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琴,陳冠玉
(1.西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與傳播學院,甘肅蘭州730070;2.英山縣第一中學,湖北黃岡438700)
農村中學教師信息技術能力現狀調查分析
——以湖北省英山縣農村中學教師為例
石 琴1,陳冠玉2
(1.西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與傳播學院,甘肅蘭州730070;2.英山縣第一中學,湖北黃岡438700)
教育信息化的關鍵是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教師信息技術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一個地區(qū)、乃至一個國家的教育信息化水平。作者以問卷調查為主,個別訪談為輔,對湖北省英山縣部分農村中學教師進行調查,了解農村中學教師信息技術能力現狀,并對教師應用信息技術的態(tài)度、技能、表現進行了分析。
農村中學教師;信息技術能力;調查分析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中提到:“以農村教師為重點,提高中小學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完善教師培訓制度,……對中小學教師實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員培訓?!薄爸攸c加強農村學校信息基礎建設,縮小城鄉(xiāng)數字化差距?!盵1]可見國家對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教師整體素質的重視,尤其是對農村教師的重視。其戰(zhàn)略目標是到2020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教育信息化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基礎,教師作為教育的首要實施者和傳播者,將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中的能力直接決定著教育信息化的程度。因此,調查教師尤其是農村中學教師信息技術能力現狀顯得尤為重要。
筆者對湖北省英山縣農村中學教師進行了調查,借以了解農村中學教師運用信息技術的實際情況,了解他們已具備的信息能力;分析他們現有的信息能力與我國基礎教育對教師信息能力要求之間的差距。本次調查以英山縣4所農村中學在職教師為研究對象,從各個學校隨機抽查,問卷共發(fā)放78份,回收76份,有效問卷75份。另外還采用了個別訪談法了解學校硬件設施及網絡的基本情況,教師的信息獲取、加工與處理能力等。
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主要包括基本操作能力、資源獲取能力、資源處理能力、資源整合能力、綜合應用能力。[2]本次調查主要從教師對信息技術的態(tài)度、信息技術技能、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表現、已有的培訓情況和教學需求幾個方面展開。
1.教師應用信息技術的態(tài)度
從上機時間和上網目的來看:有67%的教師每周上網1小時左右,2小時以上的只占16%。被調查者中,51%的人借助上網來查找資料,21%的人玩游戲,4%的下載資料,還有瀏覽網頁和聊天的就更少了。這些數據表明:學科教師對應用計算機的熱情還不是很高,但他們認識到了借助互聯網查找資源的方便快捷。從互聯網上下載資料的很少,說明學科教師在借助現有的學習資源進行教學方面做得還不夠,他們還沒有完全從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教學方式上轉變過來,沒能充分利用信息社會給教學帶來的資源共享優(yōu)勢。
圖1教師利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的動機
從教學動機調查結果來看(如圖1),由于需要參加教學競賽或優(yōu)秀課評比而利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的占到最多,學校組織要求的也不在少數,這種非自愿、迫于工作而不得不采用信息技術的因子超過了0.5。而真正因為個人興趣和教學需要的只占到40%,雖然這個比重也不小,但是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應該真正從思想觀念上轉變過來,從工作、社會的被迫轉化為一種自我需要、自我實現和個人興趣的提升,這樣才能使信息技術教學成為自覺行為。
