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雁 王智
感性思維,溝通新利器
A ffective Thinking:A Sha rp W eapon o f Comm unica tion
武雁 王智
常聽一些管理者抱怨,“新一代”的員工難管、管不得,不管會放任,管則招致叛逆。要做好這一代年輕人的管理或思想教育,我們需要掌握更多豐富的知識、廣博的見識和實際操作的技能,才能讓他們“口服”和“心服”;倘要更上一層樓,讓他們真正的“心悅誠服”,則要懂得心理溝通的觀念和技巧,與他們“通心”,才能把工作干得更出色、更到位、更出彩。簡言之,理性做事,感性做人。
如何做到感性做人呢?按照人本心理學的代表人卡爾·羅杰斯的觀點,“三大法寶”是真誠、接納、同理心。身為一個組織的管理者,這三大法寶是我們創(chuàng)造性的開展“人的工作”所必須的“軟技能”——心理素質(zhì)、情感素質(zhì)、倫理素質(zhì)。
(一)真誠開放
1.真實誠懇。有這樣一個笑話,話說某縣一衛(wèi)生局長上任伊始,大抓全縣衛(wèi)生工作。親自下鄉(xiāng)檢查工作,來到一農(nóng)戶家,看到農(nóng)民正給豬喂發(fā)霉的剩飯雜食,怒斥道:“你們給豬吃不干凈的食物會影響豬的健康,進而危害人的健康,這樣不行,必須整改。今天罰款50塊!”農(nóng)民抱屈說:“局長啊,我們祖祖輩輩都是這么喂豬的?!本珠L嚴肅批評:“不許辯解,必須改?!币粋€半月后,局長路過此地,順便查看一下整改結(jié)果,發(fā)現(xiàn)農(nóng)民絲毫未改善豬的飲食,又大怒,再罰款50塊。農(nóng)民眼淚汪汪。又過了一月半,局長再次明查暗訪該農(nóng)戶,發(fā)現(xiàn)豬槽內(nèi)空空如也,看不到霉爛食物了。心情大喜,遂表揚農(nóng)民:“你們做得很好嘛!你們對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做出了貢獻。那你們現(xiàn)在都給豬喂什么吃?。俊鞭r(nóng)民聽后回答說:“報告局長大人,我們服從領(lǐng)導的指示,再也不敢給豬吃不干凈的食物了??墒牵硞兗依锔F,實在沒什么好吃的給豬吃,只好每天給豬五塊錢,它餓了想吃啥就買啥。”聽完,局長尷尬著離開。
這是個笑話,極大地諷刺了該局長大人冠冕堂皇的工作作派,不體察民意,亂指示,瞎罰款,讓農(nóng)民無所適從。
真實誠懇就是溝通的發(fā)起人(管理者)在人際互動中,內(nèi)心充滿了真實的情感,不虛偽,不做作,非咄咄逼人之勢。人們最討厭的是“滿嘴跑火車”的管理者,語言“假”、“大”、“空”,不真情告白,令人難以生信任感。已故北大著名教授季羨林老先生在會見溫家寶總理時說道:“我這一生,奉行一個說話原則,那就是‘假話全不講,真話不全講’”。
2.親和力。凡是能和群眾打成一片的領(lǐng)導干部,都具有相同的特質(zhì):親和力極強??纯次覀兊臏乜偫戆?!他就是一位極富領(lǐng)導魅力又平易近人的領(lǐng)導者。在2003年當選新一屆總理的記者見面會上,他說:“我是一個普通的人。我出生在農(nóng)村的一個教育世家。我的祖父、父親和母親都是教員?!珖?500多個縣(區(qū)),我跑遍了1800多個?!?/p>
從2003年到現(xiàn)在,全國人民可以看到,溫總理用他的行動踐行了他的諾言,無論是“非典肆虐”、“汶川大地震”、“玉樹地震”、“舟曲泥石流”等特大災難面前,我們的總理總是和人民群眾在一起,拉著人民的手,傾聽民意,與災民同吃同住同流淚,鼓勵人們從痛苦中站起來。
