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 王妍 董曉燕
語域理論的研究與實踐
——基于青島大學的英語聽說課實驗研究
江蘇 王妍 董曉燕
語域理論是系統(tǒng)功能語法中最重要的理論之一,指語言隨語境的變化而變化,并受到語境的制約。把語域理論運用到英語聽說教學中,通過視聽大量的情景話語,提供各種不同的情境對話和角色表演,可以幫助學生對語篇內容進行預測,了解英語的各種功能變體,嘗試在不同語境中使用得體、合適的語言表達形式,從而提高學生的聽說水平和語言綜合應用能力。
語域理論;語境;聽說教學
語域理論(Register Theory)是韓禮德(Halliday)的系統(tǒng)功能語法中最重要的理論之一,是指我們講的和寫的語言將隨著情景的變化而變化。韓禮德將語域(register)界定為“語言的功能變體”(functional variety of language)。所謂功能變體,就是因情景語境的變化而產生的語言變化形式。韓禮德將決定語言的情景因素即語境歸納為三個方面:語場(field)、語旨(tenor)和語式(mode)。這三種情景語境因素共同作用,制約講話者對詞匯、語法、語音等語義結構的選擇。
語言具有交際性,外語作為一種交流工具,其學習的目標不僅是培養(yǎng)學習者的語言能力,更是要發(fā)展學習者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而掌握目標語的語域是一項重要的語言交際能力。語域理論可以幫助學生把語言的變體與具體的情境語境的變化聯(lián)系起來,把語言形式與其功能或意義聯(lián)系起來,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進行語言交際的綜合應用能力。
聽說教學一直是大學英語教學的難題。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一直是“重語法,輕語言”,課堂教學多采用語法翻譯法,注重強調語法規(guī)則,忽視了語言的實用性和交際性。這樣的教學導致學生雖然掌握了正確的語音、語調,及一定的詞匯量和基本的語法規(guī)則卻不能有效得體地運用語言進行實際交際。筆者通過問卷調查,發(fā)現(xiàn)普通高等學校非英語專業(yè)的學生在聽力訓練中普遍采用“逐詞聽”的處理方法,只注重聽到單個的單詞,卻不能把語言形式和語言意義及功能結合起來,因而不能理解聽力語篇的內容。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忽視了學生英語交際能力的提高。此外,英語教學中缺乏語域知識的傳授,大部分學生不懂得通過語域分析來預測語篇內容,語言表達上也沒有充分考慮語域是否得體,不懂得根據(jù)不同的語言情境使用不同的表達形式,因而造成語域誤用,不能得體地使用語言進行有效的交際。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英語聽說教學中傳授語域知識,培養(yǎng)學生用英語交際時正確選擇語域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為此,我們嘗試進行了教學改革,把語域理論應用到大學英語聽說教學中,以期可以提高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和綜合應用能力。
本研究選取青島大學2009級非英語專業(yè)一年級三個班的學生為測試對象,共178人。我們將語域理論應用到一個學期的聽說課教學中,以檢驗語域知識對學生聽說能力的影響。
突破傳統(tǒng)聽說課教學的單純的情境教學和語法講解,我們將語域知識的傳授和應用貫穿到整個聽說教學的過程。首先在聽力教學中,在圖式理論的指導下采用“自上而下”的聽力模式(top-down model),要求學生不要將注意力集中到抓住每個孤立的單詞或句子,而是利用語域的預測功能對聽力材料的內容做出預測,再用自己的語言知識,結題經(jīng)驗和相關背景知識去驗證他們的預測,從而提高他們的語域知識運用能力和聽力的準確性。對于聽力素材的選擇,我們更注重語言的真實性、地道性,以浙江大學編著的《新編大學英語》中的視聽說部分為主教材,補充最新的英語演講、新聞報道、電視訪談、原版電影等原聲資料,同時有意識地安排多種形式和場景的聽力素材,注重啟發(fā)和幫助學生正確辨別語域特征和語篇特征,以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根據(jù)不同的情境選擇不同的表達形式的能力。
在口語教學中,首先教師要明確話語教學的目的是幫助學生成功地、恰當?shù)剡\用英語進行交際。我們將傳統(tǒng)的情景教學法和“口頭陳述”(0ral Presentation)相結合,以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語域選擇能力。課堂上我們提供各種不同的情境對話和角色表演讓學生熟悉正式的、非正式的、熟人之間的、陌生人之間的各種交際用語,了解英語的各種功能變體,嘗試在不同語域中使用得體的、合適的語言表達形式。學生事先根據(jù)所選話題準備好口頭文本再向全班作口頭陳述。因此,他們所用語言的語域不同于純粹的口語或書面語的語言特征。同時教師也應注意向學生講授一些語用知識和規(guī)則,特別是漢英文化差異,在語言中表現(xiàn)為言語行為差異及漢英語用原則上的差異,中西文化價值觀念和語用原則上的差異等。
顯然,我們把語域理論應用到大學英語聽說教學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為了更加客觀地評估教學效果,筆者對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方法、本學期聽說課的學習收獲以及用英語進行交流時是否有信心等情況,在受試學生中作了問卷調查,調查結果如下表(表1)所示:
表1 受試學生問卷調查統(tǒng)計
如考試和調查問卷的結果顯示,受試學生對教學改革的評價是較為肯定的,取得的成績是明顯的。
英語聽說的過程是一個雙向預測的過程,聽者可以由語境到語篇進行相關的聯(lián)想預測,也可以由語篇到語境進行相關的聯(lián)想預測。語域理論的主要功能之一也正是雙向預測,即學習者可依據(jù)語境進行語篇意義和語篇內容的預測,甚至可以預測詞匯語法等結構。反之,又可作逆向預測。所以,語域理論顯然對英語聽說能力的提高有很好的啟示和指導作用。
通過我們的教學實驗可以看出,將語域知識的傳授結合到大學英語教學中,可以提高教學過程的積極主動性,不僅能使學生的聽說能力得到提高,而且還有利于他們閱讀、翻譯、寫作等綜合能力的提高。
[1]張沉香.語域理論對博士研究生英語聽說教學的啟示[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8):38.
[2]周林.語域理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職業(yè)圈,2007(19):141.
[3]王小麗.韓禮德的語域理論與大學英語教學[J].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07(1):55.
(作者單位:江蘇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
(編輯 李艷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