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喜
(廣東醫(yī)學院 社科部,廣東東莞523808)
人際交往風險視閾中的信任探微
王 喜
(廣東醫(yī)學院 社科部,廣東東莞523808)
風險社會是人類社會走向后工業(yè)時代的重要特點,風險從宏觀的社會表征逐漸向社會的微觀領域滲透,人際交往風險便是交往場域?qū)︼L險社會的凸顯。信任是針對人際交往風險的一種解決辦法,信任文化的生成與信任行為的選擇之間存在循環(huán)上升的相互強化作用,而信任文化的破壞與失信行為的選擇之間存在循環(huán)下降的彼此弱化作用。
風險社會;交往風險;信任
1.風險與風險社會
“風險”一詞源于16—17世紀西方探險家用以指代航行到未知的水域,后來意指各種各樣的不確定的情況[1]。隨著人類實踐與研究的飛速發(fā)展,風險問題從最初的環(huán)境領域走向多學科的滲透。從諸多研究者的理論成果綜合視之,“風險”具有如下特征:其一,時間向度上的未來指向性。其二,發(fā)生狀態(tài)的不確定性。即指未來某種情境下可能發(fā)生的事件,它代表著一種或然,而非實然。其三,風險產(chǎn)生的人為性。“在自然和傳統(tǒng)失去它們的無限效力并依賴于人的決定的地方,才談得上風險。”[2]3-4其四,轉(zhuǎn)型社會的反思性?!帮L險可以被界定為系統(tǒng)地處理現(xiàn)代化自身引致的危險和不安全感的方式。”[3]
烏爾里?!へ惪俗钤缬?986德國出版的《風險社會》一書中提出了“風險社會”的概念。“在貝克(Beck,1992)最初的論斷中,‘風險社會’指的是一組特定的社會、經(jīng)濟、政治和文化的情境,其特點是不斷增長的人為制造的不確定性的普遍邏輯,它要求當前的社會結(jié)構(gòu)、制度和聯(lián)系向一種包含更多復雜性、偶然性和斷裂性的型態(tài)轉(zhuǎn)變?!保?]風險社會是現(xiàn)代化進程所帶來的必然結(jié)果。而在風險社會這一場域之中探討相關問題,其本身所期待的便是一種“預則立”的意義,因為“風險概念表明人創(chuàng)造了一種文明,以便使自己的決定將會造成的不可預見的后果具備可預見性,從而控制不可控制的事情,通過有意采取的預防行動以及相應的制度化的措施戰(zhàn)勝種種副作用。”[2]5
2.人際交往風險及其表現(xiàn)
人作為感性的存在生活于社會之中,“人的感性存在就突破其單純個別性的抽象意義而使普遍性成為其內(nèi)在的活動傾向。這種包含在人的感性中的普遍性不是作為思維本質(zhì)的抽象物而存在的,而是作為人類個體在其感性存在中超越其個別性而建立人與人的感性聯(lián)系的活動能力而存在的。這種能力就是交往。”[5]然而,在“全球風險社會”背景下,中國社會從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轉(zhuǎn)型過程中的固有振蕩也給人際交往注入了某種程度的風險因素,如制度斷層與社會資本遭受侵蝕,城市化過程中重復博弈環(huán)境的丟失等,從而使得當代人際交往呈現(xiàn)出風險樣態(tài)。因此,人際交往風險是指人際交往在不確定的情境下,可能引發(fā)的一系列的危險,是人生風險在交往場域的具體表現(xiàn),是人際交往場域?qū)︼L險社會的凸顯。從交往主體、交往對象、交往中介和交往環(huán)境等四個要素進行分析,人際交往風險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催生了“經(jīng)濟人”交往主體,現(xiàn)代社會的利益角逐在某種程度上亦是對“信息高地”的搶占,信息不對稱與匿名化構(gòu)筑了大量的“交往屏障”;其二,知識爆炸對“專家系統(tǒng)依賴”的沖擊,知識主體在“人人都是意見領袖”的“眾說紛紜”中遭遇“信賴迷航”;其三,信息技術(shù)的廣泛運用,多元化人際交往平臺的存在,滋生了如虛擬交往情境中的“符號與點擊風險”;其四,熟人社會轉(zhuǎn)向陌生人社會中重復博弈環(huán)境的缺失,引發(fā)了從“欺生”走向“殺熟”等誠信危機。
1.關于信任
關于信任的界定,美國心理學家多伊奇(Deutsch)早在1958年進行了社會心理學角度的定義:“所謂一個人對某件事的發(fā)生具有信任是指:他預期這件事會發(fā)生,并且根據(jù)這一預期作出相應行動,雖然他明白倘若此事并未如預期般地出現(xiàn),此一行動所可能帶給他的壞處比如果此一事如期出現(xiàn)可能帶來的好處要大?!保?]而與社會心理學異曲同工,在社會學家尼古拉斯·盧曼(Niklas Luhmann)的研究中,他把信任理解為“對產(chǎn)生風險的外部條件的一種純粹的內(nèi)心估價”[7]。似乎“信任”在盧曼這里只是一種“心理預期”,而現(xiàn)實的信任關系是通過切實的交往活動表現(xiàn)出來,這一活動內(nèi)在地包含著交往主體對交往對象的信任感(或說信心)和交往對象之于交往主體的可信度。如波蘭學者彼得·什托姆普卡從“行動論”角度指出“信任”是“積極地參與并面對未知的未來”?!霸诓淮_定和不可控制的條件下行動,我們就是在冒風險,我們就是在賭博,我們在拿未來的不確定性和他人的自由行動來賭博。這樣我們就獲得對信任的最簡單、最一般的定義:信任就是相信他人未來的可能行動的賭博”。而交往中的不確定性存在時、空兩種指向:“未來的不確定性是一種縱向的、處于時間流之中的不確定性;他人行為的不確定性是一種橫向的、處于現(xiàn)實社會關系中的不確定性?!保?]所以說,信任是一種指向未來和他人行為之不確定性的肯定預期與積極行動。
