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楚英
本校學報創(chuàng)辦已經(jīng)三十年了。三十年的歷程,可以說有艱辛,有探索,有領悟,有成果,路是越走越明,越走越寬的。
我于1981年接受學報主編的任務,至1991年止,整整十年。十年中,我所完成的任務,僅僅是搭起了一個學報的架子。不過,回顧起來,這個架子也不是那么容易搭起來的。
現(xiàn)在還清楚記得,任杰院長交給我任務的時候,說了這樣一句話:“只要是有人在報紙、刊物上引用了我們學報文章的幾句話,就是你的成功?!闭б宦?覺得很輕松,不就是有幾句話被人引用么?但仔細一想,要擔起這個擔子并不容易。沒有質量較高的文章吸引讀者,誰無緣無故來引用學報中的幾句話呢?質量較高的文章又從何而來?
學報初辦,毫無名氣,外稿不會來,只有自力更生,組織以教師為主的校內(nèi)人員寫稿,但校內(nèi)教師水平的提高有一個過程,文稿的質量就成為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作為一個高等學校的學報,水平不能過低,總得有幾篇能夠引人注目的文章。但那時,我們學校是文革后剛剛興辦不久的師專,教師基本上是從下面的高中或中師調上來的,一般習慣于照本宣科的教學,偶有一點獨到的見解,隨堂一發(fā)揮,也就過去了,很少有人想到要寫成文章送到報刊上去發(fā)表,而且,那個時候發(fā)表一篇文章,也不那么容易。這一點,我個人是深有體會的。話說回來,學報非辦不可,好文章非有不可,怎么辦呢?這時我自然而然地想到了開展科研的問題。我當時在中文系主持工作,便與有關同志商討這個問題。多數(shù)人表示理解和同意,也有人提出異議,認為我們這類學校沒有條件搞科研。
因為提出異議的人不多,辦學報又勢在必行,沒有展開大討論,就來個沒有條件創(chuàng)造條件辦學報?,F(xiàn)實是回避不了的,作為高等學校,其教學內(nèi)容必須含有科研成分,而高等學校的學報,其文章也必須含有科研成分。教學,科研,這兩者如何結合,如何互動,這對于新辦高等學校,對于新辦高等學校的學報,又是必須明確的。在冥思苦索之際,突然一條思路浮現(xiàn)在眼前,在我們這類學校,教學與科研的關系,應該是:
以教學帶科研,以科研促教學。
所謂“以教學帶科研”,就是教學不照本宣科,應該是既有本本,又有獨立思考。獨立思考所得出的結論,加以闡述,寫成文章,投給學報(沒有硬性規(guī)定,只是歡迎)。這樣,教學就帶動了科研。于是,科研的某些結果又加入到教學內(nèi)容之中,拓寬了教學對象的視野,激勵了他們的求知欲,就收到了以科研促教學的效果。以教學帶科研,以科研促教學,二者構成了一種良性循環(huán),堅持下去,不僅教學質量會有提高,科研的范圍也會逐漸擴大,程度也會加深,寫出來的文章多了,或投學報,或投外刊,就可以看需要而定。
以上的有關認識,只是我個人面對當時實際情況的一種應對思考,現(xiàn)在歸納得比較完整一點,但基本精神是沒有改變的。認識確定之后,在中文系作了一些宣傳和組織工作,也向外系的某些人士作了非正式的表達。這樣一來,效果就顯現(xiàn)出來了:第一期學報共收到了約30多篇稿件。
學報終于創(chuàng)刊了,質量呢?
