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法人人格權理論的展開

      2011-08-15 00:47:45
      上海財經大學學報 2011年6期
      關鍵詞:名譽權名譽人格權

      薛 軍

      (北京大學 法學院,北京 100871)

      近年來隨著民法典編纂進程的推進,人格權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相關的理論研究也取得了顯著發(fā)展,在這之中也包括了與法人人格權相關的研究。民法學界對法人是否能夠享有人格權問題進行了理論探討,對法人人格權的特點、類型,法人是否享有一般人格權等問題進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系列論點。①但總體而言,民法學界關于法人人格權的理論研究,在很多方面還有待于進一步展開。比如學界普遍認為,法人能夠享有人格權,但是由于法人與自然人存在差別,因此法人只能享有與其性質相適應的人格權。這個論斷固然成立,但法人人格權與自然人人格權究竟存在什么差別,以及基于這種差別,法人究竟能夠享有哪些類型的人格權,理論上并沒有給出具體的、進一步的說明。另外,法人類型上的區(qū)分,比如說私法人與公法人,社團法人與財團法人等,是否對它們在具體人格權的享有和法律救濟上產生影響;民法理論上所謂的第三民事主體,也就是與法人類似,但也存在重要差別的所謂“非法人組織”是否能夠享有人格權,這些都是需要研究但在目前還沒有展開的問題?;诖?,筆者將本文定位為關于法人人格權基本理論問題的展開。在論述切入點的選擇上,本文側重于推進對那些學界沒有關注,或者雖然有所關注,但是研究不夠充分的問題的闡述。

      一、法人人格權與自然人人格權的關系

      在討論法人人格權的結構之前,有必要提及中國民法理論中仍然存在的否認法人可以享有人格權的論調。雖然說這種論調無論從實在法規(guī)范,還是從理論層面來看,都已經失去影響力。但筆者認為這種論調之所以存在,主要是因為中國民法學界不少學者忽視了團體——在民法的語境中,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指法人,但也包括非法人組織——所承載的多維度的政治、社會、文化功能,②而局限于從經濟的角度來理解社會生活中的法人現(xiàn)象。這種理論取向一方面不利于形成有助于社團發(fā)育的民法制度環(huán)境,另一方面也是對公民尊嚴、人格等概念過于狹隘的理解。這種存在很大偏頗的思路必須予以清理并加以糾正。法人人格權的否定論,建立在對人格權內涵過于狹隘的理解之上,沒有認識到人格權就其實質而言,不過是法益保護的一種制度工具,它本身并沒有一成不變的本質。作為一個便于法律理論思維的展開以及便于法律制度設計、法律規(guī)范適用的概念,將人格權制度運用于對某些類型的團體利益提供民法保護,這是一個合適的選擇。堅持認為法人不享有人格權,就效果而言其實是不恰當?shù)叵拗屏巳烁駲噙@一法律概念發(fā)揮作用的領域。鑒于筆者先前已經撰文對法人人格權否定論進行了批駁,在這里不再重復。③

      在關于法人人格權的問題上,即使在一般層面上充分論證了法人可以享有人格權,這只解決了一個前提性質的問題。接下來需要探討的則是更為具體的規(guī)范設計和適用層面上的問題。當我們說法人可以享有人格權,這種“享有”究竟意味著什么?如果我們把法人與自然人看作相同性質的民事主體,法律上關于人格權的規(guī)定,同等地針對這二者,那么有關人格權的規(guī)定,對于法人就是直接適用的規(guī)范適用模式。但如果我們認為法律上關于人格權的規(guī)定,是以自然人為“原型”而設計,在涉及法人人格利益保護的問題上,法人只在一定的范圍內、有限的程度上類似于自然人,那么法律上關于人格權的規(guī)定,就應該是一種受到諸多前提條件約束的類推或準用的規(guī)范適用方式。要妥當?shù)鼗卮疬@一問題,必須結合法人的基礎理論來展開分析。基于不同的法人理論,會對這一問題給出完全不同的答案。

