康(今江蘇南京市)。他是晉與南朝大姓謝氏的直系后裔,其高祖謝安、曾祖謝玄,都曾為東晉政權(quán)的鞏固做出過特殊的貢獻;祖父謝述,曾任大郡太守;父謝緯,又居侍郎高位[1];其母,則是南朝宋太祖劉義隆的女兒長城公主[2]。底蘊深厚的世族姓氏,屢繼不襄的官宦家庭,使他十九歲就步入仁途,第一任官就是齊武帝弟豫章王、太尉蕭嶷的行參軍,隨后為蕭武帝第八子、隨郡王蕭子隆的屬官、衛(wèi)將軍王儉的東閣祭酒、文惠太子蕭長懋的太子舍人,以后再任隨郡王、鎮(zhèn)西將軍蕭子隆的鎮(zhèn)西功曹。齊武帝駕崩,驃騎大將軍蕭鸞輔政,其即任蕭鸞的驃騎誥議、領(lǐng)記室、掌管霸府文筆。蕭鸞繼帝位(齊明帝),又晉升為中書即,掌中書詔誥。中書之職,歷來掌朝中機務(wù),至南朝時,“猶為重寄”,南齊對此職“及以親信”[3]。故有人論曰:“中書是勢利之職”[4]。再歷宣城太守、南東海太守,累官至尚書吏部郎的高職重位,故史籍有“謝吏部今授超階”之議[1]。可見南齊朝廷對其的青睞。但是,在如此眾多的高官重職之中,對謝朓本人和后世來說,影響最大、聲譽最高的則是他的宣城太守一任。也可以說,“宣城太守一任”是謝朓為官一生的最好代表。
鑒于此,故一千六百余年來,文獻上和民間風(fēng)俗中,均多將謝朓呼之“謝宣城”而不名;他的詩文集,也名之曰《謝宣城集》;歷史文壇在評南朝詩歌時,更以“宣城”二字替代謝朓人名;唐代詩僧皎然在《詩議》中,尤把謝朓稱之為“宣城公”[5]。由人名又影響至地名,南齊之后的歷代詩文里,大都將宣城(今安徽宣城市)這座城池喚之為“謝朓城”、“謝公城”。又因其“與謝靈運是同族,所以人們常常稱他“小謝?!盵6]故亦稱宣城為“小謝城”。在唐人詩歌里,這些稱謂尤為顯烈,李白、韋應(yīng)物、白居易、杜牧等詩中,更是屢見不鮮。如杜牧在《題宣州開元寺》詩中的“南朝謝朓城,東吳最深處”;《自宣城赴官上京》里又有“謝公城畔溪驚夢,蘇小門前柳拂頭”;《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判官歸宣州題贈”里,更有“敬亭山下百頃竹,中有詩人小謝城”[7]。這些人名地名的稱謂,既是對謝朓宣城太守任上政績的歌頌與贊美,更是對謝朓宣城精神的傾心與景仰。更有甚者,人們至今仍將謝朓宣城的公務(wù)之樓,稱之為“謝朓樓”,盡管千百年風(fēng)雨的浸刷,樓經(jīng)過了多次維修與重建;當(dāng)年宣城郡轄域內(nèi)的青山,謝朓愛其境美,普筑室在此做過短暫日月的留駐,因此青山就有了“謝公山”、“謝家山”、“謝家青山”的名謂。大唐玄宗天寶十二載(公元753年)皇帝還正式“敕政(青山)為謝公山”[8]。謝朓暫在青山的住宅,則成了“謝公宅”;居此之水之井,則名之“謝公井”、“謝公池”;山上之亭,亦名之“謝公亭”、“謝氏山亭”。唐代大詩人李白居于時屬宣城郡的當(dāng)涂縣(今安徽當(dāng)涂縣),也曾以《謝公宅》、《游謝氏山亭》為題作詩[9]。
謝朓是位文學(xué)家、詩人,又是位著名書法家,尤以詩最有名。南朝梁大評論家鐘嶸在《詩品》中評曰:“(謝)朓與余論詩,感激頓挫過其文”[10]。沈約與之同創(chuàng)詩史上的“永明體”,但說謝朓的詩是“二百年未見此詩也”[1]。南梁簡文帝,在《與湘東王書》中將謝朓的詩,評為“楷?!薄ⅰ肮诿帷盵11]。而南梁著名文學(xué)家、官至廷尉卿的齊孝綽說其“當(dāng)時既有重名,無所與讓,唯服謝朓,常以謝詩置幾案間,動輒諷味”[12]。南朝之后,謝朓詩更為文壇推崇,詩圣、唐代頂級大詩人杜甫,是“謝朓每篇堪諷誦”[13],謫仙大詩人李白,以“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請發(fā)”(見《宣城謝朓樓棧別校書叔云》詩),高歌謝朓在中國詩史上開拓出清新流麗新體詩的大膽創(chuàng)新,并用“我吟謝朓詩上語,朔風(fēng)颯颯吹飛雨”(見《酬殷明佐》詩),表達他對謝詩的感受[9];以致一次登華山落雁峰,由于忘了攜帶謝詩而發(fā)出“恨不攜謝朓驚人詩句來,搔首一問青天耳”[12]的呼喚,故明人有胡應(yīng)麟《詩藪》外編卷二評道:“(李)供奉之癖宣城也”[14]。