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管理到治理:中國高校問責制范式轉型

      2011-11-15 06:09:40周湘林
      關鍵詞:問責制教學評估相關者

      周湘林

      (中央財經大學 政府管理學院,北京100081)

      從管理到治理:中國高校問責制范式轉型

      周湘林

      (中央財經大學 政府管理學院,北京100081)

      中國現(xiàn)行本科教學評估制度實質是一種政府對高校的問責制。該種問責制屬于管理視野中的問責范式,為了提高制度運行效率,須向治理視野中的問責范式轉型,即建立中國高校社會問責制。應從高校社會問責的六個構成要素:期望與需求、問責主體、問責對象、問責內容、問責程序、問責后果等方面加強制度建設,通過提高高校利益相關者的參與意識、健全問責機構、制定相關政策法規(guī)等措施促進制度的漸進變革。

      問責范式;本科教學評估;政府問責;社會問責;制度轉換

      高校問責制在國外廣為應用,在中國雖沒有明確界定高校問責制,但對高校的問責是存在的。如第一輪高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以下簡稱本科教學評估)實質上就是中國高校問責的典型形式。那么,本科教學評估屬于何種問責范式?該制度實施效果如何?應如何進行理想的制度設計?本文擬對這些問題進行討論。

      一、管理與治理:高校問責制的范式區(qū)分

      在問責范式問題上,羅美澤克作了經典的劃分,即傳統(tǒng)的“對責任的回答范式”(answerability paradigm)和現(xiàn)代的“期望管理范式”(management of expectations paradigm)。“對責任的回答范式”強調以外部問責控制行政,要么從外部維度將問責視為外部委托人對代理的組織或個人進行責任追究的過程,要么從內部維度將問責看作是一種激勵機制。在這兩種情況下,行政管理者都處于被動者地位?!捌谕芾矸妒健眲t強調行政控制和管理外部問責,即公共部門和行政人員管理并實現(xiàn)來自組織內外部多種多樣的期望。這樣就將公共行政擺在主動位置去看問題,問責對公共行政不僅僅是制約,而同時可以為公共行政所用,因而應以主動的姿態(tài)去認識、應對和管理行政問責①。本研究認為,羅美澤克的觀點反映出問責制在管理視野與治理視野中不同的特性,對探討高校問責制及其轉型有重要的啟示。

      1.管理視野中的高校問責制

      大學管理“是管理者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下對其可調動的資源通過計劃、組織、指揮、協(xié)調和控制等行為活動進行優(yōu)化配置,以達成有效實現(xiàn)學校目標的動態(tài)創(chuàng)造性活動”②。其實,管理不僅僅指大學內部的管理活動,還應當包含政府管理大學的活動,這時大學成為被管理者。

      在管理視野中,大學的任務就是實現(xiàn)組織的目標,同時滿足政策目標的要求。大學的內部問責是大學內部科層式問責,大學的外部問責則是政府與大學之間的外部科層式問責。在實際運作上,問責就是確認高校是否達成原定的目標,并考察高校是否能對服務的提供與改進負起責任。由于缺乏廣泛的利益相關者參與,這些關注與管理者有關,但可能與其他利益相關者無關。這屬于傳統(tǒng)的“對責任的回答范式”。管理者是問責主體,被管理者是問責對象,二者是分離的。管理者往往拒絕自我反省,更不會接受批評。被管理者在理性、觀念、制度的多重境遇中進行有限理性選擇,?,F(xiàn)“問責恐懼癥”。而代表管理者的實地評估者在環(huán)境的壓力下也會屈服,無法把持自身評估者的角色。該種形式的問責主要缺點在于:①經常導致不利的比較和不良的競爭,問責對象往往將焦點局限在結果指標上,甚至在對報酬的期望和懲罰的威脅下以欺騙的手段達到正面的評估結果③。②忽略利益相關者的觀點和需求,無視副作用和社會正義,對納稅人所關注的事務也毫不在意④。