      分析某種法律狀態(tài)“歸屬”的內涵和性質,在涉及超自然人個體的法人的時候,必須區(qū)分兩個不同的層面,也就是“實質層面”(elemento materiale)與“形式層面”(elemento personale)。實質層面上的歸屬,指的是一個什么樣的權利被賦予了哪一個具體主體。形式層面上的歸屬,則是指出了受領有關法律狀態(tài)的形式上的主體。當一個涉及法律狀態(tài)的歸屬的法律規(guī)范指向自然人的時候,這兩個層面都是確定的。這個規(guī)范不僅指出了歸屬的內容是什么,而且也指出了誰是歸屬的具體對象。但是當相關的法律規(guī)范指向法人的時候,其實只確定了形式層面上的歸屬關系,沒有涉及實質層面上的歸屬關系。這是因為,法律規(guī)范在本質上是針對具體自然人的行為的調整規(guī)范,所以指向法人的規(guī)范,其實是不完整的規(guī)范,它需要法人內部組織規(guī)范的配合才可以確定誰在實質上受到權利歸屬規(guī)范的影響。比如當我們說一個法人“擁有”所有權,這只是指出了形式層面上的歸屬關系,這樣的歸屬關系必須借助于法人內部組織規(guī)范才能夠確定,誰有權來行使所有權,來處分有關的權利,是哪個或哪些特定的自然人。④

      把兩個層面上的歸屬關系界定清楚,對于分析法人人格權問題非常重要。從邏輯上看,如果認為法人作為一個超自然人的主體,可以享有人格權,那就意味著至少在權利歸屬關系的“形式層面”上,該權利是由法人來享有的,因此法人人格權并不是法人成員享有的權利。當然這樣的形式上的歸屬關系還要受到法人內部組織規(guī)范的調整,落實到具體成員的頭上,才可以得到實際的主張、行使和處分。但問題在于,那些以自然人的心理感受為基礎的諸如尊嚴、名譽等法益,能夠歸屬于法人嗎?法人能夠自己“感覺”到其尊嚴和名譽受到侵犯了嗎?法人人格權理論,在這一方面受到的質疑最為激烈。

      對這一問題的回答,取決于我們對法人性質的理解。讓我們首先來看“法人實在說”。這一理論,把由自然人組成的共同體視為一個超越其個體組成成員的具有實在性的存在物。團體自身的法律存在,并不完全溶解于個體成員的生存表現(xiàn)中,而是自身擁有一個實體。⑤根據法人實在說,法人所擁有的權利,就是作為一個實際存在的實體的法人本身擁有的權利,與其成員個體無關。把法人實在說作為處理法人人格權理論的基礎,關于法人人格權理論的實踐意義將大打折扣。這一理論構架,把法人的“主體性”與自然人的“主體性”完全等同起來,因此也就把上文提到的形式層面上的歸屬關系,做一種實質化的歸屬關系的處理。這導致在很大程度上否認法人享有人格權的可能性。例如,當我們認為法人“享有”名譽、尊嚴等權利,這樣的“享有”形態(tài),嚴格理解為由法人本身來享有,與其成員毫無關系,由于作為團體的法人不可能有一種“心理感受”能力,所以也不可能享有名譽、尊嚴等人格權。把這樣的一種結論推而論之,也可以說法人不可能享有那些以自然人的生理和心理特質為基礎而存在的人格權。這樣的話,法人人格權理論幾乎就失去了意義。

      但作為一種理解團體的性質的法律思維,“法人實在論”過于極端地把團體與組成團體的個體之間的關系割裂了。團體本來是由個體組成,用以實現(xiàn)特定目的的組織。如果認為團體完全獨立于個體,自己成為一個實在的(因此也就不是與個體相關聯(lián)的)存在物,那么相比之下,組成團體的個體就很可能被壓制或遮蔽了。為此必須堅持從個體的角度來理解法人。法人雖然在形式的層面上享有法律上的主體性,但這樣的主體性是為了法律關系調整的便利而構造出來的主體性,它與自然人在法律上享有的主體性并不完全相同。由此我們就進入到“法人擬制說”的理論脈絡之中。⑥這一理論構架,強調法人作為法律上享有主體性地位的組織,是一種法律的構造,法人是為特定目的服務的法律制度設計。⑦

