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禮節(jié) 徐興菊
(巢湖學院中文系, 安徽 巢湖 238000)
應用型本科院?!按髮W語文”教學現(xiàn)狀的調查與分析
徐禮節(jié) 徐興菊
(巢湖學院中文系, 安徽 巢湖 238000)
問卷抽樣調查與訪談顯示,在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語文”雖普遍受到重視,但仍然存在很多問題,亟待推進、深化改革;廣大師生的很多認識和愿望,值得重視與研究。推進、深化“大學語文”課程體系的改革,首先必須解決四大主要問題。
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語文;調查;改革
近幾年來,由于國家政策的干預,曾經陷入弱化、邊緣化困境的“大學語文”課程受到全國高校的普遍重視,一些高層次的大學真正邁出改革的步伐,取得了比較理想的效果。但在眾多的地方基層院校,“大學語文”的課程狀況并沒有實質性的改觀。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地方基層高校絕大多數轉型于“應用型本科教育”,這種定位的轉型最終要落實到課程體系的改革上,也必然對“大學語文”提出新的要求。那么,尚未走出困境的“大學語文”又該如何改革?怎樣才能適應辦學定位轉型的需要?這是擺在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按髮W語文”工作者面前的亟待思考、解決的問題。
鑒此,本課題組申報了安徽省高等學校省級教學研究重點項目 “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理念下的‘大學語文’課程體系改革研究”。為準確把握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按髮W語文”的課程現(xiàn)狀與廣大師生的有關認識與改革愿望,2009年下半年,我們選擇以安徽省內為主的有代表性的13所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為對象,采用問卷和訪談的方式,進行抽樣調查,共發(fā)放教師問卷100份(針對從事“大學語文”教學的教師),回收有效問卷57份,發(fā)放學生問卷1000份(針對學過或正在學習“大學語文”的同學),回收有效問卷697份(某些子項調查有效問卷數低于此),下面即為本次調查的有關情況的分析。
調查顯示,13所學校都開設 “大學語文”,其中設為公共必修課的4所,占30.8%,設為公共選修課的7所,占53.9%,設為部分專業(yè)必修或選修課的2所,占15.3%。可見,當前“大學語文”在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雖普遍開設,但尚未得到足夠的重視,作為公共必修課開設的尚不到1/3。在開設時間上,13所學校都安排在大一或大二,在大一開設的10所,占76.9%;最長開設2學期,開設1學期的11所,占84.6%;周課時最多為3節(jié),周課時為2節(jié)的11所,占84.6%??梢姡^大多數學校在大一開設,總課時在36節(jié)左右(1學期按18周計算),沒有學科、專業(yè)的差異。
調查顯示,“大學語文”專職教師僅占19.3%,大多數為兼職教師;兼職教師中,“大學語文”教學崗位比較穩(wěn)定的不到1/2。從年齡結構看,31至40歲的教師占到59.6%,30歲以下的教師占35.1%,41歲以上的只占5.3%。從職稱結構看,具有中級職稱的教師是主要力量,初級、高級職稱的教師均比較少。從學歷、學位結構看,碩士研究生畢業(yè)、具有碩士學位的教師占70%多,其次是本科畢業(yè)、具有學士學位的教師,博士研究生畢業(yè)、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很少。詳“表1”??梢?,師資隊伍不夠穩(wěn)定,年齡結構、職稱結構、學歷學位結構也都不夠合理。
表1 教師職稱、學歷與學位結構表
所調查的13所學校中,使用自編教材的1所;使用徐中玉本《大學語文》的6所,使用丁帆本《新編大學語文》與王步高本《大學語文》的各2所,使用陳洪本與汪龍麟本 《大學語文》的各1所,其中有3??紤]到不同學科、專業(yè)的差異而同時使用其它多種版本的教材,12所學校使用教材共計11種。可見,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使用教材比較雜,但多數使用有影響的教材;大多學校的教材沒有學科、專業(yè)的差別。
在問卷中,我們還就廣大師生對現(xiàn)用教材的評價進行了調查。半數的教師對上述徐本、丁本、王本、陳本等影響較大的教材是肯定的,也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其存在不足。譬如對于徐本,有20人作出評價,其中4人認為“很好”,6人認為“還可以”,8人認為“應用性不夠突出”,4人認為“人文性強調不夠”,7人認為“內容陳舊,時代性不強”,2人認為 “編排體制呆板,不利于學生接受”。又如丁本,有8人作出評價,其中1人認為“很好”,3人認為“還可以”,3人認為“應用性不夠突出”,3人認為“人文性強調不夠”。廣大學生對現(xiàn)用教材也是基本肯定的,26.92%的認為 “應用文偏少”,21.54%的認為“應適當選入科技說明文和學術論文”,19.54%的認為 “教材內容陳舊,時代性不強”,8.62%的認為“編寫體制呆板,不利于接受”。可見,在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師生看來,現(xiàn)行教材的主要問題是“應用性不夠突出”、“人文性強調不夠”、“時代性不強”。
