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芳
(江蘇常熟理工學院外國語學院,江蘇常熟,215500)
試析日本島國環(huán)境對現代人會話心理及習慣的影響
姜芳
(江蘇常熟理工學院外國語學院,江蘇常熟,215500)
“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人”,每個民族或國家所形成的文化都和其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筆者認為,能夠體現各個民族文化特征的是孕育、成長在該文化氛圍中的人民的思想和言行,每個人的表達習慣和與人溝通方式,是深受其生活環(huán)境及文化背景影響的。日本自古以來是個島國,島國的地理環(huán)境深深影響著它的島民,使其有著鮮明的、不同與大陸國家的文化烙印。
島國環(huán)境;會話心理;以和為貴;曖昧;男女有別;內外意識
近年來,“世界村”一說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各社會階層的普遍認可,國家間、民族間的交往日益向縱深發(fā)展。中國兵法說,“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為了加強彼此間的交往與合作,就需要更加了解交往對象的心理。
中日兩國一衣帶水的地理位置,決定了中日兩國交往將會不斷深入、不斷密切。分析和了解日本人的心理,將有助于我們與其交往。筆者認為,正如“言為心聲”所說,觀察日本人的會話習慣,是分析其心理特征的重要方法之一。而一個人,甚至一個民族的說話習慣是與其生長、生存環(huán)境分不開的。因此,筆者試從日本的島國地理環(huán)境特征入手,對現代日本人的會話心理及習慣作以淺略分析。
眾所周知,日本是一個四面環(huán)海的島國,這樣的地理環(huán)境使日本民族長期以來,形成了獨特的島國文化。因此,日本民族在使用語言交際時,勢必受到其固有的島國民族文化影響,人們有意識、無意識地,遵循著一些約定俗成的會話心理和習慣。
日本四周被太平洋、日本海、東海和鄂霍茨克海成環(huán)形包圍,是一個島國。四面不靠陸地的封閉狀態(tài),在交通手段不發(fā)達的古代,使得日本幾乎處于孤立。再加上自古以來,火山、地震、臺風等自然災害頻發(fā),極為不利的封閉狀態(tài)令其島民在發(fā)生災難時,很難與外部取得聯系,無法獲得供給或支援。長期生活在這種環(huán)境下,求助無門的恐懼使得日本這個島國民族害怕災難的發(fā)生,常常處于一種不安的心理狀態(tài)。筆者就認識這樣一位老太太,她幾十年來始終將家里可隨身攜帶的細軟物品收拾在一個小包袱內,隨時做好逃難的準備。即便今時今日,她依舊如此,這已然成為了她的習慣。
正是這種不安的心理,讓日本民族比大陸民族更重視人與人之間的協同作戰(zhàn)能力,更依賴他人,更渴望與他人保持一團和氣。為了能夠實現這一點,日本人在日常交往中,說話時就會盡可能與他人保持一致,避免使用直截、尖銳的表達方式。多數情況下,日本人在與人交談時,是以迂回的、商討的口吻,揣測對方的意思,始終“以和為貴”。
多數外國人與日本人接觸后,對于日本人喜歡繞彎子這一點,會覺得無法理解,“很簡單的事情,干嘛要那么費勁呢。”例文1:(發(fā)出邀請時):
「最近、雨が多かったですね?!梗ń咏堅掝})
「そうですね。毎日しとしと降っていました。」
「天気予報によると、明日は晴れだそうです。週末でもありますし?!梗ò凳緦Ψ剑囂椒磻?。)
「ああ、よかったです。せっかくの晴天なのに、家にこもったら、もったいないですね。」(領會暗示,傳達自己的意思。)
「そうですね。どこかへ出かけましょうか?!梗ㄟm時發(fā)出邀請。)
「うん、楽しみです?!?/p>
大意:
“最近雨真多呀!”