      在法人擬制說的理論架構中,雖然也認為法人可以享有某種權利,但這里所指的歸屬關系更多的是一種形式上的歸屬關系,它并不意味著法人在嚴格的意義上,實在地擁有某種權利。強調這一點對于法人人格權理論來說非常重要。在法人實在論的理論構造中,法人擁有人格權,這樣的歸屬關系被理解為與自然人擁有人格權完全相同的實質性的歸屬關系。由于絕大多數(shù)人格權中所體現(xiàn)的法益,以自然人的生理和心理特性為基礎,所以導致理論上對法人是否可以享有人格權產生質疑。但在法人擬制說的理論構架中,這樣的質疑就不能成立。因為在這里,當我們說法人擁有某種人格權,更多地是在一種形式的層面上來指稱這樣的歸屬關系。即使法人作為一個團體,不可能有心理感受,這并不影響我們可以在法律技術的意義上認為法人可以享有名譽權、尊嚴權。只要這樣的法律制度設計,符合法律規(guī)范所要實現(xiàn)的目的就可以。法人擬制說在處理組成法人的個體成員與法人整體關系的問題上,更具靈活性,更加強調法人本身的“工具性”意義。

      二、法人人格權的性質與結構

      那么在人格利益保護的問題上,究竟出于什么樣的考慮,必須要借助于讓法人在形式上享有人格權的法律技術來解決問題?對這一問題的回答,與本文在開篇之處提到的對人格利益的一種廣義理解有關。人格權作為一種權利形態(tài),其根本目的,毫無疑問是為了保護作為個體的自然人的人格利益。事實上,如果刨根問底的話,任何法律制度的根本目的和終極追求,都是服務于自然人。但問題在于,自然人的人格利益的存在形態(tài)是多樣化的。它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與自然人個體化的存在方式相聯(lián)系,但這并不排除自然人的人格利益也完全可能以一種團體性的方式存在。由于人是一種社會性的動物,因此個體往往要通過結社組成團體,以團體的形式來發(fā)展和豐富自己的人格形態(tài)。所以保護自然人以團體形式存在的人格形態(tài)以及與之相關的人格利益,也是自然人人格保護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⑧

      對此我們可以通過具體的例子來加以說明。若干愛好橋牌活動的人組成一個社團——橋牌協(xié)會,經常開展一些橋牌比賽之類的社團活動。此時有媒體發(fā)布不實報道,說該社團以開展橋牌比賽為借口,實際上是個賭博團伙。在這樣一個案例中,可以明顯看到以團體形式存在的人格形態(tài)和人格利益。該協(xié)會成員的人格形象、名譽和尊嚴的一部分內容,通過參與該協(xié)會的活動,作為該協(xié)會成員的形式得以產生和展示,從而與該協(xié)會聯(lián)系在一起。在遭受誣蔑的情況下,不能認為存在對某個具體成員的誹謗,因為誹謗針對的是協(xié)會,而不是指名道姓地針對具體個人。協(xié)會成員所遭受的這種侵害的形態(tài)具有特殊性:他們是作為團體(uti universi)而被侵害,不是作為個體(uti singuli)而受到侵害。換言之,他們以其作為社團成員而受到侵害,而不是基于其他的處于這種結社之外的個體資格而受到侵害。⑨這就意味著,由于侵害而形成的法律關系,不是對作為社團成員的個人的侵害關系,而是對作為他們整體的侵害關系。⑩

      對于這種法人成員個體以團體形式存在的人格利益,必須要求法人以自己的——因此也就意味著在形式上獨立于其成員——名義來享有并且進行保護。為了適應這一要求,這樣的人格利益必須在形式上歸屬于法人,要允許法人以自己的名義來享有名譽權。這樣的享有,究其實質不過是一種法律技術,是用來保護法人個體成員以團體形式存在的人格利益的法律工具。而之所以可以將上述特殊形態(tài)的人格利益的保護,訴諸于法人人格權的制度構造來進行保護,就是因為法人所擁有的形式上的主體性地位能夠保證將作為法人成員的個人與法人本身區(qū)分開來。法人的主體性地位,允許法人以自己的名義針對其他的主體來主張“自己的”權利,訴諸于各種救濟程序。這樣就在實際上達到了對自然人以團體形態(tài)存在的人格利益進行保護的目的。從這個角度看,那種認為法人作為一種組織體不可能有心理感受,因此無法證明法人“自己”感受到名譽被侵害了,諸如此類的質疑是沒有根據的。

