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沉郁的背后——關(guān)于《指南錄后序》

      2011-08-15 00:42:55徐曉嵐
      文教資料 2011年36期
      關(guān)鍵詞:宋史文天祥

      徐曉嵐

      (江蘇省南通中學(xué),江蘇 南通 216000)

      每每讀及《指南錄后序》,心中便有一種說不出的糾結(jié)??傄詾槲奶煜槭悄纤螝v史上為數(shù)不多的明知可以不死而選擇死的英雄,而這篇文章在慷慨激昂的同時似乎又欲說還休。也許“愴懷非外至,沉郁自中腸”,那么作者為何欲說還休,沉郁的背后又是什么?

      一、多少事欲說還休

      1.出行的背景

      “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徐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時北兵已迫修門外,戰(zhàn)、守、遷皆不及施??N紳、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計所出?!薄俺邑┫嗉鏄忻苁埂?,準(zhǔn)確的時間為德祐二年正月十九日,二月十九日系作者筆誤?!澳嬎觥?,從上文看,“時北兵已迫修門外,戰(zhàn)、守、遷皆不及施”。大兵逼近,正月十七日,元丞相伯顏率兵進駐距臨安三十里的皋亭山,十八日元兵至臨安北十五里。然而,“莫知計所出”遠不只是兵迫修門這樣的簡單。

      正月初二日,伯顏兵進駐嘉興。初六日,陳宜中派宋軍器監(jiān)劉庭瑞送信與元軍聯(lián)絡(luò),“乙亥(初八日),宜中遣御史劉岊奉宋主稱臣表文副本,及致書伯顏,約會長安鎮(zhèn)”;“甲申(十七日),次皋亭山。宋主遣知臨安府賈余慶,同宗室??弟姵行挂?、和州防御使吉甫,奉傳國璽及降表詣軍前。伯顏受訖,遣囊加歹以余慶等還臨安,召宋宰臣出議降事”。這段文字出自《元史·列傳第十四·伯顏》,《宋史·本紀(jì)第四十七·瀛國公二王附》與明代羅洪先“補訂文天祥年錄”都有相似的記載。從史料看,德祐二年正月僅半個月的時間,南宋已兩次奉表期會,與北軍聯(lián)絡(luò)投降事宜,主持該事務(wù)的是當(dāng)權(quán)宰相陳宜中。十五日伯顏進駐海寧長安鎮(zhèn),陳宜中爽約未赴會;十七日降表已奉,陳宜中宵遁。且不說“百萬生靈,立有魚肉之憂”,單是三宮九廟的安置以及自身的去從,就令縉紳、大夫、士惶恐驚懼,自然“莫知計所出”也。

      再者,元軍節(jié)節(jié)逼近臨安的同時,一路宋將多有納款;正月十五日,隨著伯顏進駐長安鎮(zhèn),“在朝臣一時俱逸”。十七日晚,陳宜中逃離臨安的同時,“張世杰、蘇劉義、劉師勇各以所部兵去”。張世杰是領(lǐng)導(dǎo)南宋軍抗元堅持到最后的一位著名將領(lǐng),南宋有組織的抗元斗爭,也以他于崖山海邊自殺殉國而宣告結(jié)束,這是一位值得肯定的民族英雄。然而,擁有兵權(quán)的張世杰,先是宿重兵于六和塔,沒有接受文天祥“背城借一,以戰(zhàn)為守”的建議,而此刻的離去,使得臨安唯存幼主弱婦。積弱不振的南宋,亟需的是敢于擔(dān)當(dāng)?shù)哪袃骸?/p>

