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 梅
(蘇州工業(yè)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 江蘇蘇州 215104)
新JLPT下高職日語精讀教材及教學之管見
——以人際交流視角審視
項 梅
(蘇州工業(yè)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 江蘇蘇州 215104)
2010年全面改革后的新日本語能力等級考試(新JLPT)對“以就業(yè)為導向”的高職日語教育提出新的課題。學界對于人才培養(yǎng)方案中日語精讀的研究尤其引人關注。目前中國日語教學界在一定程度上已經(jīng)理解了新JLPT所帶來的改變,但對于日語精讀教材與教學在認知語言學引領下的新JLPT改革所應做出的相應對策令人堪憂,需以人際交流為綱來審視改革教材與教學。
新日本語能力等級考試;認知語言學;人際交流;日語精讀
新日本語能力等級考試(新JLPT)于2010年全面改革,相關研究層出不窮。本文試圖從分析新JLPT改革的基調(diào)入手,對于如何在新JLPT的指引下從事日語相關專業(yè)的精讀教學提出個人見解。
日本國際交流基金對JLPT的改革動向始于1996年,2004年正式著手相關事宜。在改革要素中,有兩點值得關注:其一,此項考試全球化進程。根據(jù)國際交流基金2011年3月公布的“海外日本語教育機関調(diào)査”結(jié)果,截止2009年,全球約365萬人學習日語,其中中國為827 171人,約占22.7%,位列全球第二[1];其二,應用語言學理論等新的發(fā)展,其中起決定因素的即“変形生成文法”向“認知言語學”(認知語言學)的轉(zhuǎn)變。經(jīng)過諸多學者不懈研究,認知語言學理論正日趨成熟。該理論認為,語言是一種認知活動,是以認知為出發(fā)點,研究語言形式、意義及其規(guī)律的科學。人對世界的感知、經(jīng)驗及觀察事物方式影響人類對語言的使用,尤其是在同樣符合語言規(guī)范的條件下如何選用不同的詞句來表達非客觀的意義[2]。此理論強調(diào)人不僅是單純意義上的“說話主體”,更是“認知主體”。此可作為日語教育中“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人際交流)”研究的發(fā)端,也是新JLPT改革的重要原因。
對“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人際交流)”的解釋,日本語言學家谷口すみ子結(jié)合諸多西方語言學家觀點指出,“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とは、人間同士が社會文化的な文脈のなかで、言語、非言語媒體を通して、情報·感情·意見などを伝達しあう相互作用であり、話しことば、書きことば両方使用され、表出·解釈·交渉という連続した過程を経るものである”[3]。那么,與此相對應的“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能力”又有哪些評價基準呢?國際交流基金組織編寫的《話すことを教える》指出有如下四個方面:
①言語的能力;
②社會言語能力;
③談話能力;
④ストラテジー能力[4]。
眾所周知,新JLPT改革的主旨是:その言語知識を利用して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上の課題を遂行する能力を測ります(檢測大家運用基本語言知識,完成人際交往相關任務的能力),在此基礎上全面革新舊考試的認定標準。舊JLPT以單詞語法數(shù)量為綱,達到相應數(shù)字即達標,這在現(xiàn)在看來不是很妥當,但這正是基于“変形生成文法”理論而做出的基準判斷。如今,新JLPT以日?,F(xiàn)實生活中所需達到的“聽、讀”為綱,引領日語語言評價,重視人際交流的有效度,這確實值得人們關注。
在我國高校教育人才培養(yǎng)方案中,日語精讀的基礎與核心地位等早已達成共識,相關研究成績斐然。在總結(jié)本科教材《新編日語》(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9年10月修訂本)優(yōu)缺點的基礎上,高職類日語教材也不斷面世,令人欣喜。這些教材均滲透了“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高職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新編日語》所設定的格式;但在認知語言學和對“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人際交流)”研究的基礎之上,還有諸多問題值得進一步思考。
1)以“任務先行型”體系搭建篇章“頂層設計”。縱觀目前流行和流通的精讀教材,其整體布局一般為:本文、會話、單詞、語法解釋、練習等“五段式”,或在第一段前加入“引言(或重點句型)”。雖然如此五段式有利于教學,但對于引導學生交流是否有益尚值得商榷。在認知語言學中,人類思維語言遞進層面上,要求人們在教學中務必使用“タスク先行型(任務先行型)”教育教學布局,也即將問題、任務擺在前,讓學生以此為目標來學習;或讓學生在沒有認知或缺少認知的前提下,事先下達目標任務,讓學生“摸著石頭過河”,由此帶來的學習效果令人期待。
2)本文、會話內(nèi)容設計過于“實用化”。這里的“實用”并非現(xiàn)實中的“實用”,而是以語法點的出現(xiàn)為目標,刻意編纂語境語句。如在《新編日語》中,其會話部分大多是為操練語法而設計,以第二冊第七課講“授受關系”為例,為了使用到相關動詞,刻意編纂了三頁會話,由一方向另一方提問其在生日那天收到誰的、什么樣的禮物等。如此會話著實令人費解。而本文是為描述會話而編纂出來的,除了知識性,毫無思想性可言。著名的已故語言學家許國璋先生曾指出:學習語言不要總把閱讀的目的放在提高英文上,閱讀首先是吸收知識,吸收知識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就吸收了語言[5]。許先生是英語語言學大家,他的話同樣適用于日語。
3)以情景會話形式構(gòu)筑語法實踐體系。在現(xiàn)行教材中,為掌握單詞句型而刻意編造句子的現(xiàn)象十分普遍。語法來源于生活,必然需要回到生活中去檢驗。教材練習的形式常見為替換句型、選詞填空、漢日互譯等。若以會話形式,應根據(jù)上下文邏輯關系遣詞造句,“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這樣對學生提高語言認知運用能力應更有益。
1)以人際交流為綱,找到“應試教育”與“應用教育”的契合點。長期以來,日本語能力等級考試一直是日語教育的定位與目標。一級、二級證書成為衡量學生日語能力與教師教學水平的關鍵,有的甚至是唯一的標尺。新JLPT實施以來,許多高職院校通過率的下降已經(jīng)引起人們的警覺,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可能在于長期所采用的“應試教育”方式,這實際上是與新JLPT要求背道而馳的。學生需要的是“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人際交流)”,需要看得懂、聽得出、說得對,而非“做得出”。傳統(tǒng)的精讀教學強調(diào)“講解拓展詞義、詮釋歸納語法、操練變換句型”等,在當前形勢下應做出相應的改變。與此同時,新JLPT以日?,F(xiàn)實生活中所需達到的“聽、讀”為綱來引領日語語言評價,筆者認為這是從測試的信度和效度方面做出的無可奈何的選擇,外語學習歷來強調(diào)“聽說讀寫譯”,在教學中應予以對等的關注。