      2.治理視野中的高校問責制

      大學治理是在“大學利益主體多元化以及所有權與管理權分離的情況下,協(xié)調大學各利益相關者的相互關系,降低代理成本,提高辦學效益的一系列制度安排”⑤。

      在治理視野中,大學作為非營利性組織,任何個人或組織都不具備對大學的獨立控制權,而只能由利益相關者共同控制,大學成為典型的利益相關者組織。有學者認為,依據(jù)利益相關者與大學的密切程度,可將大學的利益相關者分為四層:第一層,核心利益相關者,包括教師、學生、管理人員;第二層,重要利益相關者,包括財政撥款者、管理部門和校友;第三層,間接利益相關者,指與學校有契約關系的當事人,包括科研經費提供者、產學研合作者、貸款提供者等;第四層,邊緣利益相關者,包括用人單位、當?shù)厣鐓^(qū)和社會公眾等⑥。這是值得認同的。

      不同的利益相關者都有自己的權利和需求,高校也就承擔著多種利益相關者責任,應當綜合權衡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實現(xiàn)所有利益相關者的整體利益最大化。但是,所有與高校有關的利害關系人不可能都直接參與大學的事務,而是由部分人掌控權力,負責大學的決策與運行等重大事項,從而導致大學中也存在“內部人”控制現(xiàn)象。由于信息不對稱、契約不完備等原因,可能會導致“內部人”的機會主義行為。因而應當設置由大學內外部利益相關者組成的問責主體對高校的工作和“內部人”的行為進行評議監(jiān)督和責任考察。在問責中,高校應變被動為主動,變壓力為動力,自覺承擔利益相關者責任。問責過程中的評估者應與評估對象及評估結果利用者互動,辨識他們的問題,定期向利益相關者提供適時、有效、正確的信息,并設立平臺,經常讓這些利益相關者對問責的過程或結果有參與和表達意見的機會。這樣,整個問責最重要的目的不是證明,而是改進,以便協(xié)助高校做出有關符合利益相關者需求的決策,同時提供績效問責的信息??梢?,這是更加行之有效的問責形式。

      二、管理視野:本科教學評估制度的問責范式審視

      問責是相對于權力和責任而言的?;诜少x予的權力,高校應當擔負相應的責任,如學術責任、社會責任、教學事故責任、教學質量責任等。有責任就有考察負責還是失責的問責制度。第一輪本科教學評估實質上是政府對高校教學質量責任的一次綜合審查。該制度主要是指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確定的五年一輪的本科教學評估制度,還包含《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方案》、《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學校工作規(guī)范(試行)》、《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專家組工作規(guī)范(試行)》等法律法規(guī)文件中的有關規(guī)定。

      從靜態(tài)的制度分析視角看,第一輪本科教學評估制度實質上是一種政府對高校的問責制。從問責制的構成要素來看,這種問責制建立在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的權責體系基礎上;政府是問責主體;高校是問責對象;問責內容主要是高校的本科教學工作水平及教育教學質量情況;問責程序主要包括學校自評自建、教育部專家組進??疾煸u估和學校整改提高三個階段,以及有關評估方法和紀律的規(guī)定;評估結果被用作對高校進行獎懲的相關依據(jù),具有高利害性。從問責制的可行性要素來看,本科教學評估制度具有懲罰性、回應性和強制性。在問責類型方面,從問責主體與問責對象之間的關系來看,在本科教學評估中,政府作為問責主體與高校這個問責對象之間是一種外部垂直關系;從問責主體的作用維度來看,本科教學評估采用的是典型的政府機制。從問責的時間維度來看,在本科教學評估中,“事前”問責、“即時”問責和“事后”問責三個階段的情況都有所反映,但側重于投入導向而非績效導向⑦。

      從動態(tài)的制度分析視角看,研究表明,本科教學評估制度的有效性被認為“一般”。在政府問責的情境中,高校的行為具有策略性,是有限理性的選擇。一方面高校高度重視評估,短期內積極行動,達到了一定的效果;另一方面,高校的策略性行動后續(xù)乏力,沒有形成不斷改進的自覺行為,外部的壓力沒有很好的轉化為內部的動力;而且由于制度的規(guī)制和引誘,甚至出現(xiàn)了一些意料之外的“異化”行為,給師生和社會帶來了一些不良的副作用,而相關制度對此卻沒有強大的約束力。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本科教學評估制度的有效性⑧。

