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
理財產品如何盡告知義務
Finance and Laws: How do Financial Products Im p lem ent Obligation of Inform ing?
春風
唐某于2007年6月25日申購了上海市某銀行發(fā)行的價值人民幣38萬元的某理財產品。此后,唐某先后分別于2008年4月 7日以及2008年 4月 21日成功贖回了75470.4份以及100000份該理財產品,尚余該理財產品20萬份。2008年5月19日(周一)下午4點左右,唐某到某銀行辦理剩余20萬份某理財產品的贖回業(yè)務。當時,該行經(jīng)辦人員即提醒唐某已過了當日辦理該產品贖回業(yè)務的時間(15:00),唐某如需繼續(xù)辦理申請贖回手續(xù),則具體贖回金額要按下周凈值計算。得知上述情況后,唐某沒有明確表示異議,當天也沒有辦理過任何贖回業(yè)務手續(xù)。此后,唐某在詳細查看了該理財產品說明書后發(fā)現(xiàn),銀行沒有在相關條款中注明,該理財產品在贖回工作日內的具體贖回時間,且該理財產品主要投資的是香港市場,唐某據(jù)此認為該產品贖回時間應以港交所的交易時間,即下午4點結束為準。為此,唐某通過各種途徑向該銀行上級行以及銀監(jiān)局就該理財產品于“贖回工作日下午3點前結束某理財產品贖回業(yè)務”的問題進行多次投訴,某銀行相關人員也多次給予其明確答復,確認此產品贖回業(yè)務必須在每個贖回工作日下午3點之前辦理。但唐某對于銀行的投訴答復不予認可。最后,在反復投訴無果的情況下,唐某于2008年6月30日拋售了余下的20萬份的某理財產品,但因在此期間該產品凈值連續(xù)下跌,與最初5月19日的產品市值相比,投資損失已將近1.89萬元人民幣。唐某認為,銀行的理財產品說明書內容存在瑕疵導致其錯過產品贖回時間,由于銀行的過錯給其本人造成經(jīng)濟損失,于是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銀行承擔賠償責任。
某銀行答辯認為,唐某在截至2008年6月30日前,始終沒有向銀行方面提出過終止該20萬份委托理財產品的想法,其訴求中所謂的1.89萬元損失只是唐某單純的投資損失,與銀行無關。此外,唐某具備一定的基金以及準基金型理財產品的投資經(jīng)驗,應該熟悉相關的贖回交易規(guī)則。
本案開庭審理后,考慮到在理財產品說明書中對贖回工作日的贖回時間確實沒有具體規(guī)定,容易引發(fā)投資者多種不同的解釋,為了防止銀行信譽受到影響并從維護客戶關系的角度出發(fā),在法院的主持下,某銀行最終與唐某達成調解協(xié)議,補償唐某5月19日至5月26日這一周產品凈值損失7000元人民幣。
本案主要問題和爭議焦點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本案所涉理財產品說明書中的相關表述是否存在瑕疵?二是銀行與唐某之間的委托理財合同關系何時終止?三是自5月19日唐某最初提出贖回意向到6月30日最終贖回期間的1.89萬元凈值差價損失的性質如何認定,該損失應由誰承擔?
1.理財產品說明書中的相關表述是否存在瑕疵。首先,由于某銀行推出的各類理財產品數(shù)量、種類眾多,因此,每個產品的說明書內容不盡相同。以本案為例,某銀行在該理財產品說明書中就該產品贖回時間的約定表述如下:“申購、贖回的開放日為每星期第一個工作日,除所有國內法定節(jié)假日以及香港法定假日。若因海外市場其他節(jié)假日導致對產品的申購贖回有重大影響,管理人可視情況進行相應調整并提前公告?!蓖瑫r,在該銀行網(wǎng)上銀行對該理財產品介紹的“申贖日期”事項中,僅表述為:“封閉期結束后的每星期第一個工作日?!倍谠V狀中,唐某又列舉了該銀行網(wǎng)上銀行對另一個理財產品的介紹,其中“開放日”事項內表述如下:“本產品開放日為每周一(如果周一為非工作日,則所提交申請延至下一個工作日處理),交易時間為開放日的9:00~15:00,投資者可在開放日交易時間段內提交申購、贖回申請,開放日15:00之后提交的申請屬于預約交易,自動延至下一個工作日處理。募集期和封閉期不接受申購、贖回申請?!鄙鲜鰞蓚€產品均為該銀行推出,但對比后不難發(fā)現(xiàn),兩份產品說明內容對于“申贖時間”的表述卻大相徑庭。后者表述的內容更為明確、詳細,相比之下前者的說明內容則過于簡單、模糊,在實際業(yè)務操作中容易引起客戶的誤解、產生歧義,并導致在司法審判中易讓法官產生不利于銀行方的判斷。
