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繼兵
(咸寧學院 鄂南文化研究中心,湖北 咸寧 437100)
淺談地方歷史文化與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
董繼兵
(咸寧學院 鄂南文化研究中心,湖北 咸寧 437100)
當前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廣度和深度有了很大的擴展,地方歷史文化又在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價值,高校可充分利用地方歷史文化的豐富資源,并結合自身實際,通過切實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更好地推動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形成其優(yōu)勢和特色。
地方歷史文化;大學生;人文素質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中指出:“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發(fā)展的戰(zhàn)略主題,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時代要求,其核心是解決好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的重大問題,重點是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正是實現這個戰(zhàn)略主題的重要一環(huán)。由于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的多民族國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區(qū)之間的語言和生活習俗差異較大,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風格各異的區(qū)域文化。大學里的校園文化雖有其相對獨立性,但長期都處于某種特殊的地方文化氛圍中,自然會帶有所在區(qū)域文化的種種特性。這種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地方歷史文化理應成為高校人文素質教育中的重要素材和切入點,如果能充分利用和發(fā)揮地方歷史文化所具有的典型性、直接性、生動性等優(yōu)勢,相信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實效將大大增強。
首先,加強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是時代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必然需求。高等教育必須致力于提高國民素質,現在各高校培養(yǎng)出來的大學生,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如何將直接關系到未來中國的面貌,關系到我國現代化建設戰(zhàn)略目標能否實現,關系到我們國家和社會的走向。目前全國高校都在采取各種辦法整合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特別是把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作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以促進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的同步協調發(fā)展,建立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加強人文素質教育正是這一時代發(fā)展的必然要求,是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對高素質人才的強烈呼喚。
其次,加強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符合高等教育的發(fā)展趨勢。高等教育是“培養(yǎng)和造就高素質創(chuàng)造性人才的搖籃,是推動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重要力量,是民族優(yōu)秀文化與世界先進文明成果交流的橋梁?!保?](P61)近百年來,伴隨著全球工業(yè)化、現代化的歷史快速進程,許多國家的高等教育在普遍重視現代科學技術教育的同時,部分削弱了人文素質教育,從而忽視了對受教育者理想、道德、情操的培育和陶冶。當今各國的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越來越依賴科學技術的提高,而科技的提高又緊密依靠教育的發(fā)展和人才質量的提高。相比專業(yè)知識和技術技能,人文素質是一種更基本、更應受到重視的教育,提高人文素質的重要性也為越來越多的教育家、科學家所關注。在經濟迅速發(fā)展的一些國家和地區(qū),人們也越來越強調人文精神、文化素質的重要性,關注經濟發(fā)展與人的倫理精神相協調也自然成為當今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趨勢。特別我國現在已成為世界上高等學校在校學生規(guī)模最大的國家,更應著力加強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