2.信任與風險
盧曼曾指出:“信任是針對風險問題的一種解決辦法?!?Luhmann,1988)什托姆普卡對此的解釋是:“寄予信任意味著懸置、忽視風險,或把風險‘用括弧括起來’,好像風險不存在一樣而行動?!保?]40這種行動是否意味著完全非理性的盲目呢?當然不是。王紹光先生從“失信可能性”和“相對易損性”的角度解釋,即甲是否信任乙取決于兩個考慮:(1)甲對乙失信可能性的判斷;(2)甲對乙失信所可能帶來的損失有多大的承受能力,也就是甲的相對易損性[10]。綜上,信任發(fā)生在未來事件與交往對象的“不確定”和主體的“風險判斷”之間,如齊美爾所指,信任處在全知與無知之間。
經(jīng)驗—熟悉—信任(不信任),是一組時間維度的反應鏈?!笆煜な切湃蔚那疤幔彩遣恍湃蔚那疤?,即對未來特定態(tài)度作任何承諾的先決條件?!保?1]25然而,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現(xiàn)代轉(zhuǎn)型表現(xiàn)在人際交往場域便是熟識型交往向匿名化交往的轉(zhuǎn)變。這種轉(zhuǎn)變破壞了原有的社會結(jié)構(gòu)與設置,使得過去不再是現(xiàn)在行動的確切依據(jù),不能完全借以預期未來?!暗切湃螞Q不只是來自過去的推斷,它超越它所受到的信息,冒險去界定未來?!裕煜づc信任是吸收復雜性的互補方式,它們相互聯(lián)系,一如過去和未來相互聯(lián)系。”[11]26-27此外,信任作為針對風險的一種解決辦法,它本身也存在著風險,這恰是說明了信任之于風險的化解,其功能亦是相對的、有限的。
1.信任的發(fā)生機制
什托姆普卡將信任分為三種不同類型,其一,預期信任,即我們因為相信他人不論做出何種行動都將有益于我們的利益、需求和期望而采取相應的行動。其二,反應信任,即它明確地受我們所預期的他人對給予信任行為的反應所觸動和激發(fā)。其三,喚起的信任,即我們因為相信他人將回報我們以信任而行動,有目的地以信任去激發(fā)信任。上述三種信任可能在一個信任行動中同時出現(xiàn)[9]35-36。
不管一個信任行動中出現(xiàn)何種類型的信任,交往主體、交往對象、交往環(huán)境、交往媒介等是其不可或缺的因素,如圖1所示發(fā)生作用:
其一,關于交往主體。與信任行為直接相關的是交往主體對交往對象的肯定預期,源于感性信賴與“相對易損性”的綜合作用。其二,關于交往對象。交往對象的行為慣性與社會聲譽間接影響信任行為的發(fā)生與否。其三,關于交往媒介。不同媒介在交往中產(chǎn)生不同結(jié)果,在于交往參與者主觀意圖及媒介自身特質(zhì)更易于為守信還是失信所用。如通常認為實體媒介的安全度更高,而虛擬媒介的未知性、匿名性更強。其四,關于交往環(huán)境。在一個高度信任的社會,不講信任帶來的后果失信者止步并以儆效尤,從而使交往趨良循環(huán);而在一個不信任的社會,受信任失利失信者得利,便可能出現(xiàn)“劣幣驅(qū)逐良幣”的情況。
2.信任文化的社會生成
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環(huán)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保?2]在一個動態(tài)的社會里,社會與社會成員之間存在著一種相互影響的“循環(huán)作用力”。如“信任或不信任的決定發(fā)生在先于此存在的文化背景中,在那里標準的規(guī)則推動人們?nèi)バ湃位蜻h離信任。……從這種視角看,信任既不是作為計算的去向,也不是作為一種心理傾向,而是作為文化的規(guī)則而出現(xiàn)?!保?]87而這種規(guī)則(即信任文化)是社會成員在人際交往中實現(xiàn)肯定預期的集體經(jīng)驗的累積,是社會交往于時間維度的產(chǎn)物。它先于此在行為而存在,而積極或消極的行為結(jié)果對它具有強化或弱化作用。什托姆普卡從四個變量的角度對“信任文化的社會生成”進行分析(如圖2所示):背景變量,先前存在的信任或不信任傳統(tǒng);獨立變量,伴隨信任的積極或消極經(jīng)驗的結(jié)構(gòu)性機會;中介變量,激勵信任或不信任的社會情緒或集體資本。在這里,信任或懷疑的決定被作出、積累并獲得規(guī)范的認可,變成信任或不信任的文化規(guī)則。這種文化自覺便成為在信任或不信任的方向上推動給予或拒絕信任的獨立力量[13]。