其次,從法律層面分析,某銀行理財產品說明的相關內容存在較明顯瑕疵。本案自該理財產品成立之時,銀行與客戶之間就構成了委托理財合同關系,而產品說明書則是該合同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jù)上述產品說明書相關內容的字面理解,某銀行應該在該產品每個開放日的營業(yè)時間內,接受辦理客戶的當日贖回申請。即使某銀行以相關理財產品的交易慣例來主張涉及“產品贖回”的相關約定存在與客戶不同的解釋,但根據(jù)我國《合同法》有關規(guī)定,該產品說明書應屬于格式合同的范疇,某銀行作為該格式合同的提供方,如果對格式條款有兩種以上解釋的,應當做出不利于提供格式條款一方(銀行)的解釋。因此,某銀行即使以行業(yè)交易慣例來進行的答辯也得不到法院的支持。
2.雙方委托理財合同于何時終止。唐某自申購了某銀行發(fā)行的理財產品后,即與銀行之間構成了委托理財合同關系,唐某可以通過申請贖回該理財產品的方式來實現(xiàn)單方終止其與銀行之間的委托理財合同關系。而從本案的事實經(jīng)過來看,唐某在2008年5月19日下午4點左右,在得知其已過當日申請贖回時間之后,當天直至該產品下一周的贖回日(即2008年5月26日),均沒有向銀行方做出過任何申請贖回該20萬份理財產品的意思表示及行為。既然唐某沒有在上述期間行使該委托理財產品賦予其贖回終止權,也就充分表明唐某仍然想使其與該銀行之間建立的委托理財合同關系得以繼續(xù)保持。唐某出于自身意愿,于2008年6月30日贖回了20萬份委托理財產品。顯而易見,本案中銀行與唐某之間的委托理財合同關系的實際終止日期應為2008年6月30日,而非唐某所認為的5月19日。
3.唐某1.89萬元凈值差價損失的定性和責任承擔。既然唐某在2008年5月19日當天至該產品下一周的贖回日 (即2008年5月26日),可以向某銀行提出贖回申請而沒有實際做出過任何申請贖回20萬份理財產品的行為,則某銀行理財產品說明書中的瑕疵所為可能給唐某造成的實際投資損失即不存在。故本案1.89萬元凈值差價損失,其性質應系唐某投資該理財產品的投資損失,與某銀行該理財產品說明的瑕疵無因果關系。
雖然本案最終以調解結案,銀行基于企業(yè)形象及商業(yè)信譽角度考慮,對唐某進行了部分經(jīng)濟補償,使相關爭議僅限于該民事糾紛案件,并沒有引發(fā)其他相同類型被訴案件,有效避免了群體訴訟風險。但對于銀行而言,本案中所折射出的風險啟示應引起關注:
1.加強對各類金融產品說明書的法律審查。商業(yè)銀行作為一個面向眾多客戶的金融機構,其發(fā)行的金融產品往往具有受眾面廣的特點,一旦某一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問題,就可能引發(fā)大范圍的民事糾紛。因此,銀行應本著高度嚴謹負責的態(tài)度,對其自身發(fā)行的各類金融產品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加以管理和控制。銀行尤其要對各個金融產品的說明書等加強法律審查,確保產品說明書依法合規(guī),避免產生歧義和糾紛。產品說明書作為銀行與客戶之間簽訂的各類合同的必要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產品說明書中一些能影響到合同的成立、變更、性質以及終止等內容的重要條款發(fā)生差錯或存有漏洞,就有可能被一些客戶所利用,通過投訴甚至訴訟等方式要求銀行對其投資損失“埋單”,將自身的投資損失風險轉嫁給銀行。
2.銀行發(fā)行相同類型、相同特點金融產品說明書的共性條款應盡可能保持一致。本案中唐某提出證據(jù)證明,某銀行在與該系列理財產品相同類型的產品說明書中,就產品贖回條款采取了另一種更具體、更詳盡而不會引發(fā)歧義的表述方式。這說明,銀行應當對發(fā)行的各類金融產品進行必要的分類,對于同一類型金融產品具有共性的產品說明內容建立標準化“條款庫”。如果今后銀行再次發(fā)行同類型的金融產品,就可以直接從“條款庫”中找到相應的產品說明條款,以盡可能地保證前后產品說明書中相同內容條款表述上的一致性。
3.及時采取風險補救措施。以本案為例,對本案例中所反映出的問題,某銀行可在該銀行網(wǎng)站上對理財產品的相關內容進行補充和更正,對該產品贖回條款增加相應的內容。某銀行還應全面梳理和審核以往發(fā)行而尚未終止的理財產品的相關條款是否也存在同樣的瑕疵,以防止今后類似被訴案件風險敞口進一步擴大。從防控被訴案件風險角度出發(fā),銀行基層網(wǎng)點在營銷理財產品時,如發(fā)現(xiàn)產品說明書存在瑕疵,應及時向上級行業(yè)務部門反映。銀行應當及時采取補救措施,如通過手工補記理財產品說明書相關內容的方式,提請客戶對此條款加以關注,以盡到銀行充分告知義務,有效化解今后可能產生的被訴法律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