再次,加強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是大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切實需要。高等教育肩負著培養(yǎng)跨世紀高層次優(yōu)秀人才的重要使命,更要著眼于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素質教育的著眼點與著力點都是面向全體大學生,即承認教育對象的全員性,旨在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fā)展。”[1](P179)同時,加強人文素質教育“需要從人的綜合素質和社會文化進步的高度,把知識的傳授與文化傳統(tǒng)知識的熏陶結合起來,促進學生自我完善,全面發(fā)展”[2],有利于使大學生通過文化知識的學習、文化環(huán)境的熏陶、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的鍛煉,以及人文精神的感染,升華自己的人格,提高精神境界,振奮人文精神,激發(fā)出更多的愛國主義情感;有利于大學生進一步開闊視野,活躍思維,激發(fā)創(chuàng)新靈感,為學好專業(yè)以及今后的人生發(fā)展,奠定更加堅實的文化基礎和深厚的人文底蘊;也有利于培養(yǎng)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的各種有用人才。
鄂南歷史悠久,文化資源也非常豐富,主要包括鄂南人民英勇抗戰(zhàn)的歷史文化資源,豐富的歷史文化古跡與遺跡,眾多的歷史名人與文化名人等。咸寧學院應充分發(fā)掘和利用這些歷史文化資源,從愛國主義教育、人生觀價值觀教育、接受文化熏陶等方面來開展人文素質教育,從而形成其特色和優(yōu)勢。
第一,鄂南人民英勇抗戰(zhàn)的歷史文化資源,最典型地體現了廣大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和自由解放所付出的巨大犧牲,是對大學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途徑。北伐戰(zhàn)爭時期,在咸寧境內的汀泗橋、賀勝橋,北伐名將葉挺領導的、以共產黨員為骨干組成的第四軍獨立團,經過浴血奮戰(zhàn),擊潰軍閥吳佩孚主力。在戰(zhàn)斗中,葉挺獨立團戰(zhàn)功卓著,所在第四軍被譽為“鐵軍”,一批革命戰(zhàn)士壯烈犧牲。后修建的北伐汀泗橋戰(zhàn)役遺址紀念館成為湖北省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咸寧籍革命烈士何功偉因叛徒出賣而不幸被捕,但他在獄中,始終堅信黨的事業(yè),嚴守黨的秘密,同敵人進行了堅決斗爭,既經受了嚴刑拷打的考驗,又挫敗了敵人的勸降陰謀,表現了一個共產黨員的堅定信念和為理想、為黨的事業(yè)獻身的浩然正氣。后在咸寧柏墩修建的“何功偉烈士紀念園”成為了當地人民緬懷和紀念先烈的常去處所。還有在咸寧溫泉肖橋村修建的以紀念革命前輩錢亦石、錢瑛、錢遠鏡等杰出代表的錢氏英烈紀念館,成為咸寧又一個革命傳統(tǒng)教育基地。
第二,鄂南豐富的歷史文化古跡與遺跡,最真實地記錄了困難時期人們的奮斗與艱辛,是對大學生開展人生觀、價值觀教育的重要基地。東漢獻帝建安十三年,也就是公元208年,在咸寧市赤壁一帶,孫劉聯軍在此大敗曹操軍隊,史稱“赤壁之戰(zhàn)”,此戰(zhàn)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也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zhàn)例之一。一千多年來,赤壁古戰(zhàn)場成為了無數后人遙想三國歷史、感慨戰(zhàn)爭謀略的最佳地點。還有位于咸寧通山縣九宮山下牛跡嶺的李自成之墓,據說當年李自成遭清軍襲擊,逃難于此,卻被當地鄉(xiāng)勇頭目程九伯殺害,遂葬于此。李自成作為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杰出的軍事家,勇猛有識略,親手建立大順政權,一舉推翻明王朝,卻被暫時的成功沖暈頭腦,驕傲自滿,隨后在吳三桂和滿清軍隊的夾擊下一敗涂地,終至亡命于九宮山。面對李自成墓等遺跡,讓人既佩服闖王大半生的抗戰(zhàn)精神和英勇壯舉,又讓人惋息其功虧一潰的未竟事業(yè)。還有位于咸寧市咸安區(qū)向陽湖農場的“五七”干校舊址,這個地方具有獨一無二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既是對文化名人的紀念,又可對文革歷史進行反思。