從教師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的態(tài)度上看,有39%的教師敢于大膽使用信息技術教學,33%的教師要求先學習,掌握了才會拿到課堂上去用,24%的教師認為要盡量少用,他們的理由是應用信息技術使得教學過程變復雜了,采用多媒體進行教學需要提前做課件、找資源,這比傳統(tǒng)的純黑板教學要耗費更多的精力。還有4%的教師對采用信息技術教學存在畏懼情緒,由于自身技能的緣故,怕影響教學效果,這部分教師年齡都在四十歲以上,缺乏終生學習的理念。盡管如此,熱衷于信息技術教學的教師還是占大多數,這點足以證明教師對信息技術的認可度很高。
2.教師的信息技術技能
從教師所掌握的教學軟件來看,會使用Word、Excel基本辦公軟件的高達80%,會用PPT做課件的占到51%,而會使用Photoshop、Flash制作多媒體教學資源的只有20%左右,這組數據表明大部分教師都具備了基本的教學辦公技能,而在多媒體資源方面還需要加強。只有對多媒體資源的制作和獲取都熟悉了,才能更好地將教學進行得有聲有色,真正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
對教師所掌握的教學軟件進行調查的同時,筆者對哪個軟件更能激發(fā)教師的興趣也進行了調查,結果發(fā)現:文字編輯Word軟件的使用,感興趣的只占到28%,而圖像處理和動畫制作占到了53%,這說明圖像、動畫這種能激發(fā)人們興趣的軟件更受廣大教育者的歡迎。雖然教師對制作圖像、動畫的熱情很高,但對Photoshop和Flash的掌握程度卻不理想。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之余進行學習,積極參加培訓。
從教師的計算機知識來源來看,自學的F值高達0.53,其次是通過社會培訓班學來的占0.27、再依次是通過課堂教學(0.12)、上網(0.11),這說明絕大多數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都是通過自學獲取的。農村地區(qū)由于經濟條件的限制,信息技術知識很難做到全部通過培訓來獲得,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自我摸索提升。
3.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在教學中的表現
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使用信息技術的頻率調查結果顯示,幾乎每節(jié)課都用的占3.9%,能做到幾乎每節(jié)課都用的教師,他們能夠把信息技術視為輔助教學的工具。經常用的占32.9%,說明在這部分教師看來,信息技術對于教學能起到支持作用。很少用的占49.5%,這部分教師將信息技術視為課堂教學活動的一個補充。從來不用的占6.6%,這部分教師還沒有認識到信息技術教學的重要性,在思想觀念上還沒有發(fā)生實質性的轉變。雖然大部分教師都掌握了基本的信息技術技能,但將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的能力還比較欠缺。能夠做到經常用的還是不多,近50%的人都很少用。這說明教師將信息技術整合于教學之中的能力還有待培訓、提高。
從教師獲取教學資源的途徑來看,有59%的教師習慣從書刊、雜志、報紙上獲取教學相關資料,從互聯網上獲取資源的占到53%,從廣播電視上獲取資源的有31%,從軟件光盤上獲取資源的有11%。這些數據表明使用互聯網查找教學相關資源還是很受歡迎的,從書刊雜志上獲取教學資源依然是主流,由于大部分教師受原有知識結構的影響和相關學科教學經驗的限制,難免沿用傳統(tǒng)教學模式,雖然信息社會互聯網這個信息海洋已經能夠滿足人們教學資源的需要,但是人們一貫獲取資源的方式向這種新型方式轉變還需要一定的時間,加之書本上的資源也有它存在的價值。調查發(fā)現,教師從書刊雜志和互聯網獲取資源的比重都超過了半數,說明教師獲取信息的能力還是不錯的。
圖2教師在學校使用計算機的主要目的
從教師信息意識水平的調查與分析來看,教師在學校使用計算機的主要目的為(如圖2):課堂教學占61%,備課寫教案占41%,制作課件占32%,寫教研論文占25%,消遣娛樂占21%。這些數據表明:大部分教師使用計算機的主要目的還是輔助教學,這說明他們都有著積極的信息意識與教學態(tài)度。
此次調查發(fā)現:將信息技術整合于教學之中,影響教學效果的首要因素還是教師的信息能力,主要表現在多媒體教學軟件的使用和課堂教學設計的水平不高;其次是學校硬件條件的限制,城鄉(xiāng)差距大,影響了教育信息化發(fā)展的進程;少數教師的信息意識水平低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1.提高信息意識,轉變教學觀念
