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梁玉坤
關于社會工程哲學的基本問題
徐曉,梁玉坤
社會工程哲學是一門新興的學科。社會工程哲學應該把人作為其研究的邏輯起點,它的研究對象是人與社會的關系,但它所要研究的并非是人與社會的一切關系,而主要是人與社會實踐的關系。
社會工程哲學;邏輯起點;研究對象;人;社會;社會實踐
作為時代精神的哲學,是一個時代最為精致、最為深刻的思想。我們的社會愈是向前發(fā)展,我們的實踐就會愈是復雜,我們的生活也就愈是豐富多彩,我們的時代變革也就更加深刻與劇烈,我們也就愈是需要哲學,需要對哲學投入更多的重視,從而更好地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哲學。本文主要從社會工程哲學研究的邏輯起點、社會工程哲學的研究對象以及社會工程哲學基本問題的核心內容三個方面,簡要闡述社會工程哲學的基本問題。
縱觀整個哲學史,每一個哲學體系的存在都必須以其邏輯起點的存在為前提。邏輯起點的存在不僅有助于我們研究問題、展開推演與論證,而且也有助于我們更合理地表達哲學思想、更有效地完善哲學思想的體系性。古希臘時期的亞里士多德以“第一實體”為其哲學體系的出發(fā)點,中世紀時期的托馬斯·阿奎那以“上帝”為其哲學體系的出發(fā)點,近代的笛卡爾以“我思”作為其哲學體系的出發(fā)點,德國古典哲學的代表人物黑格爾以“存在”作為其哲學思想的出發(fā)點。盡管出發(fā)點有所不同,但各個時期的哲學家從沒有忽視“人”的存在,從來沒有放棄過對“人”的終極關懷。關于人的問題,是一個不僅涉及到人的理性而且還涉及到人的情感的重要的理論與實踐的大課題。自蘇格拉底首次提出“認識你自己”之后,人類就開始了對“自己”這個問題的探索、爭論與研究。筆者認為,對“人”這個問題的展開,應該是人類認識論的一個非常重要且具有永恒性的轉向。
馬克思哲學也是以“人”作為其體系的出發(fā)點。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一書中,馬克思和恩格斯寫道:“我們的出發(fā)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鼜默F實的前提出發(fā),而且一刻也離不開這個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處在某種虛幻的離群索居和固定不變狀態(tài)中的人,而是處在現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發(fā)展過程中的人。”[1]73因此,我們要關注人、關心人、研究人、討論人、追問人。社會工程哲學應該把“人”作為其研究的邏輯起點。
首先,社會工程哲學視角下的“人”應該是一個作為現實存在的感性的實體,具有現實性的特點。經典作家也曾指出,任何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社會工程哲學作為一門極具實踐性的哲學學科,理應把人理解為實體,而不只是一個簡單而抽象的概念。
其次,社會工程哲學視角下的“人”應該是一種歷史的存在,具有歷史性和社會性的特點。馬克思說:“我們越往前追溯歷史,個人,從而也是進行生產的個人,就越表現為不獨立,從屬于一個較大的整體;最初是十分自然的在家庭和擴大成為氏族的家庭中,后來是在由氏族間的沖突和融合而產生的各種形式的公社中”。[2]2
再次,社會工程哲學視角下的“人”是一個矛盾的實體,具有矛盾性的特點。人一方面是一種自在的或自然的存在,另一方面也是一種自覺的或自為的存在,是作為自在存在與自為存在的統(tǒng)一體。人一方面統(tǒng)一于自然物質直接之中,以物質世界作為生產與發(fā)展的條件,另一方面人又創(chuàng)造了屬人世界,人以自身作為自己生存與發(fā)展的根據。
最后,社會工程哲學視角下的“人”是一個自為的實體,具有自為性的特點。人的社會生活在本質上具有極其強烈的實踐性,人自身的存在與人的世界,都是要從人的實踐性去理解的。人在實踐過程中,通過生產勞動使自己成為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主體,于是也就把整個自然界變成了認識與改造的對象。
“作為人類改造社會世界的方法、原則向改造社會世界的實踐活動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3]4的社會工程哲學,其研究對象應該為“社會世界”。對于“社會世界”有很多的理解,有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解,有反歷史決定論的理解,還有后現代西方社會學理論反對現代性的理解,等等。
后現代社會理論家布爾迪厄,置身于西方社會、文化和社會科學急劇變化的時代,以完全嶄新的方法和態(tài)度來面對社會。他把社會理解為可感受到的實際結構和不可感受的各種復雜因素的綜合體,是一種確定性的框架和不確定性的因素構成的綜合復雜體。他以反思性為基本的原則,通過反思來逐漸接近社會現實,通過反思批判與重構社會現實。布爾迪厄還指出,社會的象征性結構并非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有生命的,處于不斷的變化與更新中。有象征性的場域和在其中具有象征性生存心態(tài)的人的活動,構成了社會世界中相互交錯的社會結構和心態(tài)結構。