第三,鄂南眾多的歷史名人與文化名人,最集中地展示了鄂南歷史上涌現出的一大批具有重要影響的文人、學者、專家的風采,是感受文化品味、接受文化熏陶的重要場所。如唐代著名書法家、北海太守李邕,被眾多學者考證為咸寧咸安區(qū)大幕鄉(xiāng)人,這里既是李邕的出生地,也是其早年苦心讀書的地方。還有北宋副宰相馮京早年好學上進,后在鄉(xiāng)試、會試、殿試中,連中解元、會元、狀元。時任朝廷宰相見馮京才華橫溢,先后將兩位千金嫁給他為妻,留下了“兩娶宰相女,三魁天下元”的千古佳話。著名的政治家還有宋代戶部尚書方琳,著有《鹽政志》的明代禮部侍郎朱廷立;清朝光祿輕刑部右侍郎、頭品頂戴、厘金制度創(chuàng)始人雷以誠。著名的軍事將領有靖康之難中死節(jié)的兵部尚書、鎮(zhèn)夷將軍方瓊;嘉靖時御倭有功的浙江布政右政舒大猷;鎮(zhèn)守臺灣的振威將軍李勝才,抗俄將領范德元,道光時拒英兵船有功的浙江道臺涂文均和農民起義領袖鐘人杰。還有一些歷史名人,如元代名醫(yī)吳昌祚、明嘉靖“后五子”之一的魏裳、清嘉慶京劇創(chuàng)始人之一的米應生、漢劇泰斗余洪元。近現代史上出現的被稱為“湖北三杰”的國民黨元老石瑛;曾任武漢大學第一任校長、南京政府教育部長的王世杰等??v觀鄂南歷史,擁有如此多的歷史名人與文化名人,匯成了鄂南歷史文化中燦爛奪目的魅力風景。
地方歷史文化的學習與開發(fā),從本質上講是一種人文素質教育,在素質教育中起著人格養(yǎng)成和文化熏陶的基礎性作用。通過歷史與文化知識的學習,對大學生進行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和人文精神的熏陶,是地方歷史文化所應承擔的重要功能之一。同時,挖掘高校周邊地區(qū)的人文歷史資源,弘揚地方文化和地域精神,也是提高大學生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的最直接、最現實的教育途徑。
一是開設鄂南歷史文化相關課程。課堂教學是實施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和方式,利用地方歷史文化資源來開展人文素質教育,必須高度重視相關課程的開設。在發(fā)掘和利用鄂南歷史文化資源來開展素質教育的過程中,陸續(xù)開設一些文化素質教育的選修、必修課程,可以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二是舉辦鄂南地方歷史文化專題講座、學術報告等。講座、學術報告可以彌補現代大學建制下分科教育的不足,人文素質教育講座也是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是豐富校園文化的重要形式。學校可以每年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來校作講座、學術報告,報告的內容可以涵蓋地方文化、歷史名人、文化現象、地方藝術等諸多門類,從而使學生對地方歷史文化有更多了解,強化他們熱愛鄉(xiāng)土的感情,并進一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對提升他們的人文素質也起到積極作用。
三是組織學生參觀考察,撰寫考察報告。通過參觀、訪問和考察抗戰(zhàn)遺址、紀念館和一些歷史遺跡,可以讓大學生們較直接、系統(tǒng)地了解歷史上地方戰(zhàn)爭的真實狀況,中華民族悲壯而輝煌的歷史進程,革命前輩救亡圖存的民族精神,一大批文化、科技工作者的艱辛探索和一個地方城市的現代化歷程等。
四是開展各種相關主題活動。如利用清明、國慶等節(jié)假日開展革命紀念館、烈士陵園掃墓活動,緬懷革命先烈的民族氣節(jié)和愛國精神;利用歷史名人和文化名人的誕辰、逝世等周年紀念活動,認識和了解他們的理想與追求;通過大量的文化、科技名人的主題活動來認識和了解他們的愛國情懷和事業(yè)追求。此外,還有開辦電視欄目、專題展覽、建設專題網站等。
地方歷史文化的教育傳承,不僅是一種民間文化資源進入主流教育的過程,也是一個對民族生存精神和文化存在的認知過程,“一個更具人性發(fā)現和理性精神的民族文化整合過程”[3]。運用地方歷史文化資源開展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對于提高大學生人文素質具有重要價值。
[1]楊新起.新世紀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論[M].武漢: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2001.
[2]章啟輝,劉平.發(fā)掘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學資源服務于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J].大學教育科學,2004,(4).
[3]田明.試論高校教學中地方史教育的重要性[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09,(3).
G42
A
1006-5342(2011)08-0145-02
2011-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