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秦陵
(陜西廣播電視大學寶雞市分校,陜西 寶雞 721001)
談起納諫,我們自然會想起唐太宗與魏征這對君臣楷模。但在中國封建社會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善于納諫,敢于納諫,勇于納諫的封建君王,人們會忘卻了漢高祖劉邦。提三尺劍,起身于布衣的劉邦,正是借助于他敢于納諫的勇氣,善于納諫的度量,勇于納諫的作風,在秦末農民起義群雄并起、逐鹿中原的爭斗中,一枝優(yōu)秀、獨領風騷,建立起西漢王朝,其納諫思想不僅特征獨特,其作用也舉足可嘆。
現(xiàn)代漢語詞典解釋“納諫”為“古代指君主采納部下的進諫,后泛指尊長等接受規(guī)勸”。從中我們可以清晰看出,納諫的主客體是君王與臣下,內容為進諫,實際意義就是古代君主接受臣下的正確意見以修正自己的錯誤做出正確的決策。劉邦作為秦末的封建小吏,目睹暴秦之苛政,順應秦末農民揭竿而起的起義大潮,最終建立西漢政權,無論是在《史記·高祖本紀》,還是《漢書·高帝紀》,乃至輔佐劉邦成就大業(yè)的諸王、候的世家、傳記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對臣下提出建議,劉邦表態(tài)為“善”、“說” “從之”的語言俯仰皆是,《漢書》載劉邦“好謀、能聽”,他的納諫已成為不爭的史實。而我們要探究的是起身布衣,胸無點墨,“不修文學”[1]的高祖一生納諫不止的原因何在。具體講,在劉邦一生軍事、政治生活中,其納諫的原因是不同的。
陳勝、吳廣在秦二世繼位的當年,不忍秦之暴政發(fā)動了農民起義,建國張楚政權,劉邦也于當年在蕭何、曹參、樊噲的謀劃與支持下成為秦末農民起義的一支力量。然而以泗水亭長起兵的劉邦要在眾多義軍中顯露頭角,尤其是要與身為楚國公卿后裔的項氏叔父一決高下,這是劉邦能力所不及的,劉邦唯一選擇的方略就是廣納良材、傾聽眾言,力圖發(fā)展。而歷史又恰恰為劉邦提供縱橫天下的廣闊平臺。陳勝、吳廣的農民義軍在起事不久便灰飛煙滅,項羽又是一個“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專橫之人,劉邦此時的善于納諫就為他實現(xiàn)并群雄、滅項楚、一統(tǒng)天下的功利目的奠定了基礎。劉邦起兵后,欲功陳留,但舉棋不定,此時有人向劉邦推薦陳留高陽人酈食其,劉邦便召其問策,酈食其向沛公言到“夫陳留,天下之沖,四通五達之郊也,今其城又多積粟”[2]。建議劉邦攻下陳留,劉邦從之,攻下陳留“得秦積粟”[3]。為日后發(fā)展淘得第一桶金。在遵楚懷王先入關中者為王的約定時,劉邦帶兵攻平陰、絕河津,略南陽郡,在攻取苑城一戰(zhàn)中接受張良諫議重兵包圍苑城,后又聽取陳恢之言,不費一兵一卒攻下苑城,為順利入關鋪平道路。劉邦入關中后,起身布衣的他從未見過宮室之奢華,準備長期留住,樊噲多次諫言,劉邦不從,此時張良再諫“‘夫秦為無道,故沛公得至此。夫為天下除殘賊,宜縞素為資。今始入秦,即安其樂,此所謂助桀為虐……愿沛公聽樊噲言!’沛公乃軍還霸上”[4]。面對言辭如此激烈的諫言,劉邦及時聽之、改正,說明了劉邦的納諫并非做秀。公元前204年,劉邦屯兵以取敖倉,與項羽對持多時,項羽派兵多次侵略漢軍糧道,漢軍糧食匱乏,劉邦欲以滎陽為界求和,但遭到項羽的拒絕,萬般無奈的劉邦,孤獨一擲“乃用陳平之計,予陳平金四萬斤,以間疏楚君臣。于是項羽乃疑亞父,亞父是時勸項羽遂下滎陽,及其見疑,乃怒,辭老,愿賜骸骨歸卒伍,未及彭城而死”[5]。正是劉邦善于納諫、果斷處事,才使他取得了楚漢戰(zhàn)爭勝利這一讓人刮目相看的成績。