      2.在朝的處境

      為了社稷生靈,文天祥臨危受命,出使北營。面見伯顏,抗辭慷慨,以期講解紓難?!安伋跻晕Q哉壑?,天祥謂宋狀元丞相,所欠一死報國耳。宋存與存,宋亡與亡。刀鋸在前,鼎鑊在后,非所懼也,何怖我為?伯顏改容”。又“伯顏顧文天祥舉動不常,疑有異志,遂令萬戶忙古帶、宣撫唆都羈留軍中”。就在伯顏對文天祥嘖嘖稱男兒之時,“從諛者有意推陷”,即文中所述“呂師孟構(gòu)惡于前,賈余慶獻諂于后”。關(guān)于“賈余慶等以祈請使詣北,北驅(qū)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明代羅洪先“補訂文天祥年錄”有這樣的說明:“二月初八日,驅(qū)公隨祈請使入北,公不在使列,蓋驅(qū)逐之使去耳,盡出賈余慶計陷?!?/p>

      一者“講行無虛日”,一者“有意推陷”,這實在是中外談判史上不多見的怪相。其實,推陷的原因極為簡單,即害怕主張御侮的文天祥壞了他們投降自污的大計;而這種推陷一直延續(xù)到文天祥身陷燕京兵馬司大獄?!端问贰ち袀饕话倨呤摺の奶煜椤分杏羞@樣一段文字:“遂移兵馬司,設(shè)卒以守之。時世祖皇帝多求才南官,王積翁言:‘南人無如天祥者?!烨卜e翁諭旨,天祥曰:‘國亡,吾分一死矣。儻緣寬假,得以黃冠歸故鄉(xiāng),他日以方外備顧問,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國之大夫不可與圖存,舉其平生而盡棄之,將焉用我?’積翁欲合宋官謝昌元等十人請釋天祥為道士,留夢炎不可,曰‘天祥出,復(fù)號召江南,置吾十人于何地!’事遂已?!绷魤粞?,這是又一個曾任德祐丞相的人物,他的推陷堅定了元世祖殺文天祥的想法。

      除了出行從諛者推陷外,行前多受懷疑限制,九死一生歸朝后,又遭遇排擠猜忌,這便是文天祥在朝的處境?!暗碌v初,江上報急,詔天下勤王。天祥捧詔涕泣,使陳繼周發(fā)郡中豪杰,并結(jié)溪峒蠻,使方興召吉州兵,諸豪杰皆應(yīng),有眾萬人。事聞,以江西提刑安撫使召入衛(wèi)?!睍r任江西副使黃萬石與文天祥有舊隙,又忌怕文天祥聲望超過自己,上書朝廷稱文天祥所部為“烏合兒戲”,無益于朝廷,于是朝廷令黃萬石星馳入衛(wèi)勤王,文天祥部留屯隆興。朝廷內(nèi)部,陳宜中與力薦文天祥并屢促之入衛(wèi)的左丞相王爚不合,阻天祥入衛(wèi)暫得成功。從北營脫身而歸后,“聞益王未立,乃上表勸進,以觀文殿學(xué)士、侍讀召至福,拜右丞相。尋與宜中等議不合。七月,乃以同都督出江西”。當(dāng)時南宋小朝廷主事者為陳宜中與張世杰。“至元十四年正月,大元兵入汀州,天祥遂移漳州,乞入衛(wèi)”,不許;至元十五年六月,“益王殂,衛(wèi)王繼立。天祥上表自劾,乞入朝,不許”。詩曰:兄弟鬩于墻外御其侮??蓢@的是我們在外御其侮的時候,往往不能一笑泯恩仇。文天祥與陳宜中、張世杰以及負(fù)祥興皇帝趙昺蹈海的陸秀夫皆無個人恩怨,政治理想與抗敵策略的不同尚可理解,但如果因賢能而遭排斥就萬萬不可理喻了。

      歷史的相似何其驚人!大宋立國謀于幼主孀婦,亡國失于孀婦幼主,三百年一輪回。儒者秀才主政,文人相輕,以至于國難當(dāng)頭仍不忘了爭權(quán)奪利,排斥異己,想來是大宋開國就埋下的覆滅的種子。