57份教師問卷顯示,有4所學校沒有教學大綱,占調查學校的30.77%。在教學手段上,73.68%的教師用到多媒體,68.42%的使用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其中綜合采用兩種手段的占43.86%。此外,有少數教師采用網絡教學手段(8.77%)和其他手段(5.26%)。在教學方式上,傳統(tǒng)的課堂講授仍為主導,課堂討論也是重要的方法,不少教師引進研究性學習的方式,還有一些教師在探索運用實踐性學習及其他教學方式。
詳“表 2”。
表2 57位教師采用教學方式情況表
學生問卷調查顯示,34.62%的同學認為 “學習目的不明確”,46.62%的認為教學“內容枯燥乏味”,43.23%的認為“實用性不強”,34.15%的認為“教學手段落后”。
可見,在不少學校,教學尚不夠規(guī)范,甚至沒有大綱,隨意性很大;在教學內容、手段、方式上,也存在著明顯的不足,不能滿足學生學習的需要。
57份教師問卷顯示,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按髮W語文”的學習評價方式目前仍主要是閉卷考試、開卷考試、作業(yè)和考勤、提交課程論文,采用其它方式的很少。詳“表3”。其中有26位教師采用單一方式,采用最多的是閉卷考試,其次是開卷考試。詳“表4”??梢姡斚隆按髮W語文”的學習評價方式基本沿襲傳統(tǒng);近半數教師的評價方式單一,且多以考代評;不少教師仍然注重終結性評價而忽視形成性評價。走訪調查還顯示,評價標準的片面化普遍存在,即重知識輕能力,重理論輕實踐;卷面考查標準化試題偏多,難以準確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收獲。
表3 57位教師采用學習評價方式情況表
表4 57位教師采用單一的評價方式情況表
當下有一種比較普遍的認識:“大學語文”不受學生歡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此次抽樣調查顯示,有56.88%的同學表示對“大學語文”“很喜歡”,31.17%的表示 “無所謂”,10.74%的表示“不感興趣、勉強學習”,1.21%的表示“不喜歡,希望停開”。57份教師問卷調查結果大致相似,有20人認為自己的學生對“大學語文”“很重視并興趣濃厚”,23人認為“重視但興趣不大”,5人認為“無所謂”,只有9人認為 “不夠重視也不感興趣”??梢?,在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語文”課程盡管存在很多問題,但還是受大多數同學的歡迎和肯定的,多數同學的學習積極性很高。
教師問卷調查顯示,為適應高等教育改革和辦學轉型的需要,大多數教師已在嘗試“大學語文”的課程改革,其中進行教學模式改革的最多,占到調查人數的52.63%,而同時在教材、考核方式等方面嘗試多項改革的占到38.6%,而尚未進行任何改革的占29.82%??梢?,“大學語文”課程改革尚處在初始階段,并未廣泛、深入地展開。
盡管國家高度重視“大學語文”,但學界仍有人懷疑其開設的意義,甚至主張停開。此次接受調查的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師都認為“大學語文”的開設是必要的,其對于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與能力,以及人文素質,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大多數學生也是持肯定態(tài)度的:70.90%的同學認為學習“大學語文”“很有必要”,16.39%的認為“無所謂”,9.49%的認為“不好說”,3.22%的認為“沒必要”;76.92%的認為對將來就業(yè)“有幫助”,17.31%的認為“很難說”,5.23%的認為“沒幫助”;59.23%的認為對專業(yè)學習 “有促進作用”,34.92%的認為“沒有什么影響”,3.54%的認為“有負面影響,如耽擱時間等”。
