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培
(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外語系,河南鄭州 450015)
一般情況下,位移動詞描述的主體是動態(tài)的,可以發(fā)生位移或狀態(tài)變化,而在語言實際使用中位移動詞有如下用法:
例1①文中漢語例子摘自棲柏散文網(wǎng)http://www.vn700.com/Prose/List_4_1.html。英文例子摘自Mtlock(2005)。(a)The road runs along the coast.
(b)A trail goes through the desert.
(c)The railroad tracks follow the river from Brice berg to El Portal.
如例1所示,用位移動詞run,go,follow分別描述主語為靜態(tài)的物體——公路、小路和鐵軌,然而主語卻沒有發(fā)生任何的實際移動。為什么位移動詞會用來描述沒有發(fā)生任何實際移動的靜態(tài)場景呢?
目前,對此種語言現(xiàn)象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認知語言學界和心理學界。Talmy首先在文中注意到了此種語言現(xiàn)象,[1]并將其稱為虛擬位移(virtual motion)[2],之后又作了系統(tǒng)深入的論述,將其命名為虛構(gòu)位移(fictive motion),定義為“以動態(tài)事物為基本參照點的結(jié)構(gòu)來系統(tǒng)而廣泛地描述靜態(tài)場景的語言”[3]。Talmy同時指出,虛構(gòu)位移是語言描寫的普遍現(xiàn)象,并對虛構(gòu)位移進行了系統(tǒng)分類研究。Matsumoto將其命名為主觀位移(subjective motion),從英日對比的角度提出英日虛構(gòu)位移表達的相似點和差異。[4]Matlock從心理學的角度做了一系列的試驗來探求虛構(gòu)位移存在的理據(jù)。[5-7]Stosic利用所建立的有關靜態(tài)處所的對比語料庫來分析描述靜態(tài)處所的三種動詞。[8]
在英語、日語、西班牙語等語言中,對虛構(gòu)位移雖然已有系統(tǒng)論述,卻鮮有文章探討有關漢語中的虛構(gòu)位移表達。鈴木裕文利用從日語翻譯過來的漢語句子對比日漢主觀位移表達,發(fā)現(xiàn)漢語中也有不少虛構(gòu)位移,由于中日語言習慣的差異,在虛構(gòu)位移的表達上也不盡相同。[9]本文試從英漢對比的角度分析漢語中的虛構(gòu)位移結(jié)構(gòu)。
一般情況下,虛構(gòu)位移結(jié)構(gòu)包括如下幾個基本成分:做主語的名詞性短語、位移動詞、介詞短語或賓語。射體(trajector)和路標(landmark)是Langacker認知語法中的一組重要概念。[10]在一個關系語義中,最突出的角色成分稱為射體,其他凸顯的成分稱為路標。路標通常為定位、描述射體提供參照點或背景知識。在虛構(gòu)位移結(jié)構(gòu)中,射體是靜態(tài)實體,是這一結(jié)構(gòu)中描述的對象,介詞短語或賓語作為路標來定位射體,位移動詞則用來描述射體和路標之間的動態(tài)關系。
與一般的位移句不同,虛構(gòu)位移句中的射體通常都是靜態(tài)的,或基本是靜態(tài)的,沒有發(fā)生實際運動。
例2(a)The traffic runs all the way to Carmel Valley Road.(cars traveling 2 MPH)
(b)The traffic runs all the way to Carmel Valley Road.(cars going 40 MPH)
(c)情侶路從拱北粵華花園開始,途經(jīng)海灣大酒店等著名風景旅游點,伴隨著香爐灣迤邐而行,環(huán)繞在綠色的海岸線上。(《石景山與情侶路》)
例2(a)描述了汽車緩慢行駛或基本原地不動情況下的交通狀況,句中的主語基本上是靜態(tài)的,而若汽車以每小時40英里的速度在公路上行駛,則traffic便成了動態(tài)的射體。例2(b)描述的是靜態(tài)的交通狀況,而traffic是動態(tài)的,所以整個句子會讓人難以理解。例2(c)中的“情侶路”是靜態(tài)的,道路本身不會行進,然而人們在描述這一場景時,隨著觀察者或其視線的移動,好像道路在隨著人移動,便出現(xiàn)了虛構(gòu)位移。
Metlock認為,英語中虛構(gòu)位移句的射體是線性或可以延展的實體,例如 road,highway,mountain range,trail,railroad track 等。[7]當射體不是線性的物體時,則需要有足夠的長度,足夠大,或是空間上可以得到延展,如下文的例3。在例3(a)中,我們會設想一個又長又窄的桌子從廚房墻壁一直連到滑動的玻璃門旁;而例3(b)中的主語是“小圓桌子”,是以一個完形結(jié)構(gòu)展現(xiàn)在人們面前的,與后面的位移動詞不匹配,讀起來便有些拗口。
例3(a)The table goes from the kitchen wall to the sliding glass door.