      須補充的是德祐景炎年間的重要人物陳宜中的結(jié)局?!端问贰ち袀饕话倨呤摺り愐酥小酚涊d:“井澳之?dāng)?,宜中欲奉王走占城,乃先如占城諭意,度事不可為,遂不反。二王累使召之,終不至。至元十九年,大軍伐占城,宜中走暹,后沒于暹”。占城是今天的越南,暹即暹羅,如今的泰國??退厘吡_,逃路丞相修成“正果”。

      3.逃歸的際遇

      從文天祥在朝的處境,我們不難看到南宋朝廷在外敵步步逼近的同時,內(nèi)部處于怎樣的分崩離析狀態(tài),于是輾轉(zhuǎn)脫身的路上遭遇南宋守將的懷疑猜忌就在所難免了。

      德祐二年三月朔日,文天祥僥幸逃到真州。當(dāng)時真州守軍已數(shù)月不聞京城消息,“聞天祥至,無不感憤流涕者”。各位將領(lǐng)認(rèn)為兩淮兵力足以興復(fù),只是兩準(zhǔn)制置不能協(xié)同作戰(zhàn)而已,如果文丞相能從中聯(lián)絡(luò),不到一個月江南可復(fù)。對此《宋史·列傳一百七十七·文天祥》是這樣記載的:“苗再成出迎,喜且泣曰:‘兩淮兵足以興復(fù),特二閫小隙,不能合從耳?!煜閱枺骸媽渤觯俊俪稍唬骸裣燃s淮西兵趨建康,彼必悉力以捍吾西兵。指揮東諸將,以通、泰兵攻灣頭,以高郵、寶應(yīng)、淮安兵攻楊子橋,以揚兵攻瓜步,吾以舟師直搗鎮(zhèn)江,同日大舉。灣頭、楊子橋皆沿江脆兵,且日夜望我?guī)熤?,攻之即下。合攻瓜步之三面,吾自江中一面薄之,雖有智者不能為之謀矣。瓜步既舉,以東兵入京口,西兵入金陵,要浙歸路,其大帥可坐致也?!煜榇蠓Q善,即以書遺二制置,遺使四出約結(jié)?!?/p>

      多么美好的愿景!此時,“北虜懸軍深入,犯兵家大忌”,或許真乃南宋回春的唯一希望??墒抢钔ブサ眯藕髴岩晌奶煜?,以為其絕無逃歸之理。彼時,投降北朝的宋臣委實太多。外加早有謠言稱元“密遣一丞相入真州說降矣”,庭芝認(rèn)為文天祥是來說降的,命令苗再成亟殺之。初見文天祥感慨流涕的苗再成,盡管不忍殺文丞相,但也將信將疑信疑參半。忠而見疑,信而被謗,古已有之,末世亂季再現(xiàn),理所必然。

      英雄從來都是孤獨的。

      《宋史·列傳一百八十·李庭芝》贊曰:“李庭芝死于國難,其可憫哉!”這也是一位以身殉國的英雄。宋亡,謝太后與及德祐帝為詔諭之投降,“庭芝登城曰:‘奉詔守城,未聞有詔諭降也?!彼€派部將姜才試圖劫回被押送北朝的皇帝與太后,英雄氣節(jié)日月可昭。但是,英雄未必惜英雄,此又一例也。他的英勇就義可以作文天祥種種境遇遭際的另一佐證。

      “益王遣使以少保、左丞相召庭芝,庭芝以朱煥守?fù)P,與姜才將兵七千人東入海,至泰州,阿術(shù)將兵追圍之。朱煥既以城降,驅(qū)庭芝將士妻子至泰州城下,陴將孫貴、胡惟孝等開門降。庭芝聞變,赴蓮池,水淺不得死。被執(zhí)至揚州,朱煥請曰:‘揚自用兵以來,積骸滿野,皆庭芝與才所為,不殺之何俟?’于是斬之。死之日,揚之民皆泣下。”這段文字見《宋史·列傳一百八十·李庭芝》,朱煥,淮東制置副使。