西漢政權建立后,如何盡快地恢復長期戰(zhàn)爭所形成滿目蒼夷的經濟,消除有異心的異姓諸侯王,鞏固新生的西漢政權統(tǒng)治是劉邦思考的大問題。為此劉邦在開國之初就頒發(fā)了五年詔令,及相應律條,以求經濟發(fā)展。公元前198年,蕭何營造未央宮,劉邦見其極為華麗、宏狀,非常氣憤,對蕭何曰:“天下匈奴苦戰(zhàn)數(shù)歲,成敗未可知,是何治宮室過度也?”蕭何曰:“天下方未定,故可因遂就宮室。且夫天子以四海為家,非狀麗無以重威,且無今后世有以加也?!保?]。聽了蕭何的解釋,劉邦方才釋然。從中不難看出劉邦時時惦記著社會經濟恢復的良苦用心。公元前200年,楚王韓信陰謀反叛,對此危及國家政權安全的事,劉邦吸取在長期戰(zhàn)爭中形成的經驗,不擅作主張,而是不動聲色問諸侯大臣,用陳平計,偽游云夢,捉楚王,貶其為淮陽侯,到文帝時“異姓盡矣”[7]。也是在漢初之際,劉邦聽從了劉敬、張良的諫言,在政權建設,定都何地,關東舊貴及匈奴問題的處理上都得以圓滿解決,而且占盡天時、地利、人和的優(yōu)勢,不庸置疑的講,正是劉邦在西漢政權建立后的納諫,為西漢政權贏得了發(fā)展經濟,鞏固政權的活動平臺與充足的時間,實現(xiàn)了他基本的功利目標。
劉邦不僅善于納諫,而且在納諫中形成了獨具風格的納諫特征。
1.范圍廣。劉邦在他一生戎馬生涯與國家治理的過程中,始終將納諫作為開展軍事斗爭與治理國家的重要手段,且納諫的范圍十分廣泛,可以說涉及了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乃至于國家行政管理體制,從而才使這個出身細微的布衣皇帝有較大的作為。從政治角度講,暫守漢中稱王,就是劉邦在政治上納諫的一個典范。項羽入關中,末遵守楚懷王之約,自稱西楚霸王,使劉邦王漢中,并三分關中,提防劉邦,劉邦十分惱怒,欲與項羽一決高下,蕭何、周勃、樊噲等人的諫言使劉邦茅塞頓開。蕭何言到:“臣愿大王王漢中,養(yǎng)其民以致賢人,收用巴蜀,還定三秦,天下可圖也。”[8]劉邦正是聽取了他們的諫言,才明修棧道,于漢中養(yǎng)精蓄銳,從而才有了與項羽分兵抗禮的資本,為西漢政權的建立贏得了時機,也正是由于劉邦有一個敏銳的政治頭腦,才善于接納臣下的政治諫言,劉邦入關后,聽從樊噲、張良諫言“乃封秦重寶財物府庫,還軍霸上”。并約法三章“余悉除去秦法”[9]。從而安定秦人之心,從政治制度建設上,贏得民心。從經濟角度講,劉邦雖不懂多少經濟學知識,但他善于接納相關涉及經濟建設的諫言,在攻取陳留的問題上,酈食其一番說理通徹的諫論,使劉邦鐵定決心,得到了大量的經濟支持。出身于戍卒的劉敬在聽到劉邦建都洛陽的消息后,衣舊衣見劉邦,當頭就問“陛下都洛陽,豈欲與周室比隆哉?”[10]并口若懸河地分析了劉邦沛縣起兵至今的社會格局,中肯的說此時與周攀比華麗是萬不可行的,只有“因秦之固,資甚美膏胰之地,此所謂天府者也”[11]。張良也諫到:關中“沃野千里,南方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12],劉邦正是聽從了他們從經濟角度的分析,才決定都關中。從軍事角度講,劉邦在采納軍事諫言的事例比比皆是。從文化角度講,由于劉邦長期生活在社會底層,不知禮儀,既使是稱帝后,也不知宮廷章法,叔孫通諫到“臣愿征魯諸生,與臣弟子共起朝儀”[13]。經月余演練,請劉邦試觀后,推廣到群臣中使用,劉邦此時方知皇帝的尊重。