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市委組織部部長、上海市委黨校校長 沈紅光
牢固樹立群眾觀點自覺堅持群眾路線切實做好群眾工作
○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市委組織部部長、上海市委黨校校長 沈紅光
今年是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90周年,這也是我們黨確立和豐富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群眾工作的90年。我們黨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chǎn)物,是建立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基礎上的馬克思主義政黨,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到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和改革開放的新時期,我們黨始終堅持黨的一切理論和奮斗都應致力于實現(xiàn)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這一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政治立場,矢志不渝地為實現(xiàn)好、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而努力奮斗。一部黨史,就是一部黨的群眾工作史,就是我們黨同人民群眾生死與共、同甘共苦的奮斗歷史,就是我們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歷史,就是我們黨堅持和運用唯物史觀,形成和發(fā)展、貫徹和落實黨的群眾觀點、群眾路線的歷史。我們紀念建黨90周年,學習研究黨的歷史,要十分注意結合回顧黨的奮斗歷程和歷史經(jīng)驗來感悟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感悟群眾工作的規(guī)律性。
回顧黨的歷史,可以有多種方式。研讀黨的重要文獻,應當是一種不錯的方式。這些文獻凝聚著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心血和智慧,它們仿佛是鐫刻在黨的歷史道路上的路標,指示著在風云變幻的時局中前進的方向。
第一篇文獻:毛澤東同志的《組織起來》。這篇文獻記載了毛澤東同志從群眾觀點、群眾工作角度關于大生產(chǎn)運動經(jīng)驗的及時總結。這就是把群眾“組織起來”開展大生產(chǎn)運動,克服困難,贏得抗戰(zhàn)勝利。
大家知道,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是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毛澤東同志是黨的群眾觀點、群眾路線的主要創(chuàng)立者,也是黨的群眾工作的楷模。1943年11月29日,在中共中央招待陜甘寧邊區(qū)勞動英雄大會上,毛澤東同志發(fā)表了《組織起來》這一重要講話。這篇講話,可以看作是毛澤東同志從群眾觀點、群眾工作角度對大生產(chǎn)運動的新鮮經(jīng)驗的總結。他開門見山指出:今天共產(chǎn)黨中央招待陜甘寧邊區(qū)從農(nóng)民中、工廠中、部隊中、機關學校中選舉出來的男女勞動英雄,以及在生產(chǎn)中的模范工作者,我代表中央來講幾句話。我想講的意思,拿幾個字來概括,就是“組織起來”。邊區(qū)的農(nóng)民群眾和部隊、機關、學校、工廠中的群眾,根據(jù)去年冬天中共中央西北局所召集的高級干部會議的決議,今年進行了一年的生產(chǎn)運動。這一年的生產(chǎn),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和很大的進步,邊區(qū)的面目為之一新。事實已經(jīng)完全證明:高級干部會議的方針是正確的。高級干部會議方針的主要點,就是把群眾組織起來,把一切老百姓的力量、一切部隊機關學校的力量、一切男女老少的全勞動力半勞動力,只要是可能的,就要毫無例外地動員起來,組織起來,成為一支勞動大軍。我們有打仗的軍隊,又有勞動的軍隊。打仗的軍隊,我們有八路軍新四軍;這支軍隊也要當兩支用,一方面打仗,一方面生產(chǎn)。我們有了這兩支軍隊,我們的軍隊有了這兩套本領,再加上做群眾工作一項本領,那末,我們就可以克服困難,把日本帝國主義打垮。他反思了陜甘寧邊區(qū)過去存在的、與把群眾的力量組織起來的方針相反的方針:那就是缺乏群眾觀點,不依靠群眾,不組織群眾,不注意把農(nóng)村、部隊、機關、學校、工廠的廣大群眾組織起來,而只注意組織財政機關、供給機關、貿易機關的一小部分人;不把經(jīng)濟看作是一個廣大的運動,一個廣大的戰(zhàn)線,而只看作是一個用以補救財政不足的臨時手段。這是錯誤的方針。