      九死一生輾轉(zhuǎn)而歸,固“非人世所堪”;碧血丹心見疑見謗,可謂痛之至矣。

      二、意沉郁非干生死

      “眾謂予一行為可以紓禍。國事至此,予不得愛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動也”。事后回想,對于種種推陷、萬般艱險、無限感慨僅一語帶過,緩慢低沉而不加點染,深厚的情感在欲說還休之中。最后一段則在緩急回環(huán)、起伏跌宕中表明了對于生與死的看法。第一層,一死無以解脫于國于家的罪責(zé)——不能死;第二層,救國難、雪國恥,死而后已——不怕死;第三層,回呼第一層,并將情感推進一個新高,死,于己浩然無愧怍,于國于家則有憾——不肯死。情感的表現(xiàn)既委婉曲折,又幾欲噴薄。

      只是,意沉郁非干生死。

      也許,面對苦難,死是一種最好的解脫??墒强嚯y與生死對于文天祥而言,從來不是個問題。君不見,“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然而,據(jù)史書記載,文天祥也有不能自堪的時候,并有過兩次自殺的行為。

      “二十四辛卯,伯顏遣鎮(zhèn)撫唐兀兒宋趙興相等,先罷散文天祥所招義兵一萬余眾,令各歸鄉(xiāng)里,給予文榜。公聞之,流涕不自堪?!贝耸掳l(fā)生于文天祥出行羈留北營之時,即德祐二年正月二十四日,伯顏所為在于為受降鋪平道路。當(dāng)年奉詔勤王起義兵,有朋友勸阻說,此行無異于驅(qū)趕著羊群去與猛虎搏斗?!疤煜樵唬骸嵋嘀淙灰?。第國家養(yǎng)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無一人一騎入關(guān)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義士將有聞風(fēng)而起者。義勝者謀立,人眾者功濟,如此則社稷猶可保也?!绷x軍罷散,救國理想的實現(xiàn)微茫,而崖山行朝潰亡,文天祥更是悲不自勝。

      文天祥的兩次自殺。第一次,景炎三年十二月二十日海豐被執(zhí),“文天祥度不得脫,即取懷中腦子(冰片)盡服之”,“竟不死”。第二次,發(fā)生在文天祥被押往北朝的途中。祥興元年五月二十五日,北行的船只到達江西南安,第二天文天祥開始絕食,以期到達廬陵之日“得正丘首”。但水盛風(fēng)順,船隊先于暗中約定時日的一天到達廬陵,愿望落空,文天祥終止持續(xù)了八天的絕食。廬陵劉申岳《文天祥傳》中寫道:“念不得死廬陵,委命荒江,志節(jié)不白,始從容就義,強復(fù)飲食?!?/p>

      由此可知,“分當(dāng)引決”而不決,“將有以為也”;“有以為”,欲申志節(jié)于天下。那么文天祥的志節(jié)又是什么呢?

      文天祥之志首先在于救國于危難的崇高理想。“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義士將有聞風(fēng)而起者。義勝者謀立,人眾者功濟,如此則社稷猶可保也”,他的這一自陳已表明了心跡。以身殉國,文天祥早已做好了準(zhǔn)備,同時他還要以自己的躬行履踐,激發(fā)起天下的忠臣義士。對于國家積弱的沉疴所在,文天祥不可謂不知,卻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這就分外令人欽敬、喟嘆了。他誠摯面對猜疑,只為圖興復(fù);他九死一生回歸,只為救國難;他孤軍英勇奮戰(zhàn),只為雪國恥。這樣的理想豈一個“忠”字了得!