清代王士禎《漁洋山人精華錄·戲仿元遺山論詩絕句》,更明白地指出李白是“白纻青山魂魄在,一生低首謝宣城”[15],李白“一生低首”的是小謝“清發(fā)詩”,即詩壇稱之的“新體詩”。這種詩對唐詩體格的形式,有著巨大的影響,它“開了唐人絕句的先河。歷來評論者常說謝朓詩已有唐人氣息”[6]。謝朓新體詩,在中國詩史上,具有特定的重要地方。而“謝朓現(xiàn)存的詩歌,有將近四分之一的作品是在作宣城太守(時)……寫成的”[16]。謝朓詩中最為著名、貢獻亦尤為突出的是山水詩,而山水詩的重要部分,亦是他在宣城所為,“他守宣(城)時間不長,山水詩的寫作卻特多,而且名篇絡(luò)繹,終以此奠定了他在我國詩歌史上的特有地位”[4]。
綜合上述可知,謝朓為官仕途中,與之情愫最深的是宣城;他對中國詩史貢獻最大的,亦是在宣城完成的。因此,研究謝朓人生中的政績、文績,都離不開宣城,或者說探索謝朓一生微妙的仕途關(guān)系,必須從宣城太守任上入手。
南齊,是南朝最短的一個政權(quán),統(tǒng)共只有二十三年,但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為篡奪皇位而爆發(fā)的相互殘殺,卻是極為酷烈。
謝朓入仕起,即為權(quán)重位高的藩王屬官,從豫章王蕭嶷,至隨郡王蕭子隆,再至文惠太子蕭長懋的部下。竟陵王蕭子良任護軍將軍、司徒時,曾于建康(今江蘇南京市)雞籠山下開西邸,招接文士,謝朓乃被“招接”者之一,并和沈約、王融等合稱為“竟陵八友”。二十七歲上,作為隨郡王兼荊州(今湖北江陵縣)刺史蕭子隆的功曹,轉(zhuǎn)文學(xué),次年隨赴荊州。因為這位隨郡王“性和美,有文才”,與謝朓愛好相投,因之謝朓“尤被賞愛,流連晤對,不舍日夕”[1]。這種親密關(guān)系遭到荊州內(nèi)史王秀之的嫉恨,遂以謝朓“年少相動”為辭,向齊武帝密告謝朓有鼓動隨郡王反叛朝廷的苗頭。為追究謝朓“莫須有”之罪,敕令謝朓“還都”。這是謝朓入仕約十年間的沉重打擊。在離別隨郡王赴都途中,寫下《暫使下都夜發(fā)新林至京邑贈西府同僚》詩,以“常恐鷹隼擊,時菊委嚴霜。寄言罻羅者,寥廓已高翔”之句,傾吐他遭受打擊后畏懼罹罪和悻免禍害的復(fù)雜心緒,這種“心緒”對其之后仕宦生活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謝朓回到建康(今江蘇南京市),恰逢齊武帝駕崩,因太子蕭長懋早逝,立皇孫郁林王蕭昭業(yè)繼帝位,年號隆昌。謝朓之“罪”也就無人問津。齊武帝堂弟蕭鸞受命輔政,借機鏟除異已,秉掌國柄,首先將舉齊武帝次子竟陵王蕭子良繼位的才子,“竟陵八友”之一的王融賜殺,隨之,“竟陵八友”之主、竟陵王蕭子良也懼憂而亡。時任新安王蕭昭文軍中記室兼尚書殿中郎的謝朓,眼睜睜望著昔日詩壇摯友和寬待文士的藩王死去,無力相救,憂郁積在心中。蕭昭業(yè)為帝剛幾個月,蕭鸞即借太后之名將其廢去,進而殺之,昭業(yè)之弟、新安王蕭昭文為帝,年號延興,蕭鸞自為驃騎大將軍、錄尚書事。任謝朓為驃騎諮議、領(lǐng)記室,管霸府文筆。蕭鸞為篡奪帝位,進一步屠殺諸王,認為隨郡王蕭子隆的能力與聲望,是他篡位的第一對手,即謀殺之。見與之“流連晤時,不舍日夕”的親密藩王遭受屠戮,謝朓心中痛苦萬分。就在殺隨郡王蕭子隆的同夜,又殺死鄱陽王蕭鏘。隨后不到兩個月內(nèi),蕭鸞又殺掉了建安王蕭子真、西陽王蕭子明、南海王蕭子罕、巴陵王蕭子倫、邵陵王蕭子貞、臨賀王蕭子岳等。這些年僅十?dāng)?shù)歲的少年藩王,都一一倒在蕭鸞的屠刀之下。而蕭鸞的屠殺手段是“夜遣兵圍其第,斬關(guān)踰垣,呼噪而入”,諸王均無法抗拒[17]。蕭昭文登基剛?cè)齻€月,這位延興皇帝即又被廢去、弒殺。同年十月,蕭鸞如愿地登上帝位,即齊明帝,改年號建武。
