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芬
論加強電子政務效益管理
楊 芬
闡述了電子政務建設的成本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聯(lián)系我國電子政務發(fā)展狀況,認為應該加強電子政務效益分析和管理,努力降低電子政務建設成本,進一步有效地發(fā)揮電子政務的積極作用。
服務型政府;電子政務;成本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設服務型政府。電子政務建設是服務型政府建設的一部分。電子政務建設既要考慮投入,也不能忽略產出。要努力建設有效益、有效率、有效用的電子政務,為社會公眾提供高效、優(yōu)質、廉潔的一體化管理和服務。
我國的電子政務建設從20世紀80年代的辦公自動化開始起步,經歷了三金工程(金稅、金關和金卡)、政府上網工程、三網一庫、電子政務各個不同的認識階段,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目前,我國處于電子政務發(fā)展的初級階段,但電子政務的基礎已經建立,95%以上的地級市都已經擁有了自己的政府網站[1]。
“十一五”期間,我國提出了電子政務建設的目標,標志著我國的電子政務建設進入了全面規(guī)劃、整體發(fā)展的新階段。不過,現在在政府上網工程實施過程中還存在許多問題。網站便民交互功能還不強、部門內部和部門間信息資源共享問題亟待解決、政府網站宣傳力度也有待加強[2]。同時,我國電子政務水平地區(qū)發(fā)展不平衡,東南沿海地區(qū)和大城市發(fā)展較快,其他地方和行業(yè)部門發(fā)展相對遲緩。
電子政務建設,政務是根本,應用是方向,時效是關鍵。電子政務的效益包括三個方面:公開度、效率和成本[3]。電子政務建設的成功與否,要看它是否有用、有效、有益。加強電子政務效益管理,有以下幾方面的意義:
一是減少不必要的投資。電子政務建設是一項長期的、復雜的、投資巨大的系統(tǒng)工程,每個項目的每個階段,都應該進行成本和效益評估。這樣,可以防止一些部門擺花架子,走過場,搞“面子”工程,盡量避免在不成熟的條件下盲目上馬電子政務工程。
二是減少貪污腐敗現象。電子政務的建設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這個過程中容易滋生腐敗。加強對電子政務的效益分析,有利于有效控制投資支出,合理使用經費,壓縮權錢交易空間,遏止貪污腐敗現象。
三是有利于提高政府公共服務水平。目前我國的電子政務建設正處于初級階段,建設成本遠遠大于收益,讓電子政務發(fā)揮效益是政府和社會公眾關注的問題。用科學的方法評價電子政務的效益,使政府和社會公眾進一步認識和理解電子政務建設,更好地發(fā)揮電子政務的積極作用,有利于進一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一)成本效益分析
成本效益分析是通過比較項目的全部成本和效益來評估項目價值的一種方法。加強成本效益分析,目的是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收益。我國的電子政務建設呈現出比規(guī)模、比設備等貪大求全的趨勢。項目建設規(guī)模不斷膨脹,邊際成本遠遠大于邊際收益[4]。如果電子政務建設邊際收益不能大于邊際成本,甚至不能實現邊際成本和邊際效用的均衡,對我國電子政務的長期發(fā)展是很不利的。政府資金來自于納稅人,政府的每一筆錢都應該花好,花出效益來。電子政務有別于其他一般的信息系統(tǒng),它的開發(fā)、使用、維護和管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成本。電子政務建設成本可劃分為開發(fā)成本和運行維護成本。其中,開發(fā)成本是指在電子政務的初始建設中分析、設計所消耗的費用,具體包括系統(tǒng)調研費、設計費、數據收集和人員培訓費等;運行維護成本是指在電子政務運行過程中所消耗的運行、管理和維護費用,具體包括材料使用費、雇員工資、固定資產折舊費以及系統(tǒng)的維護和完善費用等。
(二)經濟效益分析
經濟效益是資金占用、成本支出與有用生產成果之間的比較。所謂經濟效益好,就是資金占用少,成本支出少,有用成果多。電子政務的發(fā)展將加快推進政府在管理體制、管理觀念、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上的轉變,實現政府職能向宏觀調控、社會服務、公共管理和市場監(jiān)督方面的轉化。它不僅涉及到經濟層面的改革,而且也涉及到政府體制層面的改革,因而“是一場深刻的革命”。從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看,每一次大的涉及體制層面的改革帶來的都是一次經濟大飛躍。那些由體制創(chuàng)新給經濟增長帶來的助動力,遠非技術層面的創(chuàng)新所能匹比。電子政務發(fā)展對我國經濟增長帶來的促進作用,從長遠看,可以與當年的改革開放相提并論。