叔孫通的諫言與實踐使劉邦在文化建設上開創(chuàng)了朝庭禮儀之先河。由于劉邦一生讀書很少,以明辨著稱的陸賈常常在劉邦面前談及《詩》、《書》,使劉邦不悅,多次責罵陸賈,但陸賈不惱、不怒耐心諫釋,劉邦面帶慚愧對陸賈言到“試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敗之國”[14]。陸賈便著十二篇《新語》,每上奏一篇,劉邦未不稱善。一部《新語》為西漢王朝展示了其成功的本質所在,也成為劉邦治國的理論依據(jù)。陸賈的諫言使劉邦明白了文化建設與治國的關系與意義。從行政管理角度講:作為一支義軍領袖與一個封建王朝的開國者,劉邦雖沒有一套科學的行政管理理論,但也在自覺或不自覺的接受著臣下對自己在行政管理出現(xiàn)疏漏的批評與進諫。在國家定都何處的問題上,劉邦聽取了劉敬與張良之諫,才定都于長安,在民族問題、關東貴族問題的處理上,也是聽取劉敬的諫言,才有和親與徙關東貴族的精典之舉。在官員的管理上,劉邦注重發(fā)揮個人不同的特長,將臣下分為“功狗”與“功人”,正確劃分領導者與被領導者的關系,劉邦曾經坦誠的說:我正是有了蕭何、張良、韓信這三者才會奪取天下,在臣下的位次排名上,大家都認為曹參功勞最多,宜第一,但劉邦在聽取了關內侯鄂君的諫言后,“于是乃令蕭何,賜帶劍履上殿,入朝不趨”[15]。在行政制度建設上,雖然劉邦無更多的制度建設,但在戎馬中,能受張良等諫,約法三章,建立西漢政權后,叔孫通禮制與陸賈《新語》的問世,實際上也都是劉邦聽諫后在規(guī)范國家行政管理中的實踐。
2.對象多。劉邦納諫不僅涉及面廣,而且對象也十分寬泛,不僅有長期接受儒學文化熏陶的知識分子,也有曾經為秦王朝奔走服務的地方小吏;不僅有在百萬軍中驍勇無比的將軍,也有休閑在家等待明君的一介草民。劉邦就是從這些社會屬性復雜的不同社會關系參與者的諫言中,吸取精華,保證了軍事斗爭與治理國家取得一個個勝利。①社會賢能。他們飽讀詩書,雖有滿腹才華,然未遇賢能之君,一但為劉邦所用,其諫言的價值與份量不可價估,無可比擬,這類人群以酈食其與劉敬為代表,史載:“酈食其者,陳留高陽人也,好讀書,家貧落魄,無以為衣食業(yè),為里監(jiān)門吏。”[16]正是這個被人稱為狂生的酈食其,卻獨以劉邦為上,傾其全身所學,多次上諫劉邦,功不可沒。同樣出身戍卒的劉敬,衣羊裘,穿戴不雅的見劉邦,滔滔不決、一口氣講出了輔漢三策,為漢初的政治穩(wěn)定道出了肺腹之言。②能征善戰(zhàn)的將軍,由于劉邦納諫在很大程度上是為取得軍事斗爭的勝利,因此,一大批長期征戰(zhàn)于沙場的將軍就成為納諫的主要對象。韓信、樊噲就是主要代表。與劉邦同為鄉(xiāng)里的樊噲,與其俱隱,同時舉事,長期追隨劉邦,經歷無數(shù)大戰(zhàn),在殘酷的軍事斗爭中,劉邦從他那里得到了不少難得可貴的建議。先為楚王,后為淮陰侯的韓信不僅為劉邦勾勒了爭雄天下的美好藍圖,更是屢次上諫,輔助劉邦正確決策,取得了軍事上的不斷勝利。③熟讀詩書的飽學之士。陳平、陸賈、張良就是代表。“陸賈者,楚人也。以客從高祖定天下,名為有口辯士,常使諸侯”[17]。這個剛直直諫辯士,使劉邦接受了《新語》,才明白秦之所以亡,漢之所以興的道理。陳平“少時家貧,好讀書,治黃帝,老子之術”[18]。也是這個被人不看好,微詞頗多的人,面對劉邦的一些錯誤決斷,直言急諫,可以說劉邦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陳平的上諫與計謀。張良父輩皆為官吏,至他時再未做官,然長期浸于《詩》、 《書》中,成為漢初三杰。史載: “沛公善之,常用其策?!保?9]④具有一定組織管理經驗與前秦官吏。蕭何、張蒼最為典型?!笆捪鄧握?,沛豐人也,以文無害為沛公吏掾”[20]。他既粗通文墨,又熟悉秦的歷史演化,更了解劉邦集團的實際,每每上諫,切中利害,使劉邦受益匪淺。