由此,他向共產(chǎn)黨員提出了樹立群眾觀點、堅持群眾路線、做好群眾工作的明確要求:第一,只要我們全體英勇的八路軍新四軍,人人個個不但會打仗,會做群眾工作,又會生產(chǎn),我們就不怕任何困難,就會是孟夫子說過的:“無敵于天下。”第二,每一個共產(chǎn)黨員,必須學會組織群眾的勞動。知識分子出身的黨員,也必須學會;只要有決心,半年一年工夫就可以學好的。他們可以幫助群眾組織生產(chǎn),幫助群眾總結經(jīng)驗。我們的同志學會了組織群眾的勞動,學會了幫助農(nóng)民做安家生產(chǎn)計劃,組織變工隊,組織運鹽隊,組織綜合性合作社,組織軍隊的生產(chǎn),組織機關學校的生產(chǎn),組織工廠的生產(chǎn),組織生產(chǎn)競賽,獎勵勞動英雄,組織生產(chǎn)展覽會,發(fā)動群眾的創(chuàng)造力和積極性,加上旁的各項本領,我們就可以把日本帝國主義打出去,一定可以協(xié)同全國人民,把一個新國家建立起來。第三,我們共產(chǎn)黨員,無論在什么問題上,一定要能夠同群眾相結合。如果我們的黨員,一生一世坐在房子里不出去,不經(jīng)風雨,不見世面,這種黨員,對于中國人民究竟有什么好處呢?一點好處也沒有的,我們不需要這樣的人做黨員。我們應該走到群眾中間去,向群眾學習,把他們的經(jīng)驗綜合起來,成為更好的有條理的道理和辦法,然后告訴群眾,宣傳并號召群眾實行起來,解決群眾的問題,使群眾得到解放和幸福。如果我們做地方工作的同志脫離了群眾,不了解群眾的情緒,不能幫助群眾組織生產(chǎn),改善生活,只知道向他們要救國公糧,而不知道首先用百分之九十的精力去幫助群眾解決他們“救民私糧”的問題,然后僅僅用百分之十的精力就可以解決救國公糧的問題,那末,這就是沾染了國民黨的作風,沾染了官僚主義的灰塵。我們必須堅決地克服這種缺乏群眾觀點因而脫離群眾的作風,才能和群眾親密地結合起來。
面對改革開放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和問題,鄧小平同志強調指出:“這些問題,歸根到底,只有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充分走群眾路線,才能夠得到解決?!薄耙罅訌婞h的組織、黨員同群眾的聯(lián)系,要把國家的形勢和困難、黨的工作和政策經(jīng)常真實地告訴群眾。要堅決批評和糾正各種脫離群眾、對群眾疾苦不聞不問的錯誤。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是我們的傳家寶?!边@些觀點和論述,與毛澤東同志當年的論述是一脈相承的。
第二篇文獻:鄧小平同志的《關于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這是鄧小平同志代表黨中央在總結七大以來的歷史經(jīng)驗特別是執(zhí)政初期經(jīng)驗的基礎上關于黨的群眾路線問題的系統(tǒng)闡述。
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成為執(zhí)政黨,面對日新月異的新形勢新任務,黨對群眾觀點、群眾路線和群眾工作的認識不斷深化。特別是在1956年蘇共二十大之后,總結斯大林的教訓過程中,毛澤東指出:為了避免陷入獨斷專行,脫離群眾,脫離集體領導,破壞國家民主制度的泥坑,我們就更要充分地注意執(zhí)行群眾路線的領導方法,“需要建立一定的制度來保證群眾路線和集體領導的貫徹實施,而避免脫離群眾的個人主義突出和個人英雄主義,減少我們工作中的脫離客觀實際情況的主觀主義和片面性”。
1956年9月,鄧小平在黨的八大上所作的《關于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中專門論述了執(zhí)政條件下的群眾路線問題。報告的第二個部分專門論述黨的群眾路線問題。
第一,黨的工作中的群眾路線的理論意義和實際意義。鄧小平同志指出:群眾路線在我們黨的工作中,并不是新的問題。在第七次大會通過的黨章,特別是黨章的總綱中,就是貫串著群眾路線的精神的。毛澤東同志在第七次大會所作的政治報告中關于黨的作風的部分,劉少奇同志在第七次大會所作的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中關于黨章的總綱部分,對于群眾路線問題都作了精辟的解釋?,F(xiàn)在所以仍然需要加以著重說明,原因在于:一是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組織工作中的根本問題,是黨章中的根本問題,是需要在黨內反復進行教育的;二是從第七次大會到現(xiàn)在的十一年間,黨的實際斗爭的經(jīng)驗,給了這一路線以更深刻更豐富的內容,黨必須不斷地發(fā)揚黨的工作中的群眾路線的傳統(tǒng),這個任務由于黨成了執(zhí)政的黨而有更加重大的意義。在理論意義方面,強調黨的工作中的群眾路線,有助于樹立正確的黨的觀念,即工人階級政黨是人民群眾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為完成特定的歷史任務的一種工具,是人民群眾的全心全意的服務者,它沒有超乎人民群眾之上的權力,而是反映人民群眾的利益和意志,并且努力幫助人民群眾組織起來,為自己的利益和意志而斗爭。在實際意義方面,群眾路線從認識方法上解決了黨的主張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問題,才能真正地解決黨同人民群眾的關系問題,從而有效防止和克服主觀主義、官僚主義的領導方法和工作作風,使黨的領導保持謙虛和謹慎的態(tài)度。