大概是蕭鸞不忘舊意,逐晉升謝朓為中書郎,掌中書詔浩,更加步入朝中的柄權(quán)核心,也更處身于最高統(tǒng)治集團的政治漩渦中。他親歷了中國歷史上罕見的一年之內(nèi)“三改年號”(隆昌、延興、建武)的現(xiàn)實,親見到一位位藩王被屠戮的腥風(fēng)血雨,盡管官位步步升遷,權(quán)勢越來越重,但他心中產(chǎn)生出對這種權(quán)力漩渦境地的厭惡、憎恨,進而想盡快脫離這種環(huán)境。他就是抱著這種情緒和復(fù)雜心理出任宣城太守的。他的名作《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橋》山水詩中“囂塵自茲隔,賞心于此遇”之句,正是他這種心緒、心理的鮮明寫照。
謝朓宣城太守的出任具體時間,史籍中均無明確記載,但典籍和謝朓詩文中還是可發(fā)現(xiàn)蛛絲馬跡,得細心地去搜求和梳理。
《南齊書·謝朓傳》記載:“隆昌初,敕(謝)朓接北使,……又掌中書詔誥,除秘書丞,未拜,仍轉(zhuǎn)中書郎?!闭\如前述,“建昌”年即建武元年(公元494年),知這一年謝朓在朝中。謝朓《酬德賦》的序中自云:“以建武二年(公元495年),予將南牧,見贈五言。予時病,既以不堪蒞職,又不獲復(fù)詩”[18]。既說明“將予南牧”的時間是建武二年(公元495年),又透露其因病未能及時蒞職。因宣城位于建康(今江蘇南京市)西南部,故以“南牧”寓之出任宣城太守。與之“贈五言”的,是沈約。
致于謝朓“蒞職”宣城的是建武二年(公元495年)的月份,也得從《南齊書》中去尋覓,是書曰:“建武二年旱,有司議雩祭依明堂”[19]。又曰:“建武二年,雩祭明堂,謝朓選辭,依謝莊,唯世宗四言也”[20]。所謂“謝朓造辭”,即謝的《雩歌》八首?!蚌Ъ馈?乃古代的祈雨之祭祀活動。“雩祭”的時節(jié),《禮記·月令》中有規(guī)定:“仲夏之月……命有司為民……大雩帝”[21]?!爸傧摹蹦宿r(nóng)歷五月,可見建武二年(公元495年)五月,謝朓尚在京師為“大雩帝”而作祭歌。建武三年(公元496年)夏,謝朓作有《在郡臥病呈沈尚書》詩,此“郡”,即宣城郡;“沈尚書”則是其好友沈約,詩中有“珍簟清夏室,輕扇動涼思”、“坐嘯徒可積,為邦歲已期”。詩中“邦”者,指宣城郡,“期”,則指一周年。《書·堯典》:“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22]。由此可以測定:謝朓“蒞職”宣城的時間,是在建武二年(公元495年)農(nóng)歷五月之后的季夏六月。
關(guān)于謝朓離開宣城的時間,史籍中同樣沒有記載。封建社會的地方官,執(zhí)掌鄰、縣的“一把手”,職限一般是三年,但在變幻無常的南齊,并未遵循這一年限。
謝朓有《將游湘水尋句溪》、《忝役湘州與宣城吏民別》諸詩 ,從詩題“將游湘水”、“忝役湘州”、“與吏民別”字眼中可突窺出:這些詩乃謝朓離開宣城郡前夕所作。據(jù)《謝朓事跡詩文系年》,上述兩詩,皆為建武三年(公元496年)作品[23]。《將游湘水尋句溪》中的“湘水”,即今湖南之湘江;“句溪”,則在宣城“東五里,溪流回曲,形如句字”,故名[24]?!芭d以暮秋月,清霜落素枝”,告知謝朓“將游湘水”而離宣城,是在深秋時節(jié),“暮秋月”,即農(nóng)歷九月。從此詩“謁帝蒼山垂”和《忝役湘州與宣城吏民別》詩里“汩徂奉南岳”之句,可揣摩出他離宣城去“湘州”(今湖南長沙市)的原因,是代表朝廷祭祀“南岳”。南岳,乃古五岳之一。西漢武帝于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冬南巡,登潛(今安徽潛山縣)天柱山,封之為“南岳”[25]。六朝時,定衡山(今湖南衡山縣境)為南岳。故謝朓奉祀的是衡山。當(dāng)年衡山在“湘州”轄域內(nèi)?!般獒蕖倍?是說朝廷對謝朓往祀南岳之事催促之緊,“緊”得疾若流水。
從建武二年(公元495年)季夏六月,至建武三年(公元496年)暮秋九月,謝朓在宣城的時間,滿打滿算也僅有一年零三個月。《忝役湘州與宣城吏民別》中雖有“兼秩典邦號”句,說其奉命去祭南岳,但依然兼著宣城太守的“邦號”。實際上,謝朓此行后就再也沒回到宣城,而是奉旨回京師“以選復(fù)為中書郎”,隨之又遷為“晉安王鎮(zhèn)北諮議、南東海太守、行南徐州事。”[1]
