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樹林
(瓊州學院 人文社科學院,海南 三亞 572022)
試論兒歌教學的特點及其對“對外漢語教學”的啟示
羅樹林
(瓊州學院 人文社科學院,海南 三亞 572022)
兒歌教學是兒童一種學習和掌握語言的流行形式之一。兒童在學習一些簡單、通俗的兒歌時的學習效果特別好。這就為我們的對外漢語教學提供了一些參考。本文從兒歌的分類、特點和作用入手,分析了兒歌教學對“對外漢語課堂教學”、“對外漢語教材編寫”的幾點啟示。
兒歌;對外漢語;課堂教學;教材編寫
(一)釋題
1.兒歌(nursery rhyme)
兒歌是以低幼兒童為主要接受對象的具有民歌風味的簡短詩歌,在我國古代也叫童謠。兒歌是兒童文學最基本的體裁形式之一,內(nèi)容上多反映兒童生活情趣,傳播生活知識;形式上詞句音韻流暢,易于上口,節(jié)奏輕快。
2.對外漢語教學 (Teaching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對外漢語教學是對外國人的漢語教學,也就是教外國人漢語。通常情況下,來華學漢語的外國人都是把漢語作為第二語言進行學習的成年人。他們學習漢語的目的是掌握漢語這門語言,以達到能運用漢語和中國人交流的目的。
(二)兒歌教學與對外漢語教學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
1.兒歌教學與對外漢語教學的聯(lián)系
兩種教學方式存在一系列的相似點:
(1)學習的主客觀條件相似。兩種語言學習都需要具備一定的主、客觀條件。主觀條件是指主體必須具備健全的大腦和語言器官,大腦受損傷、聽力有問題會影響語言習得??陀^條件是指必須具備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不能關(guān)起門來學語言。
(2)學習目的相似。兩種語言學習都是為了獲得語言的交際能力,兩種語言學習都必須掌握語音、詞匯、語法等要素和受文化制約的語用規(guī)則,都必須形成一定的聽說讀寫的技能。
(3)學習階段相似。兩種語言學習大體上都要經(jīng)過感知、理解、模仿、記憶、鞏固和應(yīng)用階段。兒童和成年人都使用模仿的手段,但這種模仿都是有意義的。
(4)部分學習策略相似。兩種語言學習有時使用某些相同的學習策略。比如視聽法、情景法、認知法兩種語言學習都可以使用。
2.兒歌教學與對外漢語教學的區(qū)別
但兩種教學方式的差別也比較明顯:
(1)學習主體不同。兒歌教學的對象是低幼兒童,對外漢語教學的對象一般是過了青春期外國成年人。
(2)學習起點不同。兒童學習兒歌是第一語言學習,雖然不是很全面掌握了漢語,至少是作為第一語言學習的,語言環(huán)境比較單純、自然;而外國人學習漢語,是將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的,容易受到原來第一語言的干擾。
(3)學習的目的和動力不同。兒童學習母語是為了生存和發(fā)展,為了跟社團的成員交往,動力非常強,這是一種天然動力。成人學習第二語言的動力目的具有多樣性和可變性,有的為了教育,有的為了學術(shù),有的為了職業(yè),有目的時,學習動力強,一旦遭受挫折時,就缺乏進取心了。