      以上述分析為基礎,對法人人格權的性質可以做出一些重要的推論。

      首先,基于自然人與法人在“主體性”內涵上的差別,在人格權領域,自然人人格權的保護與法人人格權的保護具有不同的內涵。前者體現(xiàn)了人的保護這一法律的基本價值,后者是一種法律技術設計,目的并非保護法人本身,而是對以特殊形態(tài)存在的自然人人格利益提供保護的特殊形式。自然人人格權與法人人格權承載了不同的利益結構,但二者涉及的都是人格性質的利益,是自然人人格利益的不同表現(xiàn)形態(tài)。因此不應該將二者對立起來,認為保護了法人人格權是對自然人人格權價值的一種貶損。

      其次,法人對人格權的“享有”與自然人對人格權的“享有”具有不同的性質。前者更多的是一種形式意義上的享有,而后者是一種實質意義上的享有;前者是借助于法人的主體性來確定對一種與團體相聯(lián)系的人格利益的形式上的歸屬關系;后者則完全與自然人個體性的存在相聯(lián)系。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不能把自然人人格權與法人人格權放置在同一個平面之上,因為二者所體現(xiàn)的利益的基礎和結構是不同的。

      再次,在自然人人格權與法人人格權之間存在的是一種派生性質的關系。人格權制度,在體系結構上以自然人享有的人格性質的法益為原型塑造起來,其目的在于保護與自然人的生理、心理的特定存在相聯(lián)系的人格性質的利益(例如生命、身體、健康、姓名、肖像、尊嚴、名譽、自由、隱私等)。對于這些人格性質的法益,需要進一步分析,它們是否可以以某種團體的形態(tài)而存在。例如,生命、健康、身體等法益,不可能以團體形態(tài)而存在,而對于尊嚴、姓名、名譽、隱私等法益,除了可以被作為個體的人享有之外,也可能以團體形態(tài)存在。這時就可能存在通過賦予法人人格權的形式,對以團體形態(tài)存在的人格利益進行保護的必要。

      因此,從法律制度設計和法律適用的角度看,法人是否可以享有自然人所享有的某種類型的人格權,取決于該種類型的為自然人所享有的人格法益,是否能夠經受轉變,從為自然人個體(uti singoli)所享有的形態(tài),轉變?yōu)橐粋€團體(uti universi)所享有的那種歸屬形態(tài)。如果相關的人格法益不能經受這樣的轉變,那么該自然人所可以享有的人格權,就不可能以法人人格權的形態(tài)存在。例如,當我們說,團體之所以不能享有家庭方面的權利,不是因為這一權利要求權利主體必須有一種肉身性的存在,或者團體不具有感情認知能力,而是因為這種權利的實質內容及其保護形態(tài)不允許以團體形態(tài)來存在和享有。

      結合上述分析,我們可以把“法人可以享有與其性質相適應的人格權”,這一關于法人能夠享有什么類型的人格權的判斷標準,轉化為以下操作性的判斷步驟?:

      首先,考察以自然人民事主體為模型而構造出來的法律狀態(tài)的具體內容,受到保護的利益的特殊性,判斷該類型的權利中的本質內容是什么。其次,考察把有關的權利賦予給團體(法人)主體后,基于團體內部組織規(guī)范,由團體來享有相關的權利,會導致相關的權利的內涵受到什么樣的影響。將相關人格權的本質內容與通過團體的內部組織規(guī)范來實現(xiàn)保護的權利的內容進行對比,來判斷受到保護的利益是否可以歸屬于由多個主體所組成的團體。在這方面,法人的內部組織化的程度,是否存在一個有效的代表機制,是一個重要的參考因素,甚至是決定性的因素。團體的不同的組織化程度,將會深刻影響其是否能夠享有人格權,以及享有的人格權的內容。在下文我們將看到,那些具備了某種程度的組織性(例如某個宗教組織),但不能有效地代表其成員的團體,往往被否認可以享有某種類型的人格權(例如名譽權),因此不能成為保護其成員的人格利益的法律工具。