謝朓出任宣城太守也只有三十二歲,而主政郡事才一年零三個月,卻給后世帶來那么多那么大的影響,即使在整個中國歷代官員中也是罕見的。要追究這種影響力的來源,必須仔細梳理謝朓在宣城任上的所做所為,而這些“所做所為”,又得從他的宣城詩里去發(fā)現(xiàn)、去尋覓。
一個地方的主執(zhí)官,首先得熱愛自己主政轄域內(nèi)的山山水水甚至一草一木,方能進而熱愛起這里的人民,才會勤勤懇懇,清政廉明地為平頭老百姓們?nèi)ブ\福祉。否則,他的形象永遠不會在人民心中扎下根來,這是歷史屢屢驗證的至理名言。
宣城郡這塊地方“秦屬鄣郡,漢為丹陽郡,后漢因之。晉武帝改置宣城郡”[26]。它一向是江南大郡、重鎮(zhèn),經(jīng)濟發(fā)達,尤其是包括南齊在內(nèi)的“六朝”時期,它更成為國都建康(今江蘇南京市)的西南屏障。功勛重臣多出守是郡,如權(quán)傾天下的東晉大將軍桓溫,多年駐守宣城郡內(nèi)的姑孰城(今安徽當(dāng)涂縣),卒后也葬于當(dāng)?shù)氐那嗌?南齊明帝蕭鸞,登位前也曾封為宣城王駐節(jié)于此。
宣城郡擁有眾多的風(fēng)景名勝,郡城內(nèi)有陵陽山,城外有敬亭山、宛溪、句溪,轄域內(nèi)還有采石磯、青山、石門山、黃山、青弋江、春谷水、桃花潭等等,佳山佳水,令久居國都的謝朓賞心悅目,詩情滿懷。到宣城的第一天,就高歌起“江海雖未從,山林于此始”(《始之宣城郡》)的美好心愿。蒞職半年之內(nèi),就寫下了《始之宣城郡》、《高齋視事》、《宣城郡內(nèi)登望》、《后齋迥望》、《游敬亭山》、《游山》、《賽敬亭山廟喜雨》、《落日悵望》、《冬日晚郡事隙》、《郡內(nèi)高齋獨坐答呂功曹》等等詩章,幾乎全是山水詩,每詩中都傾吐對宣城山水的深情與熱戀。他甚至帶動郡幕府中的檀秀才(約)、江朝清(奐)、陶功曹、朱孝廉諸吏 ,以《同賦雜曲名》為題,分別用《陽春曲》、《淥水曲》、《采菱曲》、《秋竹曲》、《白雪曲》,來歌詠、描繪宣城郡春、夏、秋、冬的四季美妙風(fēng)光。
謝朓宣城山水詩多多,詩中膾炙人口的佳句亦多多。諸如“寒城一以朓,平楚正蒼然”、“切切陰風(fēng)暮,桑柘起寒煙”(《宣城郡內(nèi)登望》);“颯颯滿池荷,修修蔭窗竹”、“蒼蒼望寒山,崢嶸瞰平陸”(《冬日晚郡事隙》);“落日余清陰,高枕東窗下。寒槐漸如束,秋菊行當(dāng)把”(《落日帳望》);“幸涖山水都,復(fù)值清冬緬。凌崖必千仞,尋溪將萬轉(zhuǎn)”(《游山》);“余雪映青山,寒霧開白日。曖曖江村見,離離海樹出”(《高齋視事》);“窗中列遠岫,庭際俯喬林。日出眾鳥散,山暝孤猿吟”(《郡內(nèi)高齋閑望答呂法曹》);“高軒瞰四野,臨牗眺襟帶。望山白云里,望水平原外”(《后齋迥望》),等等。如此多的佳名,如同跳躍、散落的一顆顆珍珠,放射出的奇光異彩,令你賞心悅目,心曠神怡!誠如文學(xué)史家所評的那樣:“這些詩句,很象一幅幅蕭疏淡遠的水墨畫,平淡而又富有思致。不僅和謝靈運的富艷精工的詩迥然不同,就是和他自己在建康、荊州寫的詩篇相比,也頗有變化,藻繪流麗的色彩沖淡了,清新自然的成分增加了”[27]。宣城的好山好水,造就了謝朓“新體詩”的新鮮特色,宣城好山好水散發(fā)出清潤芬馨,滌蕩去了京師腥風(fēng)血雨給他帶來的畏懼心理。
“幸涖山水都”,謝朓將宣城看成是好山好水聚會的大都市,而他自己又是“大都市”的執(zhí)政官,山水使其心情愉快。對宣城眾多的佳山佳水,他最熱戀的是敬亭山。敬亭山位郡衙以北五里,他筆下的敬亭山,是“翦削兼太華,崢嶸跨玄圃”(《祀敬亭山廟》),說洗它的形貌兼有華山的峻峭,有超越昆侖神山的崢嶸之貌;是“隱淪既已托,靈異居然棲”,說此山乃神人“隱淪”的托身之地,是各類神靈的安然棲息之處。并說若想追尋神人和神靈之跡的話,得“即此陵丹梯”(《游敬亭山》),進而發(fā)出“胡寧昧千里,解珮拂山莊”的感嘆(《賽敬亭山廟喜雨》),表示他為能天天游覽敬亭山,寧愿辭官(“解珮”)在此山下的山莊常住。試想,如果沒有深邃、執(zhí)著的眷戀之情,能留有如此詩章嗎?
