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 城,譚愛軍
(1.萍鄉(xiāng)市第三人民醫(yī)院影像科;2.南昌大學萍鄉(xiāng)醫(yī)院影像科,江西萍鄉(xiāng)337000)
胰腺囊性腫瘤是少見的胰腺腫瘤,約占全部胰腺腫瘤的10%、惡性胰腺腫瘤的2%~4%,主要包括:黏液性囊腺性腫瘤、漿液性囊腺瘤、導管內乳頭狀黏液瘤、實性乳頭狀上皮腫瘤等[1]。萍鄉(xiāng)市第三人民醫(yī)院2003年5月至2010年10月收治胰腺囊性腫瘤患者28例,現(xiàn)將其影像學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報告如下。
選擇本院經(jīng)手術病理證實胰腺囊性腫瘤患者28例,男5例,女23例,年齡21~76歲,平均52歲。其中漿液性囊腺瘤8例,黏液性囊腺性腫瘤17例(黏液性囊腺瘤7例,黏液性囊腺癌10例),胰腺導管內乳頭狀黏液瘤2例,實性乳頭狀瘤1例。
檢查設備為單排螺旋CT機(沈陽東軟數(shù)字醫(yī)療系統(tǒng)股份有限公司制造,型號:CT-C2800),PHILIPS 16排螺旋CT機(荷蘭飛利浦公司,型號:BRILIANCE CT16)。philips brilliance CT圖像處理工作站V3.5。掃描參數(shù):單排螺旋CT,電壓120~140kV,160mA,重建層厚2~5mm,螺距1.5mm;16排螺旋CT機,電壓120~130kV,電流350mA,重建層厚1.25mm,螺距1.375mm。
所選病例均進行CT平掃和CT增強掃描?;颊哂跈z查前空腹6h,檢查前5~10min口服600mL左右溫開水,取仰臥位,先行上腹部CT平掃,確定胰腺以及胰腺周圍大血管的范圍,再根據(jù)病變實際情況行雙期(動脈期、胰腺期)或三期掃描(動脈期、胰腺期和肝臟期),通過高壓注射器經(jīng)肘前靜脈快速注入非離子型對比劑(碘佛醇注射液)80~100mL,注射速率為2.5~3.5mL·s-1,分別于注射開始后約20、40、75s進行掃描。
1)漿液性囊腺瘤患者8例,男1例,女7例。病灶位于胰頭6例,胰尾2例。病灶外形呈分葉狀,與周圍胰腺組織分界清晰,病灶密度從水樣到肌肉樣密度不等。7例呈多房囊狀,1例呈單房囊狀。7例多房囊狀病灶中,6例子囊<2cm,直徑2.6~12.8cm,間隔較均勻,未見壁結節(jié),增強掃描示分隔及囊壁強化呈“蜂窩狀”(見封四圖1),1例病灶子囊直徑1.5~3cm,囊壁及間隔強化,并見一小壁結節(jié)強化。1例單房囊狀,直徑約3cm,無明顯壁,無強化。位于胰頭6例患者中有2例伴膽胰管擴張。8例患者中有2例囊壁及間隔及線狀鈣化,有1例病灶中央見片狀不規(guī)則鈣化灶。
2)黏液性囊腺性腫瘤17例,男3例,女14例。其中黏液性囊腺瘤11例,黏液性囊腺癌6例;位于胰頭部3例,位于胰體部位2例,位于胰尾部12例。病灶呈圓形、卵圓形或分葉狀,直徑3~15cm,接近于水樣密度或水樣密度伴不規(guī)則軟組織密度,病灶輪廓較光整。其中9例表現(xiàn)為大單囊(見封四圖2),8例表現(xiàn)為多房囊性腫塊。嚢腺瘤邊界清晰,對周圍組織及血管多推移改變,囊壁厚度<1cm,壁結節(jié)小,直徑1~1.5cm。囊腺癌多數(shù)邊界不清,向周圍組織浸潤,包圍鄰近血管,浸潤膽胰管致膽胰管梗阻擴張,囊壁厚度1~2cm,囊壁以及間隔厚薄不均,壁結節(jié)較大,直徑3~5cm。本研究中有3例肝臟轉移,2例卵巢轉移,1例腹膜轉移。
3)胰腺導管內乳頭狀黏液瘤2例,男女各1例。其中1例位于胰頭鉤突部,較大呈葡萄樣的囊性腫塊,伴有主胰管擴張并與擴張的主胰管相通并伴總膽管擴張,囊性病灶內可見強化的小結節(jié);1例位于胰體部,較小,呈結節(jié)狀突入擴張的胰管。