“是呀。每天淅淅瀝瀝地下個不停?!?/p>
“聽天氣預報說,明天是晴天呢。又是周末?!?/p>
“是嘛?太好了。好容易有個晴天,悶在家里的話,就太可惜了?!?/p>
“是呀。不如到哪里去轉轉吧。”
“嗯,很期待呢?!?/p>
如例文1所示,日本人在提議或建議時,不會像中國人一樣單刀直入。直到感覺到對方有所共鳴時,自己才會意圖外露;否定或拒絕時,也不會咄咄逼人。有時語氣的委婉,還會讓不甚了解的外國人仍抱有希望。如例文2所示。
例文2:(否定或拒絕時):
(1)「これでよろしいでしょうか?!梗ㄟ@樣行嗎?)
「いいと思いますが、ほかに何かご提案はありませんか?!梗ㄎ艺J為不錯,其他還有什么提案嗎?)(其實,這種回答基本就是否決了對方的提議。)
(2)「今度の協議會にご參加いただければ、非常に助かると思います。」(如果這次協議會,能請您參加,將會對我們有很大幫助。)
「ぜひ參加したいですが、その日に別件が入っていますので……」(我非常想參加,可是那天有別的事情,所以……)(這樣的拒絕,彼此都不傷面子。)
長期以來,日本人這種喜歡模棱兩可的語言表達習慣,逐漸形成了日語的顯著特征之一——“曖昧性”(模糊性)。當“模糊、委婉”逐漸成為日本社會的會話基本原則和習慣,筆者認為具體可以從以下幾種方式來體會。
(1)附和式。我們在與日本人交流時,常常能聽到日本人不斷地“はい、はい”、“はい、そうですね”(是的、是這樣的)這樣的贊同語氣。這時您千萬別誤認為對方完全同意您的觀點或者想法。
例文3:「來週の検討會について、」
「はい?!?/p>
「場所と參加者人數は早く決めたほうがいいんじゃないでしょうか?!?/p>
「そうですね。」
大意:
“關于下周的研討會、”
“是?!?/p>
“場地和參加人數還是早點定的吧?!?/p>
“是呀?!?/p>
日本人交流過程中,之所以這樣的贊同語氣出現頻率高,是源于日本人在與人談話時,說話的一方往往會非常在意對方的反應。如果對方沒有反應,或少有反應,說話的一方就會產生不安的心理,“是不是自己表達不夠清楚”,于是他們會一遍一遍重復。而作為聽眾,日本人也樂與對方的心情保持一致。即使不能接受,也很少象中國人直接回答“不行”或西方人說“NO”,而是會盡可能委婉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不僅如此,日本人在會話時,還會借助點頭、哈腰等非語言行為,來配合語言行為,以達到附和的效果。
(2)省略式。省略是日語常見的一種形式。很多人經常抱怨,日本人總是不把話說完,喜歡說半句話讓對方猜,這是日本人不愿與別人沖突的體現。尤其是在拒絕對方時,面對朋友的盛情邀請,日本人覺得很難直接拒絕,就會違心地說“行きたいですが、ちょっと……?!保ㄎ液芟肴?,可是……。)。這樣拒絕的內容就被省略掉了,日本人會認為維護了對方的面子。而我們在與日本人打交道時,如果忽略這些“潛臺詞”,有時就會困惑不解。
例文4:「佐藤さん、仕事が終わったら、一緒に飲みに行こうか?!?/p>
「いや、今日は無理かも?!?/p>
「そっか。分かった。じゃ、今度ね。」大意:
“佐藤,下班后,一起去喝一杯吧。”“呀,今天可能夠嗆?!?/p>
“是嗎,知道了,那下次吧?!?/p>
諸如例文4這樣的對話,在日本人看來,是非常得體的。盡管是“可能夠嗆”,對方卻已經領會了。如果窮追不舍,就會出現下面例文5的情形。
例文5:「ゴルフに行かないの?!?/p>
「是非行きたいんですが、ちょっとね……?!?/p>
「何が入っているの?!?/p>
「いいえ、特に……?!?/p>
「行こうよ?!?/p>
「いやあ……」
大意:
“去打高爾夫吧?!?/p>
“真是想去,可有點兒……。”
“有什么安排?”