      可見,第一輪本科教學評估制度正是一種管理視野中的問責制。政府是問責主體,高校是問責對象,二者是分離的。此外,社會基本沒有參與。政府是強勢的一方,高校難免陷入“問責恐懼癥”。部分高校將焦點局限在結果指標上,相互之間處于不良的競爭狀態(tài)。由于對報酬的期望或受懲罰的威脅,部分高校還以造假、形式主義、庸俗的公關等欺騙或不當手段達到正面的評估結果,而且忽視由此帶來的副作用,對利益相關者的觀點和需求也無暇顧及,后續(xù)行動有所松懈。那么,為了提高制度運行效率,使本科教學評估發(fā)揮更好的正向作用,就必須建立治理視野中的高校問責制。

      三、治理視野:中國高校社會問責制的構建

      理論上講,為了使高校問責發(fā)揮更大的正向作用,既能激勵高校持續(xù)行動去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又能制約高校的機會主義行為,就必須建立基于治理基礎上的高校社會問責制,即由高校內外部利益相關者共同組成的問責主體對高校進行問責,具體運行機制是由政府指導、協(xié)調、認證,并由政府和其他社會評估機構分類組織,高校利益相關者全過程有效參與的整合型高校問責制度安排。通過改變環(huán)境中的制度導向,來改變高校策略性行動的相對價格,進而改變其偏好。應當使高校利益相關者的利益需求,而不僅僅是政府的要求,成為對高校常態(tài)化的良性壓力,促使高校能夠自覺地持續(xù)行動去改進教學工作條件、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如果高校不能主動將外部持續(xù)的壓力化為內部動力,那么,高校將處于不利地位。同時,高校一旦采取某些無良行為將得不償失。這樣才能發(fā)揮問責的最大效益。也就是說,要由大學內外部利益相關者組成問責主體對高校的教育教學質量進行評議監(jiān)督和責任考察,以便促進高校的不斷改進和利益相關者需求的滿足。在問責過程中,評估者應與評估對象及評估結果利用者互動,辨識他們的問題,定期向利益相關者提供適時、有效、正確的信息,并設立平臺,經常讓這些利害相關者對問責的過程或結果有參與和表達意見的機會。這樣,才能使高校變被動為主動,變壓力為動力,自覺承擔利益相關者責任,做出有關符合學校和利益相關者共同需求的決策。

      世界銀行專家組使用六個維度的參數(shù)來分析和評價社會問責。這六個維度包括懲罰機制(punishment mechanism)與獎勵機制(reward-based mechanism)、遵循制度機制(rule following mechanism)與績效導向機制(performance-based mechanism)、制度化水平、參與深度、參與者范圍、問責的政府部門,具體如表1所示⑨。

      表1 社會問責的六個維度

      實質上,社會問責的六個維度與問責制的構成要素基本吻合,可以將二者進行整合。問責制的構成要素主要包括權責體系(為什么問)、問責對象(向誰問)、問責主體(誰來問)、問責內容(問什么)、問責程序(如何問)和問責后果(怎么辦)。而在分析社會問責的六個維度中,激勵方式指通過何種方式來達到問責目的,即“怎么辦”;問責內容指問責所依據(jù)的標準,即“問什么”;參與者范圍指參與問責的人員廣度,即“誰來問”;問責的政府部門指被問責的具體對象,即“向誰問”;制度化水平指問責制度化建設的完善程度,參與深度指參與被問責對象事務的層次,這二者即“如何問”??梢?,激勵方式、問責內容、參與者范圍、問責的政府部門分別對應于問責制要素中的問責后果、問責內容、問責主體、問責對象,而制度化水平、參與深度則對應于問責程序。至于權責體系這個要素,由于本研究所指的社會問責已不是“責任回答范式”,而是一種新的“共同期望范式”,因此,對權責體系的分析應改成對共同期望與需求的分析。

      綜上所述,結合社會問責的六個維度,以問責制的構成要素為基本框架,高校社會問責制構成要素可歸納為:期望與需求、問責主體、問責對象、問責內容、問責程序、問責后果;要素及其間的邏輯機理如圖1所示:基于共同期望與需求,通過一定的問責程序,問責主體與問責對象就一定的問責內容進行互動,問責主體的利益需求不斷得到滿足,而問責對象則在一定問責后果的激勵下不斷改進。