      文天祥是舊時代的士人知識分子,但決不僅僅是一個通常意義上的封建的忠臣義士。元丞相博羅曾質(zhì)難文天祥:“德祐嗣君非爾君耶?棄嗣君別立二王,如何是忠臣?”文天祥答道:“德祐吾君也,不幸而失國。當(dāng)此之時,社稷為重,君為輕。吾別立君,為宗廟社稷計,所以為忠臣也。”“為宗廟社稷計”,可以不拘泥而變通,文天祥的“忠”是不狹隘的。早在臨安淪陷前,他就前瞻性地建議分益、衛(wèi)二王于閩廣,以存興復(fù)的種子。同時“社稷為重”,可以“君為輕”,國家利益高于一切,他的眼光是闊大的,境界是高遠的。而“君為輕”的另一表述是什么呢?在“三宮九廟,百萬生靈,立有魚肉之憂”之時“不得愛身”,毅然出使北營,他的情感深處始終含有對兵連禍結(jié)、生靈涂炭的深沉憂懼,他的“有以為”有著大悲憫的意味哩。

      既然“將有以為”在于申志節(jié),那么怎樣“為”呢?

      文天祥是一個熱愛生活也會享受生活的人。據(jù)《宋史·列傳一百七十七·文天祥》記載:“天祥性豪華,平生自奉甚厚,聲伎滿前”,德祐初年江上告急,他“痛自貶損,盡以家貲為軍費”,毀家紓國難。

      文天祥是熱愛生命的,想來他也應(yīng)該有生的愿望的。我們再來讀一讀《宋史·列傳一百七十七·文天祥》中的這段文字:“國亡,吾分一死矣。儻緣寬假,得以黃冠歸故鄉(xiāng),他日以方外備顧問,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國之大夫不可與圖存,舉其平生而盡棄之,將焉用我?”“備顧問”即使是處“方外”,遠離塵俗,遠離政治權(quán)利,都不免是一種妥協(xié)的行為,故而章太炎對這段文字提出了疑問,他在《衡三老》中說“昔文天祥言以黃冠備顧問,世多疑其語為誣”。確實正史多有不可信之處,這一段顯然有粉飾當(dāng)朝的意味。但是,“黃冠歸故鄉(xiāng)”,在改朝換代之際做一個隱逸的遺民,就封建道德而言仍是一種不失氣節(jié)的選擇,入元、入清后,南宋、明代的士人選擇做方外遺民的很多,先有汪元量、劉辰翁,后有顧炎武、王夫之等,他們或以詩詞傳世,或以思想啟人,都在歷史上留下了堅守氣節(jié)的形象??磥怼包S冠歸故鄉(xiāng)”無可厚非,只不過隱逸方外的前提是不與異族入侵者、統(tǒng)治者合作。文天祥終其一生固然沒有與元人合作,那么“備顧問”是否含有合作的意味呢?元與清統(tǒng)治者初入中原之際,都有對南方士人既打擊又籠絡(luò)的做法。誰都知道文天祥是有影響力、號召力的南人,“至元十九年,有閩僧言土星犯帝坐,疑有變。未幾,中山有狂人自稱‘宋主’,有兵千人,欲取文丞相?!贝藭r文天祥作楚囚已四年。收服一人之心,可以收服許多南人之心,贏得一方太平,忽必烈也很清楚?!叭翦峁僦?,非直亡國之大夫不可與圖存”,文天祥站在對方的角度在說話。“我”是一個亡國的大夫,“你”忽必烈是不能與“我”這樣的人共謀大事的;“舉其平生而盡棄之”,所棄為何呢?當(dāng)然是平生的志節(jié)一生的清名,“將焉用我?”,一個人沒有了節(jié)操,這樣的人哪里值得用呢?其言外之意是,你不必強求我合作,我是不會拋棄平生之志而茍且活著的,“國亡,吾分一死”,死是我唯一的選擇。總之,文天祥對生命意義的理解是與平生志節(jié)密切關(guān)聯(lián)的,君子罹危難處困厄,也要堅守氣節(jié)操守,不能盡棄平生之志。由此看來,“備顧問”不僅是一種假設(shè),同時是在讓步中將“從容伏質(zhì)”的心意表達得更為有力堅定。就算是文天祥心中有生的一閃念,那么“我”是箕子,對手則為何呢?拋擲在元世祖忽必烈的面前顯然是一個二難選擇,文天祥分明以極其智慧和充滿韌性的方式表達了對正義的堅守,它讓我們知道什么叫做不低下高貴的頭顱。