親和力就是人們之間的心理距離感很小,可以無障礙地溝通。親和力展現(xiàn)的是人和人之間的平等優(yōu)待觀念,領(lǐng)導者的平民意識,平等人格的心理地位。
(二)接納對方人格
人性有個特點,就是喜歡和自己有共同點的人或事。反之,則不悅。然而,在人際互動中,碰到的情況形形色色,諸色人等,很難說恰好遇到的對象和事情,是自己“喜歡”的。殘酷的現(xiàn)實中,人們常常遇到的是自己“不喜歡”、“討厭”的事情。該如何應對才是上策呢?辦法是:先接納其人,再處理其事。
把犯錯的“人”和“事情”分開看,人是好的,事是錯的。先和人溝通,達成良好的關(guān)系,事情的分野就容易多了。這里的關(guān)鍵是,首先要有對人的“尊重之心”、“接納之情”。要有眾生平等的人文關(guān)懷——就是尊重人格。尊重這個詞,誰都明白,似乎很簡單。然而做到尊重卻非易事。尊重的體現(xiàn)有二:一為表達善意時的尊重;一為表達異議時的尊重。
1.表達善意時的尊重。中國人常常犯的一個錯誤是:只要我是為你好,無所謂你喜不喜歡。表現(xiàn)為上級對下級、教師對學生、父母對子女、夫婦之間的互動等。
舉例說,王博士,對人很友善,在美國工作期間,有一次進商場購物,電梯在上行時,發(fā)現(xiàn)一美國老太太行動不便,似乎快要跌到。王博士處于國內(nèi)的習慣,不假思索地伸手攙扶一把,誰知美國老太太竟回頭狠狠地瞪了他一眼,沒說謝謝就離去了。當時,讓王博士很費解,難道我?guī)兔€有錯嗎?后來,王博士跟美國朋友聊起此事,漸明其道了:原來在美國,你如要幫助別人,需要先征得其同意,否則被理解為不尊重和不信任。如那個美國老太太,你需要先問她,女士,您需要幫助嗎?然后,再決定是否行動。
原來做好事,也需要尊重人家的意愿。否則,就是侵犯別人的被幫助的權(quán)利??梢?,與國人平常的思維有多么大的誤區(qū)。
2.表達異議時的尊重。表達善意時需要尊重,表達異議時更需要尊重了。否則,事情的解決會更復雜、成本更高。具體操作是:“先跟”——先肯定對方做事的動機是善意的(尊重人),“后帶”——再表達不同的看法,最后尋求雙方達成共識(處理事)。
領(lǐng)導發(fā)現(xiàn)下屬部門工作出了婁子。第一反應不是興師問罪:這是誰干的?誰讓這么干的?先槍斃再定罪,一副官僚作派。而是,先以“了解”的心態(tài),和事件的執(zhí)行者和決策者坐下來溝通,了解事情的始末過程發(fā)生的情況,再商討補救方案。等事情真正完結(jié)了,再總結(jié)探討此事的經(jīng)驗教訓,以及根據(jù)組織規(guī)定和制度,追究相關(guān)人的責任。
概括地說,尊重對方人格是接納的核心。沒有尊重,沒有萬物均等的心態(tài),就難以做到接納對方的人格。但也需要注意:接納不是認同或同意對方的做法。接納是對對方人的存在(人格)尊重和接受(不評斷不批判),同時不認同對方的所為(做的事和行為)。
(三)同理心傾聽
不管是在生活或組織管理中,人和人、家庭和家庭,團隊和團隊、組織和組織之間,均有不同的看法和觀點(稱之為價值觀或文化)。當兩個不同的人或組織在協(xié)作時,常常源自不同的角度和立場,必然會有沖突或矛盾發(fā)生。推而廣之,上到國際關(guān)系、宗教文化、民族關(guān)系的沖突,亦是背后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所致。
