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志紅 吳仁鋒 馬曉龍
隨著人們生活和認識水平的日益提高,傳統(tǒng)的平菇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日常需求。姬菇、秀珍菇口感脆嫩、味道鮮美、烹飪簡單,深受消費者喜歡;同時由于其易栽培、效益高、耐貯藏、運輸方便,也深受生產者歡迎。武漢市洪山區(qū)青菱鄉(xiāng)和江夏區(qū)鄭店街、紙坊街食用菌生產基地通過近幾年的探索,逐步形成年栽培規(guī)模1 000萬袋、產量1萬 t,創(chuàng)經濟收入7 000萬元、適合武漢地區(qū)氣候特點的姬菇、秀珍菇周年生產高效栽培模式。將姬菇和秀珍菇有機地結合進行周年栽培不僅能迎合消費市場,而且能給菇農帶來較高的經濟效益,對促進農業(yè)增效,菇農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武漢位于江漢平原東部,長江中游與漢水交匯處,屬北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區(qū),具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夏季酷熱、冬季寒冷等特點。
根據武漢的氣候特點,姬菇栽培一般從9~11月制袋進行生產,10月中下旬至翌年3月采收,一個栽培周期能出菇7潮左右,成品菇轉化率達80%。秀珍菇栽培一般從2~7月制袋生產,3月至10月下旬采收,一個栽培周期能出菇6潮左右,成品菇轉化率達70%。
根據出菇溫度的不同范圍可分為中高溫型品種和中低溫型品種,其中姬菇是中低溫型栽培品種的代表,秀珍菇是中高溫型栽培品種的代表。實際生產中在溫型的基礎上選擇產量高、菇形好、抗逆性強、商品價值高的品種。
在武漢當?shù)?,培養(yǎng)料以棉籽殼為主,以玉米粉、麩皮、蓮子殼、稻草為輔料,碳氮比以(20~25)∶1 最佳,在氣溫較低時添加10%左右蓮子殼,高溫時添加15%左右蓮子殼。常用以下配方:①棉籽殼60%,稻草15%,蓮子殼 13%,麩皮 10%,石膏 1%,石灰 1%。②棉籽殼75%,麩皮10%,蓮子殼10%,玉米粉3%,石膏1%,石灰1%。
稻草要求新鮮無霉變,切段2~4 cm長,稻草、蓮子殼在使用前需要用1%~2%的石灰水進行浸泡軟化處理。為了提高培養(yǎng)料的利用率及有效殺滅病原菌和害蟲,可以先將棉籽殼堆置3~7天進行發(fā)酵處理,高溫季節(jié)栽培時可在拌料時添加一定比例的防蟲藥物。
常壓滅菌采用高密度低壓聚乙烯栽培袋,高壓滅菌使用聚丙烯栽培袋。 規(guī)格為:(20~23)cm×(42~45)cm×(0.025~0.03)cm。裝入袋中的培養(yǎng)料要松緊適度,均勻一致,裝好料后,袋口套塑料頸環(huán),用橡皮筋固定,最后用塑料薄膜封好。裝鍋時,菌袋堆碼時要在袋間、鍋灶膛周邊及灶鍋頂預留間隙,當天裝料,當天滅菌。常壓滅菌:當灶(鍋)內溫度達到100℃時,保持恒溫12~16 h,停火,利用余熱悶6~8 h后開灶出鍋,可增強滅菌效果。采用高壓滅菌壓力達到147.1 kPa,溫度達到121℃以上后保持2 h,自然冷卻。無論采用何種方式滅菌,一定要將鍋內冷空氣排凈,使菌袋內外溫度一致,達到要求的溫度后方可開始進行計時。
在生產實際中一般都是大棚內進行接種。接種前把降溫后的菌袋豎直碼好,在菌袋周圍用藥物熏蒸或藥水進行噴灑凈化周邊空氣。在接種前將手、種瓶(袋)外壁用75%的酒精或0.25%的新潔爾滅消毒劑擦洗消毒,接種過程中以兩人配合進行接種,一人主要負責開袋,用打孔棒進行打孔,一人主要負責進行接種。栽培過程中使用的菌種一般以枝條種為主,在接種過程中要保持穩(wěn)、準、快。
接種后的菌袋應及時搬入已消毒的栽培大棚中,發(fā)菌培養(yǎng)時的溫度最好控制在20~28℃,保持培養(yǎng)環(huán)境空氣新鮮,相對空氣濕度控制在60%~70%,遮光培養(yǎng)。
秀珍菇的出菇季節(jié)一般是安排在春夏兩季。當菌袋中的菌絲長滿后,可以先養(yǎng)菌兩天,不用通風,大棚仍然噴水保濕。3~5天后料面上原基開始分化并形成大量菇蕾時,增強通風和光照時間,或全天通風,但濕度一定要保持在85%~90%,此時菇蕾分化很快,等菇柄生長達3 cm左右,菌蓋直徑達到2 cm左右時可用噴霧器勤加噴霧,霧點可直接噴在菇體上,要細噴和勤噴,尤其在晴天干燥的天氣條件下。當子實體長至七八成熟即可采菇,采菇后除去料面的老根和一些沒有分化的原基,可直刮至新鮮的培養(yǎng)料,刮完后不可直接向料面進行噴水。一潮菇全部采完后,刮去表面老根與枯死的幼菇及菇蕾,這些地方最容易受到雙翅目害蟲的為害而爛袋,此時菇房的濕度只要維持在70%~80%,可以防止霉病的發(fā)生和部分蟲卵的孵化,如果菌袋表面太干燥可適當噴一點高效殺菌劑和殺蟲劑,在此條件下養(yǎng)菌7~10天。以后出菇管理方式與第一潮菇基本相同。
姬菇的出菇季節(jié)一般安排在秋冬季。播種后發(fā)菌30天左右菌絲即可長滿菌袋,在武漢地區(qū)9~10月仍然有高溫天氣,如果出菇前期氣溫較高,以遮蔭通風降溫為主,在晚秋和初冬天氣溫度較為適宜,主要以保溫降溫相結合,出菇最適宜的濕度為85%~95%。冬季時期氣候較為干燥,菇棚內主要增濕措施有:一是畦溝內灌水,每7天1次;二是用噴霧器向棚內四周和空氣中噴霧狀水,噴時不得向菌袋菇蕾上噴。晚秋和冬季,菇棚溫度下降到15℃以下時,每天早晨和中午各通風1~2 h即可,姬菇屬變溫出菇,在管理中需要人為拉大溫差。姬菇生長發(fā)育需充足的散射光,避免直射光,用遮蔭物將棚內光線調節(jié)到白天各處均能看清報紙為宜。出1~2潮菇后,菌袋中的水分和養(yǎng)分消耗較大,可結合補水添加適當?shù)臓I養(yǎng)物質。補水后菌袋質量不得超過其出菇前質量的90%,每出一潮菇注水一次,一般注水4~5次。采收一潮菇后,清除殘余菇腳,停水養(yǎng)菌3~4天,待菌絲發(fā)白,噴重水保濕、降溫、增光、促蕾,再按前述方法進行出菇管理。
當一茬菇中最大的菌蓋直徑達到4 cm左右,菌蓋邊緣內卷時為該叢菇采摘的最佳時期。采收時,一手按住菌柄基部培養(yǎng)料,一手輕輕采下。采菇后剪去帶培養(yǎng)料的菇腳和多余的菇柄,最后按級分別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