2)創(chuàng)建適應“90后”的課堂內(nèi)外師生關系。當前在高職日語教育中一個很有趣的現(xiàn)象是“80后”教師帶著“90后”學生?!?0后”學生自我意識較強,個性較為獨立,有實現(xiàn)自我、表現(xiàn)自我的強烈愿望。但是相當部分的學生卻缺乏恒心,缺乏吃苦精神,學習動力不足。他們雖然也有較強烈的競爭意識,但心理抗挫能力卻顯得不足。這對高職院校日語教師,特別是“80后”的教師而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應加強與學生的情感互動交流,保持良好的交際關系,注意個人課堂內(nèi)體勢、體距、面部表情等,并以個人的人格魅力與學識等吸引學生,影響學生,在要求學生“敢說”的同時,也必須創(chuàng)造讓學生“愿說”的良好環(huán)境[6]。
3)語法解釋力求到位而非系統(tǒng)。語法解釋一直是中國外語教學的優(yōu)勢,人們總是希望將語法以體系的形式教授給學生,以期全面掌握相關語言點。但實際上對當代學生恰當運用所學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并非有利,過多過全的掌握所謂相關全部語言點,只會導致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找不到語言的切入點。如在初中級日語教學中的“ば、と、たら”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的教學方面,教師雖然用心,但學生使用情況并不理想。與其如此,還不如選取生活中最常見的語境,及時、適量的輸入相關內(nèi)容。如筆者在教授“だら”中,運用當下流行話題規(guī)勸酒駕用語「乗るなら飲むな、飲んだら乗るな」(開車不飲酒,飲酒不開車),讓學生在熟悉而感興趣的語境中恰當而準確地掌握此類語法。從語言學發(fā)展的觀點來說,片面追求語法系統(tǒng)全面和所謂的詞義辨析,難以跟上新JLPT改革的步伐。
4)注重在母語影響下的日漢異文化交際。俗話說:學日語是“笑著進去,哭著出來”。這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即日語并非初學時只要認識漢字即可掌握,有諸多中文思維習慣正是日語學習的阻礙。例如在學習存在句型后,學生很容易根據(jù)中文“會議室里有個會議”表述習慣而造出“會議室に會議がある”這樣的病句。其實在教學中只要提及“に”只是表示存在、靜態(tài)的地點,而“で”是表示動作的發(fā)生地。
在認知語言學的引導下,新JLPT改革的步伐不斷加大。對此,高職院校日語教師應牢牢抓住“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人際交流)”這根主線,綱舉目張,全面推進我國高職日語教學在更高層次上的進步與發(fā)展,培養(yǎng)更多適應社會發(fā)展需要的日語人才。
[1]國際交流基金.海外の日本語教育の現(xiàn)狀 日本語教育機関調(diào)査·2009年[M].東京:國際交流基金出版社,2011:4.
[2]趙艷芳.認知語言學研究綜述(一)[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0(5):22-26.
[3]青木直子,等.日本語教育學を?qū)Wぶ人のために[M].京都:世界思想社,2008:21-24.
[4]國際交流基金.話すことを教える[M].東京:三美印刷株式會社,2007:12-25.
[5]劉潤清.外語教學研究的發(fā)展趨勢[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9(7):7-12.
[6]單天洪.高職院校中日教師日語教學方法比較分析[J].常州信息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10(4):67-69.
On the Textbook and Teach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Japanese Intensive Readingin New JLPT:from a Perspective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XIANG Mei
(Suzhou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Suzhou 215104,China)
Since the 2010 comprehensive reform,the new JLPT puts forward a new issue to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employment-oriented in Japanese teaching.The academic circles pay much attention to the study ofJapanese Intensive Readingin talent cultivation plans of the major.At present,the Japanese teaching staff in China has realized the changes brought by the new JLPT to some degree.While,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Japanese Intensive Readingtextbooks and teaching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of new JLPT reform,which require a stud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new JLPT;cognitive linguistics;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Japanese Intensive Reading
H 369
A
1672-2434(2011)05-0054-03
2011-08-24
2011年度蘇州工業(yè)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院級課題(SGYKTJY2011025)
項 梅(1982-),女,講師,從事研究方向:日本語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