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昊
(湖南廣播電視大學,湖南 長沙 410004)
教學資源信息化的英語教學模式研究*
吳 昊
(湖南廣播電視大學,湖南 長沙 410004)
教學資源信息化的英語教學模式研究從當前高校的實際需求出發(fā),探索出一種以校園網絡或互聯(lián)網絡為基礎的、遵循教育規(guī)律的教學資源服務模式。通過這種新型的教學資源高度共享模式,使英語教學活動貫穿于一種新的環(huán)境當中,提高英語整體性教學資源信息化水平和教育教學效果。
教學資源信息化;英語教學;校園網;教學模式
教學資源信息化是指經過數(shù)字化處理,可以在計算機上或網絡環(huán)境下運行的多媒體素材或教學系統(tǒng)。它能夠激發(fā)學生通過自主、合作、創(chuàng)造的方式來尋找和處理信息,從而使數(shù)字化學習成為可能。信息化資源包括數(shù)字視頻、數(shù)字音頻、多媒體軟件、博客論壇、電子郵件、在線學習管理系統(tǒng)、計算機模擬、在線討論、數(shù)據(jù)文件等等。[1]信息化學習資源是數(shù)字化學習的關鍵,它可以通過多方開發(fā)、學生教師創(chuàng)作、網絡下載等方式獲取。[2]信息化學習資源具有符合實際、操作簡便、層次清楚、能動性強等特點。
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fā)展和在教學過程中的廣泛應用,教學資源信息化工程已經被越來越多的研究者所重視,相應的教學資源信息化英語教學模式建設有助于英語教學體系的建設,同時促進英語教學更好地發(fā)展,提高廣大師生參與教學資源信息化建設的積極性。英語教學模式的探索已經被越來越多的研究者所重視,其不僅僅在于教學過程本身,還在于能同時提高科研工作者英語閱讀或交流的能力,即便對于高新企業(yè)的國際接軌也有良好支持。[3]因此,有必要全面提升教學資源信息化的質量狀況,促進教師的主觀能動性,使得教學資源信息化英語教學模式成為教學體系的一個重要有機組成部分。構建這種新型的教學資源信息化英語教學模式不僅是教育信息現(xiàn)代化建設的需要,而且還能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在高等教育教學中的優(yōu)勢,同時培養(yǎng)學習者高效的學習能力與方法,以及在信息社會中生存發(fā)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4]
教學資源信息化建設是一個動態(tài)再生的復雜過程,它源于廣大師生的教學實踐活動,接受廣大師生教學實踐的檢驗,不斷經過使用、系統(tǒng)評價、反饋交流、改進更新等過程對整個系統(tǒng)進行優(yōu)化組合。[5][6]
1.資源收集
目前教學資源信息化內容主要來自三方面:網絡收集、專屬機構集中開發(fā)和學科教師開發(fā)。事實表明:網絡收集的資源題材廣泛,但分類相對困難,陷入了只收不聚的局面;專屬機構集中開發(fā)的教學實踐資源,多為人工或爬蟲收集,針對性不足,并且缺乏教學活動的支持,缺乏互動性,可用性差;學科教師開發(fā)的資源具有廣闊的發(fā)展空間,能夠開拓學生的視野和現(xiàn)身說法,但又因為個體的能力所限,需要一個可共享、可信息化英語教學模式為其提供資源。
近年來,教學資源信息化得了快速推廣,如高校遠程教育、高校遠程網絡試點學歷教育、高校遠程網絡非學歷繼續(xù)教育、中小學現(xiàn)代遠程教育等多種類型、多種形式的教學資源,都是以計算機網絡技術為基礎的教學資源信息高度共享的例子。隨著教學資源信息化進程的發(fā)展,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應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供學生汲取,包括電子教學教案、課件、相關試題、輔導材料等各種信息化資源,這些資源又都能夠在教學資源信息化平臺上體現(xiàn)和共享,這些信息化教學資源既能夠有助于教師專業(yè)能力的再造,又能夠促進教學資源的動態(tài)生長。
2.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