第二,黨的工作中的群眾路線的基本內涵。鄧小平同志指出:什么是黨的工作中的群眾路線呢?簡單地說,它包含兩個方面的意義:在一方面,他認為人民群眾必須自己解放自己;黨的全部任務就是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黨對人民群眾的領導作用,就是正確地給人民群眾指出斗爭的方向,幫助人民群眾自己動手,爭取和創(chuàng)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因此,黨必須密切聯(lián)系群眾和依靠群眾,而不能脫離群眾,不能站在群眾之上;每一個黨員必須養(yǎng)成為人民服務、向群眾負責、遇事同群眾商量和同群眾共甘苦的工作作風。在另一方面,他認為黨的領導能否保持正確,決定于它能否采取“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方法。按照毛澤東同志所起草的黨中央關于領導方法的決定的話來說,就是“將群眾的意見(分散的無系統(tǒng)的意見)集中起來(經(jīng)過研究,化為集中的系統(tǒng)的意見),又到群眾中去作宣傳解釋,化為群眾的意見,使群眾堅持下去,見之于行動,并在群眾行動中考驗這些意見是否正確。然后再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再到群眾中堅持下去。如此無限循環(huán),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確、更生動、更豐富?!?/p>
第三,黨的工作中的群眾路線的實踐檢驗。鄧小平同志說:回顧一下我們黨從第七次大會以來所走的道路吧:我們黨在解放戰(zhàn)爭中,在土地改革和肅清反革命的斗爭中,在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和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的斗爭中,在發(fā)展工業(yè)、農(nóng)業(yè)和其他經(jīng)濟文化建設事業(yè)的斗爭中,我們黨所得到的巨大勝利,哪一項不是執(zhí)行群眾路線的結果?例如說,為什么人民解放軍的指揮員和戰(zhàn)斗員能夠戰(zhàn)勝在數(shù)量上和裝備上都占優(yōu)勢的國民黨軍呢?難道主要地不是由于他們堅持為人民服務的立場,用自我犧牲的精神,樹立了模范的軍民關系,在部隊內部建立了能夠充分發(fā)揚下級官兵積極性的同志式關系,并且依靠群眾,總結每次戰(zhàn)爭的經(jīng)驗,從戰(zhàn)術到戰(zhàn)略都不斷地得到進步的原故嗎?戰(zhàn)士替居民挑水,官長替士兵蓋被子,在火線上開“諸葛亮會”,保護俘虜?shù)慕】岛妥宰鹦?,不搜俘虜?shù)难?,這些看起來都是小事,但是,一系列的偉大勝利,正是同這些小事分不開的。而在黨成了執(zhí)政的黨的條件下,在黨的組織和國家機關的許多工作人員中,正在滋長著形形色色的官僚主義的傾向。這種傾向,表現(xiàn)在不少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高高在上,不接近群眾,不重視調查研究,不了解工作中的真實情況。他們往往不是從客觀的實際條件和人民群眾的具體實踐出發(fā),來考慮和決定他們的工作,而是從不確切的情況出發(fā),從想象和愿望出發(fā),主觀主義地來考慮和決定他們的工作。在執(zhí)行中央和上級的指示的時候,往往不采取同下級和群眾商量的辦法,不結合當時當?shù)氐木唧w情況,而只是機械地盲目地搬運。不少機關的負責同志,把自己的絕大部分時間,用在處理文電和不必要的過多的開會上面,很少深入基層,深入群眾,了解他們的要求和研究他們的經(jīng)驗,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事務主義和文牘主義的泥坑。更嚴重的是有些領導同志,不愿意接近群眾,不關心群眾的痛癢,對于群眾要求迫切解決的問題,不是積極地去解決,而是抱著一種無動于衷的冷淡態(tài)度。這種正在滋長的官僚主義傾向,也表現(xiàn)在有一些干部有嚴重的驕傲自滿情緒,也比較大量地表現(xiàn)為命令主義。我們應當記?。喝绻_地實行群眾路線,使我們得到成功,那么,違背群眾路線,就一定要使我們的工作遭受損失,使人民的利益遭受損失。由于我們黨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在全國執(zhí)政的黨,脫離群眾的危險,比以前大大地增加了。因此,目前在全黨認真地宣傳和貫徹執(zhí)行群眾路線,也就有特別重大的意義。我們必須看到,官僚主義是過去人類歷史上長時期剝削階級統(tǒng)治的遺留物,在社會政治生活中有深遠的影響。因此,貫徹群眾路線,克服官僚主義,也必須是一個長時期的斗爭。
