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鴨群細菌混合感染的診療報告
陸桂英(山東省德州市畜牧獸醫(yī)局 253015)
德州市某鴨場于2011年4月2日購進2530只櫻桃谷種鴨。4月8日鴨群開始發(fā)病,期間用各種藥物治療效果均不佳。到23日出現(xiàn)癱瘓的鴨子達到130多只。場主于5月11日帶3只病鴨來本化驗室診斷。眼觀病鴨一條腿瘸,跗關(guān)節(jié)腫脹、稍熱,手握無波動感。病鴨喜臥,強行驅(qū)趕跛行嚴重。具體診斷如下:
其中一只胸腹腔氣囊渾濁,用棉拭子蘸取混濁表面后接種血瓊脂培養(yǎng)基。2只鴨子腫脹的跗關(guān)節(jié)剖開后流出清涼的滲出液,分別蘸取后接種血瓊脂培養(yǎng)基。
(1)血瓊脂培養(yǎng)基燭光法培養(yǎng)24h后觀察結(jié)果如下表:(2)普通營養(yǎng)瓊脂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24h后觀察:菌落明顯變小,生長貧瘠。(3)麥康凱培養(yǎng)基燭光法培養(yǎng)24h后觀察:菌①生長良好。
取樣部位菌落形態(tài)鏡檢觀察 漿膜滲出物(菌①)直徑2.5mm,乳白色、濕潤、光滑、邊緣整齊。G-,兩極濃染的細長桿菌。 跗關(guān)節(jié)滲出物(菌②)直徑1.5mm,乳白色、濕潤、光滑、邊緣整齊。G+,小球菌,成堆或單個存在,也有的4~5個成鏈。
(1)刮取2種菌落,分別溶于1ml生理鹽水中,倒入血瓊脂培養(yǎng)基,輕搖勻,放置2.5h后加入7種藥敏片(直徑6mm),培養(yǎng)24h后觀察抑菌圈直徑如下:
(mm)
類別丁胺卡那慶大霉素復方磺胺鏈霉素頭孢噻肟環(huán)丙沙星青霉素 菌①24221920232018 菌②14182717281333
菌①的抑菌圈內(nèi)還有細密的小菌落生長。
(2)把菌①溶于1ml生理鹽水中,用試管再做4種藥物的藥敏試驗:
藥名濃度(mg/ml)效果備注 氟苯尼考30(-)無菌生長 7.5(-)無菌生長 1.875(-)無菌生長 0.48(+)菌體少且小 痢菌凈30(-)無菌生長 7.5(+)少量、菌體變形 1.875(+++)菌體多 0.48(#)不敏感 林可霉素36(+)少量菌體 9(#)不敏感 2.25(#)不敏感 0.57(#)不敏感 氨芐西林鈉60(+)少量菌體 15(#)不敏感 3.75(#)不敏感 0.94(#)不敏感
根據(jù)2次藥敏試驗結(jié)果,治療方案如下:10%氟苯尼考100g拌料50kg,青霉素10萬IU/只·d飲水。全群用藥,連用3d。后氟苯尼考改為100g拌料100kg,青霉素飲水量不變,再用4d。對已癱瘓的鴨子除以上治療外,每天另用20萬IU青霉素分2次注射,連用4~5d。癱瘓的130只有110只康復,剩余的20只病淘處理。6月10日電話隨訪,全群健康。
2種病菌混合感染,耐藥性強,加重了病情和治療難度,進行分離病菌和藥敏試驗后,找出了敏感藥物,聯(lián)合用藥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2011–09–07)
S858.32
B
1007-1733(2011)12-0079-01