關于“大學語文”的性質和目標定位,長期以來討論熱烈,主要觀點有 “工具性”、“文學性”、“人文性”、“文化性”、“綜合性”、“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人文性兼審美性”、“母語教育”等,這直接影響到各?!按髮W語文”的準確定位。本次調查顯示,56.14%的教師認為 “大學語文”應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42.11%的教師認為應突出 “人文性”,1.75%的教師認為應突出 “工具性”。在關于“大學語文”教學目標的多項選擇調查中,選擇“承傳人文精神”的教師占64.91%,選擇“提高文學鑒賞能力”的占59.65%,選擇“提高閱讀和語言表達能力”的占56.14%,選擇“拓寬語文知識面”的占45.61%,選擇“提高各種文體的寫作技能”的占24.56%??梢姡诙鄶到處熆磥?,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學語文”,既要強調人文性,也要注重學生文學鑒賞能力、閱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的培養(yǎng)。這與廣大學生的要求基本上一致。在關于“大學語文”主要學習目標的調查中,選擇“提高文學鑒賞能力”的同學有45.69%,選擇“提高閱讀和語言表達能力”的有34.00%,位居所有選項的前兩位。詳“表5”。廣大師生的這種認識與要求值得注意,對于應用型本科院?!按髮W語文”的準確定位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表5 關于學生主要學習目標的調查情況表(注:此項調查學生有效問卷為650份)
問卷調查顯示,77.19%的教師認為 “大學語文”宜在大一開設,22.81%的認為宜在大二開設。68.38%的教師認為宜開設2學期,周課時2節(jié)(總課時72節(jié));20.47%的認為宜開設1學期,周課時3節(jié) (總課時54節(jié));11.15%的認為宜開設1學期,周課時2節(jié)(總課時36節(jié))。學生問卷調查結果相似。可見,在大多數師生看來,當下多數學校在大一開設“大學語文”是合適的,但課時量應有所增加,72節(jié)左右 (開設2學期,周課時2節(jié))比較適宜。調查還顯示:所以宜在大一開設,原因主要有三,一是與中學語文保持連貫性,二是公共基礎課多在大一開設,三是為高年級的專業(yè)學習進一步夯實“語文”基礎;所以要增加課時,是因為“大學語文”內容豐富,承載過重,開設36課時收效不大,而開設很多課時又不太現(xiàn)實。
當前,“大學語文”教材非常多,但大多大同小異,基本沒有專業(yè)、學科的差異,也少有不同層次院校的差異。此次調查顯示:63.16%的教師認為“大學語文”教材應該體現(xiàn)學科、專業(yè)的差異;近半數的教師認為應該有不同層次院校的差異,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要有適合自身辦學特點的教材;只有28.07%的教師認為不必有上述差異,8.77%的教師認為“無所謂”。在所調查的13所學校中,目前已有3所注意到學科、專業(yè)的差異而區(qū)別使用不同版本的教材,1所注意到自身特點而自編教材。這些認識和做法是符合教育理論的,但是否可行,值得深入研究。
本著加強“人文”教育和語文技能教育的目標,半數以上的教師認為“大學語文”教材應該包括 “中國文學”、“外國文學”、“語言知識”、“應用文”四方面的基本內容,部分教師認為還應該有“科技說明文”和“學術論文”方面的內容,而現(xiàn)行教材大多缺少“應用文”、“科技說明文”和“學術論文”。學生問卷調查結果相似,所不同的是,認為該有 “學術論文”方面內容的同學占到38.62%,比認同此項的教師所占比例高。詳“表6”??梢?,學生更注重應用性知識的學習和應用技能的掌握。在走訪調查中,不少教師還認為“大學語文”在選文上要處理好經典性與時代性的關系,課文要有“味”,能感人。這些認識也都是值得重視的。
表6 關于教材內容的調查情況表(注:此項調查學生有效問卷為650份)
隨著教學條件的不斷改善,“大學語文”越來越多地采用現(xiàn)代教育手段,對此,絕大多數師生是持肯定和歡迎態(tài)度的。譬如,對于采用多媒體和網絡教學手段,77.52%的同學表示 “非常歡迎”,17.36%的表示“無所謂”,表示“不歡迎”的只有3.57%。不過,不少教師認為,現(xiàn)代教育手段有其長也有其短,應適當采用,因為“大學語文”與別的課程不同,主要內容是文學藝術,而藝術重在感悟,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可以充分發(fā)揮教師引導和感染作用,有時是必不可少的,也是現(xiàn)代教學手段所無法取代的,調查顯示有19.38%的同學“喜歡”“傳統(tǒng)手段”,原因或即在此。
學生問卷調查還顯示,“大學語文”的教學方式,最受學生“喜歡”的仍是“教師講授”,然后依次是“課堂討論”、“實踐性學習”、“研究性學習”、“其它方式”。詳“表 7”。據數據統(tǒng)計來看,“實踐性學習”、“研究性學習”這兩種教學方式已受到不少學生的肯定,應該是“大學語文”教學方式改革的重要方向。
表7 關于受學生喜歡的教學方式的調查情況表(注:此項調查學生有效問卷為650份)
調查顯示,就目前“大學語文”所使用的學習評價方式而言,“作業(yè)和考勤”是學生贊成最多的方式,其次是“寫課程論文”、“開卷考試”,較少同學認可“閉卷考試”。詳“表8”。可見,不少學生希望學習評價注重平時的學習成績和學習態(tài)度,不能僅憑期末一張試卷,這實際上是要求重視形成性評價。在訪談中,不少教師認為當前“大學語文”的學習評價基本上是終結性評價,注重的是評價的鑒定功能,而忽略其教育、激勵等其它功能,因此主張評價方式多元化,尤其要注意學生平時學習過程中的表現(xiàn)和所取得的成績。
表8 關于學生認可的學習評價方式的調查情況表