      總而言之,法人人格權是一種依托于自然人人格權制度,用以保護特定形態(tài)的自然人人格利益的法律制度設計。法律上關于自然人人格權的規(guī)定,并非直接適用于法人,而是通過類推和準用的方式,在滿足諸多前提條件的時候適用于法人。當我們在討論法人人格權的問題的時候,必須注意到我們并非是在與自然人人格權的相同意義上使用人格權這一概念。為了進一步說明我在上文中闡述的論點,下文結合法人名譽權問題來做出具體分析。

      三、法人如何享有人格權:以法人名譽權為例的分析

      認為法人可以享有名譽權,并不意味著法人作為一個組織體本身存在名譽感。作為組織體的法人本身,不可能存在什么主觀感受。法人名譽權所指的是,在法人成員的名譽感和尊嚴感中,有一個組成部分,以其從屬于該法人的形式而存在,與該法人總體的社會形象相聯(lián)系。對法人名譽和尊嚴的貶損,其實就是對其成員以團體形態(tài)存在的名譽和尊嚴的貶損。與個體的名譽和尊嚴的保護所不同的是,這里的個體結合在一個整體之中,作為一個整體而受到侵犯。在這樣的情況下,保護法人的名譽和尊嚴,是保護其成員的名譽和尊嚴的一種途徑。

      在法人名譽權受到侵犯的情況下,有權起訴的人是根據法人的內部組織規(guī)范,有權形成法人意志的機關。法人的權利在受到侵犯的時候,尋求司法救濟和保障,通常情況下屬于法人的法定代表人的權限范圍。

      認可法人可以享有名譽權,并不意味著排斥其成員個體可以享有名譽權。因此在實務上需要處理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如何界定某一個行為究竟是侵犯了法人的名譽權還是侵犯了法人的某一個成員(比如法人的某個管理人員)的名譽權。在這個問題上的判斷,對于決定究竟是由法人來訴求還是該成員來訴求,抑或二者都可以訴求獲得保護,非常重要。一般來說,如果有關侵犯名譽權的行為,并不完全表現(xiàn)為針對法人整體本身,而是通過明確的指稱或者雖然不直接指出,但可以毫無疑問地具體確定的方式,也涉及法人的個體成員,那么該行為也同時侵犯了其成員以個體形式存在的名譽和榮譽。在這樣的情況下,法人和有關成員可以分別提起訴訟。但是二者訴求的內容是不同的。之所以強調侵犯行為指向的是法人整體本身,還是針對某個具體的個人,主要的原因在于,只是在前一種情況下,才存在對所有成員以團體形態(tài)存在的名譽利益的侵犯。

      比較復雜的情況是,在有的時候,針對法人的某個個體成員的名譽和尊嚴的侵犯,是否可以被看作也侵犯了法人作為一個整體的名譽和尊嚴。為此就必須考慮相關的針對法人個體成員的侵犯行為,是否對于該成員所從屬的法人整體的名譽和尊嚴構成了侵犯。在這種情況下,需要考慮的因素主要包括,侵犯行為的性質和嚴重性,相關的侵犯行為發(fā)生的環(huán)境,所使用的表述,被侵犯的人在法人的運作和活動中具有什么樣的地位,以及侵犯的人從事侵犯活動所追求的目的等。?如果結合這些因素的考察之后,發(fā)現(xiàn)有關的侵犯行為雖然在形式上針對某個法人的個體成員,但是該侵犯行為在實質上也侵犯了法人作為一個整體的名譽,那么后者也可以主張其名譽權遭受侵害,從而要求獲得救濟。