第一期上中國人民大學復印資料的有3篇,以后連續(xù)若干期都有上的。
外校學報開始轉載我們學報的文章。例如河南鄭州大學學報就轉載了一篇,這篇文章傳到香港,香港的《新民晚報》還作了簡單的報道。
有些文章產(chǎn)生了積極的社會影響,學報連年得到上級的獎勵。這點成績在現(xiàn)在看來,是微不足道的,不過,在那百廢待舉的年代,卻也留下了艱辛的腳印。不特此也,學報辦起來之后,科研真的帶動了教學,教學研究加強了,講座多起來了,課堂教學的內(nèi)容也隨之豐富多彩起來,教學質量明顯得到提高,教學科研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擇其要者而言之:
學校成立了古籍整理小組,編寫了《李白安陸十年研究》一書,書中的多篇考證、分析論文,引起了社會同行的密切關注,在四川江油召開的一次研究李白的學術大會上,十本贈書,一搶而光,索書者絡繹不絕。
中文系主編了全省師專中國古典文學教材,云南曲靖師專也采用了這本教材。
中文系還編寫了中學課本中古代作品分析。當時的許多中學就購買了這本書,其中湖北某名校購買了幾百本。因為購數(shù)不少,為學校增添了一點經(jīng)濟利益。
與此同時,向學報投稿的人多了。以前提出異議的老師投稿了,學生中也有人投稿了,外稿也越來越多了。至此,稿源問題得以解決,從全面看,質量也有所提高。
十年歷程,轉瞬即逝。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對于如何辦好學報,個人有一點切身的體會,體會不一定展示規(guī)律,說句套話:僅供參考。什么體會呢?要辦好學報,就必須敢于發(fā)表有獨特見解的文章。所謂有獨特見解的文章,表現(xiàn)在:對某一個社會問題或學術問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其文卻能力排眾議,獨樹一幟,以深層的理論和精確的證據(jù)擺出自己的見解來。例如當前國家提倡反對“三俗”(庸俗、低俗、媚俗),有的人贊成,有的人反對,贊成者一般流于泛泛之談,反對者則或明或暗,捧媚俗之明星,推反對之實質。此時正需要不斷有獨特見解的文章為國家搖旗吶喊,為建設文明社會出力。又如:一個孔子,研究了兩千多年,但是,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到底是好是壞,還是你說你的,我說我的,這也需要不斷有有獨特見解的文章為傳統(tǒng)文化滌垢去污,還其本來面目,使之為構建和諧社會服務。當然,有獨特見解的文章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寫出來的,因而學報也不容易收到這類稿件。但不容易不等于沒有,我相信三十年來,我們的學報一定發(fā)表了不少這樣的文章,特別是近十年,人們的思想得到了更大的開放與自由。當我們回想起三十年來我們學報有多少文章發(fā)生過積極的社會影響時,那一定會增強我們的信心,使這類文章多一點,再多一點,使學報能起著對內(nèi)促進教學,對外改良社會的作用,也許這就是我們辦學報的主要目的。
要達到這個目的,第一要有謙遜心,卻不能有自卑心。在科研領域,任何狂妄自大,都會導致失敗;但如果自己把自己定為弱勢群體,認為發(fā)表獨特見解是權威的事,是名牌的事,是大牌的事,那思維就要受到不應有的約束,本有的也被攔著出不來了。眾所周知,現(xiàn)實絕非如此,規(guī)律也絕非如此。第二要有法律意識,卻不能有恐懼心態(tài)。發(fā)表獨特見解的文章,其中有的可能要批駁某些觀點和行為,采取謹慎的態(tài)度是必要的,就是要做到四個字:有理合法。所謂有理就是,所發(fā)表的文章是擺事實,講道理,實事求是的文章;所謂合法就是,所發(fā)表的文章是不以造謠、漫罵、污蔑等手段傷害他人的文章。在這個基礎之上,該發(fā)表的就要發(fā)表。如果懷著恐懼心理,一想到觸犯某某,可能惹禍,該發(fā)表的也不敢發(fā)表。那就有點不符合辦學報的目的了。
案頭擺著學校的近幾期學報,常常翻閱,開闊了眼界,增長了情趣。那豐富的內(nèi)容,深刻的見地,精湛的表達,使我不由得不產(chǎn)生今非昔比之感。在此謹以至誠之心,祝我校學報與時俱進,越辦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