文化是影響社會活動的內(nèi)生變量,它在某種程度上潛在地影響著人際交往主體的行為選擇。在上述模型中,當做出人們信任或不信任的決定,經(jīng)累積并獲得規(guī)范的認可與強化,從而生成了信任或不信任的文化。這一文化又作為背景條件出現(xiàn)在信任的社會生成的下一循環(huán)中,并反過來成為一種推動力量或阻礙力量,影響著人們在交往活動中信任或不信任行為的選擇。
[1]安東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17-18.
[2]烏爾里?!へ惪耍匪?關于風險社會的對話[G]∥薛曉源,周戰(zhàn)超.全球化與風險社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3]烏爾里?!へ惪?風險社會[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4:19.
[4]芭芭拉·亞當,烏爾里?!へ惪?,約斯特·房·龍:風險社會及其超越:社會理論的關鍵議題[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7.
[5]吳曉明,王德峰.馬克思的哲學革命及其當代意義:存在論新境域的開啟[J].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88.
[6]楊中芳,彭泗清.中國人人際信任的概念化:一個人際關系的觀點[J].社會學研究,1999,(2):1 -21.
[7]尼古拉斯·盧曼.熟悉、信賴、信任:問題的替代與選擇[G]∥鄭也夫.信任:合作關系的建立與破壞.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03:124.
[8]廖小平.論信任的幾個問題[J].哲學動態(tài),2007,(12):42.
[9]彼得·什托姆普卡.信任:一種社會學理論[M].北京:中華書局,2005.
[10]王紹光,劉欣.信任的基礎:一種理性的解釋[J].社會學研究,2002,(3):31 -32.
[11]尼古拉斯·盧曼.信任:一個社會復雜性的簡化機制[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
[1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9.
[13]陳莉.從社會認知的角度淺議信任文化生成[J].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08,(1):98 -101.
An Approach of Trust in the View of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Risk
WANG Xi
(Social Science Department,Guangdong Medical College,Dongguan 523808,China)
Risk society is the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 of the post-industrial era.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risk is not only being the social representation on macro level,it also influences the micro fields of the society gradually.And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risk is the salient reflection of the risk society in the interaction fields.Trust is a solution to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risks.There is spiral rise with interactive reinforcement between the generation of trust culture and the option of trust behavior;and there is spiral decline with interactive lessening between the damage to trust culture and the option of discredit.
risk society;interaction risk;trust
C912.11
A
1001-7836(2011)07-0197-03
10.3969/j.issn.1001 -7836.2011.07.084
2011-05-16
廣東醫(yī)學院青年基金“人際交往風險初探”的研究成果(XQ1039)
王喜(1986-),女,湖南祁陽人,教師,碩士,從事人的全面發(fā)展、風險社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