第四,黨的工作中的群眾路線的貫徹措施。鄧小平同志指出,緊緊依靠黨章草案在總綱部分和有關條文中的規(guī)定,并不能自動地解決問題,我們還必須采取一系列具體措施。一是必須在黨的教育系統(tǒng)中,在黨員的教育材料中,在黨的報刊中,著重進行黨的群眾路線教育;二是必須有系統(tǒng)地改善各級領導機關的工作方法,防止領導機關官僚化的危險;三是必須健全黨的和國家的民主生活;四是必須加強黨的和國家的監(jiān)察工作;五是必須運用過去整黨工作的經(jīng)驗,采取群眾性的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方法,每隔一定時期,對全體黨員進行一次工作作風的整頓,特別著重檢查群眾路線的執(zhí)行情況。
第三篇文獻:江澤民同志的《關于十六大報告起草工作的批示》。這反映了江澤民同志在指導十六大報告起草工作中關于群眾路線、群眾工作問題的深謀遠慮,可以看作是對社會主義事業(yè)跨世紀發(fā)展過程中經(jīng)受的來自政治經(jīng)濟各領域、國際國內方面風險考驗的經(jīng)驗總結。
在引領中華民族實現(xiàn)跨世紀發(fā)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江澤民同志把群眾觀點、群眾路線、群眾工作問題上升到“三個代表”的思想政治新高度。2002年2月28日,江澤民同志寫下了《關于十六大報告起草工作的批示》。他寫道:“錦濤同志(時任十六大文件起草組組長):我仔細看了提綱稿,認為總的是可以的。有幾點想法和意見,供你和起草組的同志參考?!彼嵵氐貙懴铝税藯l意見。其中,第八條意見是:“第八,黨建部分,要重點論一論貫徹群眾路線和做好群眾工作的問題,特別要把新形勢下加強群眾工作的重要性說透徹,要提出明確具體的要求?!彼靥岢鲞@個問題,是出于馬克思主政治家的思想政治素養(yǎng),更是出于對社會戰(zhàn)略的新要求、鞏固和發(fā)展社會主義的戰(zhàn)略思考,對黨的建設、干部隊伍建設中存在問題的敏銳洞察。其中,對蘇東劇變這樣的社會主義國家興衰成敗歷史現(xiàn)象的思考可以說是促使江澤民同志強調在新形勢下強化群眾觀點、堅持群眾路線、做好群眾工作的重要性的重要動因。
2002年1月25日,在十五屆中紀委第七次全會上,他著重講了領導干部要牢固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問題。他指出:對領導干部來說,打牢思想政治基礎、筑嚴思想政治防線,最根本的就是要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牢固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地位觀、利益觀。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中,世界觀是基礎,是起決定作用的,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就有什么樣的人生觀、價值觀。在權力觀、地位觀、利益觀中,權力觀是基礎,是起決定作用的,有什么樣的權力觀,就有什么樣的地位觀、利益觀。我一直講,每一個領導干部都應該好好想一想,參加革命是為什么?現(xiàn)在當干部應該做什么?將來身后應該留點什么?想清楚這三個問題,也就是要解決世界觀、權力觀的問題。而樹立正確的權力觀,最根本的是要解決好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的問題,始終信守為人民掌握和行使權力的正確原則,始終自覺接受黨和人民對自己行使權力的監(jiān)督,保證人民賦予的權力始終用來為人民服務,保證社會主義國家政權不變質。毛澤東同志當年曾特別號召讀《甲辰三百年祭》,用意就是告誡全黨同志要十分警惕和防止出現(xiàn)濫用手中權力而脫離人民群眾的現(xiàn)象。如果長期執(zhí)政以后我們的干部喪失了當年奪取政權和建設初期那樣一種蓬勃朝氣,那樣一種昂揚銳氣,那樣一種浩然正氣,而變得明哲保身,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嚴重,以至濫用權力,使黨和人民的利益受到損害,那么,我們最后必然失去最廣大人民的擁護和支持。這是歷史興亡的規(guī)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對這個問題,各級領導干部一定要警醒。樹立正確的權力觀的問題,也是一個加強黨性修養(yǎng)的問題。領導干部有了堅強的黨性、樹立強烈的黨的意識,就能正確對待和使用權力,自覺為民盡責、為國竭力、為黨分憂。蘇聯(lián)共產(chǎn)黨在被宣布解散時,絕大部分黨員沒有站出來反對,結果一個八十多年歷史的大黨頃刻之間就土崩瓦解了,這個教訓還不發(fā)人深省??!黨員、干部要以奮發(fā)有為的精神狀態(tài)、腳踏實地的工作作風,積極推進本地區(qū)本單位的各項工作,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把廣大人民群眾緊緊團結在黨的周圍。