管理效益方面,電子政務可提高政府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增加公眾滿意度。隨著電子政務的全面實施,對許多政府管理人員來說,這是一個亟待學習和適應的新課題。原本分散的各部門的信息資源逐一整合起來,可以進行合理有效的開發(fā)利用,從而快速、高效、多方位地實現原本在傳統(tǒng)管理方式下不可能實現的信息共享和溝通協(xié)調。它與傳統(tǒng)政務在操作上有很大的區(qū)別,政府各部門可以通過虛擬辦公、電子郵件交換、遠程連線會議,克服“文山會?!薄肮穆眯小暗痊F象,大大提高推行政令的時效性和政府機構的工作效率。一些政府部門的電子政務(如“金關”“金稅”工程)已經帶來了明顯的經濟效益?!敖鸲悺惫こ痰谝黄谕度?3億元,一年以后增加了250億元的收入,收益是投入的10多倍。對于社會公眾來說,通過管理軟件對政府辦公和審批流程、時限等進行嚴格設定,對辦公過程和結果進行跟蹤和查詢,將進一步規(guī)范行政行為,強化行政監(jiān)督,促進公眾參與和政府的良好交流與互動,可以減少公眾路途奔波和等待的時間,更加方便,切實增加公眾的滿意度。
電子政務建設的實質就是以最小的投資支出,換來最大的投資回報收益。電子政務建設是一項財政投資,站在經濟學的立場上,首先必須考慮的是使電子政務發(fā)揮其最大效益。要減少政府的直接投入,調動企業(yè)參與的積極性,通過政府制定的標準化帶動產業(yè)化。因此,電子政務建設應采取“政府主導、技術支持、企業(yè)運作”的策略[5],改變傳統(tǒng)政府大包大攬的做法。這不僅有助于對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提供保護,而且有助于整個產業(yè)體系在標準的接口規(guī)范要求和基本的市場規(guī)律的指導下自由發(fā)展,對推動中國民族軟硬件產業(yè)的發(fā)展也會產生深刻的影響。
(三)社會效益分析
社會效益是指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對社會發(fā)展所起的積極作用或產生的有益效果。電子政務的社會效益是指其經濟效益以外的使社會生活實際得到的有益效果[6],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一是直接拉動社會需求,促進IT業(yè)的發(fā)展。國家信息中心電子政務研究中心的研究表明,未來5年政府對電子政務的投入規(guī)??赡芨哌_1800億元人民幣。如今大部分省市級政府部門都建立了政府網站,政府對公共辦公硬件設備的投資規(guī)模會逐漸加大。信息化的發(fā)展過程中普遍存在著“先硬件,后軟件”的現象。未來5年政府對軟件和信息服務的投資比例如果平均上升40%,加上對網絡基礎設備和其他硬件設備的需求,那么未來5年內政府在軟件和信息服務方面的投入將為800億元。假設今后5年我國GDP平均增長速度為7.5%,各級政府在電子政府方面投入的直接拉動作用約為0.2個百分點。
二是整合社會資源所產生的效益。當今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政府不僅是社會信息化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也是推動社會信息化發(fā)展的主導者。政府不僅擁有大量的社會資源,還擁有著最優(yōu)越的信息技術。通過G2B(政府對企業(yè))和G2C(政府對社會公眾)的電子政務,使社會各界的信息產生互動,社會各界的信息資源利用得到優(yōu)化。政府可以從社會公眾那里及時得到反饋,提高決策的科學化和正確性,從中產生社會效益。
電子政務的效益始于正確的觀念。首先,要認識到電子政務是一項長久的業(yè)務。電子政務的結果不是完成一項IT工程,而是開拓一項需要長期運行的新興業(yè)務,要以一種新的服務方式一直做下去,并在服務中不斷改進,不斷完善,直到有更為先進的服務方式代替這種業(yè)務為止。那么,這項業(yè)務就應當有長期的動力和長期的運作機制。電子政務是不能靠刮風來建設的,今天的決策將決定著未來長久運行的業(yè)務,所以必須要認真、慎重地考慮。
其次,要真誠地為用戶著想。多數電子政務項目都是為企業(yè)和社會公眾服務的,必須注意了解用戶的需求,真誠地為用戶著想。只有理解用戶的價值取向,你做的東西才會有用。樹立服務用戶的價值觀,處處站在用戶的立場上去考慮問題,是提高系統(tǒng)成功率的一個關鍵。找準用戶的感覺,才能找準效益的方向。
最后,要努力降低電子政務建設成本。電子政務是一項長期的業(yè)務。加強效益分析和管理,既要充分考慮電子政務產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也必須考慮成本因素。有效降低電子政務的成本,也是提高電子政務效益的重要途徑。
[1]張維迎,劉鶴.中國地級市電子政務研究報告[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
[2]楊鳳春.發(fā)展電子政務要注重基礎設施建設[EB/OL].http://www.drcnet.com.cn,2003-03-14.
[3]張成福,唐鈞.電子政務績效評估:模式研究與中國戰(zhàn)略[J].探索,2004(2).
[4]胡小寧,薛新偉.中國電子政務投資效益的量化研究[J].西部開發(fā)與系統(tǒng)工程,2002(10).
[5]汪玉凱.中國電子政務建設的經濟效益分析[J].新視野,2002(5).
[6]張賢宇,高輝清.中國電子政務建設的宏觀效益分析[J].中國經濟時報,2003(1).
(編輯:米盛)
D63-39
A
1673-1999(2011)07-0036-02
楊芬(1983-),女,河南安陽人,中國礦業(yè)大學(江蘇徐州221116)文法學院2010級碩士研究生,從事行政管理學研究。
201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