      在民法的理論體系中,國家以及公共行政機構也是法人,只不過在性質上屬于公法人。那么公法人是否可以享有人格權,特別是名譽權呢?在上文提出的分析框架中,之所以賦予法人以某些類型的人格權,是因為其成員的人格利益可能以團體的形態(tài)表現(xiàn)出來,保護法人的人格權的目的是為了保護其個體成員以團體方式存在的人格利益。但這樣的分析框架對于諸如國家與公共機構之類的公法人并不適用。因為侵犯國家或公共行政機構的名譽,損害的是表現(xiàn)為公共機構的可信賴性以及相應的行政管理效能等諸如此類的國家利益,而不是公共機構的工作人員個體的特殊形態(tài)的人格利益。在這樣的情況下,雖然可以通過民法上的救濟手段來對侵犯公共機構名譽的行為進行制裁,要求進行賠償,但相應的賠償金應該歸屬于國庫。在這方面,歐洲國家的經驗值得我們關注。意大利的法院曾經明確承認對國家的名譽的損害,可以要求進行賠償。意大利某電影制片商在一部電影中攻擊伊朗軍隊的暴行,后來證明這一指責根本就是無中生有,意大利法院判決制作商向伊朗支付5億里拉的損害賠償。?

      如果我們把考察的視野進一步放寬,就會涉及非法人團體的名譽和尊嚴如何保護的問題。這一問題與非法人團體是否可以享有人格權的問題密切聯(lián)系。關于非法人團體的人格權,主流觀點認為,因為這種組織體缺乏獨立的法律上的人格,因此這種主體不可能享有人格權。這方面的一個著名案例是,意大利的一個電視節(jié)目侮辱了克羅地亞人,導致在意大利的克羅地亞人組織起來,成立了一個“捍衛(wèi)克羅地亞委員會”,并以委員會的名義起訴電視臺。意大利法院判決該委員會敗訴,理由是該委員會缺乏代表性。法院認為在這種情況下,有權代表克羅地亞人的組織只能是克羅地亞共和國。?從該案例看,某一個團體要成為人格權的享有者,必須具有法人資格。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如果嚴格地堅持這樣的標準,可能會導致不合理的結果。在歐洲國家經常遇到的問題是,有些政治性質的組織比如工會,通常拒絕接受法律所規(guī)定的社團登記,因此在法律層面上并不是法人。?但這些工會組織經常受到右翼勢力控制之下的新聞媒體的誹謗和騷擾。為此歐洲國家在理論上也傾向于承認非法人團體在符合特定條件(例如具有相應的組織機制,能夠充分代表其成員的利益)時,也可以享有人格權。

      如果把團體的概念進一步放寬,那么就會進一步提出對那些基本上不具有組織性,但在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觀念上被認為構成一個團體的成員的名譽和尊嚴的保護問題。例如針對從屬于同一個種族、社會階層,從事同一種職業(yè),信仰同一個宗教,具有同一種政治觀念的人群的侮辱性言論。這樣的行為肯定沒有侵犯單個人的名譽,?但是侵犯了所有從屬于這個團體的人的名譽。傳統(tǒng)的民法理論在這一問題上采取嚴格限制的做法,因為在這里沒有辦法確定侵犯行為的消極主體,也沒有一個能夠有效代表這些被侵犯者的人的積極主體。但歐洲國家判例的趨勢認為,如果能夠確定一個唯一的具有充分代表性,能夠體現(xiàn)被侵犯的團體的所有成員的代表機構,那么由其來提起訴訟,是被允許的。在意大利就發(fā)生過這種性質的案件。當“耶和華的見證人”教徒受到了一種不指名道姓的一般性的污蔑的時候,法庭允許該教在意大利的聯(lián)合會作為代表機構提起訴訟。?法律救濟上的這一路徑之所以能夠走通,是通過類推的方法來論證?!兑獯罄穹ǖ洹返?601條允許在涉及不正當競爭的時候,相關的行業(yè)協(xié)會具有作為行業(yè)的代表進行訴訟的資格。學理上認為可以把這樣的做法類推適用于對某一行業(yè)的從業(yè)人員的名譽和尊嚴侵犯時,相關的行業(yè)協(xié)會的訴訟代表資格。但需要注意的是,這里的代表僅僅是一種訴訟程序性質的代表,并不表明是這個協(xié)會本身的權利受到了侵犯,因此它不能主張損害賠償。