“也沒什么特別……”
“去呢?!?/p>
“哎呀……”
這樣強求對方的方式,在日本人看來未免有點兒“不識相”了。下次若再遇到此人,或許遠遠地就繞道而行了。
(3)被動式。學習日語的人大概都有個體會,就是日語語言活用形很難掌握。中國人歷來快人快語、直來直去,難以理解像日語這樣,有著繁雜活用體系的語言。而日本人認為,每種活用形都有恰到好處的妙用。例如“受身”(被動態(tài)),在中國通常被認為受損、受害等的表達形式,卻被日本人頻繁掛在嘴邊,這又無外乎一個“和”的原則。一句“上役にそう言われましたが……”(我被上司這么告知的……),就能讓對方體會到自己不得已而為之的苦處了吧。即使對方有怨言,是不是也會化與無形之中呢?
(4)推量式。〔4〕日本有句諺語“出る杭は打たれる”(出頭的椽子先爛),意思與我們中國的“槍打出頭鳥”大致相同。因此,日本人不愿直抒己見,不愿露出鋒芒。明明是客觀事實,或是自己就是這么想的,日本人仍會使用諸如“たぶん”(大概)、“でしょう”(可能是吧)、“……と思います”(我想……)等的推斷語氣回答。
推量式表達,比較典型的有日本電臺的天氣預報。我們通常會聽到氣象播報員播報“晝から一時雨になるでしょう?!保ㄎ绾蟠蟾艜嘘囉?。)初到日本的留學生或外國人大概會為出門時帶不帶雨傘而傷腦筋,但土生土長的日本人不會有任何疑慮,一定會帶著雨傘出門。近年來,這種態(tài)勢愈演愈烈,甚至在嚴謹的學術論文中也出現如此含混的表達,因而受到歐美學者的尖銳批評。
一般來講,女性語言必須使用較之男性更為禮貌的措辭。因此,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有男女用語的不同。但象日語差別如此之大、而且女性用語數量之多的民族,卻是很少見。如前文所述,日本島國總面積狹小,島內又由3000多個小島組成,水域面積極廣,因此多種植水稻。而插秧等繁重體力活,多依靠男性。另外,由于水域發(fā)達,日本漁業(yè)占據重要地位。所謂“靠天吃天”,在古代日本民族,普通百姓多依靠打魚為生。而出海捕魚,也自然多是男性。女性只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瑣碎工作,例如織網等,從而逐漸趨于輔助地位,自然而然形成了“男人是天”的思想。女性為求生存,故言語溫柔、客氣、委婉、含蓄,慢慢地就與男性剛硬的表達形成了巨大差異。
因此,由古至今在日語的種種變異之中,被認為在文明人中間尤為罕見的是由于男女性別所帶來的語言差別。比如,語氣助詞中,男女色彩明顯。“ぞ、ぜ”等多用于男性,而“わ、ね”等則常見于女性。
例文6(1):太好了,你答應了。
男性:よくぞ、聞いてくれた。
女性:よかったですね。聞いてくださいました。
例文6(2):那個人,你認識嗎?
男性:その人、知っている?