文獻[4]提到教學網站是課程的載體,直接服務于教學,網站的建設應符合課程的教學特征。在多媒體網絡語言教學中,由于融合了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多媒體網絡外語教學相應地具有了諸多嶄新的特征。并詳細闡述教學資源類網站應具有易學性、交互效率、可記憶性、出錯頻率和嚴重性、用戶滿意度等要素。通過對國內遠程教育的辦學方式、辦學理念、教學模式、生源素質、網上教學等角度來看對比各方的資源及其優(yōu)劣,分析目前網上教學存在的一些問題和改進的方向,得出網上教學能提供優(yōu)質服務的主要原因是能夠為學習者提供功能強大的網絡教學平臺,其研究方法采用問卷調查方法,分析學校網絡教學平臺功能上的差異,從而總結各自的優(yōu)點和缺點,并分析學習者最常用、最喜歡和最關心的功能,對網絡教學平臺的改版升級有著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7]顯然,各個學科都在進行教學資源網站的建設與開發(fā),人們期待通過多渠道的探索方式來不斷完善這一領域的研究和實現(xiàn),對藝術設計類網絡教學平臺進行了研發(fā),其運用UML建模技術、J2EE組件技術規(guī)范和B/S資源分配管理等技術,創(chuàng)建以“情景創(chuàng)設、創(chuàng)作示范、選題管理、探索協(xié)作、展示評價”為核心功能的網絡教學平臺,以營造具有研究性、個性化、協(xié)作性、展示性等特點的教學環(huán)境,同時構建了一個開放式的藝術設計網絡教學平臺,能夠為廣大的藝術設計教育者和學習者提供現(xiàn)代教育服務。[8]對教學資源有效遷延做了研究,提出需要在制度、觀念、實行校際聯(lián)動式三方面進行有效的轉變,這一點也值得我們深思。[9]
當前,世界各國對教育信息化網絡資源的發(fā)展都給予了重點關注,國外以美英等國家尤為突出,如美國的教育部和國家教育圖書館共同資助的GEM項目,英國的全球網絡大學(UKEU)的計劃。通過一種新型的教學資源高度共享模式,使教學活動貫穿于一種新的環(huán)境當中,提高學校整體性水平和教育教學效率,使學校管理者方便及時地進行規(guī)劃管理,教師可以隨時、隨地通過網絡完成自己的教學工作,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通過網絡進行任務學習。[10]最大化共享學?,F(xiàn)有的網絡資源,同時使有限的教師資源合理分配化,并且促使學生充分利用網絡資源,使得獲取的知識信息量極大化、獲取渠道得以拓寬化。[11][12]
教學資源信息化的英語教學模式實施要以服務平臺建設為基礎,教學資源信息化服務平臺從教學管理的實際需求出發(fā),定位了網絡教學資源信息化系統(tǒng)的總體結構和主要基本功能,確定了開發(fā)網絡教學資源信息化系統(tǒng)所采用的技術手段和系統(tǒng)實現(xiàn)的目標,以大型數(shù)據(jù)庫為后臺,以VS.Net為主要開發(fā)技術進行網絡教學資源信息化英語教學模式的構建以及具體功能模塊的實現(xiàn)。
1.角色與模塊劃分
教學資源信息化英語教學模式是一個提供教務角色管理、教師角色管理進行后臺維護,學生前臺資源瀏覽和信息反饋,支持教師和學生在網上進行交流,實現(xiàn)網絡教學的開放、交互式平臺,按照學生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角色定位的思想,利用統(tǒng)一身份驗證進行授權管理,學生、教師和管理員通過相同的接口登錄系統(tǒng),從而根據(jù)用戶身份來確定用戶訪問權限和用戶訪問界面,為學生、教師和管理員等不同用戶提供個性化服務。該教學資源信息化英語教學模式遵循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構建模式,在網絡環(huán)境下進行教學互動活動,設計教學資源共享式與交互式協(xié)作學習相結合為特點的教學資源信息化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主要劃分為九個功能模塊,即教學素材模塊、互動交流模塊、講座信息模塊、電子課件模塊、電子圖書模塊、課程網站模塊、教師主頁模塊、網絡視頻模塊、管理模塊。這些功能模塊還要根據(jù)后期的實踐檢驗進行不斷修改完善。
2.系統(tǒng)實施步驟
系統(tǒng)按照以下思路進行設計開發(fā):
(1)闡述整個教學資源信息化英語教學模式的體系結構;
(2)詳細論述教學資源服務系統(tǒng)的需求分析;
(3)對每個需求分析所涉及的功能劃分為對應的功能模塊;
(4)進行系統(tǒng)的總體設計和數(shù)據(jù)庫的詳細設計;
(5)進行系統(tǒng)的邏輯結構設計;
(6)進行教學資源分類和整合;
(7)系統(tǒng)平臺在本地進行小規(guī)模數(shù)據(jù)負載測試;
(8)系統(tǒng)平臺在學校進行小范圍試運行;
(9)根據(jù)測試反饋的結果進行完善和總結。
3.系統(tǒng)實施拓撲結構
教學資源信息化服務系統(tǒng)采用以太網結構的網絡平臺,采用星型拓撲結構,構成典型開放式的B/S結構,服務器采用Windows Server 2008企業(yè)版操作系統(tǒng),Web服務器采用IIS7,數(shù)據(jù)庫采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8,系統(tǒng)開發(fā)工具選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8,系統(tǒng)開發(fā)語言為C#。這一技術方案使得該系統(tǒng)具有人機交互的方便性與靈活性、可靠性、可維護性及安全保密措施的完整性等于一身的特點,更加適用于教學資源信息化英語教學模式今后發(fā)展變化的需求。平臺的網絡結構如圖1所示。