      圖1 高校社會問責制構成要素

      1.期望與需求

      高校有自身的期望與需求,即使命追求。高校的利益相關者也有其對高校的期望與需求,對高校形成一定程度的壓力。只有內外部的期望與需求高度切合,而且只有滿足利益相關者的期望與需求才能達到高校自身的期望與需求時,高校才會積極、主動、真實、持續(xù)地采取行動去滿足這些期望與需求。二者之間的連接變量就是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

      政府重視高等教育辦學效益和教學質量;學生希望學校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和辦學聲譽,希望能參與學校的有關管理和決策;教職工重視學校的聲譽和個人的收益與發(fā)展,希望能參與學校管理;校友希望能及時了解母校的發(fā)展狀況,并希望學校能不斷發(fā)展壯大;社會公眾和社會輿論重視大學的收費情況和辦學狀況,希望大學能規(guī)范管理,既重視教育公平,又重視辦學效益;等等。⑩而高校最關注的就是生源和辦學經費,為此,高校必須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充分滿足公眾的問責及教育質量信息需求,充分調動和發(fā)揮學生主動積極性,才能為高校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提供持續(xù)動力,并實現(xiàn)質量保障效益的最大化?!?

      2.問責主體

      中國高校政府問責制在問責主體上存在的一個問題就是參與者有限,只有政府委派的“行為良好”的專家參加問責活動,而其他利益相關者并沒有參與到本科教學評估這樣的高校政府問責中來。因此,必須漸進地、系統(tǒng)地擴展參與者范圍,營造“消防預警”式的高校社會問責機制。其原因就在于:第一,當高校不了解能從利益相關者那里得到什么評價時,高校社會問責通常更為有效;第二,“行為良好”的專家在問責參與中也有理性行為,而且由于監(jiān)督和控制乏力,也會導致機會主義者行為的增長;第三,廣泛參與所形成的更大范圍的利益和觀念的融合,有助于增加高校問責的合法性基礎,促進共同的理解;最后,容納更多的“外部監(jiān)督者”,保持參與者觀念的多樣性,而不是維持同一性,有利于持續(xù)施加壓力,達到更好的問責效果。

      無序的參與走向極端也會產生危害。因此,高校利益相關者必須予以組織和引導,才能確保信息從利益相關者向高校暢通清晰地傳遞。最好的辦法不是對參與者進行限定,而是構建一種參與機制,有序地協(xié)調和組織參與者的活動,使各方利益相關者通過有序的機制去表達其各自的觀點?。

      3.問責對象

      高校問責對象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上的高校問責對象主要包括高校及其組成成員,狹義上的高校問責對象則指高校這個組織。就高校內部而言,對教育教學質量負有責任的應當是高校及其所有成員。從有關教育教學的決策到實施,各個環(huán)節(jié)都要主動應對質量問責訴求。在中國,最關鍵的又是高校的決策與領導層,即以書記、校長為首的高校黨政領導班子。高校自治權逐步落實后,目前,在高校內部,權力主要集中在上層,高層決策對整個成員的行為起到強大的指揮棒作用。因此,中國高校社會問責的問責對象系指高校及其組成成員,尤其要突出其中的決策與領導層。

      4.問責內容

      高校問責的內容大致可歸為兩類:遵循制度導向與績效導向,也可簡稱為制度問責和績效問責。

      制度問責專注于強調制度規(guī)則,采用嚴格的過程導向,考察高校是否合乎教育教學制度要求。這種方式容易導致過度的官僚僵化體制,滋生低效率的行為,窒息創(chuàng)新。

      另一類問責內容是結果導向的,如績效、產品質量、服務質量等。許多國家都把績效評估(performance evaluation)作為高校問責的主要內容。在此情況下,高校的自由裁量權(discretion)會使高校專注于績效、質量等結果并采用一些新的辦法去解決問題,但也會存在濫用職權等不良現(xiàn)象。

      既然制度問責與績效問責有利有弊,那么,二者之間就存在如何平衡的問題,這就是所謂的問責困境(accountability dilemma)?。高校社會問責的介入,有助于“問責困境”問題的解決,高校利益相關者會同時監(jiān)督高校在過程與結果兩方面的執(zhí)行情況,在“制度問責”與“績效問責”之間取得平衡。