雖然教師對信息技術的認可程度很高,但依然存在少數教師的思想觀念還未轉變過來的現象。他們習慣使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認為采用多媒體教學只不過是換種方式,作用不大,而且加重了教師的備課負擔,他們沒有真正體會到信息技術給教學帶來的利處:采用互聯網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獲取教學資源;利用計算機可以更方便地處理教學信息;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可以更好地調動課堂氣氛,實現教學內容的可重復學習、教學效率的提高等等。這就要求教師具備使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的能力,即教育信息能力。
在2004年12月,國家教育部就正式頒布了《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試行)》。標準明確要求教師能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學習業(yè)務知識,發(fā)展自身的業(yè)務能力。在此之后,信息技術技能的培訓源源不斷,教師信息技術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每一位教師都應該積極參與培訓工作,持有終生學習的觀念,提升教育信息化的水平。
2.加強培訓,合理設置培訓內容
在展開培訓之前,必須先了解一個學校教師信息技術能力現狀、已有的培訓情況、學校硬件條件、教學需求等。
《綱要》中也提到“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培訓工作的力度,培養(yǎng)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提高教師的整體水平。”[1]從英山縣四所中學教師的培訓現狀來看,有44.7%的教師每年參加一次培訓,每學期參加一次的占到10.5%,從未參加過的占5.3%。這個數據表明,農村中學會定期組織培訓,但培訓的頻率不夠高。培訓方式上,教育部門組織的培訓和學校的校本培訓居多,說明教育部門和學校都很重視提高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
為了避免培訓工作流于形式,必須注重培訓內容和培訓對象的教學需求相匹配,培訓工作才能有效展開。調查發(fā)現:有44.7%的教師認為學校今后應多舉行常用軟件使用方面的培訓,23.7%的教師認為應加強網絡應用知識的培訓,只有5.3%的教師認為需要加強計算機基本操作能力的培訓。為滿足教師的不同需求,培訓工作應分層次開展。具體的培訓內容包括:常用軟件的學習與使用、資源的利用及其設計制作、網絡應用基礎知識、硬件操作等。即辦公軟件、演示文稿、圖形圖像處理軟件、動畫制作軟件等,教師可以根據自身的信息技術能力水平和教學需要選擇不同的培訓內容。在學習應用軟件的同時,還應該通過教學實訓來鍛煉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教學活動組織能力和自身的教學講授水平。同時,學校應定期舉辦優(yōu)秀課評比、課件大賽之類的活動,激發(fā)教師參與培訓的積極性和學習的主動性。
3.加大資金投入,提供資源共享
我國城鄉(xiāng)教育發(fā)展的不均衡,尤其是農村地區(qū)硬件條件遠落后于城市地區(qū),使得農村信息化教育受到多方面的限制,教學效果也相對落后。對于這個問題,《綱要》中提到:“進一步加大農村、邊遠貧困地區(qū)、民族地區(qū)教育投入?!薄凹涌炜s小城鄉(xiāng)差距。建立城鄉(xiāng)一體化義務教育發(fā)展機制,在財政撥款、學校建設、教師配置等方面向農村傾斜。率先在縣(區(qū))域內實現城鄉(xiāng)均衡發(fā)展,逐步在更大范圍內推進?!薄袄^續(xù)推進農村中小學遠程教育,使農村和邊遠地區(qū)師生能夠享受優(yōu)質教育資源。”[1]在國家對農村教育資助的同時,各學校相關部門一定要制定相關的規(guī)章制度,不允許出現設備閑置的現象,要真正做到投有所用,物有所值。享受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步伐,盡早步入學習型社會。
[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DB/OL].http://www.gov.cn/jrzg/2010-07/29/ Content_1667143.htm.
[2]閆英琪,黃蘭芳等.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培訓內容框架探析[J].中國教育信息化,2009,(16).
(編輯:郭桂真)
G451.2
A
1673-8454(2011)16-0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