該平臺客戶端采用瀏覽器直接瀏覽和互動操作,不需要開發(fā)客戶端應用程序,所有系統(tǒng)服務程序均安裝在服務器端,從而使得客戶端用戶操作方便簡單,也不需要為不同級別的用戶設計開發(fā)不同的客戶端應用程序,系統(tǒng)的后續(xù)更新升級也只在服務器端完成即可。這樣的設計模式可以更好地發(fā)揮教學資源信息化平臺的作用,提高教學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整個系統(tǒng)的架構如圖2所示。
4.英語教學模式資源分類
一般而言,系統(tǒng)的實施往往要與人們的行為過程相符合,并根據(jù)需求設計開發(fā)出適合不同應用目標人群需求的各類相關聯(lián)的功能實體,同時能夠根據(jù)不同目標人群的授權等級響應不同的操作界面和不同的分工。教學資源的分類主要包含五大類:(1)英語教學素材(課件案例,文檔文本、演示動畫、圖形圖像、音頻視頻、試題試卷、網址鏈接、實習報告);(2)英語教學互動交流(論壇、博客、視頻資源);(3)英語教學講座信息(往期精彩講座回顧、學術科研報告、名師論壇、名人面對面訪談、大學生創(chuàng)新教育論壇、培訓活動);(4)英語教學電子圖書與課件(課程講義、課程試卷、課程案例與參考文獻、其他教師推薦材料、課程復習參考資料、教師發(fā)布資源向導);(5)英語教學課程網站(校級精品課程、國家精品課程、國外精品課程、教師主頁空間)。
在這一部分將針對教學資源信息化的英語教學模式合理配置進行有效性檢驗,以問卷調查形式進行,被試者來自高校的專業(yè)責任教師及大二、大三學生,其中男生214人,女生235人。根據(jù)研究需要,設計教學資源合理性符合度的半開放式調查問卷。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與分析運用主成分因素分析法,提取學習滿意度的主因子,確定調查量表題項,采用相關分析,對量表的信度和效度進行檢驗。
1.檢驗要素與方法
調查問卷的結構主要包括英語教學實踐要素、英語教學互動要素、英語教學講座信息認知要素、英語教學電子課件探索要素、英語教學課程建設體驗要素。同時被試者的背景資料包括性別、年齡、專業(yè)。調查問卷共包括 31個題項。問卷采用Likert scale 5級記分,分別用 1~5表示從“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每個被試者的態(tài)度總分就是他對每道題的回答所得分數(shù)的總和,該總分能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他(她)的態(tài)度強弱或其在這一量表上的不同狀態(tài)。相應的驗證結構和調查選項如表1所示。
表1 驗證結構和調查選項
通過449位被試者的問卷調查操作驗證過程,采用面對面或者郵件方法進行了分發(fā)調查,反饋326份,有效反饋率為72.6%,其中18份被剔除,因為回答不完善或不標準,最后留下308份調查表用于模型驗證,其中探索性因素分析與驗證性因素分析的樣本數(shù)各占一半。
2.探測性因素分析
利用SPSS軟件的強大數(shù)值分析功能,根據(jù)最大方差旋轉的主分量因素的數(shù)據(jù)分析,該樣本數(shù)據(jù)的決定性因素的KMO值為0.872,高于0.8,說明適合于進行因素分析,Bartlett球形檢驗的顯著性水平為0.000,小于0.01,也說明適合進行因素分析。按照因子負荷不低于0.4的標準保留問卷調查題項,結果顯示特征值大于1.0的因子有5個,如圖3碎石圖所示,碎石圖表明從第6個因子開始陡階趨于平緩,因此提取5個因子(表1因素各選項因子劃分基本符合),并且方差最大正交旋轉的結果表明5個因子的累計貢獻率達到61.374%,去掉最后兩個小于0.4的因子(對應于Q7和Q15),本研究因子提取的方法可行。
計算5個因素與總量表的相關值發(fā)現(xiàn),5個因素與總量表之間的相關值在0.701~0.894之間,相關均呈顯著(P<0.01),表明該問卷調查具有較高的內容效度。同時各分量表之間的相關值在0.238~0.457,表明該問卷調查也具有較高的結構效度。
3.驗證性因素分析
在驗證性因素分析階段采用AMOS軟件進行5因素結構模型擬合,實驗結果如表2所示,Χ2/df的值接近2,RMSEA的值在0.06以內,表明這一模型良好,NFI、IFI、TLI、CFI的值均大于 0.9,說明這一模型擬合良好。
表2 問卷調查驗證性分析結果
本文從英語教學模式相關資源建設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從平臺的實際可操作性、有效性、實用性以及資源配置合理性角度出發(fā),有針對地進行信息化英語教學模式的平臺設計及資源配置理念的研究,可以對今后本學科和其他學科教學資源信息化教學模式的進一步推廣建設作為一個基礎參考。