      5.問責程序

      問責程序是指問責如何組織實施。主要包括問責啟動、信息整理與呈現(xiàn)、介入與反饋、救濟與改進等環(huán)節(jié)。

      (1)問責啟動

      第一,政府制訂專門的政策法規(guī),依法成立全國性的評估指導、協(xié)調和對其他社會評估機構進行認證的機構,并依法成立各類其他社會評估機構,制定相關高校問責政策法規(guī)。第二,由全國性的評估指導、協(xié)調和認證機構負責,設置程序分類調查高校利益相關者的需求,在廣泛參與(如公示、征求意見等)的基礎上制定各種類型的評估指標體系。同時,政府應培育民間力量,允許其他社會機構或學術團體在充分的民意調查基礎上分類設置不同的評估指標體系,但政府要成立由專家和公眾組成的認證組織對其進行認證并公示。第三,按照專門的政策法規(guī),政府和其他社會評估機構以高校公開的信息為主要依據(jù),同時輔以一定形式的現(xiàn)場考察和社會調查,對高校進行定期評估。社會公眾還可依法隨時啟動對高校的問責,如在網站上收集有關信息、進校了解有關事項、向相關評估機構了解或反映情況等。

      (2)信息整理與呈現(xiàn)

      高校常設專門的問責回應機構,負責相關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報送、公布;接受利益相關者的監(jiān)督,就利益相關者提出的信息要求和質疑進行解釋和辯護。如向教育部及評估中心提交年度教育報告,在學校網站上定期發(fā)布學校的教學狀態(tài)信息以及學校的教學與科研成就,配合社會其他評估機構做好相關評價工作,積極接待社會公眾進??疾燹k學情況,編輯出版校史和年鑒等。

      (3)介入與反饋

      高校的利益相關者如何介入問責過程并反饋信息,這是高校社會問責中非常關鍵的一點。政府不僅自身應當介入,而且應組織好高校利益相關者的有序參與。理想的辦法是從政策的制定、目標的設定,實地考察,到建言獻策等問責的全過程,利益相關者都應當參與。如利益相關者參與監(jiān)督質詢、政策制定,直接作為評估組成員,反饋意見等都是可取之舉。政府和其他社會評估機構制定各類評估指標體系及其他措施、高校公布各類信息都應當公示并聽取意見、接受監(jiān)督,整個過程中都應有高校利益相關者廣泛參與,嚴格按照程序執(zhí)行。

      (4)救濟與改進

      高校與利益相關者互動,目的是滿足利益相關者的問責需求并促進高校自身的改進。在利益相關者對高校提供的問責信息提出質疑或利用一定的方式對高校進行獎懲時,高校應當進行解釋和辯護,同時進行整改。如果沒有回應性的解釋和辯護,也沒有積極改進,高校將面臨更加不利的后果。

      6.問責后果

      問責后果的處理實質上就是激勵方式,一般可分為懲罰機制與獎勵機制兩類。懲罰與問責聯(lián)系最緊密,懲罰能給高校形成直接或間接的壓力。獎勵機制可能是某種資源的給予,或者合作互助,能對具有前瞻性的高校產生較好的激勵效果。問責后果處理應同時包括懲罰和獎勵兩方面的內容,將二者結合起來。懲罰主要是看高校是否達到基準線,是否滿足了利益相關者的基本需求;獎勵用于促使高校盡其所能去提高工作績效以及服務和產品質量。

      依據(jù)問責結果對高校進行懲罰或獎勵,還需要一定的驅動器。信息、公開和資源是三種主要的驅動器,其中所有驅動器都依賴于信息的使用。即信息的內部使用、信息向外部公開、依據(jù)信息給予資源等都會促進高校工作的改進,但在哪個層面效果最好,取決于具體情境?。在高校社會問責制中,收集的問責信息在這三方面都應發(fā)揮作用,信息向社會公開,利益相關者根據(jù)需要利用信息并與高校就相關事項互動,共同促進高校的改進。

      綜上可知,符合中國國情的高校社會問責制度的核心內涵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建立高校與其利益相關者的伙伴關系,產生協(xié)同作用,在常態(tài)中根據(jù)需要定期和隨機啟動問責。

      其次,政府頒布相關高校問責政策法規(guī),制定問責規(guī)則,成立各類相關機構,督促學校公布信息。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依據(jù)高校利益相關者的需求,設置不同的評估項目。通過全國性的評估指導、協(xié)調和認證機構的指導、監(jiān)督和認證,政府和其他社會評估機構共同分類分級組織實施,高校各利益相關者廣泛參與,評估結果向社會公布。