(4)學習條件、環(huán)境不同。兒童學習兒歌是處于一種自然的環(huán)境當中,有很多人說漢語的人和他們“扎堆”;而對外漢語教學則主要依靠課堂,課后一般缺乏說漢語的人“扎堆”的環(huán)境。
(5)學習過程也不同。兒童學習兒歌往往從詞語開始,然后學習詞組和句子,在學習兒歌的過程中同時形成概念和思維能力。對外漢語教學的對象一般大腦中已經(jīng)能夠具備了一定的概念和思維能力,他們要做的是把漢語與原來的母語對照,從而掌握漢語。
總上,兒歌教學是兒童的第一語言學習,而對外漢語教學屬于第二語言學習。兩者有一定的差別,但兩者也有一定的聯(lián)系。求同存異,找出一定的規(guī)律,可以達到兩種學習的相互借鑒、相互促進的目的。
(一)分類
兒歌大致可以分為三類:游戲兒歌、教誨兒歌、訓練語言能力的兒歌(如繞口令等)。
1.游戲兒歌
這類兒歌寓教于樂,在學習游戲的過程中,把歌謠的學習融進游戲當中,不失為一種比較好的教學方法。這類兒歌比如《跳皮筋》、《丟手絹》等,如:
(1)《跳皮筋》
小皮球,香蕉梨,馬蘭開花二十一;
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
三八三五六、三八三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
……
九八九五六、九八九五七,九八九九一百一。
(2)《丟手絹》
丟手絹丟手絹,輕輕的放在小朋友的后面。
大家不要告訴他,快點快點抓住他,快點快點抓住他。
2.教誨兒歌
這類兒歌把知識教育融進歌曲教學當中,在兒童唱歌娛樂的同時,讓他們掌握了知識技能或者文化教育。這類兒歌的數(shù)量是最多的。比如:
(1)《數(shù)數(shù)歌》
一什么一,鉛筆一;二什么二,鴨子二;三什么三,蝴蝶三;四什么四,帆船四;五什么五,勾勾五。一二三四五,一起學數(shù)數(shù)。
六什么六,哨子六;七什么七,拐杖七;八什么八,眼睛八;九什么九,氣球九;十什么十,一根棍子一個球十。六七八九十,一起來數(shù)數(shù)。
(2)《字頭歌》
小珍子,卷袖子,幫助媽媽掃屋子。擦桌子,擦椅子,拖得地板象鏡子,照出一個好孩子。
這類兒歌可以讓兒童學會數(shù)數(shù),還掌握了字頭“子”,同時加強了形象思維的訓練,加強了勞動教育。
3.訓練語言能力的兒歌
兒童的語言能力需要識別,需要記憶,在兒歌教學中插入一些提高語言技能的訓練比如繞口令等,可以讓兒童更快理解語音、語形、語義的區(qū)別,同時也增強了兒童的語言表達能力。比如:
(1)《盆和瓶》
車上有個盆,盆里有個瓶,乒乒乒,乓乓乓,不知是瓶碰盆,還是盆碰瓶。
(2)《夸駱駝》
駱駝馱著貨,貨用駱駝馱,伯伯牽駱駝,一個跟一個。
穿過大沙漠,不怕渴和熱,伯伯夸駱駝,干活真不錯。
(二)特點
1.形式簡短,結(jié)構(gòu)單一,反復遞歸
兒歌往往在形式上比較簡短,常常會反復運用一個語法結(jié)構(gòu),形成語法“遞歸”,達到強化記憶的目的。比如:
(1)《來,來,來上學》
來,來,來上學;學,學,學文化;化,化,畫圖畫;圖,圖,圖書館;館,館,管不著;著,著,著大火;火,火,火車頭;頭,頭,大鼻頭。
大鼻頭,住高樓,高樓底下一群猴,樓倒了,猴跑了,氣得大鼻頭摔倒了。
(2)《比尾巴》
誰的尾巴長,誰的尾巴短,誰的尾巴像把傘?
猴子尾巴長,兔子尾巴短,松鼠尾巴像把傘。
誰的尾巴扁,誰的尾巴彎,誰的尾巴像把扇?