中國的儒家圣賢孔子早就教導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最基本的人倫觀念。然而,世界的現(xiàn)實多是一片文化霸權(quán)、政治強權(quán)、行政強勢、權(quán)貴強盜的圖景。在那些強權(quán)者的內(nèi)心深處,沒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善念,有的卻是“己之所欲,施之于人”的強盜邏輯。
因而,人事工作者、企業(yè)管理者需要注意自己的溝通心態(tài),勿犯以上的“強勢”錯誤。實現(xiàn)這一理念的工具是:同理心傾聽。
1.同理心哲學。同理心傾聽背后滲透的是“同理心”的哲學理念。同理心哲學是“換位體驗+換位思考”,背后的原理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凡人皆有一顆心,需要被了解、被接納、被欣賞、被重視、被需要、被愛。在人際關(guān)系里,不管代表的角色是商業(yè)關(guān)系、上下關(guān)系、協(xié)作關(guān)系還是家庭的關(guān)系,都有各自立場、態(tài)度和看法,也許雙方差異較大,要達成和諧一致,需要人性化的溝通、了解。這就需要:先理解對方,再尋求被對方理解。這是一種主動溝通的姿態(tài)。
2.同理心傾聽的步驟
(1)“察顏觀色”——識別對方情緒
在人際互動中,特別是角色不對等的交流中,一方常處于壓力和情緒的籠罩下,處于心理的防衛(wèi)狀態(tài)。心門封閉是溝通最大的障礙,也是“做不通”工作的最大挑戰(zhàn),令溝通和關(guān)系陷入僵局。
如何識別對方的情緒呢?中醫(yī)的智慧是“望”、“聞”、“問”、“切”四個字。其實,溝通中的情緒識別只需一個字——“聽”。
繁體字的“聽”字包含三層含義:
用“眼睛”聽——看面部表情,重點在嘴角和眉毛;
用“耳朵”聽——聽音調(diào)高低和大小;
用“心”聽——感受對方的情感世界。
也就是“多管其下”去觀察對方的情緒反應。比如,如果談話的對象,雙手揣在褲兜里,嘴角繃緊,你可以覺察到對方是在緊張或是抗拒和你的談話。比如,對方不和你眼神正面對視,或許是內(nèi)心有壓力、自責或害怕面對真相。
明察了對方的情緒反應后,就進入第二步的“回應”階段。
(2)“感性回應”——積極反饋
同理心傾聽的回應是“感性回應”,而非“理性”的分析和評價。比如,一個女孩子失戀了,痛苦不堪,找自己的女性好友傾訴,好友聽完,一陣數(shù)落:我早跟你說吧,那個男孩靠不住,你吃大虧了吧!可以想象,這個失戀女孩子當時的心有多痛。當時,說直話的那位好友也決非“傷害”她,只可惜那位好友不懂得此時的“同理心傾聽”是多么的珍貴!
“感性回應”有個形象的比喻——照鏡子。仿佛你就是鏡子中的他(她),正在經(jīng)驗他(她)此刻的內(nèi)心感受。
3.同理心傾聽的原則。有人說,同理心傾聽很人性化,富有人文關(guān)懷,非常棒??墒?,如何正確應用呢?記住兩個原則:溝通對象與界限。
“同理心傾聽”的溝通對象:重要的人際關(guān)系。如家庭成員之間,組織內(nèi)部上下級同事間,商業(yè)伙伴間,尚未建立信任感的重要的人際對象皆可用。
“同理心傾聽”的界限:態(tài)度熱情,立場堅定。使用同理心傾聽的心態(tài)是愛與尊重對方,透過真誠與開放的溝通達成信任解決問題。因而,當事人不是討好對方,而是有原則的做事。不是沒有原則的委屈求和,不是老好人,更不是馬屁精。遇到對方提出“越界”的要求時,記得:面若桃花春風笑,堅持立場不動搖。這就是同理心的底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