      處明夷之道,在艱難不失其正,文天祥用行動作了最好的詮釋。

      史實記載,許多北朝高級官員都對文天祥的氣節(jié)表達了應(yīng)有的尊重。先是皋亭進行的對手伯顏,后有手執(zhí)文天祥的張弘范。崖山潰敗后,張弘范對文天祥說:“國亡矣,忠教之事盡矣。正使殺身為忠孝,誰復(fù)書之?”文天祥以“夷齊不食周粟”作對,“弘范為之改容”。文天祥的“不食周粟”,有不可改變的民族氣節(jié),更有不可動搖的天地大義。還有一則材料,也見于鄧光薦《文天祥傳》:“瀛國公往說之,一見,北面拜號,乞回圣駕”。瀛國公,即德祐皇帝趙顯。

      上文已述,所謂變通,關(guān)乎社稷民生;此處看來,有所執(zhí)著,在于節(jié)義尊嚴(yán)。

      人,是不能沒有尊嚴(yán)地活著的;尊嚴(yán),來自絕不茍且的人格高標(biāo)。

      三、盡仁義庶幾無愧

      “嗚呼!死生,晝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惡,層見錯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對于任何一個有七情六欲的人而言,遭遇其中某一個危惡境界,都會有捶心錐骨的感受,而況“層見錯出”?“痛”自然不能堪。那么這些痛僅限于身臨險境九死一生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這里固然有屢臨死地的苦痛,也有山河破碎的哀痛,還有內(nèi)難明夷的沉痛。所以,他欲說還休,許多糾葛實在難以說清;他意蘊沉郁,確實不想明說,也沒有時間細說;他義盡仁至,也委實不須多說。

      文天祥,少年厲清操存高遠志,二十歲即進士登科榮膺榜首。然而,他也是桀驁不馴的。三十七歲前他有兩次重要的致仕歸鄉(xiāng)的經(jīng)歷。一次“上書‘乞斬宋臣,以一人心’。不報,即自免歸”。一次諷刺賈似道假致仕真要挾遭彈劾,“援錢若水例致仕”。董宋臣,弄權(quán)的太監(jiān),賈似道,擅權(quán)的宰相。兩次經(jīng)歷皆表現(xiàn)了文天祥對權(quán)貴的藐視,以及面對佞臣毫不妥協(xié)的凜然正氣。這使他高出賞識他、自己也敬重的江萬里、王爚等人許多。日入于地,明臣在下,能夠獨立于天地已很難,而甘于獨立是需要勇氣的。

      稍有一點常識的人都知道,在宋代做一個民族英雄該有多難!“精忠報國”的岳飛,戰(zhàn)場上的常勝英雄,在其戎馬生涯中,曾與金人搏殺百多戰(zhàn)未嘗一敗,卻被毒死在風(fēng)波亭,罪名“莫須有”。抵御外侮,“笑談渴飲匈奴血”,面對內(nèi)難,惟嘆“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內(nèi)難”則“正其德”。德祜應(yīng)詔勤王后,文天祥用理智壓抑情感,用行動彰顯意志。他努力地與一切抗元朝臣將領(lǐng)合作,向張世杰提出合理化建議;入臨安被阻他領(lǐng)兵抗敵依舊。翻開《宋史》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他多次辭就高職,領(lǐng)兵出行在,孤軍奮戰(zhàn)。遠離政治中心,也意味著遠離權(quán)力中心,但他不屑糾纏于蠅營狗茍的權(quán)力之爭,丹心一片,“不指南方不肯休”。而直至崖山滅亡前,張世杰仍寄希望于逃跑丞相陳宜中的歸來,與殘余的陳黨阻撓文天祥入行在。了解了這一切,我們不禁要與文天祥一起“說惶恐”,“嘆零丁”了??墒?,此時的文天祥什么都不說。

      那么,是什么力量使得他處這樣的困厄中能“正其德”“不失其正”呢?

