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淑芳
項目管理成熟度理論研究概述
趙淑芳
為了解項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的內涵,首先需要理解幾個基本概念。
1.項目管理的概念。項目管理(PM)的概念是指把各種知識、手段和技術應用于項目活動之中,以達到項目的要求。項目管理是通過應用和綜合諸如啟動、規(guī)劃、實施、監(jiān)控和收尾等項目管理過程來進行的。
2.成熟度模型的概念。成熟度模型可以定義為描述如何提高或獲得某些期待物(如能力)的過程的框架?!俺墒於取币辉~指出能力必須隨著時間持續(xù)提高,這樣才能在競爭中不斷地獲取成功,“模型”是指一個過程中的變化,進步或步驟。
3.項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的概念。項目管理成熟度表達的是一個組織(企業(yè))具有按照預定的目標和條件成功地、可靠地實施項目的能力。成熟度意味著在發(fā)展過程中不斷充實和改善項目管理能力,從而提高項目的成功率。模型意味著從低級向高級的發(fā)展過程和階段。
1.CMM模型級別結構的概述。軟件過程能力成熟度模型作為成熟度模型的起源,對項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CMM自1987年開始實施認證,現已成為軟件業(yè)最有權威的評估認證體系。該模型提供了一個框架,將軟件改進的進化步驟組織成5個成熟度等級,分別是初始級、可重復級、已定義級、已管理級和優(yōu)化級。這5個成熟度等級定義了一個有序的尺度,每一個成熟等級為繼續(xù)改進過程提供一個臺基。每一等級包含一組過程目標。當目標滿足時,能使軟件過程的一個重要成分穩(wěn)定。因此用來測量一個組織的軟件過程成熟度和評價軟件過程能力。除此之外還能幫助組織對其改進工作排出優(yōu)先次序。
2.K-PM3模型級別結構的概述。K-PM3模型由美國著名項目管理大師哈羅德.科茲納博士提出的。該模型從企業(yè)項目管理戰(zhàn)略規(guī)劃角度進行評估,分為五個層次,每一層次象征著項目管理成熟度不同的程度。
第一層通用術語:組織了解項目管理重要性,并需進一步了解對項目管理基礎知識以及相關語言/術語。
第二層通用過程:組織認識到自己需要定義和建立通用過程,以便在一個項目上成功后,還可以將該過程重復用于其他項目。在這一層次上,還包括理解項目管理原則對公司所用其他方法的應用和支持。
第三層單一方法:組織認識到把公司所有方法結合成一個單一方法所產生的協(xié)同效應,其核心是項目管理。與使用多個方法相比,只用一個方法所產生的協(xié)同效應使得程控更加容易。
第四層基準比較:組織認識到為保持競爭優(yōu)勢,過程改進是必要的。基準比較必須連續(xù)進行,公司必須決定以誰為基準點及需要比較什么。
第五層持續(xù)改進:組織評估通過基準比較獲得信息,然后必須決定這些信息是否能改進單一方法。
成熟度的層次不是一層一層逐步聯(lián)系完成,而是某些層次能夠而且應該重疊。但每個階段被完成的順序是不能改變的。第一層次與第二層次重疊:因為無論是在通用術語的精煉過程中還是在培訓過程中,組織都可能開發(fā)項目管理通用過程。第三個層次與第四個層次的重疊:因為當組織還在開發(fā)單一方法的時候,用于改進方法過程的開發(fā)計劃也正在編制中。第四個層次與第五個層次的重疊:當組織越來越贊成基準比較和持續(xù)改進時,組織要想進行變革的速度,可能會造成這兩個層次的較大重疊。從第五個層次到第四個層次和第三個層次的反饋,意味著這三個層次可以形成一個連續(xù)改進環(huán),而且這三個層次都重疊在一起也是可能的。第二個層次與第三個層次一般不重疊,第二層次被完成之前就開始第三個層次的某些工作,有這種可能性,但很低。
3.OPM3模型層次結構的概述。組織項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簡稱OPM3),2003年出版了標準文本和CD-ROM。美國項目管理協(xié)會對其定義是通過管理單個項目和組合項目來實施自己戰(zhàn)略目標能力的一種方法,還是幫助組織提高市場競爭力工具。OPM3為使用者提供了豐富知識和自我評估標準,用以確定組織當前狀態(tài),并制定相應的改進計劃。
OPM3模型的基本構成要素:
(1)最佳實踐是指經實踐證明和得到廣泛認同的比較成熟的做法。
(2)能力組成:能力是最佳實踐的前提條件,或者說能力集合成最佳實踐,具備了某些能力組成就預示著對應的最佳實踐可以實現。
(3)路徑:識別能力整合成最佳實踐的路徑,包括一個最佳實踐內部的和不同最佳實踐之間的各種能力的相互關系。
(4)可見的結果:這些結果和組織的種種能力之間有確定的關系,可見的結果意味著組織存在或者達到了某種特定的能力。
(5)主要績效指標:能測定每個結果的一個或多個主要績效指標。
1.CMM由卡內基·梅隆大學軟件工程研究所(SEI)提出,用于評價軟件承包商能力并幫助其改善軟件質量。該模型衡量成熟度的指標包括5個等級,18個關鍵過程領域,52個目標,300多個關鍵實踐。其特點是側重于軟件開發(fā)過程的管理及工程能力的提高與評估,不主張越級進化,應用較早,且比較專業(yè)化。
2.K-PMMM把組織的發(fā)展與項目管理的戰(zhàn)略規(guī)劃聯(lián)系起來。成熟度的評價除了涉及項目管理9大知識體系,還將組織中的其他因素考慮進來,但評價試題過于繁雜,專業(yè)用語太強,應用于高層次項目管理人群。其特點是從組織項目管理戰(zhàn)略規(guī)劃的角度著手,超越了以前的單純從項目管理實際操作出發(fā)建立的成熟度模型。
3.OPM3是以項目管理的三個層次(項目、組合項目、項目投資組合)、項目管理九大知識領域和項目生命周期構成一個三維的管理模型。該模型分為四個等級,把項目管理上升到組織層面。其特點綜合性強、覆蓋面廣但針對性不強。
4.PMS-PM3最初分為八個級別,目前已改為五個級別,是從項目管理的九大知識范疇分別評級,評價標準是采用比較嚴格的“木桶原理”。其特點是創(chuàng)建了一個美國項目管理協(xié)會的項目管理知識體系與等級水平之間的交叉矩陣,涉及面廣,但可操作性指標太少。模型級別結構如表所示。
各種熟度模型級別含義:
從上表可以看出上述模型具有以下共性:
(1)每一個模型都是從低級到高級的變化模式。最低級層次大多表明組織的項目管理處于混亂局面,隨著級數升高,組織項目管理逐步走向有序,即從混亂達到概念、方法,再達到持續(xù)改進和優(yōu)化。
(2)除OPM3劃分為4級以外,其它模型都是5級,但可以看出每個模型都有一個清晰提高的路徑。
(3)最后一層雖然名稱上面不盡相同,但其內在本質都是一個持續(xù)改進、優(yōu)化的狀態(tài)。
(作者單位:內蒙古財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