[1]Kathy Seddon, Keith Postlethwaite, Matthew James,Kevin Mulryne.Toward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learning processes that occur in synchronous online seminars for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experienced educators.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11,Springer.doi:10.1007/s10639-011-9166-8.
[2]Jared Keengwe,David Georgina.The digital course training workshop for online learning and teaching.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11.Springer.doi:10.1007/s10639-011-9164-x.
[3]Margaret Cargill,Patrick O’Connor,Yongyan Li.Educating Chinese scientists to w rite for international journals:Addressing the divide betw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and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11.doi:10.1016/j.esp.2011.05.003.
[4]宗云.英語語言類精品課程網站現(xiàn)存問題與對策[J].中國電化教育,2010.11:67-70.
[5]Vasileios Terzis,Anastasios A.Economides.The acceptance and use of computer based assessment[J].Computers&Education,2010.56:1032-1044.
[6]A.Kaklauskas,E.K.Zavadskas,V.Pruskus,et al.Biometric and Intelligent Self-Assessment of Student Progress system[J].Computers&Education,2010.55:821-833.
[7]陳海建.網絡教學平臺功能之比較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09.15(5):94-100.
[8]曾志明.藝術設計網絡教學平臺開發(fā)研究[J].教育導刊,2009(8):43-45.
[9]翁飛燕,黎聚才.談教學資源遷延的困境及出路[J].教育探索,2010(11):65-66.
[10]Chatzopoulou,D.I.,& Economides,A.A.Adaptive assessment of student’s know ledge in programming courses[J].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2010.26(4):258-269.
[11]Vasileios Terzis,Anastasios A.Economides.The acceptance and use of computer based assessment[J].Computers&Education,2011.56(4):1032-1044.
[12]Gi-Zen Liu,Zih-Hui Liu,Gwo-Jen Hwang.Developing multi-dimensional evaluation criteria for English learning websites with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professors[J].Computers&Education,2011.56(1):65-79.
G420
A
1673-8454(2011)21-0049-04
*本文為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2006年度重點資助課題(課題編號:XJK06AXJ009)。
(編輯:楊馥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