謝朓如此“特多”的宣城山水詩,為宣城山水增添了無窮的魅力,喚發(fā)出巨大的吸引力、感染力、影響力。所以,唐著名詩人劉禹錫長慶四年(公元824年)赴和州(今安徽和縣)刺史任途經(jīng)宣城游敬亭山時驚呼:“宣城謝守一首詩,遂使聲名齊五岳”[28]。此后歷代的名士賢達,紛至沓來并謳歌這里的山水美境,尤其唐代。謫仙詩人李白贊頌秋天的宣城是“江城如畫里,山晚望晴空。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秋季登宣城謝朓樓》);著名詩人白居易則稱:“天靜秋山好,窗開曉翠通”、“宣城郡齋在,望與古時同”(《窗中列遠岫》)。說他見到的,與謝朓當(dāng)年所見的是一樣的美;陸龜蒙亦詠道:“陵陽佳勝昔年游,謝朓青山李白樓。唯有日斜江上恩,酒旗風(fēng)影落春游”。(《懷宛陵舊游》),宋元明清游和贊宣城山水的詩更多。
謝朓對敬亭山的情愫獨鐘,同樣吸引來后人對此山的酷愛。李白游山留下《敬亭山獨坐》詩:“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這樣的千古絕唱[29]。唐代王維、孟浩然、韋應(yīng)物、白居易、劉禹錫、杜牧、顏真卿、陸龜蒙等;宋之歐陽修、梅堯臣、范仲淹、晏殊、黃庭堅、文天祥等;元人貢奎、貢師泰,明朝李東陽、湯顯祖、袁中道、文征明等;清時的梅文鼎、施閏章、石濤、梅清、梅庚、姚鼐等等,他們暢游敬亭山,歌詠敬亭山,書寫敬亭山、繪制敬亭山,借情敬亭,抒發(fā)胸懷。這些詩、文、書、畫,鑄就了敬亮山深邃的文化底蘊,難怪它被譽為是“江南詩山”[30]。即使烽火連天的抗戰(zhàn)時期,陳毅率部東進,途經(jīng)敬亭山下,亦留有《由宣城泛湖東下》絕句:“敬亭山下櫓聲柔,雨灑江天似夢游。李謝詩魂今在否?湖光照破萬年愁。”[31]文化,促使敬亭山已成為飲譽海內(nèi)外的歷史名山與名勝之地。謝朓宣城山水詩為宣城人民贏得的社會效益與經(jīng)濟效益,其價值是無法用金錢來估算的。
謝朓將自己能脫離京師皇室爭權(quán)帝位而殘酷斗爭的政治漩渦,出守江南大郡宣城,是件“幸沾云南慶”般的德澤(《始之宣城郡》),同時也表達他如“山出云雨,以潤天下”[32]般的當(dāng)好這個地方官的志向。他的治郡方針計劃是“烹鮮止貪競,共治屬廉恥”(《始之宣城郡》),也就是用《老子》“治大國若烹小鮮”的方式來治理。按三國王弼對“若烹小鮮”注釋為“喻不擾民”的觀點來看,意思是治郡過程得循序漸進,不能為樹立治政聲名而去辦那些不利于民的“高速度”,擾民禍民,并說治理一郡也不是郡守一人獨斷獨決,要與眾人共治,“共治”之中讓每個人知曉“廉”與“恥”。他治理宣城郡的目標是:“寧希廣平詠,聊慕華陰市”。(《始之宣城》),言下之意要像晉朝廣平郡(今河北永平縣)太守鄭袤那樣“以德化為先,善作條教,郡中愛之”。其后“征拜待中”離郡時“百姓戀慕,涕泣路隅”[33]。如果做不到像鄭袤那樣受民愛戴的太守,就得像東漢人張楷那樣“不至官,隱居弘農(nóng)(今河南寶靈縣)山中。學(xué)者隨之,所居成市。后體陰山南遂有公超(張楷字)市”[34]。意思是即使當(dāng)隱士,也要做一個與民有益、影響力大的隱士。
做為有良心的文人官,謝朓是這樣說的,實踐中更是這樣做的。
常言道“民以食為天,吃飯第一”。中國是個農(nóng)業(yè)國家,百姓的生存和社會穩(wěn)定,賴于糧食的收成。農(nóng)民長期所盼的是風(fēng)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但是在生產(chǎn)力十分低下的環(huán)境下,百姓意識里的豐歉大權(quán)是掌控在神的手中。因此,謝朓在宣城所作的第一件惠民之事,就是代表全宣城官與民向神靈祭祀,為百姓祈求福祉。祭祀神靈,今天看來是迷信,但在數(shù)千年的歷史中,它則是件正當(dāng)行為,君不見因天大旱南齊朝廷不也在向大雩神行祀祁求降雨嘛!