(b)The small round table goes from the kitchen wall to the sliding glass door.
漢語虛構(gòu)位移中的射體也以線性居多,例如“公路”、“河流”,卻并非需要延展得很長或很大,射體的選擇可以根據(jù)說話人所要描述的對象,以不同的視角展現(xiàn)出來。例4(a)中的城鎮(zhèn)——周莊,并非是線性的,在說話人的概念里也不一定是個龐大的東西,相反,卻是個抽象化了的可以移動的實體。同樣,例4(b)中的“山巖土壁”也沒有這方面的限制。因此,在射體的選取上,英漢都要求是靜態(tài)的實體,都多是線性射體,但英語對射體的選取更為嚴格。
例4(a)周莊,這座古鎮(zhèn),宛如遺失了千年的情人,在朦朦朧朧中若即若離地悄然而來。(《夜游周莊》)
(b)我坐在靠山這一邊,倒也沒有什么如臨深淵的感覺,只是見那山巖土壁不時張牙舞爪,面目猙獰地向我們撲來。(《一路向西》)
虛構(gòu)位移中的動詞以運動的物體為基本參照來描述靜態(tài)場景。英語中的常用位移動詞有come,go,follow,descend,ascend,run,climb,enter,exit以及含有方式的位移動詞,如crawl,stagger,zigzag,race等,如例5。含有方式的位移動詞同時展現(xiàn)了位移的方式,包含移動速度的快慢以及位移者當時的情感狀態(tài)。與英語有所不同,漢語中的位移動詞大多具有趨向性,經(jīng)常與表示趨向的詞如“前、后、出、入、上、下、到、進”等連用,更常見的是與“來”或“去”連用,如例6。同樣,漢語中也有方式類的位移動詞,如例7。
例5(a)The highway crawls through the city.
(b)The footpath staggers from the bar to the outhouse.
(c)The fence zigzags from the plateau to the valley.
例6(a)再走,金州的景色漸漸地變得清晰起來,當沿著臺階登上大黑山的主峰,舉目四望時,那大大小小連綿不斷的山峰蜿蜒地向遠方伸展而去。(《大黑山游記》)
(b)岸旁的高山似乎頃刻即向你壓迫聚攏而來。(《印象桂林》)
例7 而漓江就是桂林山水的魂魄,它集聚山水之精粹,彰顯著奇山秀水的本色。它酷似一條青羅帶,蜿蜒于萬點奇峰峻山之間……猶如一幅絢麗多彩的畫卷。(《印象桂林》)
路標指明或暗示射體所處的位置,正是射體與路標的這種位置關系,使所描述的射體有意義,并通過路標推測出有關射體的結(jié)構(gòu)、位置和形狀等信息。如果沒有了路標,句子便會無法理解,如例8。但是在漢語中,路標并非是所有虛構(gòu)位移結(jié)構(gòu)都必需的。
例8(a)The road runs.
(b)A trial follows.