作為胡塞爾精神現象學研究專家的許茨從現象學的維度來理解“社會世界”。許茨認為,人在社會生活中往往構想與他們所觀察到的事件向對應的類型行動過程模式,然后構想一種與這些類型行動過程模式相適應的人格類型,一種他們想象成與意識一起被給定的行動者模型。他認為社會科學的主要問題在于發(fā)展一種方法,他提出了構造與常識的思維客體保持一致性的思維客體的三種假設,即關于邏輯連貫性的假設、關于主觀解釋的假設、關于適當的假設。在許茨看來,對于我們所有人來說有一個共同的世界,社會從一開始就是一個主體間際的世界,是一個人與人同伴共享的世界。
與上述兩位更注重哲學思辨的思想家相比,丹尼·貝爾的后工業(yè)社會理論更具有實證性,他首先把社會劃分為經濟、政治、文化三個基本領域,然后分別進行研究。他認為只有把握了各自的發(fā)展規(guī)律,才能對社會發(fā)展做出較為合理的預測。貝爾還提出了“智力技術”的概念,認為后工業(yè)社會能夠計劃和指導技術的增長,現代西方社會為了其自身利益創(chuàng)造了一種新的“智力技術”,從而可以更好地去應對社會的復雜性。
以上三位的社會世界理論,對我們理解“社會世界”具有極其重要的理論指導作用。首先,與馬克思哲學的歷史唯物主義的分析相比較,他們的理論更具實證性,在一定程度上是對馬克思“社會是人們相互作用的產物”理論的進一步解釋;其次,這些理論更具有時代性,更能反映出當代社會或者后現代社會的新特點;第三,這些理論更直接地分析與揭示了當代社會生產的復雜性。
社會工程哲學與自然工程哲學的區(qū)別,主要在于二者的研究對象不同。社會工程哲學的研究對象是“社會世界”,是人與社會的關系,而自然工程哲學的研究對象是人與自然的關系。更需要注意的是,社會工程哲學所要研究的并非是人與社會的一切關系,而是以研究人與社會的實踐關系為主要內容,這就是社會工程哲學基本問題的核心內容。
18世紀的法國唯物主義哲學以人的本質就是自然本質為理論前提,在理解人與社會的關系時則用理性、一直來說明社會。其中的代表人物愛爾維修,一方面從感受性的角度理解人的本質,把人的本質理解為自然的本性,于是產生了環(huán)境決定人的環(huán)境決定論;另一方面,他還試圖用天才的理性來說明法律,把人的本質理解為理性,于是就有了人決定環(huán)境,從而在人與社會的關系問題上陷入了環(huán)境決定人與人決定環(huán)境的惡性循環(huán)中。
在德國古典哲學中,黑格爾較為充分地論述了人的社會性,他的“精神哲學”較為充分的展示了人類社會的各個方面,但他的理論形式卻是唯心的。與黑格爾充分發(fā)揮理性決定環(huán)境的一面不同,費爾巴哈則充分發(fā)揮了環(huán)境決定理性的一面,他認為人的本質只是包含在團體之中,人的社會性就是團體、就是人和人的統(tǒng)一。他把人的社會性與動物的“類”混淆了。比較二者,我們可以發(fā)現,黑格爾只是把社會與思維聯(lián)系起來,而費爾巴哈只是將社會與自然聯(lián)系起來,都具有片面性。
在馬克思哲學產生之前的哲學,一直未能較為科學地理解人與社會的關系。哲學家們都只是單一的從人的自然屬性或社會屬性來理解人的本質,他們的思想處于人與自然、人與思維、人與社會的單一性之中。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寫道:“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保?]56在馬克思哲學理論中,人是社會的產物,人的生活的一切表現都是社會生產的表現,脫離了一定的社會關系而絕對獨立的個人或者是個人的活動都是不存在的。人的活動,雖然在其直接的表現形式上是個人的活動,但從本質的深層次角度上仍然是從事的社會活動。此外,從事實際活動的人的本質也總是帶有一定的歷史性,總會打上時代的烙印。因此,要從不同時代的歷史特征來理解人的本質。人與社會的關系也表明,人是人與社會的統(tǒng)一體。這里所指的“社會”,是現實社會,即一定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相統(tǒng)一的社會形態(tài);這里的“人”,是處于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田鵬穎.社會工程哲學引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編輯:米盛)
B262
A
1673-1999(2011)07-0027-02
徐曉(1987-),山東新泰人,西北大學(陜西西安710127)哲學與社會學學院2009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科技社會學;梁玉坤(1987-),甘肅隴西人,西北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社區(qū)社會學。
2011-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