建武二年(公元495年),南齊統(tǒng)治下的地域多大旱,而宣城郡域卻及時降雨,喜得豐收。為報答神靈對宣城百姓的“厚愛”,謝朓于是帶領(lǐng)郡幕府的全體職員至敬亭山對山神祭祀,并寫下《賽敬亭山廟喜雨》詩。以“登秋雖未獻,望歲佇年祥”,說他“登秋”(即秋天豐收)時節(jié)未能來祭祀,今天來給山神行禮的目的,是愿望“歲佇年祥”。他要求山神對宣城百姓“福被延民澤”,延續(xù)給宣城百姓以福祉,并告知山神,只要能識宣城百年“歲佇年祥”,他寧愿“解珮拂山莊”,不當(dāng)太守,去種地。第二年春天,為了宣城百姓再有好收成,謝朓攜帶禮品又登敬亭山祭祀山神,祭祀中他告訴山神:只要你讓宣城百姓年年豐收,過上好日子,就會有“椒醑若馨香,無絕傳終古”(《祀敬亭山廟》)的享受,百姓也會年年相繼地供奉你精美的大米和馨香的美酒。言下之意,你若不年年向百姓降福祉,就別想有如此的待遇。謝朓屢屢向山神祭祀的史實,說明他的為民之心情深意切。
“衣食足而知禮節(jié)”。豐收給宣城百姓得以安居樂業(yè),相睦和諧,鬧糾紛、打官司的也少了,以致謝朓唱出“情嗜幸非多,案牘偏為寡”的愉快詩句(《落日悵望》)。詩句透露出“案牘偏為寡”和諧境界的出現(xiàn),執(zhí)政官的“情嗜”少而不貪財、不擾民的清廉作風(fēng),是個重要因素??梢哉f,這也是經(jīng)過無數(shù)事實檢驗過的至理名言。在社會治安中,謝朓又吸納了漢代瑯邪(今山東諸城市)太守朱博的治理經(jīng)驗,治服那些不守法規(guī)而欺人的“豪桀”之類,這也是糾紛少的一個原因。
謝朓更大的一項惠民舉措,是他大膽革新,在土地使用權(quán)上給民以公平與公正。土地,是農(nóng)民的命根子。當(dāng)年宣城轄域面臨長江,有些人經(jīng)商致富,豪富商人則利用金錢兼并貧窮農(nóng)民的土地,致使無地的農(nóng)民流亡。謝朓采取果斷的手段“敦本抑工商,均業(yè)省兼并”(《賦貧民田》),用行政之權(quán)干預(yù)兼并,將豪富兼并的土地奪回,重新分配給無地貧民。在戰(zhàn)亂紛爭、政治環(huán)境黑暗狀態(tài)下,謝朓能為貧民獲得土地,可見其革新的膽識與勇氣。也正是他“會是共治情,改忘恤貧病”(《賦貧民田》)治郡決心和精神的落實!謝朓在其任太守“旬月”(即十個月)時,他至田野中見到原先豪強兼并的大田中,看見白白的田水映照著秧苗的青綠,愉快的心情洋溢于筆下。從此詩句亦可揣摩出,謝朓出任宣城僅半年最多至八個月,即完成均田利民的舉措?!凹创孙L(fēng)去佳,孤觴聊可命。既微三載道,庶藉兩岐詠。俾爾倉廩實,余從谷口鄭”(《賦貧民田》)。說他即使只有均田利民這件事,也聊可不辜負宣城太守的任命,只要如此干三年,百姓可能像東漢漁陽郡(今北京密云縣)頌揚太守張堪那樣對待我,其實,老百姓倉滿糧足之時,我寧愿像東漢鄭樸那樣不做官而去種田。鄭樸,字子真,谷口(今陜西禮泉縣)人,故有詩中“谷口鄭”之稱。謝朓,這位一千五百年前的宣城太守,簡直可以說是“權(quán)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為群眾誠心誠意辦實事,盡心竭力解難事,堅持不懈做好事”的賢官良吏[35]。