      文天祥臨就義曾書一衣帶贊,曰:“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圣賢書,所學(xué)何事,而今而后,庶凡無愧?!薄端问贰ち袀饕话倨呤摺の奶煜椤氛撛唬骸坝^其從容伏質(zhì),就死如歸,是其所欲有甚于生者,可不謂之‘仁’哉?!?/p>

      舍生取義,殺身成仁,文天祥以生命為代價實踐了他對“義”的追求,可謂盡仁義“庶幾無愧”!然而這還只是封建時代一般的忠臣義士都能做到的最基本的要求。他“求仁而得仁”,并達到仁者無敵的境界。即使身陷囹圄,文天祥都在人格上贏得了對手的尊敬,在精神上獲得天下人的欽服,但這還不是仁者無敵的核心內(nèi)涵所在。他起兵抗元,不僅在于申大義,還在于為天下蒼生謀生存。故而,不管面對的是伯顏、博羅,還是元世祖忽必烈,無論遭遇怎樣的排擠打擊,他都以浩然正氣相對。試想,如若不是內(nèi)心澄明堅定,文天祥何以能守持其正?而真正的仁者不以天下人為敵的!

      其實,無論舊道德還是新道德,無論是處于舊時代還是新時代,士人或者知識分子,都應(yīng)該是社會良知的表達者。他們或言說,或?qū)嵺`,擔(dān)當(dāng)起引領(lǐng)時代的責(zé)任。文天祥用他的實踐精神昭告天下:生于沒季,無以選擇;獨立精神、悲憫情懷,可以自我取舍。也因了文天祥的取舍,我們才有幸感受到一個仁者的恒久魅力。

      [1]宋史·列傳第一百七十七·文天祥.中華書局,1985.6.

      [2]宋史·本紀(jì)第四十七·瀛國公二王附.中華書局,1985.6.

      [3]宋史·列傳第一百七十七·陳宜中.中華書局,1985.6.

      [4]宋史·列傳第一百八十·李庭芝.中華書局,1985.6.

      [5]元史·本紀(jì)九·世祖六.中華書局,1976.3.

      [6]元史·列傳第十四·伯顏.中華書局,1976.3.

      [7]文天祥年錄.文山先生全集.商務(wù)印書館,1936.9.

      [8]鄧光薦.文天祥傳.文山先生全集.商務(wù)印書館,1936.9.

      [9]劉申岳.文天祥傳.文山先生全集.商務(wù)印書館,1936.9.

      [10]羅洪先.補訂文天祥年錄.文山先生全集.商務(wù)印書館,1936.9.

      [11]指南錄自序.文山先生全集.商務(wù)印書館,1936.9.

      [12]周易譯注.中華書局,1991.4.

      [13]明夷待訪錄譯注.岳麓書社,2008.5.

      猜你喜歡
      宋史文天祥
      除夜①
      孝母
      正氣文天祥
      家教世界(2022年1期)2022-02-23 13:40:02
      正氣文天祥
      正氣文天祥
      家教世界(2021年31期)2021-12-13 13:48:04
      正氣文天祥
      正氣文天祥
      “情—理—情”模式與《宋史·蘇軾傳》文本的形成
      Contents and Abstracts
      古代文明(2018年2期)2018-04-25 09:57:02
      朝鮮王朝正祖君臣的“宋史”認(rèn)識與《宋史筌》之修撰
      古代文明(2018年2期)2018-04-25 09:57:02
      鲁山县| 博客| 页游| 海南省| 滨海县| 桃园县| 上杭县| 台南市| 梁平县| 房产| 嘉禾县| 荆州市| 岑溪市| 汉沽区| 莫力| 西峡县| 策勒县| 永宁县| 东丽区| 和林格尔县| 郯城县| 会昌县| 修水县| 呼玛县| 石河子市| 罗江县| 蒙城县| 黄陵县| 香港 | 扬州市| 吴江市| 军事| 扬州市| 民乐县| 临邑县| 七台河市| 淮安市| 榆树市| 永安市| 遂昌县| 巴林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