      再次,高校常設專門的問責回應機構,按照政策法規(guī)要求提供教學基本狀態(tài)及教學科研成就等多種數(shù)據(jù)。并與利益相關者積極互動,利用反饋信息促進自身的改進。

      最后,高校各利益相關者利用政策法規(guī)設定的參與機制,參與高校問責的全過程,在問責過程中與高?;?;監(jiān)督政府與學校的行為;根據(jù)各自的需要利用問責結果,在滿足自身利益訴求的同時對高校形成不同的壓力,促進高校持續(xù)不斷地改進。

      四、促進中國高校問責制度轉換的措施

      由于中國現(xiàn)有高校問責制存在種種弊端,制度變遷勢在必行。制度微調可能于事無補,而又沒有到制度嚴重扭曲以至斷裂的時刻,因此,在原有制度基礎上進行制度轉換,創(chuàng)制新的制度是比較現(xiàn)實的選擇。但是,又由于中國高校問責制受到深層結構的影響及存在路徑依賴現(xiàn)象,從高校政府問責制轉換到高校社會問責制不會一帆風順,亟待采取有力措施才能實現(xiàn)?。

      時下,第一輪本科教學評估制度已走過一個運行周期。這種典型的中國高校問責制度存在初始設計時沒有預料到的問題,如造假、鋪張浪費、形式主義等。因此在制度運行中,政府又出臺相關補充政策進行微調,如對審查資料的要求、高校的接待行為、專家的評估行為等進行規(guī)范的補充政策。由于問題廣泛、負面影響相對存在、社會反響強烈,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被扭曲,亟待改革。同時,國外相關制度也成為政策研究者與政策制訂者提議與決策的依據(jù)之一,制度轉換是可能的選擇。雖然有些極端的觀點呼吁取消本科教學評估,但是,該制度目前并沒有到非否決不可的地步。同時,由于路徑依賴現(xiàn)象的存在,未來改革需在現(xiàn)有基礎上進行。

      在中國,政府處于核心地位,或者說,政府要辦的事其強制性與權威性都很高。對高校的問責,政府是很重要的力量。本科教學評估這種典型的中國高校問責制的利弊眾說紛紜,加之民間因素不成熟,需要培育民間力量和公眾參與能力等問題的存在,使得制度變革既有機遇,也有挑戰(zhàn)。制度轉變必須考慮原有制度基礎,及整個國家的宏觀制度結構和社會狀況。

      因此,宜采用強制性與誘致性相結合的方式來推動制度轉變,并達到一定的制度化水平。

      第一,提高高校利益相關者的參與意識。

      新制度主義認為,觀念對于制度的塑造非常重要。樹立和倡導一種先進的觀念有利于制度的轉變。目前,公眾有一定的高校問責參與意識,但參與的能力和平臺建設還很有限。因此,應著重培育公民社會,倡導民主參與理念,提高高校利益相關者的參與意識與能力。

      第二,健全問責機構。

      建立健全相應的高校問責機構對于制度轉變具有關鍵性的作用。教育部應對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進行改革,使其轉變?yōu)槿珖缘脑u估指導、協(xié)調和認證組織,同時僅直接組織部分評估。成立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評估機構及各種其他社會評估機構,使高校社會問責能形成制度化的競爭體系,教育部加強對這些機構的法律與行業(yè)規(guī)范。高校設立專門的問責回應機構,負責提供問責信息、溝通協(xié)調、改進等事宜。

      第三,制訂相關政策法規(guī)。

      高校社會問責如果沒有政策法規(guī)的指導與保障,難免流于形式。目前,《高等學校信息公開辦法》已頒布實施,這對于高校問責而言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但類似于《高校問責規(guī)程》等其他相關政策法規(guī)也應盡快制訂實行。除了要加強對各級各類評估機構的審查、認證及監(jiān)督外,還要設置合理的公眾參與程序,使得政策的制定與實施過程都有公眾廣泛、深入的實質性參與。