鴨子尾巴扁,公雞尾巴彎,孔雀尾巴像把扇。
2.語言活潑,重視押韻,容易誦記
兒歌的語言重視語音修辭以及詞句的錘煉。常常選擇一些日常生活的常用的活潑語言,讓兒童掌握母語,同時加深記憶。如:
(1)《找朋友》
找找找啊找朋友,找到一個好朋友。敬個禮啊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
(2)《輩分歌》
爸爸、爸爸、爸爸,爸爸的爸爸叫什么?爸爸的爸爸叫爺爺。
媽媽,媽媽,媽媽,媽媽的爸爸叫什么?媽媽的爸爸叫外公。
3.內(nèi)容淺顯,思想單純,貼近生活
(1)《郴州童謠》
什么藥,膏藥;什么膏,雞蛋糕,什么雞,現(xiàn)雞;什么現(xiàn),陽線;什么陽,太陽;什么太,老太太;什么老,豆腐老;什么豆,豌豆;什么豌,臺灣;什么臺,抬起你媽媽進棺材。
(2)《什么好》
什么好,公雞好,公雞喔喔起得早;
什么好,小鴨好,小鴨呷呷愛洗澡;
什么好,小羊好,小羊細細吃青草;
什么好,小兔好,小兔玩耍不吵鬧。
(三)意義
兒歌的教學具有三個作用:一是對兒童進行情感教育、二是對兒童啟迪心智、三是訓練兒童的語言能力。
1.對兒童進行情感教育
(1)《拍手歌》
你拍一,我拍一,天天早起練身體;
你拍二,我拍二,天天都要帶手絹;
你拍三,我拍三,洗澡以后換襯衫;
你拍四,我拍四,消滅蒼蠅和蚊子;
你拍五,我拍五,有痰不要隨地吐。
(2)《孫悟空打妖怪》
唐僧騎馬咚咚咚,后面跟著孫悟空;孫悟空,跑得快,后面跟著個豬八戒;豬八戒,鼻子長,后面跟著沙和尚;沙和尚,挑擔籮,后面跟著老妖婆;老妖婆,真正壞,騙過唐僧和八戒。唐僧八戒真糊涂,是人是妖分不出;分不出,上了當,多虧了孫悟空眼睛亮;眼睛亮,冒金光,高高舉起金箍棒;金箍棒,有力量,妖魔鬼怪全掃光。
2.對兒童啟迪心智
(1)《猜謎語》
十姐妹,穿耳索,一個惹了禍,個個跑不脫。(謎底:鞭炮)
白嫩小寶寶,洗澡吹泡泡,洗洗身體小,再洗不見了。(謎底:肥皂)
(2)《什么尖尖尖尖上天》
什么尖,尖尖尖上天?寶塔尖,尖尖尖上天。
什么尖,尖尖在水邊?菱角尖,尖尖在水邊。
什么尖,尖尖街上賣?粽子尖,尖尖街上賣。
什么尖,尖尖姑娘前?花針兒尖,尖尖姑娘前。
3.訓練兒童的語言能力
(1)《扁擔長,板凳寬》
扁擔長,板凳寬;板凳沒有扁擔長,扁擔沒有板凳寬;扁擔要綁在板凳上,板凳偏不讓扁擔綁在板凳上。
(2)《從前有座山》
從前有座山,山里有個廟,廟里有個鍋,鍋里有個盆兒,盆里有個碗兒,碗里有個碟兒,碟里有個勺兒,勺里有個豆兒,我吃了,你饞了,我的故事講完了。
根據(jù)前文所列的兒歌的分類、特點和作用,我們可以總結(jié)出一些基本規(guī)律,以資給對外漢語教學提供借鑒。
(一)給對外漢語課堂教學的啟示
1.寓教于樂,重視游戲的廣泛運用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插入一些游戲,往往事半功倍。學生一般生性好玩,留學生對古板的課堂教學往往沒有興趣,事實上,古板的教學也容易扼殺學生的天性和想象力。在教學過程中,穿插一些唱歌、跳舞、詞語接龍、猜謎語、捉迷藏、集郵、演講比賽等游戲,不但啟發(fā)其心智,還提供了他們參與的積極性。周健的《漢語課堂教學技巧與游戲》一書中就提到了幾百種游戲,可以借鑒選用。
2.簡化語法,重視語法遞歸,反復強化記憶
一堂課,語法點不宜過多,也不宜講解一些過于復雜的語法點。要做到盡量簡化語法。
關(guān)于“語法遞歸”。錢冠連(2001)給“遞歸”下的定義是:“語言結(jié)構(gòu)層次和言語生成中相同結(jié)構(gòu)成分的重復或相套?!痹诤喕幕A(chǔ)上做到反復遞歸,加深印象。筆者總結(jié)出四種語法遞歸現(xiàn)象:
(1)語素遞歸。如“子”:桌子、椅子、窗子、簾子、本子、被子、帽子、鏡子、票子……
(2)詞語遞歸。如“打”:打開水、打毛衣、打針、打牌、打仗、打了一個結(jié)……
(3)短語遞歸。如“定中短語”:院子里的我昨天剛買的那朵玫瑰花開了……
(4)句子遞歸。如“有字句”:山上有座廟,廟里有個和尚,和尚有只黑狗,黑狗有個狗盆……
3.立體交叉,重視多種教學手段并舉
直觀法、視聽法、全身反應(yīng)法、情景法、交際法、暗示法、聽說法等等,只要可以為我所用,都可以嘗試。但團體教學法的效果一般好過個人教學法,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入團體,共同增強學習的動力。
(二)給對外漢語教材編寫的啟示
參照兒歌教學,我們的對外漢語教學也應(yīng)該走如下路線:
1.貼近生活,通俗易懂
(1)選一些貼近生活的、留學生感興趣的題材。比如:婚姻、戀愛、家庭、婦女、教育、旅游、環(huán)保、最新科技、感人的故事等等。切忌一些與生活毫不相關(guān)、不切實際、不具代表性的題材,如UFO和皇帝生活,知道的人很少,也不容易學生闡發(fā)自己的觀點。
(2)課文用語要口語化,通俗易懂。切忌使用一些過時的文言文,或者一些只有中國人才懂的緊縮句,盡量選取一些鮮活的日常交際用語。比如“刮骨療毒”、“投筆從戎”這些話日常基本不怎么說了,學生也不易懂,應(yīng)該舍棄。
2.聽說讀寫,選編一些容易誦讀的情感美文
課文編寫盡量做到求簡不求繁,盡量使課文趣味性和可讀性結(jié)合、韻文和散文結(jié)合、整句和散句結(jié)合、長句和短句結(jié)合。情感至上,打動人心,選取一些具有真情實感的文章。
3.陶冶情操,重視對中國精髓文化的介紹。
這是最重要的一點。要培養(yǎng)留學生對中國文化的熱愛,就必須把中國最精髓的文化拿出來。比如中國的節(jié)慶文化(如春節(jié)、端午)、中國的旅游(如長城和桂林)、中國的智慧(比如諸葛亮和孫子)、中國的價值觀(如家庭婚姻觀)、中國的特色文化(如對聯(lián)和燈謎)等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習俗,都可以編進教材。讓留學生對中國感興趣,覺得中國人這樣生活很好,從而陶冶了留學生的情操。
本文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兒歌教學和對外漢語教學在內(nèi)容和形式上雖然不太一樣,但兩者也有諸多相通之處。我們可以把兩種教學方式比照來看,求同存異,揚長避短。從日常淺顯的兒歌教學中,我們發(fā)現(xiàn)一些基本教學特點和規(guī)律,對我們的對外漢語教學非常有用,我們可以吸收兒歌教學中一些有價值的教學方法,將它應(yīng)用到對外漢語教學中,往往事半功倍,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崔永華,楊寄洲.漢語課堂教學技巧[M].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2.
[2]劉珣.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M].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0.
[3]錢冠連.語言的遞歸性及其根源[J].外國語,2001,(3).
[4]周健.漢語課堂教學技巧與游戲[M].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