在這里,我要就江澤民同志所說的“蘇聯(lián)共產(chǎn)黨在被宣布解散時,絕大部分黨員沒有站出來反對,結果一個八十多年歷史的大黨頃刻之間就土崩瓦解了,這個教訓還不發(fā)人深省啊!”這句話加一點背景介紹。前蘇聯(lián)解體確實是一個突出的沉痛教訓。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上臺執(zhí)政,靠的是“三個口號”、“六個字”,即“和平、土地、面包”贏得了民心。然而,過了74年,當蘇共被解散、蘇聯(lián)從地圖上消失的時候,沒有看到任何有組織的反抗和大規(guī)模的抗議活動,人民群眾表現(xiàn)出了驚人的平靜和冷漠。1991年8月23、24日,蘇共被取締、解散時,無論是在中央還是地方的歷史檔案中,都沒有取締共產(chǎn)黨時遇到黨的各級組織抵抗的記載,也沒有發(fā)現(xiàn)有工人和職員、蘇共黨員們自發(fā)地集合起來保衛(wèi)自己的區(qū)委、市委或州委,或者舉行大規(guī)??棺h活動的記載。1991年12月25日晚,戈爾巴喬夫被迫宣布停止執(zhí)行蘇聯(lián)總統(tǒng)職務時,更是曲終人散、寂靜無聲。當時,中國學者聞一正在莫斯科,他后來在《解體歲月》一書中這樣記述了那個夜晚的情形:“我側耳聽著窗外,窗外沒有任何異常的聲響。我顧不上關掉電視,就匆匆下樓。院子里死一般的沉寂,只有黑暗中的樹葉被風刮起的陣陣沙沙聲,居民樓上的窗戶已經(jīng)黑了一大片,戈爾巴喬夫在電視上的出現(xiàn)并沒有使它們再閃爍起亮光來。對這毫無表示的夜的沉默,我不習慣,也感到驚訝。我覺得,在幾近消瘦的戈爾巴喬夫的身影如此凄涼地消失之后,總該有點什么,嚷嚷聲也好,唏噓聲也好,咒罵聲也好,哪怕是竊竊私語聲也好。是的,總該有點什么吧??墒?,卻畢竟什么也沒有……”聞一不甘心,又跑到紅場和列寧墓前。但他再一次失望了:“紅場黑黝黝的,很少有幾個人影,在這冬日的夜晚像是深不見底的大海。那座古老的教堂和這座不算古老的列寧墓消融在夜色中,只有斯帕斯克塔樓上那顆碩大無比的紅星在冷峻地注視著這夜這沉默。這方土地上的人們這時沒有人像我這樣,傻乎乎地跑這么遠的路,來面對這沉重夜幕下的空曠與孤寂。我感到了少有的不安和失望?!庇幸唤M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可以揭示為什么會是這樣。蘇共垮臺前不久,曾在人民群眾中作過“蘇共究竟代表誰”的調查,調查結果,認為蘇共代表勞動人民的占7%,代表工人的占4%,代表全體黨員的占11%,而代表官僚、干部、機關工作人員的卻占了85%。
黨的十六大報告認真體現(xiàn)了江澤民同志的批示要求。報告明確指明:“推進黨的作風建設,核心是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yōu)勢是密切聯(lián)系群眾,黨執(zhí)政后的最大危險是脫離群眾?!眻蟾婷鞔_要求: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必須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把實現(xiàn)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歸宿。要以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為根本目的,發(fā)揚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作風,著力解決黨的思想作風、學風、工作作風、領導作風和干部生活作風方面的突出問題,特別要防止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報告著重強調:認真研究我國社會生活的新變化和群眾工作的新特點,把加強和改進群眾工作貫徹到黨的建設和政權建設的各項工作中去。共產(chǎn)黨員首先是各級領導干部,都要努力運用說服教育、示范引導和提供服務等方法,做好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團結帶領群眾不斷前進。十六大報告的這些論述和要求,構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堅持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做好群眾工作的基本框架。