3.善于聽取不同意見并及時修正錯誤。劉邦在納諫中始終從不同的多個層面聽取諫言,做一對比,保證決策的正確。出身低下的劉邦,當酈食其前來陳述攻取陳留的意見時,劉邦還在讓兩個女子洗腳,酈食其嚴厲的責問、批評了劉邦,劉邦立即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接受酈食其的建議,“于是沛公輟洗,起攝衣,延酈生上坐,謝之”[21]。劉邦正是聽取了酈生的諫言,改正了自己的錯誤,酈食其才道出了他對陳留的攻取的想法。同樣也是酈食其在公元前204年,項羽圍困劉邦于滎陽,急切之中,酈食其為劉謀劃了復立六國后世、南面稱霸而擊敗項羽的計謀,此計即將實施時,張良審時勢度,向劉邦諫列八條殺不可為的理由,劉邦當即修正了自己的錯誤決定。西漢政權建立后,匈奴成為困擾劉邦的一塊心病,為此劉邦派劉敬再去匈奴打探,劉敬認為“今臣往,徒見羸瘠老弱,此必欲見短,伏奇兵以爭利。愚以為匈奴不可擊也”[22]。但此諫未被劉邦接受,故有平城之辱,劉邦悔恨未聽劉敬之言,班師后,親自釋放了劉敬,而且真心道歉“‘吾不用公言,以困平城,……’。乃封敬二千戶,為關內侯,號為建信侯”[23]。之后,劉邦又詢問劉敬對匈奴問題的看法,劉敬提出了以長公主妻之的和親策略,劉邦大喜過望,正是劉邦善于在不同時刻,采納聽取同一問題的不同諫言,及時修正錯誤,方保漢初經濟不振的前提下邊境安寧,并首創(chuàng)以“和親”之舉處理民族問題的方法,為后世延用。
4.行為果斷。劉邦不但善于納諫,勇于納諫,而且在納諫后及時行動,果斷剛毅又成為其納諫的一大特點。在劉邦的智囊中,陳平可謂是一個頗有爭議之人,但劉邦不僅大膽使用陳平,而且對陳平提出的諫議,大多接受并及時實施。楚漢戰(zhàn)爭中,由于項劉軍事力量懸殊過大,陳平向劉邦諫議用金錢行反間計,離間楚之君臣,“漢王以為然,乃出黃金四萬斤,與陳平,恣所為,不問其出入”[24]。劉邦一次拿出數(shù)量如此巨大的金錢,這不是一件小事,而且全由尚有爭議陳平掌握,且不問其出入,足以說明了劉邦聽諫的果斷,用人的果斷,尤其是聽諫后行為的雷厲與果斷,正是這種果斷,使項羽集團內部發(fā)生了分裂,為劉邦取得軍事勝利創(chuàng)造了天機。公元前195年,劉邦欲更立太子,叔孫通通過歷史典故,從晉獻公、秦始皇立太子的歷史教訓勸諫劉邦,并嚴肅的講“陛下必欲廢嫡而立少,臣愿告伏誅,以頸血污地”[25]。劉邦聽后,隨即聽取其諫言,調侃的說到,我只是一句玩笑話罷了,不必當真,聽你的就是了,劉邦不僅只是聽了叔孫通的諫議,而且在行為上果斷更改,再無更換太子的想法了。劉邦納諫后的行為果斷,保證了軍事斗爭的勝利與政權統(tǒng)治的穩(wěn)固。
出身卑微,不好儒的劉邦正是通過善納諫言、集思廣益、博采眾議、修正錯誤,保證了重大決策的正確,在軍事斗爭、政權建設、經濟復蘇、制度建設、文化建設等層面取得了原本是他根本無法取得的成就。為漢初社會的發(fā)展做出了貢獻,成為后世歷代封王君王納諫的典范。
[1]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2.
[2]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