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智力 楊驕霞 王媛媛
牡丹江醫(yī)學院附屬紅旗醫(yī)院(黑龍江牡丹江 157011)
參附注射液治療休克36例
喬智力 楊驕霞 王媛媛
牡丹江醫(yī)學院附屬紅旗醫(yī)院(黑龍江牡丹江 157011)
目的 觀察參附注射液對患者血壓的變化,評價其對休克的療效。方法 選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加用參附注射液治療;對照組予常規(guī)應用抗休克治療;檢測治療前后兩組血壓變化情況。結(jié)果 治療組對血壓的升高作用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結(jié)論 參附注射液能有效升高休克患者血壓,改善臨床癥狀,降低死亡率。
休克 參附注射液 收縮壓
休克是由多種病因引起,各種強烈致病因素作用于機體,使循環(huán)功能急劇減退,組織器官微循環(huán)灌注嚴重不足,以至重要生命器官機能、代謝嚴重障礙的全身危重病理過程??刹l(fā)急性腎功能衰竭、急性呼吸衰竭等嚴重并發(fā)癥。臨床死亡率極高,且發(fā)病率逐年上升,預后不佳。如何積極有效治療休克是臨床工作中的重點問題。筆者采用參附注射液治療休克,取得滿意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本院收治的休克患者72例,診斷符合文獻[1]相關標準。其中感染性休克16例,心源性休克35例,失血、失液性休克21例。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36例,男性21例,女性 15 例;年齡 16~78 歲,平均(55.36±11.27)歲;病程 3~48h,平均(22.13±6.43)h;入院血壓 0~8.39kPa,平均(4.16±0.98)kPa。 對照36 例,男性 20例,女性 16 例;年齡 19~80 歲,平均(56.41±12.16)歲;病程 4~50h,平均(23.06±7.13)h;入院血壓 0~8.26kPa,平均(4.23±0.82)kPa。 兩組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兩組給予常規(guī)抗休克治療(多巴胺、腎上腺素)及抗感染、糾正水/電解質(zhì)紊亂、酸堿平衡失調(diào)等對癥處理。治療組加用參附注射液40mL靜推,每15分鐘1次,1h后改為每小時1次,共8次。
1.3 觀察項目 觀察兩組治療前后收縮壓、脈壓、脈率變化及尿量、神智等臨床表現(xiàn)。
1.4 療效標準 痊愈:收縮壓>16kPa,脈壓>5.33kPa,尿量>42mL/h,臨床癥狀完全恢復正常。顯效:收縮壓>10.67kPa,脈壓>2.67 kPa,尿量>17mL/h,恢復意識,周圍微循環(huán)灌注改善。有效:收縮壓、脈壓達到以上標準,尿量增加,意識轉(zhuǎn)清,但需間斷使用多巴胺維持血壓。無效:收縮壓<10.67kPa,脈壓<2.67 kPa,尿量、意識及一般狀況無改善甚至惡化。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1.5統(tǒng)計軟件,采用t檢驗、方差分析及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見表1。結(jié)果示治療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n)
參附注射液由紅參及附子組成,含去甲烏藥堿、去甲豬毛菜堿、人參皂苷等成分。其中去甲烏藥堿是β受體激動劑[2-3],去甲豬毛菜堿對α、β受體均有興奮作用[4],可顯著增加心肌的搏動頻率和幅度,增加心肌收縮力及心輸出量,提升高血壓;同時可解除血管痙攣,改善微循環(huán),增加組織的血氧供應,使患者尿量增加,意識恢復,改善臨床癥狀。藥理研究表明[5-6],參附注射液具有抗內(nèi)毒素、抗炎、抗過敏,增強免疫力,改善體內(nèi)低氧血癥的作用,能夠清除氧自由基,減輕心肌缺血缺氧損傷,可應用冠心病、肺心病、及各種心律失常的治療。
本觀察表明,參附注射液能有效升高休克患者血壓,改善臨床癥狀,值得深入研究。
[1]楊志寅.內(nèi)科危重病診治[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0:209.
[2]向榮,徐江濤,易寧育,等.去甲烏藥堿的藥理作用與心臟β-AR關系的初步研究[J].中國藥理學通報,1995,11(2):113.
[3]周素娟,杜貴友.去甲烏藥堿對心血管系統(tǒng)的影響[J].中國中藥雜志,2003,28(10):910.
[4]陳迪華,梁曉天.中藥附子成分研究-Ⅰ.去甲豬毛菜堿(salsolinol)的分離及其結(jié)構測定[J].藥學學報,1982,17(10):792.
[5]羅春年.參附注射液治療不穩(wěn)定性心絞痛的效果評價 [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0,17(18):61.
[6]董炳強,童桂法.參附注射液治療慢性持續(xù)性心動過緩并心律失常療效觀察[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2006,15(16):2213.
R541.6+4
B
1004-745X(2011)08-1345-02
2011-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