謝朓在宣城,始終堅持不“競貪”、“不擾民”的清正廉明、勵精圖治的精神。赴任之前,他因病“不堪蒞職”,按敕到宣城;在主政“為邦歲已期”(即一年)時,又是“在郡臥病”(《在郡臥病呈沈尚書》),但他沒有回建康(今江蘇南京市)家中去養(yǎng)病,而是在郡中每日“披衣就清盥,憑軒方秉筆”(《高齋視事》),帶病為民視事。在治理過程中,他一進堅守“共治”方工。剛至郡,他就在《始之宣城郡》詩中,闡述他“依掾史”的治理原則?!稗颉?是僚屬;“史”,乃郡吏,均是他的屬官、部下。平日公務(wù)之隙,他與自己的幕府吏們同賦作詩,贊美宣城郡的四季風(fēng)光(《同賦雜曲名》);郡水曹江祏(字弘業(yè))因事離郡,謝朓于城郊江濱設(shè)宴宴請他,留有《與江水曹至濱干戲》,表達“別后能相思,何嗟異封壤”的相思愿望。宴后,又相送,于《送江水曹還遠館》詩中,再次提出“上有流思人,懷舊望歸客”,請其別忘記遠方的思念人,能早點歸來;建武三年(公元496年)春,郡兵曹江泌(字士清)、主簿檀超(字悅祖)和朱孝廉歸京師建康(今江蘇南京市)另謀官職時,同樣是設(shè)宴餞別并親自臨溪送別,有《送江兵曹檀主簿生孝廉還上國》、《臨溪送別》詩,傾吐他“安知慕歸客,詎意山中情”、“揮袂送君已,獨此夜琴聲”,為失去“共治”的伙伴而眷戀難舍。因諸人是晨夜登路,故又有“抹泣豈徒然,君子行多露”詩句,同時也含有盼望離別者均獲得皇帝的恩露,有好前程??梢钥闯鲋x朓主張下的宣城郡幕府,是個和諧相處、情誼濃濃的好官場,應(yīng)今天說法是個團結(jié)的“班子”、為民信得過的優(yōu)秀集體。
謝朓對自己治理之力的看待,是相當(dāng)謙虛的。在代表朝廷去祭祀南岳即將起程前夕,他留有《忝役湘州與宣城吏民別》詩,詩中將百姓的安居、社會的穩(wěn)定的治理功績,說成是“閑沃盡地區(qū),山泉諧所好。幸遇昌化穆,淳俗罕驚暴”。是山好水好、土地肥沃、和諧昌盛、風(fēng)俗淳厚等客觀條件形成的,而把自己說成是“疲馬方云驅(qū),鉛刀安可操。遺惠良寂寞,恩靈亦匪報”,自寓是“疲馬”、“鉛刀”,沒能給宣城百姓遺下多少惠民政績,也沒能投報朝廷對我的“恩靈”。在自己屬吏、屬民面前,能做如此檢討、表白,就是在今天為官者中也是少見的。他說自己的引為自慰的,只是“三省無侵冒”,不貪污,不擾民。就是這一點,也是值得效法的。
為人民做過好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的,謝朓的惠民政績,已成為立在宣城人民心中的一塊豐碑。他們在城內(nèi)修起“謝朓樓”,建起“謝公亭”、“懷謝亭”;敬亭山上,筑起謝朓詩中的“云齊閣”、“綺云閣”、“澄江亭”;于青山立起了“謝公祠”、“謝氏山亭”等等,這些建筑物的名字,至今存在,真可謂是:澤惠庶民,方能永生。
謝朓宣城為官的業(yè)績,對之后的為官者的影響也是巨大的。如唐代蜀川(今四川成都市境)人雍陶,在任簡州(今四川簡陽縣)刺史,常以謝朓為楷模來看自己的治績[37];五代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縣)人王延彬任泉州(今福建泉州市)刺史,以“也解為詩也為政,儂家何似謝宣城”等詩句表達他對謝朓的景仰之忱;南宋紹興二十七年(1157年),宣州知州樓炤為紀念先賢、學(xué)習(xí)謝朓,自已捐薪出版了歷史上最早的《謝宣城集》,代表宣城人民表達對謝朓的懷念。直到今天,不少的為官者,也還從謝朓宣城業(yè)績中得到啟迪,激勵自己。
評價謝朓,歷來重視他在詩歌上的創(chuàng)新貢獻,少有論及他的為民政績。唯《謝宣城集》作校注的曹融南則認為:謝朓“他還不失為一個純正的良吏”[1]。綜觀謝朓與宣城人民結(jié)下的不朽之情,“純正”兩字放在他的身上,是最恰當(dāng)不過的。
純正為民的謝宣城,永記于人民心中,千古流芳。
[1](南梁)蕭子顯.南齊書 ·謝朓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2.