4)實性乳頭狀上皮腫瘤1例為青年女性。病灶位于胰體尾部。病灶直徑約4.2cm,邊界清楚,可見包膜。以實性為主伴多發(fā)小囊性變影,瘤體內可見小出血灶。多期增強掃描示腫瘤實性部分強化范圍和程度呈漸進性,包膜也可見漸進性強化。
胰腺囊性腫瘤約占胰腺囊性病變的10%~15%,占胰腺腫瘤的1%~2%[2]。胰腺囊性腫瘤大部分可以手術切除治愈或預后較好,包括漿液性嚢腺瘤、黏液性囊腺性腫瘤、胰腺導管內乳頭狀黏液瘤、實性乳頭狀瘤、神經(jīng)內分泌腫瘤、胰腺導管癌囊性變、囊性畸胎瘤、囊性轉移瘤等。
3.1.1 漿液性嚢腺瘤
漿液性嚢腺瘤是常見的胰腺囊性腫瘤。病理上分為小囊型、大囊型和混合型。但仍以小囊型占絕大多數(shù)。漿液性嚢腺瘤起源于胰腺腺泡的中心細胞,好發(fā)50~60歲女性,腫瘤直徑大小不一,胰腺體尾部多見,為良性,少見惡變。腫瘤呈分葉狀,由小囊和纖維分隔構成,子囊直徑<2cm,內襯扁平或立方上皮,邊緣清楚。部分腫瘤中心可見星狀瘢痕可伴鈣化,一般認為這是特征性表現(xiàn)。由于子囊小、密集以及病灶內輻射狀纖維分隔,增強后呈蜂窩狀[3],薄層掃描可顯示其大體的病理結構特征。本研究中4例患者小囊型漿液性嚢腺瘤MSCT動態(tài)增強掃描反映病灶呈海綿狀的特征。大囊型表現(xiàn)為單發(fā)邊界清楚德圓形或類圓形,中心少許間隔;混合型表現(xiàn)為病灶中心為多發(fā)小囊,周邊為大囊包圍。
3.1.2 黏液性囊腺性腫瘤
黏液性囊腺性腫瘤是胰腺最常見的囊性腫瘤,分為黏液性囊腺瘤、交界性囊腺瘤、黏液性囊腺癌。起源于胰管上皮,多見于中老年女性,多位于胰腺體尾部。腫瘤一般較大,有胞膜可鈣化,圓形、卵圓形或分葉狀,單囊或多囊,囊壁較厚,囊腔直徑多>2cm,內見多少不一的分隔及富血供壁結節(jié)。多層螺旋CT(MSCT)表現(xiàn)為多發(fā)的強化分隔及強化的壁結節(jié),此為典型的影像學表現(xiàn),囊壁鈣化也是一種重要征象[4]。黏液性囊腺瘤是潛在惡性腫瘤,瘤體越大,實性成分越多,壁結節(jié)越大越多,囊壁及間隔越不規(guī)則,胰周淋巴結以及肝內轉移惡性的可能性越大。本研究中黏液性囊腺癌多數(shù)具備這些征象。黏液性囊腺瘤與漿液性囊腺瘤的鑒別:前者為単囊或少囊,囊大,并可見壁結節(jié)和鈣化,易惡變。后者由多個子囊組成,呈蜂窩狀,囊小,可見中心放射狀鈣化,少惡變。
3.1.3 胰腺導管內乳頭狀黏液瘤
是一種少見的胰腺囊性腫瘤,根據(jù)起源部位可分為主胰管型、側枝胰管型和混合型。多見于中老年,臨床上常有反復發(fā)作的急性胰腺炎或慢性阻塞性胰腺炎。該瘤病理特點:為原發(fā)于導管內的導管上皮增生,是一組從不典型增生、原位癌到侵襲性癌的病變,呈乳頭狀,生長緩慢,分泌黏液,阻塞胰管而致胰管擴張或形成囊腫。MSCT表現(xiàn):1)主胰管彌漫性擴張或節(jié)段性擴張;2)胰頭突部多房囊性病變;3)特征性表現(xiàn),乳頭狀結節(jié)突入擴張導管或十二指腸腔內;4)胰腺重度萎縮;5)生物學行為為低度惡性,生長緩慢,侵襲性低,CT隨訪變化慢,手術切除率高,預后良好[5]。MSCT空間分辨率更高,可以顯示胰管與囊性結構的交通,在診斷上可以替代經(jīng)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ERCP),以避免ERCP的有創(chuàng)性和其帶來的并發(fā)癥。
3.1.4 實性假乳頭狀瘤
是一種胰腺罕見的低度惡性腫瘤,預后好,好發(fā)于青年女性。病理特征:多累及胰腺體尾部,腫瘤較大,呈圓形、橢圓形或結節(jié)狀,大部分有胞膜且邊界清楚,瘤內的囊性結構為壞死、液化、囊變以及陳舊性出血灶,腫瘤生長緩慢,經(jīng)手術切除后可長期生存。腫瘤影像學表現(xiàn)具有多樣性。視腫瘤實性與囊性結構比例可從完全實性到完全囊性,多數(shù)為囊實相間,囊性成分多少與腫瘤大小無明顯相關性。動態(tài)增強掃描示腫瘤非均勻進行性強化,各增強期密度均低于正常胰腺[6]。腫瘤包膜是否完整是判斷良惡性的重要依據(jù),MSCT可以顯示有無包膜及包膜的完整性。臨床上,任何青春期或年輕女性發(fā)生的胰腺囊性或部分囊性腫塊應想到本病的可能。