女性:そちらのことなんですけど、ご存知ではないでしょうか。
同樣一句話,女性在說話時,不僅語氣要柔美細膩,措辭上更要文雅禮貌。否則,將很難被男性為主導的社會所接納。
與大陸民族可隨時隨地游走、遷移,尋找適合的生存環(huán)境不同,日本島國民族長期以來只能固守水田。慢慢地,同一塊水田周圍集居的家族形成了自然的“村”。同一“村”的人群共養(yǎng)生息、同享同用,出于本能就會警惕自己的生活秩序不被“村”外人群破壞。這就慢慢形成了日本社會的“ウチ·ソト意識”(內外意識)。
日本人的“ウチ·ソト意識”源于日本自古以來的“外人”意識。如上文所述,日本島國的地理環(huán)境使得日本自古與外界分割線涇渭分明,有“身處孤島”的意識,從而與同族人“自給自足”、“相依為命”。再加之,日本歷史上也有被荷蘭、葡萄牙等列強打開國門的慘痛經歷。因此,日本人的“內外意識”較之大陸國家尤為明顯,在語言交流上也就流露無疑。
“內外有別”會話原則在現代商務會話中,體現得更為明顯。一位初學日語的美國朋友,曾向筆者提及這樣一件事情。某日,他到客戶公司,要與對方營業(yè)部部長商談工作。當他向對方營業(yè)部工作人員詢問,“田中部長はいらっしゃいますか?!保ㄌ镏胁块L在嗎?),而對方回答“田中はおりません。”(田中不在。)。這讓他非常吃驚,一個普通的工作人員怎么可以直呼自己上司的名諱呢?甚至連最起碼對人表示尊重的“さん”(類似中國“小姐”“女士”“先生”等禮貌稱謂)都未加綴。日本人在“外人意識”影響下,普遍會認為部長、社長(總經理)乃至會長(董事長)是自己上司,當然應用尊敬的表達方式。但對其他公司人員提及時,上司成為己方人員,自然被劃歸到“ウチ”(內)的范疇,所以對“ソト”(外)應是謙遜的態(tài)度。
對于此,筆者有著切身體會。筆者在日本鹿兒島縣市役所,作為國際交流員工作期間,曾為此而大感煩惱,尤其在外來商務電話應對上。在與對方交談中,一旦涉及到日常工作中使用敬語對待的上司,就要改為簡稱或謙稱,心理上始終有些矛盾。這也正是很多在日本生活,工作的外國人害怕應對電話的癥結所在。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人的思想是和他所處的環(huán)境密切相關的,民族也應如此。因此,筆者認為無論任何一個民族、一種語言,在其長期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影響下,都會形成相對固定的思維和語言模式。日本的島國環(huán)境必然培養(yǎng)出與之相適應的島國文化,而文化則反映在人們的日常言行當中。當然,時代和社會是不斷在變遷的。筆者所根據自己長期觀察和體會而得出的觀點,或許不成體系,也或許隨著時代變遷會有所變化,這都不得而知。但筆者認為,在任何時代,一個人和一個民族的思想、言行,都無法脫離其成長環(huán)境和生活環(huán)境的,只有深入了解這一點,才能有很好的交流。在時代賦予其新的氣息下,筆者會繼續(xù)不懈地探討。
1.龍臻.日本島國文化與日語教學【J】.福建論壇,2009(6)179-180
2.羅傳偉.概說日語會話原則【J】.外語研究,2003(6)15-18
3.王瑞林.省略——日本文化在語言中的表現【J】.日語學習與研究,1996(1)29-34
4.伍鐵平.模糊語言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An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Island Environment
of Japan on the Conversational Psychology and Habits of Modern People
JIANG Fang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angshu 215500,Jiangsu)
Just as the saying“a side water and soil raises a side people“goes,the culture of each nation has an inseparable relationship with its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nation are mainly embodied by the thoughts and behaviors of the people in its cultural atmosphere. Furthermore,people’s mode of expression and communication is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ir living environment and cultural background.Therefore,this article tries to conclude that as a typical island nation,Japan’s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has endowed its islanders with distinct culture character different from that of continental ones.
island environment;conversation psychology;harmony;ambiguity;differences between man and woman;inside and outside consciousness
G B117
A
1671-5004(2011)01-0079-03
2010-12-25
姜芳(1976-),女,河南長垣人,江蘇常熟理工學院外國語學院,研究方向:日語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