此次調查顯示,不少師生強烈希望推進、深化“大學語文”課程體系改革,其中36.84%的教師、31.6%的學生認為迫切需要進行教材的改革,54.39%的教師、31.29%的學生認為迫切需要進行教學模式的改革,40.35%的教師、24.23%的學生認為迫切需要進行學習評價方式的改革,還有17.54%的教師認為迫切需要進行其它方面的改革??梢姡嫱七M、深化“大學語文”課程體系的改革已是師生的共同愿望和迫切要求。
由上可見,雖然近幾年來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語文”的地位有顯著提升,不少教師也已嘗試進行各方面的改革,但課程仍然存在很多問題。我們以為主要原因有四。一是學校領導與教學管理部門重視不夠。雖然響應國家號召而在全?;虿糠謱I(yè)開設,卻并沒有重視課程的建設與改革,在政策、措施、人力、財力等方面未能給予必要的支持和保障。二是師資力量不夠。"大學語文"教師多是青年教師,而且不夠穩(wěn)定,對于課程體系改革,他們尚缺乏足夠的能力、信心和經驗,也缺乏必要的積極性。三是課程性質與目標定位的不準確。這不僅影響教學的實施與課程功效,也造成改革方向的不明,以致教師不知如何是從。四是近幾年辦學定位的轉型造成教師有關認識的不清晰,如什么是“應用型人才”?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轉型如何落實到課程目標與實施上?這也直接影響到“大學語文”的教學和改革。推進、深化“大學語文”課程體系的改革,首先必須解決這些主要問題。其中,解決課程性質與目標的準確定位問題至為重要,也比較困難。我們認為,學界有關這個問題的諸多認識都沒有錯,但要準確“定位”,必須做到立足根本、切合實際。所謂“根本”,首先是“語文”的本質屬性。“語文”的屬性很多,但根本的應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這是大多數學者的共識,其被寫入中學語文新課標即可證明。其次是人才培養(yǎng)目標,主要包含兩方面,一是時代、社會所賦予的共同性目標,二是辦學定位所決定的分層性目標。只有立足“根本”,“大學語文”才能保持“語文”本色,也才能發(fā)揮“語文”的功能和價值。當然,“立足根本”,并不意味著要排斥其它,也不意味著要顧及“根本”的方方面面,“立足根本”的同時,還要做到“切合實際”。所謂“實際”,主要指“大學語文”有限的課時,以及學生的語文實際水平、有限的投入、所學專業(yè)對于“語文”知識與技能的要求等。課程定位必須從“實際”出發(fā),否則,必然影響課程的功效。
推進、深化“大學語文”課程體系的改革還應注意兩點。一是要充分參考廣大師生的意見和建議。本次調查所以要了解廣大師生有關認識與愿望,目的即在此。譬如上文所提及的許多認識:在注重人文性的同時還應注重工具性,尤其要注重學生文學鑒賞能力、閱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應該有符合自身辦學特點的教材,并且有學科、專業(yè)的差異;教材內容應加強“應用性”和“時代性”,編寫體制要靈活多樣;學習評價要注重形成性評價;等等——都是值得重視、值得認真研究的。二是要充分借鑒一些名牌大學的改革經驗和成果,譬如南開大學的一些做法,成效顯著,就值得學習。但不能照搬,因為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的課程定位與實際情況同名牌大學畢竟有所不同。
A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ION OF COLLEGE CHINESE COURSE AT LOCAL PRACTICAL COLLEGES ASSOCIATED WITH THE CONCEPTS AND EXPECTATIONS OF COLLEGESTUDENTS AND TEACHERS
XU Li-jie XU Xing-ju
(Chinese Department of Chaohu College,Chaohu,Anhui 238000)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sample questions shows that at local practical colleges the concerned college Chinese needs improvement with its difficulties caused by college students' and teachers' concepts and expectations.In order to advance the reform of college Chinese,we must sovle four major problems.
local practical colleges;college Chinese;investigation;reform
G642
:A
:1672-2868(2011)02-0119-06
責任編輯:陳 侃
2011-01-29
安徽省高等學校省級教學研究重點項目(項目編號:2008jyxm127)
徐禮節(jié)(1965-),男,安徽潛山人。文學博士,巢湖學院中文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