      四、結 論

      法人人格權問題在當下中國的人格權理論和立法中占據重要地位。民法學界必須把這一問題放在法人立法政策選擇的宏觀背景中,才能給予其合理定位。法人并不僅僅涉及公民組織起來從事營業(yè)活動這一個財產性的方面,而是涉及保障公民結社自由,改善社會團體的法律制度環(huán)境等與法治建設相關的重大立法政策判斷。法人可以擁有人格權并不意味著法人人格權與自然人人格權具有相同的性質。這二者之間存在著性質上的重要差別,法人人格權是一種法律制度構造,是為了保護自然人以團體的形式而存在的人格利益。在人格權的基本構架上必須堅持以自然人人格權為基本形態(tài),只有在相應的自然人人格利益可以經歷團體化的轉化,能夠為個體作為團體成員的方式來享有的時候,相關的人格利益才可以構造為法人人格權,從而通過保護法人人格權,來實現(xiàn)對團體成員的特殊形態(tài)的人格利益的保護。

      注釋:

      ①王利明:《人格權法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38頁。

      ②A.De Cupis,I diritti della Personalità,seconda edizione,Milano,1982,45s.

      ③⑩薛軍:《法人人格權的基本理論問題探討》,《法律科學》2004年第1期。

      ④A.Fusaro,I diritti della personalitàdei soggetti collettivi,Padova,2002,21s.

      ⑤⑦[德]迪特爾·施瓦布:《民法導論》,鄭沖譯,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00-101頁。

      ⑥F.C.von Savigny,Sistema del diritto romano attuale,trad.it.a cura di V.Scialoja,Torino,1888,II,244,284.

      ⑧V.Zeno-Zencovich,Personalità(diritti della),voce nel Digesto(sezione civile),Torino,1990,440s.

      ⑨G.Giacobbe,Natura,contenuto e struttura dei diritti della personalità,in Il diritto privato nella giurisprudenza,a cura di Paolo Cendon:le persone(III)-diritti della personalità,Torino,p.46.

      ?A.Fusaro,I diritti della personalitàdei soggetti collettivi,Padova,2002,p.36.

      ?A.Fusaro,I diritti della personalitàdei soggetti collettivi,Padova,2002,p.89.

      ?意大利最高法院1992年12月5日第12951號判決。

      ?1992年12月29日羅馬法院判決。

      ?[德]卡爾·拉倫茨:《德國民法通論》(上冊),王曉曄等譯,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36頁。

      ?數(shù)年前美國CNN節(jié)目主持人,卡弗蒂在主持電視節(jié)目的過程中惡意侮辱華人,激發(fā)世界華人的強烈憤慨,導致CNN公開道歉。但這一事件沒有導致法律層面上的訴訟。

      ?威尼斯法院1992年3月23日判決。Cfr.,Diritto di Persona e familia,1992,I,p.1102ss.

      猜你喜歡
      名譽權名譽人格權
      找名譽
      用法律維護人格權
      公民與法治(2022年7期)2022-07-22 07:12:14
      為名譽和土地而請愿
      誰是“名譽鎮(zhèn)長”
      網絡名譽權的法律保護
      人民論壇(2019年3期)2019-02-14 02:37:48
      化解言論自由與名譽權沖突的法律方法
      法律方法(2018年1期)2018-08-29 01:13:44
      論被遺忘權的法律保護——兼談被遺忘權在人格權譜系中的地位
      學習與探索(2016年4期)2016-08-21 12:36:50
      新聞自由與人格權的沖突解讀
      新聞傳播(2016年13期)2016-07-19 10:12:05
      兩親家之間的名譽權之爭
      新聞侵害名譽權的若干問題分析
      新聞傳播(2015年9期)2015-07-18 11:04:12
      贵州省| 仁怀市| 淳安县| 出国| 抚顺市| 饶平县| 左权县| 洪江市| 顺平县| 铜鼓县| 白河县| 阿拉善左旗| 大足县| 黄大仙区| 南靖县| 汕尾市| 同德县| 台东县| 洪洞县| 东辽县| 泰州市| 丰县| 高邮市| 桐城市| 大安市| 南汇区| 金华市| 泗洪县| 绿春县| 习水县| 通化县| 东莞市| 宿州市| 大同县| 辽源市| 醴陵市| 绍兴市| 清新县| 昂仁县| 青岛市| 台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