射體與路標的關系雖然說明了虛構(gòu)位移句中名詞成分之間的相對位置關系,但無法說明射體和路標與位移動詞之間的關系。當射體與路標同時為靜態(tài)場景時,是以什么為參照而使用位移動詞?如果描述的射體和路標都是靜態(tài),那么使用位移動詞go,come,follow,crawl等有無區(qū)別?本文利用順序掃描的概念,試圖解釋虛構(gòu)位移語言表達各成分之間的關系。
Langacker提出了“掃描”的概念,指的是視解某一場景的不同方式,可分為順序掃描(sequential scanning)和綜合掃描(summary scanning)。順序掃描被定義為由一系列狀態(tài)構(gòu)成的認知過程方式,這些狀態(tài)按照順序連續(xù)地由一個轉(zhuǎn)換到另一個,并不累加。[10]493
對于路徑表達,觀察者的視線從某一點開始,沿著一定的方向連續(xù)地掃描,由一個狀態(tài)到另一個狀態(tài),一直到掃描結(jié)束。以例1(a)為例,“公路”、“海岸”都是靜態(tài)的場景,自身不會發(fā)生任何移動,這樣的句子在看過后能很好地被理解并有一種很強的真實感,是因為觀察者的視線沿著公路快速移動,若以運動的視線為參照,給人的感覺是路而非人或其視線在移動,因此,發(fā)生位移的不是公路,而是觀察者或其視線在移動。在建構(gòu)語義的過程中,觀察者隱現(xiàn)在語言表達之后,而以靜態(tài)的公路做主語。從語言表達的角度來說,使語言文學化而產(chǎn)生了詩意和美感;從認知的角度來看,以運動的物體為參照,靜態(tài)的東西便產(chǎn)生了移動。在這一過程中,順序掃描起了關鍵作用。如果沒有順序掃描,觀察者激活的就只是各種分散的不連續(xù)的位置,在掃描結(jié)束后感知不到一個完整的內(nèi)容。
例9 The river runs from the ocean to the mountain top.
眾所周知,流水是從高處流向低處的,如果把例9中的river理解為動態(tài)的河流,便難以理解,河流在沒有外力的情況下是怎么也不會從海洋流向山頂?shù)?。而觀察者的視線卻可以從海洋沿著河流的走向,一直追溯到山頂,因此,發(fā)生位移的不是河流,而是隱現(xiàn)的觀察者。在語言的表現(xiàn)層面,虛構(gòu)了river作為位移動詞的實施者。從這一角度來說,虛構(gòu)位移句是主觀性的,觀察者的主觀性映現(xiàn)到了語言層面。同樣都是靜態(tài)的場景,不同的句子使用了不同的位移動詞,例如come和go是因為掃描沿著不同的方向進行,enter則強調(diào)了掃描過程的終點,crawl突出了掃描速度的緩慢。
通過分析發(fā)現(xiàn),漢語和英語一樣都存在虛構(gòu)位移句,使用位移動詞來描述沒有發(fā)生實際位移的靜態(tài)場景,是因為隱現(xiàn)在語言表達中的觀察者或其視線發(fā)生了位移,參與了意義的構(gòu)建過程。凸顯靜態(tài)的場景,以之作為描述的對象,在概念層面是在描述觀察者的掃描過程。這種虛構(gòu)位移表達方式,從認知的角度看更符合人們認識事物的方式,如果以動態(tài)的事物作為參照的基準,那么運動的便不是觀察者而是靜態(tài)的路徑。從語言的角度來說,這樣的句子多出現(xiàn)在文學性的語言中,在語言現(xiàn)象的背后凸顯了人的存在,也使這樣的表達具有美感。
[1]TALMY,L.Semantics and syntax of motion[M]//JOHN P KIMBALL(ed.).Syntaxandsemantics.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5:181-238.
[2]TALMY L.How language structures space[M]//PICK H,ACREDOLO L P(ed.).Spatialorientation:theory,research,and application.New York:Plenum Press,1983:225-282.
[3]TALMY L.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volume I:conceptual structuring systems[M].Cambridge:MIT Press,2000.
[4]MATSUMOTO Y.Subjective motion in english and japanese verbs[J].Cognitive Linguistics,1996(7):183-226.
[5]MATLOCKT,RICHARDSONDC.2004a.Doeye movements go with fictive motion[G].Proceedings of the 26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Cognitive Science Society.
[6]MATLOCK T.2004b.The conceptual motivation of fictive motion[M]//RADDEN G,PANTHER K U(eds.).Studies in linguistic motivation.Berlin:Mouton de Gruyter:221-248.
[7]MATLOCK T.Fictive motion as cognitive simulation[J].Memory & Conition,2005(8):1389-1400.
[8]STOSIC D,SARDA L.The many ways to be located:the expression of fictive motion in french and serbian[M]//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pace and time i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Jijeka:Croatia,2005.
[9]〔日〕鈴木裕文.主觀位移表達的日漢對比研究[J].現(xiàn)代外語,2005(1):10-16.
[10]LANGACKER R 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M].Standford,CA: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