[2]柏楊.中國帝王皇后親王公主世系錄[M].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86.
[3](南梁)蕭子顯.南齊書 ·臣傳[M].北京:中華書店,1972.
[4](南齊)謝朓.謝宣城集注·前言[M].曹融南,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5](南齊)謝朓.謝宣城集校注·諸多評論[M].曹融南,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6]中國科學(xué)院文學(xué)研究所.中國文學(xué)史·魏晉南背朝文學(xué)[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62.
[7](唐)杜牧.樊川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8]當(dāng)涂縣地方志編篡委員會.當(dāng)涂縣志[M].北京:中華書局,1996.
[9](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華書局,1997.
[10](南梁)鐘嶸.詩品(中)(線裝書)[Z].合肥:安徽省博物館藏本.
[11](唐)姚思廉.梁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3.
[12]北京大學(xué)文學(xué)史教研室.魏晉南北朝問學(xué)史參考資料(下冊)[M].北京:中華書局,1962.
[13](清)仇兆鰲.杜詩詳注 ·寄歲嘉州[M].北京:中華書局,1979.
[14](明)胡應(yīng)麟.詩薇·外編卷二(線裝書)[Z].合肥:安徽省博物館藏本.
[15](清)王士禎.海洋山人精華錄·仿元遺論詩絕句(線裝書)[Z].合肥:安徽省博物館藏本.
[16]游國恩,蕭滌非.中國文學(xué)史(上冊)[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63.
[17](宋)司馬光.資治通鑒 ·齊紀[M].北京:中華書局,1956.
[18](南齊)謝朓.謝宣城集校注 ·賦[M].曹融南,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19](南梁)蕭子顯.南齊書 ·禮志上[M].北京:中華書局,1972.
[20](南梁)蕭子顯.南齊書 ·樂志[M].北京:中華書局,1972.
[21]楊天宇.禮記譯注·月會(上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22]辭源(第二冊)[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0.
[23](南齊)謝朓.曹融南.謝宣城集校注·附錄四[M].曹融南,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24](清)江南通志·寧國府(線裝書)[Z].合肥:安徽省博物館藏本.
[25](宋)司馬光.資治通鑒·漢紀·武帝元封五年[M].北京:中華出局,1956.
[26](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寧國府[M].北京:中華書局,2005.
[27]游國恩,蕭滌非.中國文學(xué)史·魏晉南北朝文學(xué)[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63.
[28]傅璇綜.唐五代文學(xué)編年史·唐代·劉禹錫[M].沈陽:遼海出版社,1998.
[29]全唐詩·李白[M].北京:中華出局,1960.
[30]宣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宣城縣志·名勝[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6.
[31]陳毅.陳毅詩詞選集[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97.
[32]江蔭香.詩經(jīng)譯注[M].北京:北京市中國書店,1982.
[33](唐)房玄齡.晉書·鄭袤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4.
[34](南朝宋)范曄.后漢書 ·張楷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4.
[35]胡錦濤.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討會上的講話[M].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04.
[36]宣城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宣城古今(內(nèi)部版)[Z].1986.[37](唐)范攄.云溪友議 ·卷上[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
On Xie Tiao’s Xuan Cheng Complex
L I Hui
(The M useum of Anhui Province,Heifei230061,China)
Bo rn in a noble family,Xie Tiao waswell educated and had super talent.A t the ageof nineteen,Xie Tiao began to hold office.Since trusted by vassals,he was put in an impo rtant position.Xie Tiao’s poems in the new style have a far-reaching impact on Chinese poetry,especially on the style of poetry of the Tang Dynasty.The time that Xie Tiao made greatest achievements in his life was that he acted as the p refect of Xuan cheng for fifteenmonthsw hen he was32 and 33 yearsold.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s and field investigation,beginning w ith Xie Tiao’s office in Xuan cheng,the paper exp lored the background of Xie Tiao’s holding office,the accurate time he began to take and leaveoffice,his love fo r themountains and rivers in Xuan cheng,and themeasures he took to benefit the local peop le.Xie Tiao had a deep feelings fo r the people in Xuan cheng,and his high reputation handed dow n to generations.
p refect of Xuan cheng;Xuan cheng comp lex;Xie Tiao
K827.391
A
1009-9735(2011)04-0092-07
2011-03-13
李暉(1943-),男,安徽鳳陽人,安徽省博物館原副館長,研究員,教授,研究方向:歷史文化、民俗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