      高校社會問責:結語與期望

      高校雖然與政府、政治關系密切,但高校畢竟不是政府,而是獨立法人,是日益獲得第三部門性質的社會機構。作為社會公共機構,高校要實現(xiàn)的是社會公共利益;高校實際上也是一個授權組織,同樣會存在代理人的自利行為;高校同樣要靠良好的方式來治理,要靠合理的制度來規(guī)范,要靠豐富的社會資本來維系。

      也就是說,依據(jù)利益相關者理論、治理理論以及制度主義等理論的相關觀點,高校作為社會機構,是典型的利益相關者組織,理應承擔相應的責任,提供優(yōu)質的高等教育服務,滿足高校利益相關者的共同期望與需求,實現(xiàn)高等教育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但是,由于高校組織及其成員同樣存在自利特性,難免具有不負責任的行為,特別是教育質量責任尤為重要,出現(xiàn)失責現(xiàn)象會對學生及學校的發(fā)展造成嚴重危害。因此,理當設計利益相關者廣泛參與的高校問責制度,以便更好地規(guī)范高校的各種行為,使高校達到良善治理的境界,從而促進學校的改進和發(fā)展,促進學生的發(fā)展與提高,滿足高校利益相關者的利益需求。

      符合這些要求的高校問責制也就是治理視野中的高校問責制,即高校社會問責制。建立中國高校社會問責制,將有力地提高相關高等教育制度的運行效果,使各種意義上的高校問責更好地發(fā)揮正向作用。

      注釋

      ①宋濤:《行政問責的范式變化:從傳統(tǒng)到現(xiàn)代》,《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1期。

      ②⑤⑥⑩李福華:《大學治理的理論基礎與組織架構》,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年,第17頁,第18頁,第85-87頁,第97-98頁。

      ③④Daniel L.Stufflebiam,George F.Madaus and Thomas Kellaghan.《評估模型》,蘇錦麗等譯,鄧國勝等校,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52頁,第297頁。

      ⑦周湘林:《從政府問責到社會問責:中國高校問責制的內涵、類型與變革》,《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第1期。

      ⑧周湘林:《中國高校問責制度重構——基于本科教學評估的新制度主義分析》,華中科技大學博士論文,2010年。

      ⑨??世界銀行專家組:《公共部門的社會問責:理念探討及模式分析》,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22-45頁,第37-41頁,第27頁。

      ?唐霞:《淺析英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服務性功能》,《世界教育信息》2007年第12期。

      ?王淑娟:《美國公立院校的州問責制》,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年,第88-89頁。

      ?周湘林:《中國高校問責制60年:新制度主義視角的透視》,《現(xiàn)代大學教育》2010年第1期。

      2010-11-10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十一五”規(guī)劃2008年度教育學一般項目“社會問責視野中的我國高等教育質量評估體系有效性研究”(BIA080027)

      責任編輯 曾新

      猜你喜歡
      問責制教學評估相關者
      中等職業(yè)學校英語教學評估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甘肅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8:24
      基于教學評估及反饋的住院醫(yī)師規(guī)范化培訓晨課改進
      利益相關者視角的高??冃гu價
      高校教學評估成績影響因素的分析
      十年來國內無為問責制研究的成果及前瞻性分析
      湖湘論壇(2016年4期)2016-12-01 04:24:35
      作風建設視域下的無為問責制度建設
      湖湘論壇(2016年4期)2016-12-01 04:24:33
      我國行政問責制的現(xiàn)實困境與完善路徑
      學習月刊(2016年4期)2016-07-11 02:54:06
      “五個度”見證我國高等教育
      民生周刊(2016年8期)2016-05-04 09:49:42
      利益相關者邏輯下相互作用大學共同治理機制研究
      XBRL的傳播對利益相關者參與程度的影響研究
      巴里| 剑阁县| 河津市| 成安县| 济阳县| 应城市| 通城县| 普定县| 梨树县| 莱芜市| 方城县| 德昌县| 安义县| 郓城县| 上蔡县| 榆中县| 固原市| 浏阳市| 丁青县| 西和县| 金川县| 郸城县| 探索| 措勤县| 洪湖市| 嵊州市| 水城县| 郑州市| 玛曲县| 永丰县| 尚志市| 富平县| 邢台县| 台山市| 汶上县| 昌吉市| 福鼎市| 慈溪市| 汝阳县| 同仁县| 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