黨的十六大以來,胡錦濤同志把黨的群眾觀點、群眾路線、群眾工作進一步發(fā)展為以人為本、科學發(fā)展的執(zhí)政新理念新方略,使黨的群眾觀點、群眾路線的貫徹落實有了更加明確的目標和方向,即發(fā)展為了人民群眾,發(fā)展依靠人民群眾,發(fā)展成果由人民群眾共享。在2003年“七一”講話中,胡錦濤同志提出了“群眾利益無小事”重要論斷。2005年4月8日,胡錦濤同志在山東考察結束時的重要講話中提出了牢固確立“五種觀點”和突出強化“四種意識”的要求。他指出:要深入進行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教育,教育和引導廣大黨員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強化群眾觀念,牢固確立人民群眾是真正英雄的觀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觀點、干部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觀點、對黨負責和對人民負責相一致的觀點、群眾利益無小事的觀點,尤其要強化宗旨意識、群眾意識、服務意識和接受監(jiān)督意識。這個要求,豐富和發(fā)展了黨的群眾觀點,揭示了當代共產(chǎn)黨人群眾觀點的基本內涵。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堅持人民群眾是歷史創(chuàng)造者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堅持群眾路線,真誠傾聽群眾呼聲,真實反映群眾愿望,真情關心群眾疾苦,多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在謀劃“十二五”的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上,胡錦濤總書記明確提出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這個重大課題,深刻闡述了樹立群眾觀點、站穩(wěn)群眾立場和把握群眾工作方法等重大問題,豐富和發(fā)展了黨的群眾路線理論,為我們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指明了方向。
通過以上簡要的回顧,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
第一,牢固樹立群眾觀點,自覺堅持群眾路線,努力做好群眾工作,密切黨和人民的血肉聯(lián)系,是馬克思主義執(zhí)政黨的生命線。群眾觀點、群眾路線、群眾工作是我們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政治優(yōu)勢。歷史經(jīng)驗已經(jīng)反復告訴我們,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做好群眾工作,維護群眾利益,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根本保證,是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不斷取得勝利的法寶,是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zhí)政能力最有效的途徑,是在新起點上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有效的政治運作機制和公共治理模式。如果淡化群眾觀點、違反群眾路線、放松群眾工作、損害群眾利益,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存在和發(fā)展就會失去根基,黨的執(zhí)政就會失去合法性,黨和人民的事業(yè)就會遭受嚴重挫折。
第二,黨的群眾觀點、群眾路線、群眾工作是有機聯(lián)系、與時俱進的科學體系。黨的群眾工作,就是圍繞貫徹落實黨的主張和路線方針政策所開展的聯(lián)系群眾、宣傳群眾、教育群眾、服務群眾、團結群眾的工作。從本質上講,黨的群眾工作就是把黨的主張、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宣傳到群眾的心里,化為群眾的實際行動,使黨得到人民群眾的理解、接受、支持和擁護,使黨的主張和路線方針政策得到貫徹落實。黨的群眾觀點是做好群眾工作的思想基礎。群眾觀點是馬克思主義關于工人階級政黨同人民群眾的根本關系的觀點,也是我們黨的基本政治觀點。堅持和發(fā)揚黨的群眾路線,是我們黨始終力于不敗之地的根本保證。樹立群眾觀點,最根本的是要深刻認識群眾路線是實現(xiàn)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的根本工作路線。群眾路線集中體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科學精神。它的基本內容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是群眾路線的價值歸宿和理論起點;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對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實際運用,即從“實踐——認識——實踐”的認識論公式轉化為“群眾——領導——群眾”的領導和工作方式。從前面的文獻解讀和歷史回顧中可以看到,隨著黨的歷史方位的變化,隨著黨的任務的不斷發(fā)展,黨的群眾觀點、群眾路線、群眾工作不斷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構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重要內容。