3.2.1 胰腺囊腫
分為真性和假性囊腫。胰腺真性囊腫CT表現(xiàn)為單發(fā)或多發(fā)囊性灶,壁薄、邊境清、無強化,無胰腺炎病史。假性胰腺囊腫常有胰腺炎、ERCP或外傷史,可為多發(fā)囊腫,但無多房表現(xiàn);囊壁薄而均勻無壁結節(jié)及分隔。約2/3與胰管相通,囊內容物淀粉酶增高。確診須依靠穿刺檢查。
3.2.2 胰腺癌壞死囊變
病灶大,壞死囊變區(qū)位于病灶中央,壞死囊變區(qū)密度不均勻。胰腺癌為少血管腫瘤,強化不明顯以不規(guī)則和邊緣輕度強化為主。灶周侵犯、區(qū)域淋巴結轉移以及遠處器官轉移(如肝臟)等。
3.2.3 非功能性胰島細胞瘤
非功能性胰島細胞瘤特點有:1)一般患者年齡較大;2)為富血供腫瘤,動脈期強化明顯;3)囊性與實性分界模糊,呈移行性。
3.2.4 胰腺膿腫
多繼發(fā)于胰腺外傷或重癥胰腺炎。臨床表現(xiàn)為“胰腺膿腫三連征”以及發(fā)熱、惡心、嘔吐等。膿腫可位于胰腺或胰周。CT表現(xiàn)病灶呈類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低密度,邊界清或不清,腔內出現(xiàn)氣泡為特征表現(xiàn)。增強掃描表現(xiàn)為囊壁環(huán)形明顯強化。
綜上所述,NSCT能很好地顯示胰腺囊性腫瘤的內部細節(jié),如囊壁、分隔、壁結節(jié)以及與胰膽管和胰周圍血管的關系、胰周組織侵犯情況、區(qū)域淋巴結情況以及遠處器官轉移情況。對胰腺囊性腫瘤的診斷、鑒別診斷、以及分期有重要價值,因此,MSCT平掃+增強是胰腺囊性腫瘤目前首選的影像學檢查方法[1]。
[1] 祁吉.放射學高級教程[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9:198-200.
[2] Sahani D V,Kadavigere R,Saokar A,et al.Cystic pancreatic lesions:a simple imaging based classification system for guiding management[J].Radio Graphics,2005,25(6):1471-1484.
[3] 曾蒙蘇,王冬青,饒圣祥.胰腺囊性腫瘤CT診斷與處理對策[J].放射學實踐,2006,21(11):1089-1091.
[4] Kim Y H,Saini S,Sahani D,et al.Imaging diagnosis of cystic pancreatic lesions:pseudocyst versus nonpseudocyst[J].Radio Graphics,2005,25(3):671-685.
[5] Vullierme M P,Girand Cohen M,Hammel P,et al.Malignant 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 of the pancreas:in situversus invasive carcinoma-surgical resectability[J].Radiology,2007,245(2):483-490.
[6] 繆飛,展穎,王曉穎,等.胰腺實性-假乳頭狀瘤的CT診斷和鑒別診斷[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3,37(5):417-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