第三,強化群眾觀點、堅持群眾路線,不斷提高群眾工作水平,是新形勢下共產(chǎn)黨員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的政治必修課和執(zhí)政基本功。馬克思主義認為,政治的根本問題是對待人民群眾的態(tài)度問題。提高黨的執(zhí)政能力、擴大黨的執(zhí)政基礎,決定性的因素是黨員領導干部的群眾觀念強不強,執(zhí)行群眾路線自覺不自覺,做群眾工作的方法科學不科學。1月5日,習近平同志在同中央黨校第48期省部級干部進修班學員座談時強調,群眾工作的本質是密切黨群關系,核心是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正確的方式方法是做好群眾工作的保障。他要求,做群眾工作,要始終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真心為群眾著想,全力為群眾造福,辦好順民意、解民憂、惠民生的實事,維護好、實現(xiàn)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認真貫徹執(zhí)行行之有效的群眾工作制度,大力弘揚深入群眾、深入基層、深入調查研究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拿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到基層去、到一線去、到條件較差和情況復雜的地方去,察實情、辦實事、求實效,做到謀劃發(fā)展思路向人民問計,查找發(fā)展中的問題聽人民群眾意見,改進發(fā)展措施向人民群眾請教,落實發(fā)展任務靠人民群眾努力,衡量發(fā)展成效由人民群眾評判;要善于研究和把握群眾工作的特點和規(guī)律,創(chuàng)新工作方法,把群眾工作做深做細做實,增強群眾工作的親和力和感染力,提高群眾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習近平同志關于做好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的論述,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堅持和運用了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進一步揭示了新形勢下強化群眾觀點、堅持群眾路線、做好群眾工作的規(guī)律性,明確了工作要求、努力方向和創(chuàng)新路徑。
俞正聲同志在九屆市紀委第六次全會嚴肅地指出了當前干部隊伍中出現(xiàn)的一些亟需引起警惕和重視的傾向性問題:一是黨的觀念、政治觀念淡漠,二是群眾觀點不強,三是個人利益和小團體利益至上,四是財經(jīng)紀律松懈。關于“群眾觀點不強”,他指出:當前,群眾利益多樣,維權意識增強,合理訴求和不合理或合理但暫時不具備解決條件的訴求混雜,加之分配差距較大,使處理社會問題難度增加。在這樣的形勢面前,一些同志不是創(chuàng)新制度、改革機制、改進作風,而是怨天尤人、牢騷滿腹,對群眾訴求不理睬、不回應,使簡單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一些同志熱衷于死守部門利益或個人情面,不肯跨前一步,主動為黨分憂、為民解難,使一些群眾困難在部門扯皮中陷于無路可走;一些同志站在個人或周圍少數(shù)人的利益角度研究政策、提出問題,對基層群眾特別是困難群眾的利益和愿望很少顧及;建工程、搞項目考慮少投資、減工期多,研究方便群眾、少擾民少,一些同志在推進工作中遇到利益受損群眾的阻撓,總先想動用警力解決,不愿認真解決群眾實際問題、耐心細致地做群眾工作;為了企業(yè)增加利潤、為了事業(yè)單位節(jié)省開支,違法大量使用勞務派遣工,影響了群眾長遠利益,危害了社會長期和諧穩(wěn)定,等等。針對正聲同志指出的這些傾向,我們要在工作實踐和學習培訓中認真“自省、自警”,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一要牢固樹立和自覺實踐正確的權力觀,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二要牢固樹立和自覺實踐正確的群眾觀,真正做到“情為民所系”;三要牢固樹立和自覺實踐正確的政績觀,真正做到“利為民所謀”。總之,要牢記黨的宗旨,處處以黨和人民的利益為重,以人民群眾為本,認真地、積極地聯(lián)系群眾、宣傳群眾、組織群眾、團結群眾、服務群眾為實現(xiàn)自己的利益而奮斗,真正在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方面取得新的進步,在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方面創(chuàng)造出新的氣象。
(責任編輯 陶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